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 > 07影像档案展

07影像档案展

2011-07-30 16:04:38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07影像档案展[798]
策 展 人:张海涛
艺术总监:陈进、黄岩

参展艺术家(以姓名拼音字母为序)
身体影像:李凝  
观念纪录:黄旭、柯里、李文、杨志超 
虚拟影像:劳里·安德森、张斌、张燕翔
录相短片:陈学刚、蔡志勇、何颖雅、彭湘、石头、汪东升
行为影像:刘勃麟、傩小组
独立剧情片:吴幼明
后教育影像:李娃克、薛君
影 像 诗: 鸿鸿吴米森、颜兰权、朱贤哲
新快·拍影像(图片):黄文、朱捍东、张巍、张海涛

展览日期:2007年12月1日-15日
开幕时间:2007年12月1日 15:00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OPEN实现当代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OPEN实现当代艺术中心 
协    办:中国艺术档案(www.artda.cn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30-18:00(周一休息)

07影像档案展
策 展 人:张海涛

参展艺术家(以姓名拼音字母为序)
表演影像:李凝、石头
观念纪录:黄旭、柯里、李文、杨志超、王宝明
虚拟影像:劳里·安德森、张斌、张燕翔
录相短片:陈学刚、蔡志勇、何颖雅、彭湘、汪源渊、汪东升、王利波
行为影像:刘勃麟、傩小组
独立剧情片:卫铁、吴幼明
后教育影像:黄文亚、李娃克、薛珺
影 像 诗: 鸿鸿、吴米森、颜兰权、朱贤哲
新快·拍影像(图片):沉波、黄文、林兵、覃畬、朱捍东、张巍   

开幕时间:2007年11月8日上午10:30
展览时间:2007年11月8日—11月23日
展出地点:北向阳光艺术空间(宋庄美术馆西行80米)
特别鸣谢:北向阳光艺术空间   中国艺术档案(www.artda.cn) 
行车路线:大北窑或通州北苑938支9 宋庄美术馆下车对面西行80米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展 > [现场]07影像档案展[宋庄]
view.php?tid=224&cid=56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展 > [现场]07影像档案展[798]
view.php?tid=235&cid=56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展 > [录相]07影像档案展[798]
view.php?tid=234&cid=56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展 > [图片]07影像档案展[798]
view.php?tid=233&cid=56
 

07独立影像档案

文/张海涛

关键词:新语言新感受、新快·拍、档案系谱学、独立、观念纪录、快拍美学、类型、小众媒体、朴素、自动化

艺术圈最近常常出现一些极端的著名论调,如“艺术已经死亡”,“艺术必须死亡”,针对此论,我想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艺术不但不会死亡,而且永远不会 死亡,直至人类消失。艺术存在及发展的意义在于艺术两个基本的要素,即不同时代语言媒介的变化,另一个要素即不同时代提供给艺术家不同的生存感受……艺术 从出现至今,媒介的变化从未停止过脚步,从古代原始岩画到素描、油彩、摄影、行为艺术、装置及DV、 喷绘、网络艺术、传真艺术……相信不久的未来必然还有新的媒介出现,并伴随着媒介新的时代感受和和语言样式同时变化着,再者每个时代又有让我们触动的生存 感受和文化针对性,比如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变化:七十年代的乡土与伤痕艺术;八十年代的大灵魂、八五思潮及政治波普;九十年代卡通一代、玩世与艳俗、政治 波普艺术……艺术有着两个要素的发展,因此不会枯竭,除非人类灭亡。

独立DV影 像在国内作为又新又老的媒介,伴随媒介语言和感受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对于中国独立影像仍有很远的路须走,中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其发展很艰难。首先,国内 美术馆、画廊对独立影像的收藏近乎为零,很多艺术家为了生存放弃这种媒介方式;其二,对于独立影像专业技术设备租金昂贵,独立制作极其困难,造成恶性循 环,独立艺术家“傻瓜式”技术被专业人士唾弃,上不了“正席”。第三,传统的艺术家及收藏家、画廊的观念落后,思维一直停留在单一传统媒介的收藏和发展, 独立影像策展的非商业性,很难有单位能赞助和接受,使本来就很少的独立影像展雪上加霜。第四,在正常意义上影像是工业生产,因此它很容易被商业、体制所控 制,社会真实的一面很难被体现,使得艺术家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拍片,长期搅扰在这样控制和被控制的冲突之中,独立品格更加难能可贵。

影像多媒体专业近两年在电影学院及个别几个美术学院开设,但刚刚起步,还未成熟,另外此专业多以实用媒介技术为主,技术大于体验,对于艺术观念敏感度不高。活跃在国内当代艺术圈的仍是96浙美发起的第一代多媒体艺术家,而独立电影也以剧情叙事为主,题材也多以历史怀旧偏多,关注当下现实题材的独立影像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有想做系列影像展的愿望与冲动,愿为独立影像人创造一个多媒体的平台,共同探讨、交流。

有关独立影像档案的一些想法

档案,即分类保存的文件、材料等,同时具有根据实际情况查询、提取、传送的特点。

 影像档案是一种以影像艺术为研究对象,借以历史系谱、理论系谱、艺术系谱发现、梳理、比较和分析影像,给出既有思想空间框架的影像,又有视觉语言时间变异的景象。

档案系谱学,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人文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荷马史诗、旧约圣经、中国先秦的“世本”史撰,而本展览所倚重的是后现代系谱学方法,影像档案是一种以系谱影像为方式的策展,将影像艺术放在一个框架系统里,建立清晰的艺术类型,避免拼盘、乱炖。

关于影像展的几个想法:

一.与其它DV影像展区分开、发挥分主题归纳和语言方式归纳的特点。展览里设分主题,按类型邀请艺术家,关注DV思潮,争取每次展览有不同的分主题。

二.展览品牌与目标:系列性、独立性、实验性,关注新的语言方式和触动神经的生存感受,这也是我们判断其它艺术的标准。

三.根据展览主题选择展出方式,一分钱做一分钱的展,不贪大制作,重要的是持续。

四.展览通过不同渠道邀请具有“新感受、新视觉”作品的艺术家,整理资料,口袋传播,文献归档,内外交流。

五.展览主要分为录像艺术和观念纪录片,录像艺术以短片为主,为艺术家创造一个有限、朴素的技术条件下的交流及服务的空间。

独立影像简介

中国独立制片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长于90年代,在90年代体制外的非官方化的独立制片在大陆起步发展。

在正常意义上影像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因此它很容易被商业、体制所控制,而独立影像就是把这种控制降低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使得导演或艺术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 图来拍片,同时,在这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冲突中艺术家或导演能够使得被控制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影像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独立品格的影像。

中国的独立制片从影像表达的内容上,可分为叙事影像、纪录影像、实验影像三个相对分离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剧情片(即传统概念上的故事片)的独立制片,以第六代导演群体为核心为主体,包括少数海归派的独立导演和制片人,它的起源地是北京电影学院。

第二部分是纪录片的独立制片,后来被称之为新纪录片运动,它发展于两个群体,一个是在官方体制内生存具有独立思考行为方式的纪录片作者,另外一个是完全脱离体制的自由个体纪录片作者,它的起源地是北京电影学院。

第三部分是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的独立制片,它的作者群主要是当代领域内的艺术家,它的起源地是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院)。

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一些独立思想的纪录片工作者开始试图摆脱影像传媒管理体制的作用,从而从个体观念出发来纪录现实生活的真实。其在形式上大量采用长镜头、跟拍、 同期声的纪实手法,既无旁白也无访谈,更没有背景音乐,充满直接电影的鲜明风格,还有很浓的非专业色彩,技术上质朴而简陋,与人们思空见惯的体制专题片在 主题和形式上具有极大差异。

影像作为一种载体对现实进行纪录这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并由此产生了影像纪录的概念,而对影像进行实验则是寻求影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同时带给观众以新的生存感觉。

在影像的类型之轴上,纪录和实验被分别置于轴的两端,当影像的叙事方式倾向于纪实这一端点时,我们就可以看见新闻性、观念性更为强调的、更为真实的画面;相 反,当影像转向实验的那一端点时,影像叙事就变得写意、抽象,甚至其叙事功能完全被忽视、被抽离,而只剩下单纯的画面语言、观念和感觉。

录像艺术在其出现之初就已以确定了四种表现形式:

游击录像,是指艺术用手提摄像机纪录街道活动,政治性和社会性很强,游击录像的共同特点是对素材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不作任何导演性的加工,影像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

实验纪录即对实验的纪录,用影像来纪录行为表演,或偶发行为等实验艺术,镜头经常对准艺术家的身体本身。艺术家们用纪录片的方式,制作了一系列的影像,粗糙但观念严谨的黑白或彩色作品。

录像装置是由音、视频设备和其他装置材料、现成品、现场环境等共同构成的,其中包含摄像镜头、监视器和磁带录音机等视频、音频设备。

录像短片,最早的脱胎于多屏幕的录像装置,通常以单频道的样式出现,录像短片除了用摄像机拍摄影像之外,还包括由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影像,强调视觉元素的形式和高级技术媒体的结合。

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并不能完全等同,实验电影源自电影艺术史,并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他的一个高峰,而录像艺术则发端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中诸多艺术形态之一。

实验电影主要使用胶片,并在地上影院和学院展映,而录相艺术则主要使用视频,少量使用胶片,他们的作品则局限于画廊和美术馆展示。

实验电影具有一个线性的演示过程,其实验是向影像画面内部深入的,而录相艺术的展示多是非线性的向空间和环境拓展。

界定“短片”的确切标准各个电影节难以统一,通常实验短片的长度都比较短,而剧情短片的长度则出入比较大,最长要超过半个小时。一般说来专业的短片电影节,原来把短片(包括短纪录片)的长度规定为53分钟以下,现在则规定为58分钟以下,但这并不是一定完全严格的标准。更多的电影节把参赛短片的标准定为30分钟以下。

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大片、长片统治着商业电影院线,短片归位实验室。但即便如此,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短片作为影像最基本的形态,仍然在扮演着它 不可替代的角色。短片非常重视电影语言的自身追求,在这一点上它离电影本质最近,同时短片又因其短小精悍的特质,更具有实验的无限可能性和便利性,短片可 以轻易的摆脱情节和故事的纠缠,彻底的突破规范模式的表达,使创作者的观念或情节得以呈现。

观念纪录

观念纪录即倾向于将纪录中融入朴实的观念,使纪录实验化、当代化,又区别于新纪录片,相对新纪录片更偏重纪录的实验和观念化。其避免了传统纪录那种死板的记 叙方式,又避免了狭义的观念艺术的概念化、简单化,缺少情感、细节与感性,增添实验的语言元素,并在选题上区别传统纪录片趋向反映真实当下的、不为人知的 新鲜话题,给观者以新的视角认识社会。

结语:

当代艺术推出DV这一象征,更为关键的是这一象征具有自身的工具特性,其技术的工具特性使影像制作的个人化、小众化表达日益突出。

DV的出现为独立制片人解决了资金和画面品质这两大难题,制片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使更多的人有能力加入到影像行业,在原有体制之外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改变 的不仅仅是影像制作的经济学,更为主要的是将影片制作从体制、团队运作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个体写作。这使影片制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影像, 表达一个人的现实或者做一些实验性的拍摄。

DV影像谐音“低微”影像,可见它的小众性,任何一个新的媒介它的开端与发展时,都被以一种“低微”的身份出现,而最终得到推广,大众化、学院化,这样“低微”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小众媒体。DV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独立制作的替代性名词,傻瓜影像和观念纪录的朴实也具有其小众的特质,并以一种反叛的语言方式消解贵族化影像。DV传播途径仍然很小,一般只存在于网络、小型学术交流展、酒吧放映,虽然DV作 为数码影像慢慢成为学院教师的教学工具,也从学院走向大众,但才刚刚起步,学生对艺术观念的认识仍不成熟,小众媒体提倡新观念先行,以一种前瞻的姿态传播 尚未被大众接受或知晓的信息,为“弱势群体”传递讯息,为独立影像交换资讯,“影像档案”在生存和推广上仍然处于一种尴尬地境地,我们愿通过影像档案展为 独立影像人提供一个服务、交流的平台。
  

2007年9月于宋庄

 

新快·拍影像
 

最 近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代艺术家(包括摄影家)随身携带相机即兴抓拍、快拍捕捉影像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便主动打听和观察到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室 中存在大量快拍图片,作品松动而丰富,大家也并不是只是为了收集素材,有些是作为一项工作,这些艺术家平常多涉足当代艺术各个领域,作品面貌自然有别于传 统快拍图片,由此,我发生兴趣,思考这些大量的图片的价值所在。20世纪至今主要的摄影不是新闻图片,就是快照,当代艺术家的异样快拍,我称其为“新快.拍影像。”

当代艺术家的新快.拍 影像,大概有几种情况,一部分“游击式”、“涂鸦式”、“日记式”即兴快拍摄影,这类作品体裁多样,如街上行人、建筑、巷弄等文化景致,在如同山川、花 木、云雾是大自然的景致一般的“社会风景”中,发现有意味的“景致”,收入囊中。选择的图像看似散漫而却是通过构图及成像语言寻找一条内在感觉线索,如不 确定、散漫、迷失、冷漠等精神内质。

另一部分艺术家选择几个或一个区别于传统的体裁(体裁多选择被以前摄影家忽视、不为人知的社会另一面)进行跟踪、挖掘式快拍。因此对于体裁的选择与深入程度,有所预设,而对于细节拍摄,也具有快拍、捕捉的即兴特征。   

新快.拍 影像为抓取有意味、新感受的图像,一反以往的摄影表现准则,画面无意识充满失焦、模糊、晃动等摄影“错误”,影调、焦点、构图等似乎有意在与人们的视觉习 惯作对,充满挑衅,这些对焦不准、构图失衡、颗粒粗糙,打破传统及商业摄影虚浮、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趣味,而成为一种异样快拍美学,新快.拍摄影开始关照当下“世俗”题材,摒弃了其它直接摄影尊贵甚至神秘的目标,具有反讽和超然的素质。

新快.拍影像以一种当代观念融入快拍美学,我将快拍美学加上“新”是想区别于依重传统语言及生存感受的传统快拍美学,加上“·”有意将快与拍分离,并赋予当代“快”的社会化现实语境,不仅限于一种摄影方式与手段,这也是与传统艺术所区别的地方。当代艺术除了艺术本身的语言方式的演化,更关注艺术背后的区别于其它时代或西方的新现实的生存感受。“快·拍”将艺术语言与当下现实感受并置、捆绑为一种新的力量,新快·拍中的“快”具有双重意义:当下中国现实快变化特征,另外也是拍摄的语言方式。而“拍”有快速凝止的特征,区别于其它媒介方式,回到摄影本身,因此“新.快拍”是回到摄影本身的当代化方式。

新快.拍影像从媒介上分为“快.拍”摄像和快.拍摄影,它们只是工具的差异,新“快.拍”影像的艺术家一般情况随身携带相机、DV机,就如同侠客随身配戴的武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自己敏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选择社会现实社会中自己预想表达的、区别于传统快拍的影像,进行偶发拍摄、日志归档,最终选择更具有当下生存感受的作品。

当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一种快拍方式,更重要的的是以快拍关注当下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每位艺术家都可选择和拍出具有这个时代不同的生存感受的作品,快.拍其拍摄方式对商业化、精细化、摆拍造像的重新思考,走出工作室,对狭隘的当代艺术标准提出挑战,是一种“有意味、有观念的直接纪录方式”,使快拍当代化,其避免了传统快拍的死板的记录方式与体裁,又避免狭义的观念摆拍造像概念化,缺少情感、感性。新.快拍增添实验的语言元素,并在选题上趋向被大众忽视、真实、不为人知的新鲜话题,给观者以新视觉认识社会。

新快.拍影像从拍摄手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实景拍摄很少搭景或加道具。
2.很少在影像资料加额外的音响效果。
3.多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很少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
5.记录多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新快.拍影像成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朴素、真实而非修饰。2.语言实验性。3.抓拍、快拍截取。4.快餐化。5.选题不同于原快拍摄影融入意味与观念。6.个人化、独立化叙述。

新快·拍影像选材的边缘化,风格率直,摒弃其它直接影像尊贵的目标。新快·拍影像以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挑战精英摄影的专业化、技术化,与摆拍的商业造影,从感像质感,空间感上相比,其朴素、真实、生动、情感化占有优势,是纯观念化摆拍无法替代的,并以此反讽整个社会现实虚拟化、个人化的不确定虚幻世界,同时,新快.拍影像被称为反对大媒体幻觉化民族武器,通过私人化来建立制度外的个人叙述。新快.拍影像不单单是一种拍摄方式、语言,其“低微”,易独立操作的代言更具有一种后现代消解精致、商业化的快餐式观念。

从事新快.拍影像的艺术家多选项用傻瓜、数码相机做为媒介,其自动化便捷的特点是更符合快.拍的方式,也加快了快拍影像发展进程,并将技术退居二线。艺术家更加侧重敏锐的选择,在当代艺术“选择”做为判断艺术家敏锐程度的标准,艺术家在选择什么样的图像拍摄,图像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的生存感受成为摄影及其它艺术的一个价值支点。 

新快·拍除了回到摄影艺术本身,而又区别于传统摄影融入意味与观念。其快拍中有可能出现的“粗糙”“世俗化”弱势语言同时也转化为一种“强势”的观念。即兴与“不经意”的快.拍凝止特征,同时也具有经典性,新快.拍影像的出现更符合当下社会日趋数码自动化的快捷体现,而重要的不仅是快.拍的艺术本身价值,而是社会化的“快”与手提摄影语言的“拍”的完美结合。

张海涛
2007年9月于宋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