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6、2017年 > 大众消费文化泛滥的背后还需要严肃的当代影像

大众消费文化泛滥的背后还需要严肃的当代影像

2018-10-22 22:37:17 来源: 《画刊》 作者:张海涛

本文刊载于《画刊》杂志2017年第2期

▲《晚安》剧照,黄文亚,8分27秒,2016年                

大众消费文化泛滥的背后还需要严肃的当代影像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选片手记
                              

文︱张海涛

“实验艺术”是在1989年之后强调艺术语言而出现的变异词语,是艺术语言、媒介、技术及符号、观念创新的当代艺术,实验影像必然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影像艺术。影像艺术有静态的图片,也有动态的视频,而北京独立影像艺术展的实验片是具有独立创新可能性的动态影像。由于前身是北京独立电影论坛与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因此北京独立影像展的实验影像展示方式偏重于院线式单屏放映。实验影像由于历史脉络与展示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实验录像和实验电影,两者也由于跨界逐渐融合。

▲《月晷》剧照,高源,17分31秒,2016年

▲《孔雀》剧照,高文谦+薛冰+宋吉祥,4 分钟,2016年

实验影像面临的困境当然也是“实验”,即要摆脱历史中影像脉络的束缚,因为实验影像具有的当代性必然带给观者新的观影体验和生存感受。虽然感动与震撼的作品不乏好作品,但不是说所有感动你的作品一定具有学术价值,也不一定说所有震撼的作品就具有学术价值,因为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再好的东西看多了也就成了旧的模式,跟不上新时代的审美经验会被人厌烦。所以我们要把旧的符号、话题进行当代语言和观念的翻新,也要在当下时代多种感受中选择和体验不同于其他时代、不同于大众甚至不同于普通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去创作,还可以向未知世界探寻和想象。近几年选片中很多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时喜欢选择他人惯用的符号,如烂尾楼面具、服装模特、青春伤害和记忆,而且二十出头就表现过度的感伤,未老先衰,暮气沉沉,好像历经百年沧桑,这就是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创作,认为实验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影展是持续推新的平台,通过专业的选片人、评委选出精英影像,也是对作者的激励。

今年我们邀请了广州美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胡震和艺术家徐若涛与我一起选片,著名影像艺术家王功新、朱加、蒋志作为评委,从74部作品中选出30件优秀影片展出,另评选出2部具有实验创新奖的作品。我们的愿望是在大众娱乐化泛滥的影像中选出严肃的、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影片,让困境中的影展的火种一直传递下去。

▲《基因糖》剧照,卢杉,17,分钟,2016年

▲ 《本命年》剧照,钟甦,7分钟,2016年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有一半甚至大半的时间靠网络娱乐。移动通讯工具(手机、电脑)的微信、微博、网站等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图片、视频影像,而多数人每天看到的信息,除了图片,就是动态微视频。因为这是一个直接图像的时代,当代人面临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生存压力大,而微视频的阅读量和点击率强大,“微”便符合了当下人无聊生活中的猎奇心态。荒诞、异化、碎片化、扁平化、表象性、娱乐化、大众化、现实感、可看性、传播快、可复制性等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微视频中都能体现,短时间吸引人的眼球,在大众文化中体现突出。而当代影像文化不同之处应该是一个建构、真实、解决性的艺术。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逐渐消费化和娱乐化,未来创作要么顺应娱乐化的生存方式,要么以一种严肃的姿态标新立异。后现代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时,哲学家、艺术家已作出了预见性的发现,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2010年后才真正充分地体现。艺术家的后现代解构、调侃、异化的作品,在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

▲《癖》剧照,马丁 邵德龙,4分35秒,2015年

▲《陌入止境》剧照,杨泳梁,58 分钟,2015年

后现代生活文化中去精英的大众化特征、去唯一性的原创性,让网红文化们一茬一茬地昙花一现,一反现代主义的理性、逻辑中心主义。这样,具有原创性、严肃性、理性的精英文化是不是就会消失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消失的。大众网红不代表具有艺术的实验性,满足大众娱乐的流行文化也不能代表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是互补的关系,但精英文化依然起到引领作用。当然我们谈的是一种整体现象分析,大众消费文化的后现代特征也印证了后现代两位艺术大师的名言: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用自媒体创作,都有可能是网红,只要你符合后现代的事件性的特征”。后现代艺术大师预言了半个世纪后的大众社会现象,说明大众文化滞后精英文化至少半个世纪。精英的先锋文化是对现实敏锐转换的文化,它甚至会超越一个时代,虽然短期内不被大众接受,而区别于大众生存感受和文化针对性。先锋艺术性具有创造力的可能性,是大众生活中强化选择的最具困惑的生存感受,也是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逃离历史脉络严肃文化,这样的精英不是被大众消费的“网红”文化——虽然大众文化中也不乏精英作品,但整体上看依旧不是具有实验性的,故此这两种文化不能混为一谈,甚至影响精英文化的价值判断。后现代的碎片化、解构、消解文化过后,必然会出现当代的精英、严肃和重建的当代或未来文化。

 

关于作者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9年前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后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下一篇: 2017丽水摄影节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