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2011-07-30 12:11:0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主题:自然? ——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Theme:Nature?——LDX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策展人:张海涛
Curator:Zhang Haitao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曹小冬 Cao Xiaodong
陈庆庆 Chen Qingqing
陈友桐 Chen Youtong
韩旭城 Han Xucheng
黄彦   Huang Yan
马嬿泠 Ma Yanling
熊文韵 Xiong Wenyun
伊灵   Yi Ling
伊德尔 Yi Deer
张庭群 Zhang Tingqun


开幕时间:2010年5月22日下午3点
OPENING:May 22,2010 3pm

地点: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1号展厅
Add:LDX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Hall No.1

开放时间:2010年5月22日~6月30日
Visiting Hours:May 22~June 30,2010

自然·不自然
——人工与手工技艺的引申价值

生长于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国年轻人,儿时都有这样的记忆,我们这些孩子手中的玩具,主要是手工制品,如:弹弓、皮筋、沙包、链条枪、青梅与竹马等;当时富裕的家里才有新三样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些半自动化的家当;生在80年代到今天的孩子记忆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玩具很少有手工制品,大多为游戏机、电动玩具车、电脑等人工化玩具,而他们的家里新三样早已换上了电冰箱、电脑、汽车等人工化工具。这样短短的三十年的变化使我们离手工制品越多越远,伴随我们现实生活领域更多的是数字化、生物化的人工(造)产品:我们穿的是人造革,吃的是转基因食品,住的是钢筋水泥,坐的是飞机、汽车,我们的衣食住行逐渐远离了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方式,对手工自然的体验越来越少,自然朴素的心境也随之改变,更加难能可贵。这样的人工化生活方式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生活方式,人工化和手工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对艺术与现实的影响是怎样,这都与我们对“自然与不自然”的认识有着重要的联系。“自然?•不自然?”时常作为东方人做事时“对错、美丑、合适•不合适”的价值判断标准,引申出当代人如何平衡人工与手工、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物质与文化关系的困惑问题,当然艺术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一、自然·不自然相悖相生

“自然•不自然”这里有几层含义: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自然”的融入,如《易经》从而看出“自然•不自然”成为审视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准。2、在当下现实人工化生存方式对自然界的影响,使世界变得越来越不自然。我们现实再次提示,平衡相悖相生的两种关系成为迫切的需求,使科学与人文、物质与文化、传统与现代、手工与人工、自然与不自然双韧相生,和谐而平衡。

这次当代艺术展中邀请的艺术家一部分以人工化数字技艺表现对人造现象的心理影响,另一部分艺术家则以朴素繁复的手工笔触对自生心性、修为与情感的表现,当然也有的作品表现出人工、手工情感的相互转换与渗透。后类作品多以负的方法表现艺术心境,作品面貌及创作特征似乎静默不张扬、自然、淡、静、平常化、非表象,其实是作者达到一定心境后至上而下的状态(至下而上是一种坐井观天的状态,而至上而下是一种坐天观井的心境,这似禅宗里入世和出世前后与物感应的区别)。这些作品背后艺术家面对现实感受所表现的静默心境、作品潜藏的重要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也似一种与物感应的“无为”、“无欲”“不修之修”的心态,在这样一个庞杂浮躁的时代,经历太多不确定和意识形态的洗礼之后,对朴素、自然新的思考。

未来新的科学技术与道德规范、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使人们感兴趣和困惑。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引发的“不自然”现象随之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观念。它是一种重组自然、仿造自然的人工现象。弗洛依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虚拟人工化、遗传重组的潜势正在迅速推进,人类超越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不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未来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人类在生物学和数字通讯技术方面经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是人类依托自然这个载体进行人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依此逐渐改变人自然的本质和生存方式:即超自然的历史现象。这些“不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与高科技技术有关,如:整形外科、电脑感应和基因工程。科学新技术在改造人类的肉体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观念,人工生命技术、机械自动技术、生化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以及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超自然的概念。人们与普通的人工流产、人工受精、安乐死申请、转基因、克隆、变性怀孕、选择自杀权利等非自然生命的限制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做为生物体、自然人的生命模式正在被进化的未来人造物系统所取代。

我们生存在一个新的电子时代,从前遥远的自然时间概念如今已被缩短。例如:收索引擎、网络视频会议、遥感性行为(裸聊等)、电视现场直播、电子战争,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落,资讯也越来越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世界具有时间结构的同时性,从而加速了社会交替的过程。电子空间与网络世界,更进一步重新构造我们的不自然的时空观,而这些都越来越远离人们的原始自然的生存状态。

超自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爆发性的新技术顺应了人们非理性的变态心理的解放。随着现代工业化假造、宗教信仰的缺失,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更适合当今这个摆脱乌托邦信仰的不确定世界。人工化仿真,网络虚拟,转基因混杂等不自然的人类,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内心却是神经质地病态异化,天性淡化,很难自我驾驭。“真实”世界的许多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非自然的假造。伴随着人造物和复杂的假造物诱使人们被迫接受这样的世界,“真实”的概念逐渐消失,以往的自然论被淡化,自然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疯狂的向往。

科学是个双刃剑,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人工化、技术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情感、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经济消费时代异化人的一种精神补济。在这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年代,历史深度越来越平面化,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并存,信仰、信誉的缺失与不确定,都滋生了浮躁与精神的茫然:心慌、紧张、恐惧、抑郁、易烦易躁、工作效率下降,心理疾病越来越普遍,自然静心亦成为新的心灵需求,犹如我们城市人们对田园的渴求,休闲、旅游、瑜珈、心理医疗必会成为精神需求。“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自然”这个裁体,这样才能使人类未来长久的良性的发展。

二、人工与手工现象的关系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人工化改造的过程中,在三个领域的争议最大,也触及到人类目前和未来的生存价值观和伦理观趋向,这三个领域是:物理科学领域的时光机器;数字技术领域的虚拟人的实验(利用真实人体标本进行切片扫描,再用计算机合成三维虚拟人,可用于手术平台模拟、处理危险的物理生化反应实验)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克隆人技术的实验。这三个领域目前后面两个项目接近实现的边缘,这几个领域的实现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大家都熟悉,然而也将引发人类多方面的争议:人工时光机器进入者,可能会对历史和未来进行干预,引发逻辑和伦理关系混乱,因此国际学术界提出平行宇宙理论来解决这种恐慌;克隆人的出现也可能引发伦理危机,目前各国将治疗性器官克隆与克隆人分开,禁止克隆人。人工化的快餐、扁平、假造和模式化需要手工的、边缘的、朴素的思想来平衡,有时必须用自然引导科学和哲学的总源。人工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未来城市也开始了山水文化的规划,平衡自然的心理回归。

举例人工化生物克隆技术引发了对传统伦理(顺应自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这时就要以手工、宗教、人文、情感的思想来平衡唯科技主义的发展。生物时代目前最受争议和高端的人工技术就是克隆人。克隆技术以无性复制生命为突破口,改变了人类自然遗传生产和伦理关系。

西方:

1952年西方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蝌蚪

1997年英国克隆出克隆羊

1996年美国克隆出克隆猴

中国:

20世纪60-70年克隆出鲫鱼后又克隆出羊、牛、鼠

2002年克隆牛成功产下后代

2001年中国在鼠背上克隆出人耳

克隆终极目标是克隆人和人体器官

这样双韧剑技术在人体生物器官治疗方面及拯救灭绝动物方面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克隆出的人与母体不是自然的关系,克隆人对增加人口压力,对伦理道德产生重大冲击,因此目前各国将治疗性器官克隆与克隆人分开,签署《禁止生殖性克隆公约》禁止克隆人。

另外的例子:人们日常的审美时常以自然•不自然作为标准。目前国内外人工整形和变性成为时尚,人在人工整形后似乎变得越来越美丽,然而目前人工整形手术几大项目如骨骼结构整形、吸脂、隆胸、拉皮、打肉毒杆菌瘦身都会出现表情不自然、衰老快、僵化和心理恐惧症,改变了人们自然•不自然、健不健康的朴素心理。由此看出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人工化是一个双韧剑技术,造福与滥用的相悖关系也越来越多,这时控制发展方向,把握技术尺度、长远造服人类才是人工化技术发展的原则。

手工:是以人原始的手工制作出的(产品)物品,这样的物品更多的融入生产者的体验,感情,经历(经验),因为它的制作过程直接与物品接触并产生共鸣,因此也可用此技术作为心境和意志的修为方式,中国古代就有俗语:“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现在手工产品更多的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在人工产品强势冲击下的稀有物品,有些工艺已经失传了,更多的存在于边远原始的地方或成为一种时尚物品呈现,因此急需要国家介入、保护和发展。

人工化,在当代现实科学技术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工物品更多的是通过或借助科学观念和技术来制造或改造出人工自然或虚拟、非原始的人造物品,生产出的物品可有原像也可无原像。如:物理科技领域的人造自然、人工山水、人工雪场;数字领域虚拟实境和虚拟人;生化科技领域的克隆人、转基因生物;机械数字领域:人工生命、机器人、人工仿真、自动化装置。

人工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人工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工化也带来了近现代历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手工和人工、科技与哲学的发展也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两个话题。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世界范围内人类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变革,都是建立在人工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人工化越来越占有主导位置,手工与人工化的冲突越演越烈,人工化带来的工业效益使很多手工作坊面临消失或淘汰,这样也带来了现代人对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人文与科学、自然与不自然比例关系的大讨论,从而也引申出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关系的讨论。现在的手工制作物品,更多的成为机械复制物品的补已,由于朴素原始、稀有而可能成为一种时尚,也是当下人寻找心灵回归的替代品,人工化与手工化关系也应该成为一种补已关系。

人工与手工的讨论中,人工更多的是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甚至仿造的过程,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与传统顺应自然的精神和伦理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到当代人们教科书中就有了这样一个观念:生产力即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近现代的“人定胜天”论调也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越演越烈,也从而改变了人的自然心态,世界的生态,从而使我们的环境、精神心理产生危机,这也会让我们讨论一个终极问题:我们越对世界认识,越使我们心理不安静,人的精神也越来越浮燥,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对于自然朴素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心理调节这也成为两者自动调节比例关系的唯一要素。

三、人工化与手工技艺引申: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价值讨论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对自然的高度思索:《易经》中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就以符不符合自然为标准;儒家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则说道法自然、无为而天人合一;佛家自然、空、静心,都以自然做为人生价值、人类价值、宇宙观评价的标准。

传统手工制作做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遇到现、当代文化冲击时应保持一个清醒的姿态,当然传统也不应排斥现、当代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入才能带来活力、与时同行。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包容的艺术,以当代的媒体语言融合传统精神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向,如当代艺术的先辈杜尚、凯奇、白南准就很好的结合了东方的思想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当代艺术还是处在发展阶段并不是主流阶段,不应该被主流排斥和误解为一味的造反和对抗。手工与人工、传统与当代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和排斥的关系。传统手工是一个国家本土的民族文化不能丢;只要民族文化在,国也不可能亡。现今在大力用人工化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安排好传统手工技艺的比例和传承关系,不然即使经济强盛,丢失积极的文化也会影响人心而精神情感淡泊;我们当下时代的人与人生活在虚拟建造的世界中,老死不相往来,缺乏真实体验是一种可怕的怪病。

当代艺术在早期的解构、达达思想只代表一个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是一个重构和建构的融合、吸收时期,可以吸收传统的,也可以吸收现在和未来的东西,可以批判也可以不批判的正面表达,如物派、大地艺术的体现,重要的是用当代的语境和广义观念作为前提。当代艺术中从语言媒介、作品感受的表达上也大致分为:手工媒介与人工媒介,如手工媒介的国、油、版、雕,人工媒介如:新媒体、数字电子媒介;另外语言上和作品感受上除了表现朴素自然的原始动力和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另外就是表现人工化、数字化带给我们感观的影响;当然也可用手工媒介表现人工化感受,也可以用人工媒介表达朴素自然思想,两者只要侧重一个要素即可。有这二个要素的发展,当代艺术都会具有活力,也就会有判断其价值的支点,这里举例:我们可以用相机、DV的传统语言拍出关注当下现实感受的纪实摄影和独立纪录片同样会出现经典作品。

现当代艺术其实与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标准也有所不同,当然我们也可对传统手工体验有所吸收和艺术转换,如在现代主义时期高更、必加索对非洲原始艺术的转换,凡高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语言转换,《念珠与笔触》展中作品则把对手工修复的心境进行当代化转换,日本物派把自然物品不修之修运用手工技艺转换为当代艺术。从而当代艺术中对传统的融合也是一个对传统更新的过程,也会给传统带来活力,因为人的心理、视觉的疲劳以及时代变化需要得到弥补,所以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传统手工艺术更多的在传承前提下的创新,形式上和内容更多的保持传统工艺特征,以传统审美习惯为主体,如:手工风筝、泥人、手工铁具,另外功能上的目的性也以传承是主要任务。而当代艺术中的手工作品中更多的在当代语言环境和观念中融入手工技艺的体验,与传统精神结合进行再转换,其文化背景体现当下人的心理感受和状态。这次展览和文章中艺术家的作品以相悖的人工•手工技艺作为语言方式,而自然?•不自然?成为作品体验与感觉系统的价值所在。

文化艺术的多元标准也形成了当下的多元格局,但当代与传统的比例关系的平衡是关键,在传统艺术中也强调语言和意境的风格不同,在题材有限里寻找现实社会背景隐喻,当代艺术则寻找个性与反映艺术背景的针对性感受。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化诠释也是一个途径,如当下人对《道德经》、《孙子兵法》的借鉴、诠释、发现与应用,这也给传统思想带来了活动,而永远不会被淘汰。不同国家和时期手工产品有很大不同,然而人工化却由于全球化资讯的传播有很大相似点,中国手工与西方手工制作相比则区别很大,中国手工赋予的精神意境也具有中国本土思想特征,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可以吸收的。

当代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与补充关系很重要,当代艺术以敏锐、实验、多元、融合为特点,我认为这个词本是没有多大问题,对这个词的怀疑,是因为后人把它给用坏了;传统艺术本身也没有问题,也是被当代艺术家给误读了,其实它们的存在和意义,只是艺术家的选择的心态和包容的问题:需要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近代日本历史明治维新改革中,手工作坊被神奇的西方机械工业产品所取代,几百年传承的民族项目如相扑运动被武断的禁止,发疯的西化、现代化,而大量强行阻止传统项目发展,而导致日本改革派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招至被刺,自由民主运动此起彼伏,也使日本人在改革中清醒头脑,这也是西方拿来的现代文明与东方本土文化的冲突。而后来另一位的改革派人物涩泽荣一则“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而改变了冲突格局,使改革得以良性发展。“当代与传统、人工和手工、自然与不自然”不是只靠专制的意识形态干预能解决问题,只有平衡多元并存的问题,选择了就要自信从事,这只是选择不同而已,不存在攻击和贬低对方的问题,重要的是对人类持续有益为原则,更可以相互吸收平衡发展与融合。

张海涛
2010年3月于宋庄美术馆

部分艺术家作品 

童话研究之安分守己176x211.66-2006  伊德尔

童话研究之翻越-176x235-2006 伊德尔

童话研究之观望-176x228-2006 伊德尔

马嬿泠作品

马嬿泠作品

马嬿泠作品

私人相册  曹小冬

私人相册  曹小冬

私人相册  曹小冬

关于作品《私人相册》

这是一份虚拟的民国军人私人照相簿(数量120幅),对老照片改写,以自己的形象代入,形成角色扮演,构成个人叙事史的一个暧昧不清的旁证,涉及家族流传、个人历程、情感纠葛、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及军事纷争等。其中,一部分只是角色扮演,另一部分是对历史走向的图像化虚拟(如对日战争与国共博弈),即以虚拟的个人史来建造的外部历史非考证化走向。大致有一个时间线索,但非考据化,图像之间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个人角色也不稳定,身份、年纪及辈份都随意切换——可看做是一种自我娱乐,也为关于历史的意淫分子提供图像旁证,或是一种精神疗法。即:对我自己,是对祖辈残缺不堪的可记忆信息的填空,以作为个人记忆的补偿;对其他人,或许改写的外部历史也能在面对国家、政党纠葛的得失问题时,获得一种心理自慰。记忆被强权改写以致记忆贫瘠,个人化改写记忆是否能对抗遗忘呢?亦或是另一种遗忘?在虚拟的老照片中,既测试桑塔格的照相的证明效用,也测试假想与真实的边界。

(附,我从2006年开始画了若干民国老照片油画,这个图片作品是此前大量的民国图片阅读的必然延伸;另外,我的祖父即是国民党军人,早期入黄埔,经历抗战,国共东北战役,上海战役,客死台湾,与家中的联系最多的是频繁寄回戎马生涯的各种照片,据父亲说有三大纸盒相片,在文革中均因害怕抄家系数焚毁。我辈对其记忆极端匮乏,信息零星相互也不能验证,故而也是自己家族记忆的一次填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