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4、2005年 > “暧昧·不确定性表达”艺术展

“暧昧·不确定性表达”艺术展

2011-07-30 16:04:34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暧昧·不确定性表达”艺术展
策 展 人:张海涛
开幕酒会:2005年10月22日 15:00(下午三点)周一休息
展览日期:2005年10月22日——10月31日
展览形式:DV/架上/图片/装置/诗歌/多媒体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4号大山子艺术区0工场李象群工作室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字母为序)
陈牧、蔡卫东、沉波、封岩、冯兮、高风、华继明、韩冰、 黑月(季胜利)、 黄文亚、刘谨、林兵、刘港顺、马晗、马永峰、马燕泠、石头、苏非舒、唐城、王国锋、薛挺、原国镭、杨青、杨文胜、张义旺、郑东生
特邀多媒体表演:姚斌

[视频]暧昧·不确定性表达”现场(节选)
http://video.sina.com.cn/v/b/444046-1268724751.html

 

不确定性表达——暧昧 

文︱张海涛

暧昧艺术关键词: 不确定、模糊说不清、态度不明、持续纠缠不清、软伤害、正负1度的摇摆、伪善而似乎平静、立场不坚定、混沌、负的方法、和泥、歧义的、模棱两可、多元 

不确定性表达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它是一种0度观念左右摇摆的状态,是艺术家有意识的表达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结果。其为当代现实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若近若离、散漫性、多元性等等;另从作品视觉上传达给观者的表面特征是:似乎有关系又似乎无关系,似乎有目的又似乎无目的,似乎判断又似乎无判断……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犹豫和怀疑之中,这种自毁欲可能影响到认识实体及个体精神,它是一种“失落、倒错、混沌”的力量,似乎抛弃逻辑而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偏差的可能性。似乎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善美之类的超越价值的事物感兴趣,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一种卑微的失落之中。在我们这个功利诱惑、快节奏、信息变换似箭的数字时代,这样表征的艺术就象一种对狠、雅这些单向艺术本能的潜意识的偏执,是一种故意的逃离,这是艺术家精心蕴量的结果——在道德意义的不确定及对美丽的迷幻性怀疑的背后,它呈现出一种心灵的摇摆状态:即痛并“美丽”着。

一.

“0”度的观念是一种终极的麻醉状态,而暧昧则是“±1”度间摇摆的状态(不确性表达是0度左右心灵的摇摆状态),它时而会冻结,时而又可能融化,没有极高温也没有极低温,在两种相悖状态间微弱游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而不明确指向或停留在某方。“0”度观念是一种武断的解构,而“±1”度的摇摆却是试图解构之后的重构(包括种类混杂),因为完全摆脱现实的观念是不可能和无意义的。“±1”度摇摆的状态即是“暧昧“的心理状态。


“暧昧”在《辞海》中诠释:

① 幽暗;②歧义、含糊、可疑、不明确;③态度不明;④模棱两可,有2种或多种解释的分歧。

特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广义指生活中各种模糊、立场不确定的关系。

暧昧的关系从心理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的潜意识的模糊状态;另一种是故意、伪善、造作的态度不明的关系。

“±1”度摇摆的作品特征分为两类:

一种侧重选择的客体(场景。静物)自身在画面上语言内容传达给观众的似乎目的模糊不清的状态,作品放弃表面空洞的目标性符号倾向,呈现一种形象或主题表征不确定的视觉面貌。

表征“暧昧”的艺术的作品本身传统意义上的主题被消解,视觉的目的性被模糊化,出现一种异样的偏执感,这与以往不断追求明确观念过程中的目的性是不同的,而是提供更多的视觉上的不确定和观念的可能性。

另一种侧重主体对客体或相互实施的非完整性行动,表现出似乎态度不明的关系,在两种或几种不同观点间来回摇摆的状态:同一件作品呈现出语言与语言、内容与内容,甚至语言与内容不一致、纠缠不清。

这种模棱两可的艺术作品时常同时呈现出两种相悖的感觉:微弱(隐晦)的爱与恨的交织、紧张与暧昧的情绪纠缠,将给艺术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即多义性并存。打破了传统艺术须内容意义单一的传统审美原则。在游戏规则上则打破中心论,以更深广的气度去宽容不一致的标准,以一种多元式的有限元话语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或矛盾论,倡导一种异质标准。

然而表征不确定摇摆的艺术的模糊性或多义性的背后艺术家却目的明确,作品本身并可能引申出:圆滑、伪善、愰惚、混沌、隐悔、杂交等现实状态(两种相悖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因此暧昧既可以是一种表现语言,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新时代的感受,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被严重涂上冷漠、空虚的世纪病症。

二.

暧昧关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象列强直接以武力的姿态向他国掠夺的殖民时期爱憎分明,即使“坏”也坏得直接;而我们这个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的时代,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却表现出伪善而似乎平静,很多关系表现出政治诗意化。中国当代文化也走入了不能拒绝,又不能完全接受的两难困境,时常表现出转化中的困惑和不确定。生物工程及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克隆、变性、转基因、机器智能化的研制,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的冲击。人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更加模糊、不确定,人与机器的界线也将日益复杂而暧昧,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各行各业(包括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线的撕裂,融合;更是给我们带来选择的摇摆和彷惶的感觉。新世纪私欲横流、崇高消解,使得各种人际关系乃至亲情关系都在不确定和怀疑之中,人必空虚失落。

世纪初,新新人类对消费娱乐的沉溺以及对苦难的远离,而养成了一代人对素质理想的淡化,无真理、无深度,岗位的游离也给新人类造成心灵的不确定感,同时现实生存状态的失落与消费乌托邦以及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的差距都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导致两种心理状态的碰撞,道德迷失,时常在两种相悖的心理状态间摇摆,呈现出一种软伤害。

70年代生的年轻一代,对前辈人受到的直接伤害表现出同情,但同时成长于改革大潮的试验田中,在新世纪表现出意识形态淡化,道德不确定,外表温和内心压抑造作,而又找不到被伤害的根源,其情感表现为一种不明确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认同物质主义,另一方表现出乌托邦的心理,他们既是消费主体的批判者,自身又是部分消费主体,内心心灵游离摇摆,没有明确人生观,而造成心理极度的空虚,以至尊严丧失。

新世纪儿童眼中的好人坏人的界定被模糊化,警察叔叔与土匪叔叔成了一家,爸爸和阿姨成了一家,甚至叔叔和叔叔成了一家……这更将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灵的怀疑和创伤。

“暧昧”,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也处处可见:如小到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大到特殊的国际关系(某些小国对于强国既恨又“爱”);以及商业中的伙伴关系、娱乐圈中明星与经济人不明确的关系、警察与匪徒的狼狈关系,色情与性保健的游离状态,甚至同性之间的微妙心理等等各行各业的社会中可能发生的暧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有些皮包中介公司,扮演着媒婆式的角色,以双重身份出现,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在甲、乙双方和泥,有渔翁得利之嫌,却又见不了光。这都是艺术作品背后所引申出的暧昧现象。

据网络上一项调查: “40%的女性拥有她们的蓝颜知己,而大部分旁观者则相当支持这种情感的存在。至于互为知己的双方恋人,则有75%的人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5%的恋人都双方拥有异性知己,还10%的人认为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在灯红酒绿的尘世磨合辗转,才感知这份情感的存在其实很难,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都永远难以保持真正的友谊,你觉得你们是知己而在旁人眼中这种关系却是暧昧的”。而这种异性友谊的暧昧关系也是一种若近若离的摇摆状态。微妙而似乎危险,小则夫妻不和,大则妻离子散,具有社会争议性。

艺术历史上的暧昧案例也时有发生,如流行文化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也是暧昧而复杂的,其成为艺术家以艺术名义出台的策略,从波普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试图把流行文化当做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来反抗,并采取了反讽的暧昧姿态,流行文化的强大力量使很多艺术家在对流行文化的态度相当暧昧。并在某些场合表现出热爱流行文化,将艺术与流行文化混为一谈,表里不一,毫无责任感的样子。

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绘中国艺术家初出国门参加国际艺术大展时,面临西方强势文化所经历的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但是我们必须用语言来探讨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知识分子所做应答的得与失。

我们个人内心面对选择也时常有态度不明的时候,面对现实的诱惑时常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最终身心疲惫。暧昧的艺术提示我们从物质和身体层面反思自己的生活,同时让我们享受思维“暂停”状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果断行事。

“暧昧”这个概念似乎模棱两可,不痛不痒却如武侠里的太极、醉拳更具杀伤力。这是艺术家精心蕴量的结果,是艺术家一种本能的偏执状态。这种看似虚无主义式的问题提起方式其实涉及到现代文化的许多本质问题,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做为似乎“0”度的作品,却提示我们不要做“零”度的观众。

2004年12月9日于宋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