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6、2017年 > 张海涛:大众后现代主义“微”文化的软肋——当代文化建构的意义

张海涛:大众后现代主义“微”文化的软肋——当代文化建构的意义

2017-02-24 15:56:48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大众后现代主义“微”文化的软肋
——当代文化建构的意义

大众泛滥的后现代文化已经成为新的流行文化现象,二人转、黄段子、低俗小视频“横行”于主流媒体或自媒体,就是典型的后现代无聊、调侃、解构、感官文化的上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有一半甚至大半的时间依靠网络消费和娱乐,移动通讯工具(手机、笔记本)的微信、微博、网站等社交网络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而多数人每天“走马观花”看到的信息多为短句、标题、图片、动图和微视频等微信息,这已经成为了大众“微”文化的主体视觉媒介。因为这是一个阅读量和点击率强大的微图式时代,正好符合了当下人无聊生活中的猎奇心态和解构、荒诞、直接、庞杂、碎片化、扁平化、表象性、娱乐化、大众化、实用、可看性、传播快、可复制性等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是对传统文化中僵化的东西,如对权威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解构,而打开了平等、多元、自由的世界;但是任何一个文化思潮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也不例外。批判的目的是追求积极的意义,而不是进入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模式化思维。后现代主义在呈现这些文化特征并不代表这些特征处处反应的就是有价值的东西。由于信息的泛滥,所以每条信息必须在短时间吸引人的眼球,当代人也就必然成瘾于各种刺激的负能量和重口味,疲软、健忘、功利、人心浮躁和生存压力大是现代人的通病,对正能量的心理奢望和不信任,认为那是过时的矫情玩意儿,谁提谁就是傻B。而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当代文化应该是狂欢后理性的回归,建构一个具有跨界、有深度、真实、具体和解决问题的新形态,重构正负能量平衡的世界。

▲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L.H.O.O. Q.》,1919年

如果说狭义的后现代艺术是区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以解构观念更多介入文化本体和方法论的改变,而当代艺术更强调建构艺术时代背后的文化生态以及国际化的普世价值,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借当代媒介语言认知历史、现在和未来,仅此而已,它不只是狭义的负能量的代言,也可以积极的转换和提倡正能量的观念。当代文化应该是解构之后的建构文化,它就像经过血雨腥风的后现代主义洗礼之后的重生,在艺术载体、观念上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自然也不同于传统、现代主义的形态。我们时常把后现代与当代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误解,这是对后现代不了解的缘故。虽然大众扁平文化中不乏严肃的批判态度,能提出事件性的问题,但微文化的词条中往往只有观点没有论据,建构性不足,就像泼妇骂街虽然出了一口恶气但解决不了问题,也像我们革命战争中“破与立”的关系,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打江山是为了“打破”旧的体制,而守江山是建构新的体系,这也和后现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一样(后现代主义的达达派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当代文化是冷战之后出现的文化现象,也应证了这一“破立”关系。),可见后现代主义的软肋所在——当然我们谈的问题是以一种整体现象分析。大众后现代主义文化应该滞后精英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至少半个世纪或近一个世纪,如果不是这样,艺术家的敏锐性、先验性就无法体现。从上世纪10年代达达主义开启了精英阶层后现代解构的文化,到了上世纪60年代将后现代主义概念更加明确,而大众后现代文化在近些年“微”时代才越演越烈,后现代主义文化之后已经出现了当代文化。大众后现代文化与当代精英文化是互补的关系,但当代文化依然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现实的后现代特征

中国独特现实可以从几个方面诠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每个领域都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针对性,中国有世界上独有的体制,必然有不同于西方的经济特点,社会现象和事件也具有中国式的混杂、不确定性、扁平化的后现代特性。文化上由于惯性思维模式一路追赶西方脚步,五四以后的西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搅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现有的国别特征。经济的高速发展,百姓为生活所迫,人人都沦为“商人”。经济与政治权利指数第一、娱乐消费至上,必然导致社会性的“暴发户”文化、道德缺失、人情淡泊、名利炒作,所有的新闻性、社会骗术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礼尚往来”成了“关系”人制的社会,法制观念弱化,以“丑”为荣的网红,是平民造反精英所致——所有的“网红”不论好坏都有商家买单。中国式变态的社会闹剧层出不穷,每个人在这个社会关系的漩涡中都“逃脱”不了干系。全球化以经济至上的理念发展时所有的文明以此成为标准,经济掌握了一切话语权:文化都围绕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着,都转换成了产业文化,都要转换成金钱,不然没法生存,从芙蓉姐姐、凤姐以耻为荣、干露露以露而红、郭美美炫富,各种强拆、城管打人、路人碰瓷、校长性侵事件层出不穷,“包二奶,一夜情”成为时尚,老实人被骂为“傻B”。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世界观都在变化,这些现象在世界上是独有的,中国正在进入后现代消解崇高、理性的表象化、无深度时代。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逐渐消费化和娱乐化,未来创作要么顺应娱乐化的生存方式,要么以一种严肃的姿态创造未来。后现代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时,哲学家、艺术家已作出了预见性发现,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2010年后真正充分的体现,中国艺术家在80、90年代后现代解构、调侃、异化的作品,在当下生活中比比皆是。

▲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泉》(陶瓷),创作于1917年,复制于1964年

以微影像为例诠释后现代的双刃剑特点

后现代文化中的大众化特征,去唯一性的原创性,让网红们一茬一茬昙花一现,一反现代主义的理性、逻辑中心主义。这样精英文化、原创性、永恒性、严肃性、理性化是不是就会消失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他关乎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 ,也关乎艺术家的价值观判断,我们的大众文化能否与精英文化等同,大众日常微文化与艺术家创作的价值观是否一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同 ,大众创作是源于生活,而艺术是高于生活吗?两者能否矛盾统一,当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区别?正能量与负能量作品的关系是什么?

微视频已经逐渐成为大众主流文化,大众媒介中最具代表性,并不能代表网络红人就是精英主义者,网红者多以微视频、自媒体呈现,我们分析微影像的类型与特点。(一)微视频从媒介表现方式上分为微动画与微拍视频。微拍动画,作者更加主观夸张;微拍视频主要靠题材和表演,或内容的异化来吸引观者,也可以分为剧情视频和纪录视频,剧情视频是有团队或个人创作的故事和表演;而微视频记录片往往是随机拍到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而题材和内容的真实性和震撼力触动观者。

按题材分微视频有下面几个类型。(1)历史题材:对原作的修改,调侃和翻拍;(2)现实题材:a灾难片:具有恐怖暴力特征的题材,如车祸、斗殴等;b政治题材:如调侃、戏谑崇高的事物或严肃的政治符号,带有黑色幽默特点;e社会伦理:如荤段子、黄色笑话等。(3)人与自然题材:如动物卖萌、滑稽,动物伤害等;自然现象,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洪灾、火灾、神秘现象等暗物质世界;(4)未来预设题材 :如科幻片、新科技事物、外星生物等。

实用的“微影像艺术”更强调为大众商业的娱乐、产品宣传服务(偏重设计类);当代影像艺术更多是借助科学技术表达思想感受,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如国油版、行为艺术等媒介的功能一样。两者创作时的侧重点不一样。

微视频的即时性、传播快、传播广泛、互动性强的特点,也起到了对现实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批判和警示作用,因此“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有时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微文化传播和转换正能量,但微视频从另一面看也会被大家消费,并非发自内心的表达,借用为了为了揭露而揭露的表象模式吸引眼球、传播隐私、造谣诽谤他人,传播暴力、色情及反伦理的负能量,而给大众带来感官上刺激,造成大众心理和生理损伤,对积极愿望的丧失,让人们对正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少,受到抑郁侵袭。甚至认为正能量现象是虚假、无意义的,这样的泼妇文化的解构也不具有建构的意义。大家靠着功利和实用主义活着,崇高、理想化、老实都成了傻X的作为,因此大众微视频文化具有双刃剑特点。

结语:大众后现代文化背后当代精英文化的重要性

后现代是娱乐化、反对永恒、严肃的时代,艺术需要积极、严肃、理想化的精英主义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所有网红成名就具有积极的价值,网红者褒贬不一,平民化的娱乐作品的后现代性也不代表具有艺术的先锋性,满足大众娱乐化的主流、名人消费文化也不能代表精英文化。我觉得精英的先锋文化是对现实敏锐转换的文化,他甚至会超越一个时代,虽然短期内不被大众接受,而区别于大众的生存感受和文化针对性。先锋艺术性具有创造力的可能性,是大众生活中强化体会到的最具困惑的生存感受,也需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逃离历史脉络,这样的精英不是被大众消费的网红——虽然大众文化中也不乏精英作品,但整体上看不是先锋性的,故此这两种文化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影响当代文化的价值判断。大众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解构、消解文化过后必定会建构严肃的当代或未来文化。

张海涛
2016.11.22

 

关于作者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9年前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后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