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2011-11-07 15:41:12 来源: 艺术档案网、中国宋庄网 作者:张海涛

访谈现场

时间: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地点:宋庄美术馆
嘉宾:张海涛
记者:李保兴/王庚
 
中国宋庄网:张老师您好,我想就这次“80后艺术档案(一)”展览问一些问题,首先想先问一下这次展览面对大量的艺术家及作品您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张海涛:这次展览选择艺术家既宽松又严格,宽松是想让作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艺术家在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目的想寻找一种80后艺术家群体真实的作品面貌与特征,选择太严格会失去这个群体真实的东西。严格选择艺术家一面是为了尽量避免模仿性很强与商品性很强的作品,品质上要求鲜活、真实、自由、独立,尽可能多的体现一些80后艺术自己的特征,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得时代相比有那些特殊的语言和感受。体验自己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时,需要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即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艺术的价值支点。艺术家对艺术真诚的态度、个人脉络、文化和社会背景、艺术史脉络都是我们信息判断的来源。以档案形式展览的目的:以后还会有延续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多次展览和规模也想为了尽量不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更想客观呈现这个群体真实的面貌为现实和未来社会艺术生态良性发展做参考和铺垫。
80后以往被我们误读的是什么?以为他们都是卡通、新媒介、平面化作品,那么这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0后至少一半的艺术家还是延续了很多70后甚至60后的一些艺术特征,另外一半才能体现真正80后本身体悟到的感受,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艺术作品。

中国宋庄网:您的前言部分提到您非常想要了解80后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那您选择作品时有没有考虑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张海涛:我说的是80后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是群体的,并不只是一种艺术类型介入社会的意义,通过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调查,直接介入现实的作品只是其中的一类,我把他们归为社会现象或者社会实证。这种类型所占比重并不是特别大而是说80后这个群体现象对社会现实的文化有什么启示与影响。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参与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分类,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分类会不会对青年艺术家造成一种束缚呢?
张海涛:其实这种分类我们并没有去强加给他们一种限制,我们将作品收集过来以后,摆开来看的时候发现这些艺术家他们作品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客观面貌,所以我们的归类显得自然而且顺理成章。当然退一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不去梳理,艺术史就是这样归类呈现出来的,那你不能说艺术史就是框死的吧,即使艺术史的作者也需要有主观的判断,这是必须存在的事情,只是不同人分析时偏重客观还是偏重主观的问题。再就是即使归类,其实也可能会对艺术家本人是一种启示,策展人是以一种整体理性的视角去看这些作品,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感性理解。归类有梳理型的和前瞻型的,策展人或批评家去进行归类的时候,是带有一些前瞻性的,对未来具有一种可能性的价值判断。艺术家目前的这种面貌可能在未来就是一种趋向,而不是束缚得问题。很多艺术思潮的命名都是策展人或批评家命名的,只有归类才能更准确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比如70年代的伤痕美术,80年代的乡土美术,90年代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和艳俗艺术等。展览需要在系统中体现一种整体现象,不然就是乱炖一锅粥,没有研究的价值。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分为三个场馆同时间开幕,不同场馆之间有何不同呢?
张海涛:这主要是按艺术类型划分的,比如零公馆有两个类型,万盛有几个类型,呈现的面貌也不同,每个场馆都有不错的作品。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是纯学术角度的展览吗?
张海涛:如果不从学术角度出发就显得太没有意义了。我一直在想栗老师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意义是什么?和其它以前圈内展览的区别在哪?回顾栗老师和我近几年一起做的展览:08年“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群落田野调查展”、09年“群落!群落!”展、2010年“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到今年的“八零后艺术档案”,这些展览更多从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关注群体生态并且积极植入社会发展。展览里群体社会现象的意义重于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意义,把艺术作品个体纳入大的艺术群体之中,让整个群体生态“活”起来,给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建立一个实际生存的平台。这样的展览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精英小众的生态圈,而是把群体艺术的时空差异做为背景。栗老师常说“让艺术圈的这潭死水流动起来,大浪淘沙需要在这潭活水中才能淘出金子,”我们做的事情先是把艺术的浪花掀起来。当然这个群体中艺术家的作品选择需和这个群体有紧密的联系,每个个体也体现群体的特征。做年轻人的展览对于一个策展人有很大的“风险”性,可能最后会吃力不讨好。年轻、真诚而踏实的艺术家虽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