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6、2017年 >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委员专访︱张海涛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委员专访︱张海涛

2016-09-29 12:01:18 来源: 圈子艺术中心 作者:

┃张海涛

艺术评论家
策展人
艺术档案网主编

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至今工作、生活于北京;2009—2012年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2013—2014年任元典美术馆副馆长;2014年任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中国·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

张海涛早前从事个人艺术创作,2004年至今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与评论,致力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的实验影像、新媒体、行为艺术等领域已策划八十余群展及个展。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已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2012年第1版)。

曾策划:ZZEx 2016郑州实验影像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合作”、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2013 第十四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 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等展览。

编者语

圈子艺术中心作为独立的艺术机构,在展览、研讨以及奖项的运营思路及执行中,始终希望不断改善和提升我们的水平,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渴望业内专家和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甚至批评,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务实,以期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尤其是在《圈子艺术青年奖》奖项的设置和推进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更加透明、公开、公正,更加能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都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意见。

因此,我们将逐一对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推荐委员会的50位委员进行采访,邀请委员们围绕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当下艺术生态、未来艺术发展以及圈子艺术中心作为一个民营机构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艺术与社会的紧密结合等方面提出看法。

▼ 以下为专访实录

圈子: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代,您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作用?
张海涛:艺术不像科学那样对现实的技术创造和真理带来实证的数据;也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直接参与现实改造;然而艺术对于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影响则会更大更深远,艺术作为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是一个文明和文化范畴的现实介入,也是平衡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支点,这种关系一旦失衡,必将带来人的积极精神的缺失,使其它实用的生存环境和功能也相应招致噩运。

圈子:当代艺术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其它专业领域有更好的交流?
张海涛:艺术时常被大家指责,太过隐喻和间接,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是一种不变的思维在看艺术的功能。其实当代艺术的特点更加跨界,(如与社会学、人类学、宗教、生态等学科的互动),另外信息化快速传播,艺术加大了现实的应用性,甚至直接通过行为艺术介入社会文明的建构,这在栗宪庭先生《重要的不是艺术》一书就确立了当代艺术价值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艺术,重要的是对艺术背后现实文化的参照。还有后现代艺术在解构主义之后博依斯的社会雕塑创造之举,艺术就打破了它的静态特征介入社会,甚至直接以行动艺术的媒介参与社会民主化改革的发展。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直接社会参与性逐渐强化这是必然的,然而我不认为这是艺术唯一的表达方式和出路,艺术的“政治正确论”“艺术应用论”应该只能是艺术的一部分功能,如果跨界,前提的方法论条件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和借用艺术的本体语言表达对跨界领域的介入。这时的艺术也可以像哲学与宗教一样,讨论世界的本体及人类的生命境界:如人类的自然生态问题、人文关怀、时间与空间、死亡、科学和民主、伦理与道德等这些永恒话题似乎没有直接的现实符号介入功能,但它的存在依然是艺术功能重要的特点,而非现实应用功能的附庸,它会间接引领各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和精神世界。

圈子:在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影像艺术发展是否有新的方向?
张海涛: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使摄影又回归即时性快拍、推广的方式,但是当代快拍摄影区别于传统快拍语言与观念,我称为“新快拍影像”,新“快拍”影像的艺术家一般情况随身携带相机、DV机,就如同侠客随身配戴的武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介入现实发现新的社会问题,甚至能起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提升正能量的作用,以自己敏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选择社会现实社会中自己想表达的、区别于传统快拍的影像,进行偶发拍摄、日志归档或即时发出。最终选择更能表达当下生存感受的作品。

当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一种快拍方式,更重要的是以快拍关注当下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每位艺术家都可选择和拍出具有这个时代不同的生存感受的作品,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大众年代能选出有自己的摄影语言、“刺痛”我们神经、挣脱艺术史脉络影响的作品依然很难。新快拍其拍摄方式对商业化、精细化、摆拍造像的重新思考,走出工作室,对狭隘的当代艺术标准提出挑战,是一种“有意味、有观念的直接纪录方式”,使快拍当代化,其避免了传统快拍的死板的记录方式与题材,又避免狭义的观念摆拍造像概念化,缺少情感、感性。新快拍增添实验的语言元素,并在选题上趋向被大众忽视、真实、不为人知的新鲜话题,给观者以新视角认识社会。

圈子:策展人一般与机构合作的比较多,请您谈谈艺术机构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张海涛:艺术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平衡生存与学术性品牌建构的关系。如何持续发展推动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又能对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艺术机构要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是艺术品市场化运作,还是政府或企业支持,要选择和定位自己发展方向。依靠别的行业养艺术会让艺术相对独立。好的机构应该能共同参与到艺术史的创造,起到给公众以普及作用和新的启示的意义。艺术价值的判断需要机构给策展人与批评家以独立的话语权和建议权。

 我们不反对创作后的市场运营,但反对为商业而改变创作的独立性。当代艺术需要创作的“独立性”,创作的独立性不能被炒作、消费、跟风所改变。避免“伪当代”艺术的滋生,“伪当代”是当代艺术生态的纯粹性发生市场异化的表现。当今艺术的价值引导掌握在两类人的手里,一类是批评家、策展人;一类是艺术机构和收藏家。这两类人群从外部影响来说都会改变艺术的价值导向,尤其当下消费社会不懂艺术的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资本运作带来伪当代的可能性更大,这类掌握话语权的人同样参与创造和改变艺术史的发展,如果过于为了商业私利,以此引领艺术价值走向,产生的艺术生态的泡沫化就很可怕,这里只有靠对艺术的真诚信念来平衡这种良性关系。

圈子:圈子一直注重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以及所呈现的问题性,因此我们主张在展览的学术研讨成员结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从社会的角度讨论艺术。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张海涛:这很好呀,不同学科背景和城市的学者组成可以对艺术结构形成互补的作用,虽然都在中国,学者的知识背景和所处的地域生存环境不同也会产生对艺术判断的差异性,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同。

圈子:最后请您给《圈子艺术青年奖》提出一些建议。
张海涛:能坚持为青年艺术家建立一个平台给予支持已经很不容易,建议不论多大的困难都能坚持办下去,这个最重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