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第6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观影手记之一

第6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观影手记之一

2009-05-25 11:07:0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观影手记之一/吴幼明

2009年5月24日下午14:00时,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在北京宋庄美术馆隆重开幕。美术馆里的影像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满了观众,场面非常火爆。

栗宪庭电影基金执行人朱日坤先生首先致开幕辞,其后是选片人王宏伟先生讲述本次影展有五十多部影片参与竞争,最后选择了二十多部放映,主要是选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接着主持人彭姗向观众们介绍到场的导演,导演们也集体上台和观众见面并分别作了简短讲话。

开幕电影是赵亮的《上访》,这部纪录片剪了两个版本,一个是122分钟,一个是318分钟,今天放映的是短的版本。因为导演赵亮参加嘎纳电影节还没回来,所以观众们没能和导演现场交流。

这部影片记录了北京南站附近上访村的一些上访者的故事。有对夫妇上访了十八年,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在逃避截访人员的追赶过程中,被火车撞死,尸体被火车轮碾成碎片。当其他访民为他们哀悼时,却被警察以扰乱社会秩序为名抓走。一个江苏的妇女带着女儿为死去的丈夫上访,导演初拍她们时,女儿只有十二岁。她们反复的被当地的政府人员带回老家,母亲还被几次关进精神病医院。拍着拍着,女儿长大了,她不想再跟着母亲一起做无望的上访户了,她跟着男朋友悄悄离开北京,打工去了。几年后,她和爱人抱着孩子来看母亲,她母亲依然在北京上访。2008年,因为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她母亲再次被当地的政府人员送进精神病医院。

影片里多次出现信访工作人员对上访者的冷漠与推诿,还有保安等人将上访者拖出信访局,截访人员将上访者强行带走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两会期间,上访者们向飞蛾扑火一样聚到天安门广场附近散发上访材料,然后被英勇的警察和武警们象抓小鸡一般的抓走。

我听说导演赵亮用了八年时间拍摄这部《上访》,在拍摄中还几次经历过危险。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明显是用偷拍机拍摄的,还有几次记录被突然强行中断。在中国,你想用镜头面对真实的时候,你就会面对危险。但我想,一个勇敢的导演,必然就会勇敢的将镜头面对真实的中国社会。只有张艺谋那种导演,才会拍出幻想中的,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中国。

我想向导演赵亮致敬!

晚上19:00时,在现象工作室放了三部影片。第一部是章明的《苍蝇》,拍是是章明的同学刘沛沛一边对着一个裸体女生画画,一边讲述他们在大学时不顾校领导的阻止,坚持组织露天画展的事情。最后镜头停留在画布上,刘沛沛对着女人体画了半天,他画出的是一只大苍蝇。在刘沛沛微笑的讲述背后,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20:00时,放映的是查晓原的《老马搬家》。导演是回族人,生于1957年,当过工程师,开过公司,从2004年开始在宁夏海原县拍摄纪录片。此片纪录了一个回民家庭买地搬迁到黄河边生活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穷苦回民的艰辛生活令人同情,但他们的坚韧和信仰又令人尊敬。但影片中,主人公老马反复强调这是个金钱社会,也反复出现老马数钱给财礼等场面,暗示了金钱对传统回民生活的侵蚀。

22:00时放映Marie Mandyd的影片《盲》,此片荣获过亨利*斯托克奖。导演是女性,1961年生于比利时,童年在非洲和美国度过。她曾经为多家杂志做过摄影,还拍过十几部记录片和剧情片。本片记录了几位不同年龄、国籍、身份的盲人讲述他们失明后的感觉,生活,还用了一些电脑特技模拟了他们失明后的视觉效果。在中国,连四肢健全的人都活得很艰难,导演们都关注不过来,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盲人的所思所感。我觉得只有在民主国家,才会出现这种关注盲人的纪录片。因为民主社会没有什么大的社会问题,导演只能关注盲人这样的特殊弱势人群,才会这么认真的倾听盲人讲述他们那些细微的触觉和听觉,以及他们的爱情。写到这里,我不知是应该为中国有那么丰富的纪录片题材资源而自豪,还是悲凉。大多数中国观众似乎对《盲》不太感兴趣,影片放完,我回头一看,影院里已经剩下不到一半人了。

 

本文有删节,全文可见: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4426.html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