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新泻大地艺术三年展纪实

“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新泻大地艺术三年展纪实

2011-03-19 14:39:12 来源: 潘力博客 作者:潘力

草间弥生 《鲜花盛开的越后妻有》铝材雕塑 410X507cm 

“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新泻大地艺术三年展纪实

潘力

位于日本东北部濒临日本海的新泻县越后妻有地区,在史前的绳纹时代曾经有过灿烂的原始文化,这个地区出土的绳纹陶器以极具视觉张力的雕塑感和繁复的装饰手法,强烈表现出原始日本人的旺盛生命力和创造精神,可谓是日本原生文明的故乡。然而,自1970年代开始,由于大批年轻人涌向都市和农业政策的失调,当地人口密度明显下降,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经济项目的萎缩导致地区经济衰退。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复兴,经过六年筹备,由地方政府斥巨资、美术界权威人士策划的规模空前的当代艺术展——“大地艺术三年展”于2000年7月在新泻县越后妻有地区六个市镇方圆七百六十余平方公里的地域拉开帷幕,以日本艺术家为主体,并邀请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参加。至2009年,大地艺术三年展已举办过四届,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新的驱动力。

大地艺术节利用当代艺术的力量发掘当地的潜能,以三年展的形式举行。通过艺术媒介探索和重新认识人类与地域自然的关系,加强广泛的区域合作,六个市町村扬长避短,各自凸显当地特色,共同体现区域的丰富资源和魅力。计划通过十年的努力,尽可能地打开未来的希望和可能性之窗。2000年的首届三年展邀请了日本著名美术批评家中原佑介以及来自法国、德国、泰国和美国的美术界人士组成艺术委员会,指导和审查展览的筹备工作。除了在东京两度举行有公众参加的研讨会之外,还于展览前夕先后在大阪、福冈、名古屋等地连续举行报告会,分别以“艺术为何走出美术馆”、“艺术与地域——变化的可能性”、“追求个性的场”为主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以期使该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引起关注,并以当代艺术的活力推进区域振兴计划。近年来,都市文明发展引发的日益严重的地球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因此,展览以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题,提出“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理念。艺术家们在走出美术馆或画廊的同时,他们的文化思考也就必然地建立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一百四十余位当代艺术家参加了首届三年展,其中许多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对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理解成就了这个别开生面的大地艺术节。

 

土屋公雄《花之道——制作庭园》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 

村民们在参加《花之道——制作庭园》的制作

(法国)Dominique Perrault《神明水边公园》铝合金、木材、玻璃建筑 高620cm占地面积1365.78平方米 建筑面积86.86平方米

 

神明水边公园的能剧表演

 “空家·废校工程”

随着出生率下降、人口外流及老龄化的加剧,当地的空置民宅和校舍逐年增多,据统计,当地共有空置住宅三百余座。木结构的民居被认为是日本人的根,“空家·废校工程”由此成为三年展的一个主要内容。组委会首先寻找可再生利用的空置民宅和校舍,征得所有者同意之后,由指定艺术家提出设计方案,并邀请建筑师进行专业技术的审查指导,不仅将其开发为作品展示场所,还分别作为工作室、博物馆、餐厅和旅店等,并募集管理员进行长期经营。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大学美术学部等高校均有师生在这里建立工作室,长年参加活动。到2009年第四届新泻三年展为止,已有逾百所空置民宅和十多所废弃校舍被作品化或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空家不仅被利用为单纯的展示空间,空家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1]艺术家关注于开发其潜在的“场”的魅力,维持超过千年的山区景观,以此提示与未来相连接的时间记忆和智慧。

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前南斯拉夫女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1946—)的《梦之家》。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她的行为艺术以风格粗犷、狂野与大胆而闻名,其艺术思想是追求身体与自然的一体化。她曾在中国的行为艺术作品是历经四十天沿万里长城徒步行走。《梦之家》是她利用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空置民宅改造而成。在二层的四间分别透射着红、黄、蓝、紫色光线的房间里,各摆放一个类似灵柩的长方形木盒。到访的观众可以穿上由她设计制作的类似太空服的睡衣在木盒里过夜,第二天起床后必须将当晚的梦境记录在枕边的一册《梦之书》上。这个由观者编写的《梦之书》将会随到访观众的递增而逐渐形成一个没有尽头的系列。《梦之家》在经过改装之后沉浸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传统的日本民居和虚幻的装置共存,既具备日常生活功能,又让人体验到超现实的梦幻世界。阿布拉莫维奇在引导观众追溯往昔的同时,也让每一个人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那游离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梦之书》则成为其作品最具魅力的表述形式。如今,由于前来投宿的观众大大超过当初的预想,《梦之家》已经能靠自身的经营收入维持商业运行。

 (前南斯拉夫)Marina Abramovic《梦之屋》空间装置

(前南斯拉夫)Marina Abramovic《梦之屋》

(前南斯拉夫)Marina Abramovic《梦之屋》

(前南斯拉夫)Marina Abramovic《梦之屋》     

 

日本艺术家北山善夫(1948—)的作品《给死者,给生者》和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1944—)的作品《最后的教室》堪称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上将废弃校舍作品化的双璧。

北山善夫的作品是将时间形象化的杰作,他将废弃的中里村小学分校的整座校舍作品化。这个学校有着94年的历史,校园里至今依然矗立着1964年冬天当地积雪8.5米的计测标杆。他在玻璃纤维上粘贴黑、白、黄、红的彩色小纸片,构成巨大的流动有机造型,翻滚地充满一、二层的所有教室,并在学生体育馆里悬挂无数插上天使小翅膀的学生座椅模型。此外,他还在校舍建筑的两端安装了竹制的两翼并插满羽毛般的白纸片,称为“飞翔的教室”。北山善夫为了这件作品的制作在当地住了四个月,在此期间他搜集了许多当年小学生们遗留下来的照片、纪念册、课本和笔记本等,集中悬挂在二楼的回廊里。通过这些装置,他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如同一首追忆的挽歌。

 

北山善夫《给死者,给生者》空间装置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是法国的国宝级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对死亡与缺失的永恒艺术主题的探讨。自1960年代末开始,他通过照片、电影和装置等手法,表达回忆、身份、失踪、死亡和失去等主题。从早期在回忆与虚构中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后来对即将被遗忘的他者的集体展示,波尔坦斯基以大面积铺陈的装置作品闻名。他于2003年和2006年两度参加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先后在同一所废弃校舍制作装置作品。当他来到空置的东川小学校舍时,被这里死一般的寂静所震慑。波尔坦斯基将上百双曾经在这里使用过的拖鞋悬挂在校舍的入口处,以期唤起对过去光景的回忆。最予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将校舍窗户全部蒙上,将室内封闭成黑暗的空间,在楼道尽头的教室里安装巨大的麦克风扩音器,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每一间教室的课桌椅或被蒙上巨幅白布,或堆满鲜花,在黑暗中的射灯照耀下,曾经的梦想和遥远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令每一位来访者全身心地感受这里曾经存在过的年轻生命。

(法国)Christian Boltanski《最后的教室》空间装置 

(法国)Christian Boltanski《最后的教室》空间装置

 

渡边泰幸《大地之音》陶器装置


大吉昌山《无题》空间装置

 

户高千世子《水瓶》陶器、玻璃装置

 

栗田宏一《泥土博物馆》空间装置 

 杉浦久子+杉浦友哉 昭和女子大学《雪之幸》综合材料装置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