▲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一部分“实验 - 超越”嘉宾合影
▲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 海报
“异质共生”展评
一一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生存困惑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极端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全球化与民族性、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与狭义宗教的对立关系,国际之间差异与牵制虽然重要,但极端自私贪婪、差异容易造成各种利益冲突(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战争和经济战争),甚至触及现代文明非线性相悖发展的核心价值。
全球化时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体制、种族、宗教特征不同,但我们迫切需要超越个体恩怨,解决国际间面临的共同生存困惑,即现代化发展带给我们的文明“倒退”的问题,如:生态与经济危机、信仰缺失、战争问题、科技伦理、食品与恐怖安全、网络暴力,甚至外太空带给我们的危险等等,这样必须搁置利益冲突、包容共生,才能使世界生态良性发展,这也是此次“异质共生”国际当代艺术展览意义所在,这一点是国际展与国内展览的不同之处。
展览的艺术脉络与定位
策展是艺术理论的实践,是策展人对现实感受和理念的表达;展览是艺术在社会中功能的体现:与观众互动、交流、体验,具有艺术普及的功能;它是艺术现象的敏锐体现和方向标,也是艺术生态链最重要的环节。展览的艺术史脉络和个人策展脉络、对参展艺术家、作品作出选择和判断、展览放在现实文化的背景中寻求针对性意义、对艺术本体的方法论和直觉感受的敏锐度、策展人独立或包容的态度,都是展览价值体现的元素。下面我们结合“异质共生”2016国际艺术展延申地探讨下其意义所在。
如果说后现代艺术主要区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以解构、观念更多介入艺术本体的变化,强调艺术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而当代艺术更强调建构和艺术时代背后文化感觉的关系,关注艺术介入现实的普世性和公共性这正是“异质共生”理念所探寻的。
艺术生态的建构与功能的体现
策展人的展览本身就是自己的作品,是一种综合独立表达方式,也是在建构一个大的生态机制。《异质共生》国际当代艺术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展出,对于西南当代艺术的推动及全国艺术版块的拓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馆地处重庆中心地段,与大众的互动充分,让当代艺术的功能最大化体现。艺术在创作时需要自我独立性态度这是必然,但在创作完成后就应该包容地交给公众,这样艺术才不会成为小圈子名利场上的“筹码”。展览与作品更多的应该通过表达当下人的生存感受和困惑,给社会以启示,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个人策展脉络
策展人蔡青这次展览的主题定位与他个人策展脉络、履历有很大的联系。他1998年与冯博一联合策划了“生存痕迹”展,是国内较早的当代艺术重要展览之一,展览艺术定位侧重表现中国本土独特的生存境遇,与此次“异质共生”的一脉相承的是策展人关注实证的生存与生态问题。蔡青以艺术家身份策展时,可能与他从事行为艺术的创作有关,展览现场营造感性而鲜活,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不同于以理论逻辑推理的策展方式。从蔡青代表作品《耕种》能看出他对以金钱衡量一切价值的现象的反讽和寓言。1998年之后蔡青获得德国身份,旅居美国,定居新加坡,近几年他又回到中国,他参加和策划了一些国际艺术展,并游走于各大美院参与行为艺术的教育与出版实验,这方面使他成为国内行为艺术生态拓展的先行者。这样在国际间游走的经历必然让他体会到“异质共生”的重要性。
展览中艺术作品的选择与规划
策展人蔡青在选择艺术家时考虑到了展览的主题、类型和目的,强调以新作品展示为佳、老中青艺术家搭配,把握不同媒介类型的艺术家比例;还考虑了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综合能力。展览邀请了全国各地活跃的艺术家与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创作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样充分地与“异质共生”主题呼应。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必然创作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作品,但他们之间在全球化时代下又会拥有共同生存的终极愿望,这一点大家的创作目具有一致性。
展览可以看出艺术家们除了展示了以前自己的文献作品,更加强调新作品新的可能性,新旧作品集中展示也让我们看到了参展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脉络,也成为艺术价值判断的参照。
策展人展场的布局可以看出其展览的理念,此次展览策展人考量了展场与展场之间的动静关系,以及展览作品类型的梳理:作品空间布局的丰富性,艺术家作品的归类和独立关系,作品在空间环境中的再创造,怎样给观众以新的感受。
展厅分为三层三厅,可以看出作品的类型与面貌:
D厅以综合媒介的艺术形式出现,艺术观念上强调多元化冲突间的融合共生,如:自然朴素与都市时尚的关系、身份的确定与不确定性、时空的古今穿越关系、动与静的哲思、个体与公共社会的关系等等,让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共同面对世界存在的生存问题。
C厅以影像为主要媒介,作品讨论新媒体科技与人文社会的关系。艺术家借影像行动自由表达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生存感受,以及对自然生态中出现的生存危机的揭露。
B厅在策展规划中以大体量的现场互动装置与表演作品为主,强调展览中持续创作的运动感与现场体验感、偶发性。把观众参与的潜能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共同完成实验性作品和营造鲜活的场域氛围。
策展人的合作者
一个展览的成功除了策展人的努力。更分不开的是策展人所合作的主办机构的协助。这次展览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在资金、宣传、运输、布展、差旅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展览很大支持。团队在宣传、嘉宾接待上能看出他们的专业性,工作非常细心且不厌其烦。长江当代美术馆一定会成为艺术地图中重要的版块。
结语
“异质共生”展关注不同国籍的个体艺术家对自己国家生存境遇的描述,也关注个体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展览既关注个体人性生命寓言,又试图超越个人自私和贪婪的一面。
世界各国以经济利益决定一切的思想发展生产力避免自己国家挨打,统治者对外以经济和物质利益“侵略”稳定人心,内部以争夺权力欲望打得头破血流,这些都建立在利益至上的话语中,使“个别人”有心无力,知识分子也很难改变这个话语权。当全世界以金钱利益来衡量一切价值时,人的精神情感将逐渐失去;如果各宗教信仰只维持自身宗派和民族的权利,世界还是永远存在战争、掠夺、歧视。贪婪带来的文化精神支柱的倒塌,必将又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一切都在失控状态,面对危机“刹不住车”这才是最可怕的症结。我们应该先搁置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问题,才能保证各“地方”的生存安全。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应该以“地球人”的利益和眼界来关注未来。因此“异质共生”的愿望非常有意义,也祝愿《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第三场成功举办!
张海涛
2016年2月10日
▼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一部分“实验 - 超越”现场
▲ 开幕现场
▲ Emily & Michael(德国)《船》,现场行为
▲ 任前《第三纪念物共和国》,装置
▲ 戴翔《新清明上河图》 ,摄影,23米长卷
▲ 左:Gareth Lichty(加拿大)《空间》,录像
右:黄国瑞《鱼池》 ,录像
▲ Eric Scott Nelson(美国)《工程》,现场行为
▲ 行为艺术家Dagmar l. Glausnitzer-Smith
▲ 黄国瑞+石佛团队《春江花月夜》,装置
▲ 苍鑫《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行为图片
注: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朱冥、段英梅)
▲ 周松佳《等待阳光》,装置
▲ 何玲《你的一元钱,我的二小时》,录像,图片
▲ 和丽斌《红海》,装置
▲ 何云昌《宁靜致远》、《镜心云影》、《怀风抱露》 ,行为影像
▲ 王志忠《神精内科》,装置
▲ 邓玉峰《黑经》
▲ 刘成瑞《还有羽毛》,装置
▲ 周斌《壹圆钱》,行为图片
▲ 刘香林《同床艺梦》,现场行为、装置
▲ 王军《致敬》,行为图片
▲ 左起: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马非、策展人蔡青
▲ 左起:参展艺术家刘寅生、邓春儒、周斌、苍鑫、何玲
▲ 左起: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参展艺术家史金淞
▲ 左起:参展艺术家苍鑫、学术支持张海涛、策展人蔡青、学术支持赵国君
▲ 张海涛讲座
▲ 讲座现场
▲ 异质共生- 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 - 扩展”新闻发布会
▲ 异质共生- 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 - 扩展”新闻发布会
▲ 异质共生- 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 - 扩展”新闻发布会
▲ 异质共生- 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 - 扩展”海报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
展览主办方: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场地: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1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 品 人:陈汇江、邹玲
展览统筹:田东、周能
学术支持:栗宪庭、梁克刚、赵国君、 张海涛
策 展 人:蔡青
一、“实验 - 超越” 2016年1月23日-3月7日
参展艺术家:
Dagmar Glausnitzer-Smith(英国)|苍鑫|陈文令|陈涛|蔡伟|Caroline Doherty(美国)|邓春儒|邓玉峰|戴翔|Emily Kuhnke(德国)|Eric Scott Nelson(美国)|Baucan(加拿大)|范晓楠|Dirk Fleischmann|韩啸|何玲|胡佳艺|华韡华|何云昌|和丽斌|何成云|黄国瑞|Justin Lee(新加坡)|坚果兄弟|康毅|梁越|林慧洁(香港)|刘成瑞|刘晓|刘晓姝|刘寅生(台湾)|刘香林|Michael Stager(德国)|马克|马嬿泠|Nenad Bogdanovic(塞尔维亚)|宁婷婷|彭湘|普耘|曲健雄(美藉华人)|任前|史金淞|沈允庆|Teruyuki Tanaka(日本)|唐晶|谭勋|谭力勤(美国)|Urich Lau(新加坡)|翁奋|王军|王志忠|向承美(澳洲)|幸鑫|杨德忠|尹天石|张新|赵函|周斌|周洪涛(美国)|周罡 |周松佳|Gareth Lichty|(美国)
二、“重生 - 扩展” 2016年4月16日-6月20日
参展艺术家:
刘思麟|Sikarnt Skoolisariyaporn(泰国)|Jon Tsoi(纽约)|赵川|何利平|Daisuke Takeya(日本)|Alexandra Zierle(德国)|Paul Carter(英国)|陈镪|尹瑞林|胡佳艺|童文敏|任前|胡燕子|王彦鑫||Kai Lim(新加坡)|Yuzuru Maeda(日本)|杨景|刘陈|王俊晓|李柏青|Roi Vaara(芬兰)|Brigitte Wilfing(奥地利)|Brigitte Wilfing(奥地利)|Andrea Salzmann(奥地利)|Beate Linne(德国)|Manuela Macco(意大利都灵)|Futoshi(日本)|Thomas Goddard (德国)|Delphine Richer ( 法国)|Rokko Juhasz ( 匈牙利 ) |周斌|毛唯辛|何雨|计文于|焦振予|赵航|王韦予|杨林|华韡华|和丽斌|蔡伟|李凝|炭叹|Eric Bribosia(比利时)
三、“沟通 - 共融” 2016年10月22日-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