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泡沫大师和皇帝新衣——艺术产业和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 解论中国当代“暴力化”艺术:兼评王南溟先生的《怎样对待权利》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 艺术界为何要八卦?
  • 留存一份真诚和感动,去照亮自己的人生
  • 李国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浮沉——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 巫鸿︱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它的全球性
  • 白南准的皮带:朱丽叶与杨诘苍的对话
  • 当艺术史终结和身份危机之后
  • 文化主权与身份: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跨文化超越
  • 修史与批评九问
  • 朱其︱双年展主题以及思想资源的匮乏
  • 上海双年展的文化立场与当前语境
  • 尤洋:信息逻辑的革新
  • 艺术批评的形式
  • 贝尔斯&奥兰德︱艺术与恐惧
  • 李小山:中国前卫艺术现状
  • 査常平:“叙事中国”中的个体生命关怀
  • 语言法度与个人自由
  • 教师也是生产者
  • 艾未未: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腐蚀、诱惑80后、90后
  • 当代艺术中的四类批评家
  • 生产、观看与解释——当代美术史写作的三个机制
  • 李雨洁︱展览南方可以逃脱奇观吗?
  • 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经验
  • 水天中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 卢杰:理想主义不会失败
  • 艺术北京的五大质疑
  • 冯博一︱躺平背后是退无可退的悲凉
  • 杨小彦︱出名艺术家都有非凡的公关能力
  • 当代艺术论之三:方法论
  • 当代艺术论之二:认识论
  • 当代艺术论之一:本体论
  • 绘画及雕塑的自我瓦解: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实现的前卫方案
  •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的模仿
  • 彭德:当代艺术与中国思想
  • “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天渊之别
  • 冯博一:关于策展
  • 朱其︱当代艺术是一种跨学科、跨媒介的艺术
  • 盛葳︱创新史:技术、媒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
  • 《未来艺术学》 策展人张海涛:艺术是平衡城市物质与文明的支点
  • 程林︱德、日机器人文化探析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构建
  • 技术-存储时代的“动态”档案美学
  • "后人类"(Post Human)为新型人类吹响了新艺术的号角
  • 当代艺术论之四:批评论
  • 不要忘记,你终有一死(节选)
  • 2008年展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08年展 > 我派对——林志鹏摄影展

    我派对——林志鹏摄影展

    2009-10-21 13:17:27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我派对—林志鹏摄影展
    展览策划:栗宪庭
    开幕酒会:2008年6月28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6月28日-7月13日
    展览地点:宋庄美术馆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
    主    办:宋庄美术馆 景画廊 

    曾经在时尚媒体工作的林志鹏,养成了随身带着相机的习惯。他喜欢抓拍他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眼里的风景。他的作品里,无论具有有故事性的画面,还是瞬间感受,他都在追求一种他想表达的美感,一种违反顺序的,违反日常审美的,甚至有些破坏性的美感。他认为这是一种“原态”的美,他希望尽量多地去抓住闪现在眼前的“原态美”。
    在他的作品里, 桃红色的墙,绿色碎花的床单,这些艳丽的色彩都是他所喜爱和热衷扑捉的。还会出现很多他这个年代的商业标志,薯条,牛奶,名牌内裤,时髦的鞋子……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物品,构成了林志鹏的生活环境—— 生活物质对他以及他一代来说,不是拿来使用的,而是拿来玩耍的。甚至具有私密感的“性”,也是他游戏的方式。
    他自己这样说:“我的摄影方式不具什么社会责任感,多数是自己与朋友的生活中的无数个瞬间。 抓拍是我拍摄最主要的方式。题材散漫,大多数关注的是年轻人的状态。喜欢那种虚妄的甜蜜,少年的桀骜与绝望,暧昧尖锐的青春和性。”2008年6月28日,由栗宪庭先生策展的林志鹏摄影个展,于宋庄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现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