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港顺作品题解
1,《星期二》
画面左半部是对日本裔艺术家河沙温的作品复制:1984年12月27日。河沙温居住在纽约,上世纪1960年代开始,以每天画一幅时间日期的日历画而著名。画面右半部是刘港顺复制了自己在同一天拍摄的照片:一把椅子上放着一块石头。每一天都很具体,也很偶然。
2,《镜子》
似是而非的极简主义画面模仿,源于法国概念艺术家丹尼尔•布朗的8.7公分原则(反复用8.7公分尺寸制作条状画),白色条状造型中隐隐约约的人物是“新小说”中的人物格里耶,萨洛特,布托,西蒙。在片段化和似有似无的处理中,画面象人生记忆的本身,即反差强烈,又若隐若现。
3,《OOF》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波普艺术家鲁沙曾经用三个字母OOF组合成的一个没有具体含义的“词汇”,把两个O分别用现代艺术中画标靶的两个艺术家琼斯和诺兰的作品,对波普似是而非的复制性的再复制。
4,《吉尔伯特和乔治》
复制1999年英国著名艺术家吉尔伯特和乔治在伦敦电影资料馆做的一个偶发行为照片。对人世的偶然性和片段性,一直是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家喜欢关注的命题。
5,《这不是万宝路》
画面复制了至上主义中心人物马列维奇的一幅著名作品,并在画面下方画出万宝路香烟的标志,尤其大写的马列维奇英文名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万宝路香烟的广告,有着宗教隐喻的马列维奇作品,被似是而非为万宝路广告,有一种冷幽默。
6,《新小说作家》,
复制1959年法国《午夜》出版社门前的新小说作家合影照片,是新小说作家唯一的一张合影。画面左起:格里耶,西蒙,莫里亚克,兰东(午夜出版社负责人),潘热,贝克特,萨洛特,奥利埃。
“新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上世纪1950-60年代,他们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旧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了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来描绘作家的内心世界,回避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叙述,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乃至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的热衷,是中国知识界1980年代文化热的主要标志之一,那时及其后的十多年,出现过很多艺术家和知识界人士自己创办的书店,如北京的《三味书屋》《万圣》书店,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成都的《卡夫卡书店》,贵州的《西西弗斯书店》等,他们怀抱着创造中国新文化的理想,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品位高雅,和着盖寡,因此而艰难从业,但都在知识界流传为佳话。那时刘港顺和妻子谭洁,在家乡湖北黄石创办了《后人类书店》,但经营艰难,于2002年关闭。因此“新小说”及其现代文化,成为刘港顺美好但伤感的记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它显得弥足珍贵。这幅作品复制的是一张上世纪的旧照片,留下的却是今天的伤感和记忆。
栗宪庭200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