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炭叹作品《一周年(+265天)》︱202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炭叹作品《一周年(+265天)》︱202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2021-11-01 20:25:45.495 来源: 炭叹工作室 作者:


2021年10月13,14日,由武汉的跨媒介艺术家炭叹剧构导演的当代剧场作品《一周年(+265天)》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演了两场,场场观众爆满。


▲ 北京77剧场外立面的喷绘海报


123_3.jpg

这个作品具有沉浸式和参与性等鲜明的当代艺术特色。观众在剧场外等待进场时,就已经被卷入了一场行为艺术中。他们按照指引排成四队,每一队都手握一根长绳,两两保持一米距离入场,随队志愿者用大喇叭播放着入场规则,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管理人员在街头维持秩序的录音采样。

据主创人员介绍,这是为了让观众快速进入“隔离”记忆,也是为了让陌生的观众之间产生“连接”。

5.webp.jpg

6.webp1.jpg

▲ 观众手握长绳进入剧场

摄影:张博 


进入剧场,一座巨型装置在幽暗的灯光下赫然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在手电的光照下,牵着长绳,秩序井然地爬上由脚手架搭成的三米高台。当所有观众站定后,工作人员把绳子系到四面脚手架的栏杆正中间垂下。


这个占据整个小剧场空间的的脚手架装置可以说是国内戏剧中前所未有的尝试,不仅直接把建筑工地搬进了剧场,更是颠覆了观演关系和观看视角——观众只能在四周的脚手架上俯视中间的表演区,由艺术家陶陶创作的影像也投影在地面。艺术家王晓新设计的表演区装置被四面高台环绕,半透明可移动的帘子把表演区分隔成四格封闭方框,每个格子(房间)里的演员同时表演,拉开帘子又形成合一的整体空间。

整个装置赋予了观众们宏观和全知的视角,他们可以任意选择观看角度,像俯瞰自己的记忆一样,反思这近两年的经历,以及联想他人的生活,猜想世界的走向。另一方面,随着剧情演变,观众也会突然变成被观看的对象,演员会从表演区仰望他们、用手电光束照射他们、用道具与他们互动;甚至也不时有演员、临时加入的群众演员直接来到他们身边,制造剧情与行动。



123_2.jpg

四个房间里共有五位演员,表演内容都根据他们在去年在武汉、或者从武汉返乡的真实隔离经历改编。

房间一住着疫情期间干起了网上陪聊的东北宅男(赵加号),他遇到了两位特殊客户——一个得抑郁症的女孩,还有一个被公司派去美国、印度遭遇了严重疫情的倒霉打工人。房间二是一对武汉老年夫妻(王林珍,娄人连),他们天天在家里重复相同的日常生活,因为空间的局促而互相干扰、矛盾不断。房间三是一个孤独的音乐人(胡安什),日复一日地创作音乐,同时也为为其他演员的表演配乐。房间四是一个总在梳头的女人(炭叹),脸上戴着一个呼吸面罩,连着长长的软管。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老年夫妻的演员是面向武汉市民公开招募而来,首要条件是必须经历了2020年的武汉封城,而且没有经受过表演的职业训练。最终入选的两位老人为77岁(王林珍)和63岁(娄人连),都是地地道道的老武汉人。

在实验戏剧、小剧场这种被年轻人垄断的舞台上,如此“高龄”的非职业演员无疑是极为罕见的。导演炭叹的这一选择,一方面是为了尽量有代表性地表现疫情之下不同人群的众生相,另一方面也是为老人和青年创造隔代交流的机会,打破中国的当代性艺术受众年轻化的僵局。这两位老演员都没有正统学习过表演,导演将他们自身的特色最大化地融入了剧情,如王唱湖北的楚剧、汉剧,走老年服装模特步,娄唱俄语歌曲,还教老伴学英语等。两位老人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比年轻人更投入的态度感染了剧组的每一个人,也传达给了每一位观众。


123_1.jpg


作品的剧构是象征性和超现实主义的,又带有后现代的挪用、拼贴、间离、主客观转换的美学特色。整体表达了从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武汉、中国、以及全球人类的普遍窘境——就像导演的创作阐述:人类社会已进入新阶段,我们可能再也回不到2020年之前的世界了,生活中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虽然疫情对世界产生了消极作用,但是作品并不想强化悲观情绪,反而用了很多喜剧、荒诞、科幻元素去消解愁苦,甚至还有音乐剧成分(原创音乐:炭叹、胡安什、张一丁)。剧情经历了“危机,反思,连接,疗愈”这四个阶段,最终是希望以人性中的温暖、以及对宇宙和祖先的敬意来疗愈自己和他人。

全剧以月份为节点划分场次——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2月23日,3月23日……直到2021年1月23日之后,是演出当天的日期——10月13日/14日。而日期只是时间推移的符号,剧情发展并不拘泥于真实时间、空间。


作品一开场,“1月23日”的字幕出现在四个房间里。演员们在各自的“房间”里看着手机,2020年春晚的热闹背景声响起,但他们如雕像般一动不动。五彩烟花的影子落在每个人身上,《明天会更好》的歌曲却衔接了救护车的鸣笛……这一场景,无疑是2020年1月份武汉的真实写照。

与此对应,2021年1月23日,梳头女的头发长到拖在了地上,所有人以与开场同样的姿势默哀了一分钟,然后慢慢站起,转身,看向每一位邻居,走近他们,去拥抱透明帘子另一边的他们……

剧中的影像和声音设计构思巧妙。

红色、绿色、黄色的方块贯穿全剧,以影射红码、黄码、绿码。剧情大概走过一半时,四组人在一片绿光中醒来,生活好像一切如常了。但是正当他们平静地过着往日的生活时,突然一声咳嗽传来,每个人都“冻住了”,投影变成红方块加暂停符号。过了半晌,音乐继续,在绿方块加播放符号中,所有人生活也继续。但是没过多久,全体人又暂停了,然后是快进、倒放……

此类场景用影像、声音和表演的融合,极简但又精准地表现了当今世界人们的普遍状态——暂停、快进、倒放成为日常,生活好像再也回不到单纯的线性流程里。


到了最后一场,隔离的帘子被拉开。老年夫妻的紧张关系似乎缓和了,他们在《雪绒花》的音乐背景下,跳了一曲慢板的华尔兹,而脚下是因为疫情数据越变越红的地球。紧接着,快节奏的电子舞曲响起,影像也成酷炫的数据化视觉,一群年轻人冲进表演区,疯狂地舞动着,仿佛世界末日之前最后的派对……


陪聊宅男告诉了抑郁症女生一个秘密——他是一个外星人!他路过地球短暂停留,却没想到被疫情困住了一年加264/265天,突如其来的爱情和对地球复杂的情感,让他既想回自己的星球,又纠结不已。末了,他问女生:


“你愿意跟我走吗?”


最后的最后,梳头女拖着两米长的长发走到舞台中央,敲响了一面金灿灿的武汉铜锣,地上的影像也随着声波产生涟漪。随着悠远的锣响,其他四位演员依次走来,把开场时系到观众区的四根绳子跟她的四缕头发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演员们迅速把表演区的白布围挡拆开,观众涌了进来。

在一阵即兴的锣和人声合唱中,一个飞碟缓缓从头顶降落,它瞬息万变的光影覆盖了人们……



至此,《一周年+265天》落下帷幕。


但这个作品不会完结,而会随着时间继续生长。接下来会有还会有“两周年”、“三周年”……

随着每次的演出时间点变化,将加入新的信息;虽然每次都从武汉启程,但会逐渐辐射到全球在疫情下的状况。因此, “武汉”将只是一个引发人们思考的象征符号——


我们还能回到2020之前的世界吗?


我们该何去何从?


0.jpg


▼ 

观众评论精选


刘旭光,著名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一眼看去,就看到了这个剧的当代艺术气息,感到其“装置先行”的特色。其中的演员都处于不同的维度——有表演特别生活化的老年素人、带有戏剧表演风格的年轻演员、还有音乐人、行为艺术家,但是通过这个让观众俯视一切的大装置,不同层次的表演合理化了,好像从上帝视角看世界的多元。我想也许这其中的有些演员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炭叹的当代艺术作品里,这非常有意思。

人类历史上每次有大的变革,就会涌现好的艺术家和有力量的艺术作品。如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寺山修司这样的艺术家,和那时兴起的舞踏,都致力于对生死这样的大命题进行思考。而八十年代之后,由于世界趋于平静,艺术的批判性也相对弱了。从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巨大作用力,因而造就了《一周年》这样的有深度思考的作品。

导演炭叹在现实和维度空间中创造了精神和生活共生的世界,在“四个格子”象征“家”的空间中,上演了疫情和死神对抗与共生的环境,常规的起居、工作、创作、疯狂的心灵的表达,是以行动抒发灵魂深处的心声。其中一个角色用信息助聊而进入对方的心境获得依赖,“性”情和“爱”情的身心投入,虚拟现实中重构心灵的构筑……你看,他奔跑到了世界各地又到了北极,向回跑,回到中国,回到武汉,他一声“武汉,我回来了!”声嘶力竭的呐喊划破长空,希望就在前头。时代给了导演创作的动力。他跨地域前行奔跑,循环迭代发展也是导演之呐喊,试图与宇宙对话,将人与宇宙人的互换延伸到爱和未知的世界。

29.webp1.jpg

▲ 刘旭光(左二)在演出现场



抓抓,“一起去看戏”公众号主理人:

《一周年》,一本关于疫情的抽象日记,一部打着导演炭叹烙印,跨越于行为与剧场之上的依旧不断生长的作品,这轮演出的名字更准确应叫做一周年+265天。

很新鲜,第一次观众手牵长绳,串联进场,也是头回,整场差不多90分钟全程站在3米的高台上以俯视视角观看舞台。四个象限被白色包围起来,中间以透明的塑料布隔离,浓浓的装置艺术的感觉。整场演出充斥着大量的隐喻,作为疫情经历者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从而产生自己的认知,又同时在观察表演者时把自己抽离出来,也许会发现疫情以来忽略掉的内心动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互是这部作品另一大特点,群众演员遍布,此外你也可能以意外的方式参与进去,化作作品的一抹色彩,过程自然,仿佛本应如此。言而总之,疫情并未走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你不能够停下思考与前行。祝愿大家健康。 


“观演之间”戏剧媒体:

里面的人物有着真实可信的生存需要和情感动机,身在其中的无奈和挣扎令人同情,无奈挣扎之后的情感爆发不仅使得行为具有合理性,更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肉身被围困,精神在流动,遥遥相望的思念脆弱不堪,人和人的关系被瞬间改变。

被疫情隔离,前方是无常,期间的人只有等待,不知何时是尽头,仍然奔跑着呼喊:武汉,我回来了。~~同一空间的身体共振和内心共鸣直击人心。 

从入场开始,剧组组织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发给大家结好的软长绳进入剧场,77剧场墙上悬挂着两幅海报十分醒目,宣传单页也是用心准备了的。开演前大家跟着工作人员上高台,从上往下俯看舞台,整个77剧场都被改造了,这个舞美设计确实有装置艺术的气质。 


陈泳,现代舞者:

大约是演出进行到2/3的时候,有吟唱的出现。演员在之前的演出过程中藏起来的眼睛,在黑暗中,在黯淡微薄的灯光中,渴求地寻找着另一双相同的眼睛。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个观众俯视的概念,不过10米的距离,朦朦胧胧,这样的氛围下,我恍惚了。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你。可这是一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我在俯视一场演出,过去的希望却从演员的眼睛中走上来,翻过栏杆,拍掉了我身上所有的社会标签,像拍掉了我身上的尘土,我只剩下一个单纯的我。这是一个我不知道为何会突然怀疑自己的时刻,我的时间在演员的眼睛扫过来的时候停止了。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转身,一个切光,人声来了。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就是普通踏实的吟唱,安稳安详,声音也有光和温度。北京的10月里,武汉的记忆随着演员的吟唱找到我,翻山越岭地找来。两个城市的生活片段潮水般在我脑子里翻涌,我人麻了。这1%的时刻,来了。


田元,戏剧爱好者:

这是一场沉浸式戏剧演出,观众可以站在高台上以“上帝视角”看演员在新冠疫情一年中囿于四个隔离房间的表演。充满了大量的无实物表演,还有长竹竿喂老伴药,和头发随着时间变长的镜头语言。虽然依旧很多场景看不懂,但是更感受到戏剧表达出的情绪。

演出结束后,久久不能释怀,无法摆脱情绪。骑着小黄车走在回去的路上,看着万家灯火,自由穿行,这自由盛世是最大的沉浸式彩蛋。


30.webp.jpg

▲ 《一周年+265天》工作人员合影

31.webp1.jpg

▲ 《一周年+265天》剧组人员与部分观众合影

32.webp.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2021-12-11 11:34:13.573 来源: 长江新视听大会YangtzeNV 作者:


12月5日,长江新视听大会闭幕式暨首届“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评选结果通报在南京举行,2021长江新视听大会顺利闭幕。

a2.jpg2.webp3.jpg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王方现场通报“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评选结果。


3.webp2.jpg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薛峰在闭幕式上致辞,他表示:

本次大会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从新技术应用拓展、新内视听内容开发,新信息传播模式分析、新文化理论研究等各个视角对视听产品未来的形态、产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视听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此外,本次大会的“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成功搭建了新的影像国际交流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新视听文化产品的国际交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日 程 

新视听前沿技术分享:未来影像

4.webp3.jpg

刘军: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 “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获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影视制 作中的虚拟预演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项目总负责人。

演讲主题:《高清屏拍:中国电影产业 “由硬带软”的前景》

结合北京电影学院的创作实践, 介绍当下电影界创新探索的高清LED大屏虚拟拍摄技术及其产业意义。这种最新型的创作方式,将赋予创作人员更大的自由空间, 引发影视拍摄棚改的热潮,引爆LED大屏在影视业务领域的使用, 并进而带动中国影视业在虚拟数字资产、 虚拟拍摄平台软件和引擎技术、动作捕捉、 无人机扫描、 区块链技术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


闭幕论坛:开发新边际

5.webp2.jpg

分享嘉宾:曹恺顾振清张海涛、郭春宁

分享主题:四位专家学者重点展开对“新视听”学术概念的讨论,包括了什么是新视听、新的审美形态、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价值理念等学术概念的探讨,就影像创作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边界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分别从学术概念、实践方法、产业未来发展等角度,对“新视听”概念进行讨论。


▲ 曹恺(策展人、艺术家、理论家)

 ▲顾振清(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硕导)


 ▲王方(南艺传媒学院院长)

 ▲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


大会闭幕式暨“长江新视听”评选结果通报



首届“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获奖作品评选结果

新视听国际传播奖·入围奖


《舜舜》

作者:周宛眉


《编码|一帧》

作者:蔡金峰


《一日游》

作者:杨蕙萌


《新世界:宅家运动图志》

作者:洪宁 赵小锋


《麦城》

作者:项建恒


《1892号实验》

作者:张 智

指导老师:杨 博


《珊瑚梦coral dream》

作者:任志龙,马懿橙


《飞去天堂的花》

作者:谭志轩


《夏夏》

作者:唐瑞鸿


《每天朝山顶推一秒的石头》

作者:成佩轩



新视听国际传播奖·短片奖

《人间重晚晴》

作者:董钧、闵韬


《海马》

作者:李泽昊


《火锅》

作者:应照宜


《柿子树》

作者:谢伊玲


《莫问春曦》

作者:杨骥



新视听国际传播奖·剧本奖

《米娅的暖光》 

作者:林小然


新视听长江视野单元·短片奖

《心链》

作者:王紫嫣、李天羽、赵航



新视听长江视野单元·剧本奖

《江上往来人》

作者:李佟冉



评委特别提及奖

《夜晚走丢的狗》(中国)

作者:黄鸿铭


《品尝者》(国际)

作者:索菲亚-比伦德(Sophia Bierend)


评委信息


15.webp (1).jpg

王小鲁,学者,策展人,电影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出版有《电影政治》(2014),《电影意志》(2019),《电影与时代病》(2008)。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展、First 电影节等多家电影节评委,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电影与记忆”电影论坛(2012)、纽约大学 Real China 双年展(2019)等影展的联合策展人。


16.webp1.jpg

徐耿声,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在剧团工作,后调入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任一级编剧直至退休。曾创作舞台剧及电视连续剧若干,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主要作品有:淮剧《母与子》《阎惜娇》昆曲《上灵山》、木偶剧《春的畅想》、《两只蝴蝶》《留守大山的孩子》皮影戏《人鱼姑娘》等。电视连续剧《丁香》、《三揭皇榜》,电视系列小品《大康》《你说好不好》等。著有《春的创想——徐耿声剧作选》等。


17.webp1.jpg

曹恺,当代艺术与电影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生活与工作驻所在中国南京。自 1994 年起介入当代艺术领域,工作方向主要为录像艺术与实验媒体艺术的创作、策展、写作,作为艺术家参加过众多海内外当代艺术展。此外,亦担任过众多国内艺术项目的策展人、学术主持、评审;在海外策划过与实验媒体艺术有关的多种展览活动。各类研究与策展文本散见于海内外多种学术刊物与论坛文集,2019 年开始从事“映验场”学术专栏写作。

 

18.webp1.jpg

Dalil Belkhoudir是意大利-阿尔及利亚当代艺术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的安纳巴市。

他在80年代末搬到意大利首都,在那里他加入了文化协会“Politecnico XX Arte”。他在意大利和其他几个国家组织和参加了许多个人和集体展览。精通多门学科的他同时是雕塑家,画家,摄影师,导演。他在许多欧洲国家的首都都拥有巨大的艺术装置,并创作了大量戏剧剧本,他也是艺术运动《艺术法案》的创始人。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阿尔及利亚后,他将自己的晚年奉献给了阿尔及利亚年轻人对视觉艺术的启蒙。

2019 年,他在致力于青年人的艺术工作坊的框架内实现了阿尔及利亚电影史上第一部“绿色”电影(《落后》)。一部完全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唯一能源的电影他选择了非法移民的主题,这是地中海这一地区的热门话题。

2020年初,他在阿尔及利亚创办了第一个虚拟国际短片电影节(Domum festival),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拥有丰富的经验,身体状况却出现异常,因此他几乎完全停止了所有文化活动,并决定在阿尔及利亚和阿拉伯世界创建第一个每月一次的国际短片虚拟节(数字门国际电影节),每一年它都被评选为大流行时期的主要文化事件之一。


19.webp.jpg

Marlene Wagener

动画制作总监

Marlene Wagener是动画制作日(adp)自2019年以来的负责人。

动画制作日是一个策划的商业平台,对德国乃至国际动漫产业都产生了影响。

在独家和预先安排的一对一会议中,制片人都会出席。他们在apd会议上对动画长片、电视剧、游戏或跨媒体项目,广播公司,主播,投资者,世界分销商和潜在的合作伙伴,趋势和挑战进行讨论。

在此之前,她作为项目经理监督该活动10年。她在德国吕尼堡大学学习应用文化研究,重点是媒体和公共关系,并在公关领域工作。无论是在代理公司还是企业都工作了很多年,包括科隆媒体制片公司、科隆公关公司,德国电影和 UFA 电影电视制作公司在巴贝尔斯堡的合作。


20.webp2.jpg

莫妮卡-科什卡-斯坦

柏林青少年儿童短片电影节艺术总监、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石单元评委

莫妮卡-科什卡-斯坦1969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父母是俄罗斯人和德国人。她曾学习表演和雕塑,并一直参与艺术、音乐和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在最终定居德国柏林之前,莫妮卡还在伦敦和威尼斯生活过。自1998年以来,她在 "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 "担任各种职务,2010年成为 "柏林青少年儿童短片电影节 "艺术总监。她的工作特长是激励年轻人参与社会,并对电影和各种艺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她与儿童和青少年密切合作,找出他们真正想看的东西,以及他们希望在电影中得到怎样的表现。对于电影节和电影的发行业务,莫妮卡一直在寻找那些散发着新鲜风格、原创想法、有同情心的故事、文化洞察力和辉煌、创造性的乐趣的短片。2021年9月,她荣任202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石单元评委。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