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2011-07-30 12:08:55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虚实同源”
Beijing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2011
——Homologous the actual and virtual

展览名称: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学术主持:栗宪庭
执行委员:张海涛、王泊乔、吴秋龑
Exhibition: Homologous the actual and virtual ——Beijing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2011
Academic Director: Li Xianting
Executive committee: Zhang Haitao   Wang Boqiao  Wu Qiuyan

策展团队:王泊乔(中国)、张海涛(中国)、吴秋龑(中国)、袁小潆(中国)、吴玮禾(中国)、殷歌丽(奥地利)、牛睿智(澳大利亚)、谭力勤(美国)、李章旭(韩国)、邝佳玲(香港)
Curatorial team: Wang Boqiao(China), Zhang Haitao(China), Wu Qiuyan(China), Juliette YUAN (China), Wu Weihe(China), Ingrid Fischer-Schreiber(Austria), REG Newitt (Australia),Tan liqin (America),Li Zhangxu(Korea), Joel (Hong Kong)

 

重要信息 Important information

开幕时间: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下午两点半
展览时间:2011年6月18日至8月28日(9:00 - 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宋庄美术馆

联系方式:artda@126.com songartcenter@126.com
Opening: June 18, 2011(Saturday), 2:30 p.m.
Duration:June 18 — August 28, 2011(09:00-17:00,closed on Mondays)
Venue: Shong Zhuang Art Center


主办单位:宋庄美术馆    数字艺术中国 
Organizers:Song Zhuang Art Center Digital Art China 

协办单位: 艺术档案网( www.artda.cn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
中国数字艺术协会
备案单位:宋庄艺术促进会

Co-organizers: Online Arts Archives( www.artda.cn
Ars Electronica, Austria
Association of Digital Art China
Supporters: Songzhuang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arts


媒体支持:东方视觉/艺术国际/99艺术网/新浪微博/搜狐文化/Artforum/中国宋庄网/798艺术中心/艺术中国/艺术导报/艺术数据网/今日艺术网/艺术眼/世艺网/数字艺术中国/艺术出口/库艺术/和艺术/艺术个案/新视觉/雅昌网/中国当代艺术网/中国艺术新闻网/《NOART》/《艺周刊》/《TimeOut》/《画廊》/《艺术视界》/《东方艺术》/《Art概》/《艺术市场》/《在艺术》/《艺术财经》/《Hi Art》/《当代艺术新闻》/《北京青年周刊》/《世界艺术》/《当代与投资》/美术同盟等


展览 Exhibitions

“人造情感——新媒体艺术展”                         
策展人:张海涛、吴秋龑
Artificial Emotions—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Curators: Zhang Haitao, Wu Qiuyan
艺术家:刘旭光 蒋志 张锰  陈学刚 丰江舟 王珺 卓凡 费俊 吴俊勇 陈友桐 于伯公 吴玮禾 祝卉 李杰CORE LABS(西班牙)牛大悟(日本) Marnix de Nijs(荷兰) 凌颖杰
陈贻+张睦晟  迟鹏 贾淳 於水 高鸣+马小雨 沈朝方 商亮 杨峻岭 凤妞儿 洪东禄 陈明强 刘韧  张巍  孙磊  译象组(吴秋龑 张馨月 隋汉英 袁一石)

Artist: Liu Xuguang, Jiang Zhi, Zhang Meng, Chen Xuegang, Feng jiangzhou, Jin Nanwu(Korea), Wang Jun, Zhuo Fan, Fei Jun, Wu Junyong, Chen Youtong, Yu Bogong, Wu Weihe, Zhu Hui, Li Jie,CORE LABS(Spain),Niu Dawu(Japan),Marnix de Nijs(Netherlands), Lin Yinjie, Chen Yi+Zhang Musheng, Chi Peng, Jia Chun, Yu Shui, Gao Ming+Ma Xiaoyu, Shen Chaofang, Shang Liang, Yang Junling, Feng Niuer, Hong Donglu, Chen Mingqiang, Liu Ren, Zhang Wei, Sun Lei, Yi XiangZu  (Wu Qiuyan, Zhang Yinyue, Sui Hanying, Yuan Yishi)

 

NEW AGE: NEW MEDIA
新时代:新媒体
中澳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策展人:王泊乔、牛睿智
项目总监 :牛睿智
NEW AGE: NEW MEDIA
The Sino-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Curators: Wang Boqiao, REG NEWITT
Project Director: REG NEWITT

艺术家:卜桦,沈少民,韩冰,繆晓春,张小涛,次格/亚次旦(中国)
Grant Stevens, Jess MacNeil, James Newitt, Richard Bell, Merilyn Fairskye, The Kingpins(澳大利亚)
Artist: Bu Hua, Shen Shaomin, Han Bing, Miao Xiaochun, Zhang Xiaotao, TseKal/YakTseTen(China), Grant Stevens, Jess MacNeil, James Newitt, Richard Bell, Merilyn Fairskye, The Kingpins(Australia)
鸣谢:项目由澳大利亚国际文化理事会通过澳大利外交贸易部支持资助。
Acknowledgement:  
 Supported b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through the the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uncil,an initiative of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动画展映”     

策展人:殷歌丽
Ars Electronica Animation Festival 2010, Austria
Curator: Ingrid Fischer-Schreiber
中奥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项目  赞助:奥地利驻华大使馆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s of 40th anniversary for diplomat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Austria
Acknowledgement: Austrian Embassy in China

 

“点,线,连接,连续,一个,全部,无”                     
策展人:李章旭
Point, Line, Link, Continuity, One, Whole, Nothing —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Curator: Li Zhangxu
艺术家:李汉洙(韩国)沈业(韩国)沓名美和(日本)全峻模(韩国)
Artist: Li Hanzhu(Korea),Shen Ye(Korea), Ta Mingmeihe(Japan),Quan Junmo(Korea)

 

“数码新绘LAND-TA-MORPHOSIS”
策展人:JOEL KWONG 邝佳玲 /艺术总监,INPUT/OUTPUT藝廊
New Drawing in Digital -- Land-Ta-Morphosis
Curator: Joel Kwong , Input/Output
艺术家:黃琮瑜(香港) 林晉毓(台灣) 孫遜(中國)
Artist: Wong Chung Yu (Hong kong), Lin Chin Yu(Tai Wan),Sun Xun

 

“美国SIGGRAPH 数字动画近年精品展”
策展人:谭力勤
America SIGGRAPH Digital Art Association—Fine Screening
Curator: Tan Liqin

 

“马克思• 卡赞泽达个展作品 - 美好愿望”
策展人:袁小潆
Max Kazemzadeh One Man Show - Wishing Well
Curator: Juliette YUAN
合作机构: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
The project is in collaboration with: Jackie Chan Charitable Foundation Beijing

 

“穿越本源——数字艺术图片展”
策展人:吴玮禾、王泊乔
Pass through origin--Photo exhibition of digital art
Curator: Wang Boqiao
艺术家:缪晓春    张小涛  苍鑫  徐若涛  崔德刚  卜桦  代化  蒋非默  周晓峰 熊新君
Artist: Miu Xiaochun,  Zhang Xiaotao, Cang Xin ,Xu Ruotao,Cui Degang, Bu Hua, Dai Hua, Jiang Feimo, Zhou Xiaofeng, Xiong Xinjun

 

“法国实验短片展”
支持机构: 法国马赛艺术影像协会Film Flamme
支持人: Crystel Labasor,  庄卫美
Screenage Art Exhibition of French Experimental Short
Support institution:Screenage Art Association of Marseilles,France--Film Flamme
Sponsors:Crystel Labasor, Zhuang Weimei
艺术家:Jean-François Neplaz(法国)Raphaëlle Paupert-Borne(法国)Agnès Rosse(法国)Olivier Nottellet(法国)Grégory Decock(比利时)Gee-Jung Jun(韩国)Quentin Guillaume(法国)Nils Paubel(法国)

 

重构忆象——“新坂 • 记忆卡” 影像对话展
策展人:吴秋龑
80 / 90后新锐影像思维的记忆集锦
开幕: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晚六点半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1层红椅子报告厅
To construct——“New Memory Card”Screenage Art Exhibition
Curator: Wu Qiuyan
80 / 90 after new and vigorous Screenage Art Thinking of Memory Collection
Opening: June 20, 2011(Monday), 18:30 p.m.
Venue: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Building 7, Red Chair Lecture Hall

 

讲座/论坛/展映/新媒体类剧场展演
Lecture/Forum/screening / New Media Approximate Theatre performance
(Venue:Song Zhuang Art Center Lecture Hall, one week)

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论坛
论坛时间:6月18日(周六)下午3:30
主持人:腾宇宁
The Sino-Australian digital art forum
Time: June 18, 2011(Saturday), 3:30 p.m.
Host: Teng Yuning
地点:宋庄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野盒计划】跨界实验剧场展演(第七场)
“停息 • 生长 • 回声”当代情感媒介艺术展演
策展创作:吴秋龑 谭奇 丁昕 陈卓+黄可一 大猫 桂奇 张道飞 王诗函等
 (1)“停息钢筋孢子”流体空间(2)“异域生长期”肢体情感 (3)“回声控制器”电子音域
时间:6月18日(周六)晚19点
" Wild Box Plan " Cross Boundary Experiment Theatre Art Exhibition &Perform
"Eased To Grow "Contemporary Emotion Media Arts Exhibition & Perform
Curator Creators: Wu Qiuyan  Tan Qi  Ding Xin Chen Zhuo+Huang Keyi Da Mao
Gui Qi Zhang Daofei Wang Shihan
Time: June 18, 2011(Saturday), 19:00 p.m
地点:宋庄美术馆广场

 

“生物艺术浅谈”
主讲人:袁小潆
讲座时间:6月19日下午2点
A casual talk about Bio-Art
Speaker: Juliette YUAN
June 18, 2011(Saturday), 2:00 p.m.
地点:宋庄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从隐私到分享:跨界创作 & 万物资源共享,以相融的方式去探索意识”
主讲人:马克思 •卡赞泽达
讲座时间:6月19日下午4点
From Walls to Walkways: DIWOD & Open Src Everything, Syncretic Methods for Exploring Consciousness
Speaker: Max Kazemzadeh
Lecture time: June 19, 2011(Saturday), 4:00 p.m.
地点:宋庄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新媒体艺术工作坊 New Media Workshop
“从隐私到分享:跨界创作 & 万物资源共享,以相融的方式去探索意识”
From Walls to Walkways: DIWOD & Open Src Everything, Syncretic Methods for Exploring Consciousness
地点:宋庄美术馆开幕现场
Venue: Song Zhuang Art Center


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执行委员会
2011.04.29

Executive Committee of Beijing New Media Arts Exhibiton  2011
April 29, 2011 

 

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新闻稿

“2011新媒体艺术年展”将于2011年6月18日下午两点半在宋庄美术馆盛大开幕。这次展览由宋庄美术馆与数字艺术中国联合主办,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先生任学术主持,由张海涛、王泊乔、吴秋龑作为执行委员,并集结了中、澳、奥、美、韩、港五个国家与地区的策展团队:王泊乔(中国)、张海涛(中国)、吴秋龑(中国)、袁小潆(中国)、吴玮禾(中国)、 殷歌丽(奥地利)、牛睿智(澳大利亚)、谭力勤(美国)、李章旭(韩国)、JOEL KWONG (香港),每位策展人在年展主题下,另各持主题、场地,展览执行中给各位策展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展览单元、讲座/论坛/多媒体舞台表演单元、新媒体艺术工作坊、新媒体艺术合作单位展览。本次展期将持续2个月时间。

此次展览中新媒介艺术形式多样,互相补充,年展主题为“虚实同源”:浅探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本源。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虚拟世界应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的补给。我们时刻需要在这两个领域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关注现实与未来新的现象和感受,更关注人类终极而永恒的精神本源,因此虚实同源,互相转换。

这次“2011新媒体艺术年展”参展的优秀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我们除了中国今年活跃的策展人,还邀请了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展览机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香港微波新媒体艺术节、美国SIGGRAPH数码艺术协会和法国马赛艺术影像协会Film Flamme 的策展人加入策划团队。艺术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各个领域:如生物艺术、数字虚拟艺术、人工自动装置等。本次展览及展映艺术家作品200多余件,“主体展览及论坛/讲座/表演”展示于国内最大和历史最久的宋庄艺术家群落。展览意在建立良性的新媒体艺术生态,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教育、产业化、收藏(展览、批评、出版)建立一个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将国外的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内,互相交流融合。让我们站在后人类的视角,多元的诠释和表达科技艺术语言带给我们的差异感受与价值。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刚刚起步,依然行走艰难,然而慢慢开始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会逐渐改变我们的时空感:使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另外数字时代也会带给我们新的伦理观,人类开始与虚拟人交往,虚拟现实社会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交往的结构关系。(张海涛)


The grand opening of Beijing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2011 will be held on Song Zhuang Art Center at 14:30, June 18, 2011. This exhibition was co-organized by Song Zhuang Art Center and Digital Art China . Li Xianting, the curator of Song Zhuang Art Center was appointed as the Academic Director.  The executive curators including :Zhang Haitao,Wang Boqiao, Wu Qiuyan. Also the curator team from China,Australia, Austria,America,Korea, Hong kong joined this curated collaboration ,they are: Wang Boqiao(China), Zhang Haitao(China),Wu Qiuyan(China),Yuan Xiaoying(China),Wu Weihe(China), Ingrid Fischer-Schreiber(Austria), REG Newitt (Australia),Tan liqin (America),Li Zhangxu(Korea), joel (Hong Kong). Under the general exhibition theme, every curator has their own theme and exhibit space separately, so ,they will have more freedom to develop. This exhibition including four parts: exhibition,forum/lecture/multi-media stage performance, new media art workshop,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from Cooperator.

In this exhibition,the new media arts forms are various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theme is :The Virtual and Actual Sharing the Same Origin---brief research on origin of ultimate value of new media art. Both actual world and virtual world can be a double-edged sword .It would be better that virtual world can base on real world as the prop and give the spirit to the actual world as the complement. In these two areas, we always need to change roles and status, to concern the new phenomenon and feelings of present and future, also to concern the ultimate human spirit origin.

Participating artists of this exhibition come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he active curator in China this year, we also invited curator from the most influential exhibiton organizations.: Festival Arts Electronica of Linz, Australia,  Hong Kong Microwave New Media Art Festival,  America SIGGRAPH Digital Art Association. Art works relate to various fields of new media art, such as bio-art,digital virtual art, artificial automatic installation , etc. More than 200 art works will be displayed on this exhibition and screening. Main part of the exhibition , lecture and performance will be showed in Song Zhuang, the largest and oldest artist community in China. This exhibition aims to build a benign art ecology for new media art and provide a platform for creation, education, collection (exhibition, Criticism,publish),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media arts. We hope more overseas outstanding work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exhibition, we interpret and express diversely the difference and feelings by technology art language in the post-human perspective . New media art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still developing difficult. However, new media is becoming a new way of life,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t will gradually change our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and make our communication way more and more efficient even with the simultaneity. In addition, the digital age will bring us a new ethics, humans began to contact with the virtual people, virtual reality society is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张海涛:虚实同源                          
  ——浅探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本源


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一直生活在虚实相生的世界里,中国传统经典《易经》、《道德经》的“阴阳”、“一生二”的思想中“虚实”是其重要的体现方式。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存在虚实相生的现象,如美学中的虚实语言关系、中医学的虚实关系、军事中运用的虚实关系和历史的虚实关系……经典思想中讲阴阳、虚实源于“道”,这里道是积极的本源所在。然而当下的社会现实面前,虚实同源的精神是否还存在?在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中提出这个经典话题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有没有关系?这也是这几年我们一直想探寻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缘由。

人类文化艺术史一直伴随着地域和时代的背景而改变着其形态:媒介、语言、生存的感受是判断艺术价值的三个支点。时代背景的变化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方古典艺术及现实主义艺术的科学模仿阶段到了工业革命(及摄影技术)的出现而改变了方向,现代主义对形象、构成的演变逐渐变得超现实和抽象化,试图摆脱摄影术带来的实像影响;到了上世纪计算机的出现数字合成艺术开始逐渐出现与拓展,虚拟形象成了最具影响的艺术形式,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数字艺术出现的过程中除了早期的数字实像如录像艺术,逐渐转入数字虚像如二维、三维虚拟艺术,即使传统媒介作品中也受到了数字影像的影响,如:波普艺术家、里希特、杰夫•昆斯等大师的作品都具有影像绘画的特征,由此艺术逐渐更加的多元化。这样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视觉的多元化大致分为两个趋向:一是数字媒介影响下的虚像艺术,如新媒体数字艺术、影像绘画等;二是回归朴素的实像艺术,如纪实摄影、纪录片、现成品艺术等。其实中国传统水墨中虚实关系也一直并存,“写意与写实”即是其中的体现;到了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化形象更加把虚像极致化。我觉得实像与虚像文化针对的价值不存在高低问题,重要的是精神和感受的统一性。媒介语言和感受两者选一的情况下,作品放在艺术史中判断时是否能敏锐而真诚最有意义。虚实同源:不简单的是讨论虚像与实像的表征问题,更准确的是讨论虚实人文精神问题,虚拟世界也应该谈情感、谈思想,不单单是技术的炫耀,用当下的媒介转换经典、切入现实及未来。新的时代气息与价值判断,应该建立在人类终极而积极精神之上,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看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说的主旨。虚拟世界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补给。然而不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真实世界存有残酷,虚拟世界存有空虚感,我们都不应该沉迷于其中唯利是图,需要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虚中也会透实,真实中也会呈现虚的东西,虚实时常同时存在,更重要的是以积极心态选择和判断——虚实同源,积极转换。

虚实同源在现实与艺术中的体现方式

人类发展进程中虚实关系体现在每个时代的局部领域,然而从整体线形的历史看,当下是向人造虚拟世界拓展的极盛时期。今天高端科技的虚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于:一.物理转换技术中的全息人工自然现象;二.数字虚拟世界中的遥在、游戏等领域;三.人工仿真世界里的人工生命社会;四.生化变异领域的转基因、克隆技术。我认为虚实是相对的现象,除了虚拟数字影像外:如人工生命和克隆生命这样的人造事物相对自然事物也属于虚体范畴。而目前大众普遍人群以手机通讯、电脑网络为主,如:传输文件、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看资讯、玩博客……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些交互领域中大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现实终端的虚拟世界,如网络聊天和游戏;另一个是以智能化自我控制的生命体:如人工生命、虚拟人在程序外的不可控反应。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一直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摇摆,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我们时常要从虚拟世界中转换到现实世界中寻找平衡点,避免生存的空虚感,虚拟世界其实也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我这几年曾策划“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自然?”“人造风景”展,也一直在探寻人造虚境和自然实境地关系。这次我们的展览强调虚实同源,也有虚实转换,虚实相生之意。

现实世界在艺术中直接呈现的纪实艺术,如纪实影像和现成品艺术也起到了平衡艺术形态的作用。现成品艺术、纪实影像透出现实真实的力量,从现象看本质,让观众从中体会此时此在的生存感受;而虚拟艺术更加主观和直接的表达生存感受。其实两者都在说一个终极精神问题,不过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虚拟世界更主观化,纪实艺术更侧重客观化,两者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部分作品 - Max Kazemzadeh One Man Show - 美好愿望

部分作品 -  缪晓春《重头再来》截图

虚实关系在中国传统经典思想中的转换

虚与实的关系在经典中的渊源,也是我们判断文化艺术价值的支点。现实与经典的整体观看避免了局部思考的方式。下面我们从艺术、军事、武术、医学、文学等文化案例分析虚实关系的转换。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绘画中的虚实简单的理解就是模糊和清晰。素描的“虚实”关系是不可少的。否则画面就失去了“秩序”,对于物体来说少了立体感,对于画面来说少了空间感。   

军事上的虚实相生,军事上虚实的概念。所谓“虚实”,是一个重要的兵学范畴。它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虚”指的是兵力分散而薄弱,“实”指的是兵力集中而强大。表现在具体军情上,大凡怯、饥、乱、劳、寡、不虞、羸弱为“虚”,勇、饱、治、逸、众、有备、强盛为“实”。总之凡是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譬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上的疏密、坚瑕,兵势上的锐钝,士气上的高低,心理上的勇怯,行迹上的真伪,处境上的安危,地形上的险易,等等,统统属于“虚实”的范畴。 《孙子兵法》第六篇 虚实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 “虚实”的思想是我国军事思想的一颗瑰丽的奇葩。翻译:带兵的基本战术要象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用兵在于随机应变,象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所以五行(即 金木水火土)相克,没有常胜的。太极拳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一动阴阳即分,虚实立现。究竟什么是太极拳的虚实,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虚实的转换,意念起着决定的作用,“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所以行功走架不仅身法须正不偏,意念上也须中正不偏。身法中正能八现支撑八面转换。意念上中正不偏就是主观上既不偏虚,也不偏实,时时处处处于虚实可以互换的最佳境界。虚实的转换在推手(技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身相随人难侵”就是在应用时贯彻虚实原则所达到的高级境界。只有虚实互换的灵,才能克服推手中的“双重”之病。如拳论所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虚实关系在中医学中的体现①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②指人体阴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文学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所谓“实”,就是指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外在的艺术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所谓“虚”,就是指作者依靠他已经提供的“实”的部分来间接地提示、暗示、象征他所要表达的内容。虚实相生 ,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结语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此次展览中新媒介艺术形式多样,互相补充。“人造情感展”以人工装置为主,强调人与人造世界的情感关系;“穿越本源——数字图片展”以中国数字图片为媒体探寻新媒体艺术终极本源问题;香港展览“数码新绘LAND-TA-MORPHOSIS”展则是以数字影像新绘手法对以往的经典进行了当代化转换;韩国“点,线,连接,连续,一个,全部,无”展、“NEW AGE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则以综合形态体现新时代的艺术和生存面貌;“法国实验短片展”和“重构忆象——新坂 • 记忆卡 影像对话展”从影像语言角度,拓展实验电影、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关系,深层表达内心情感的本源;跨界实验剧场展演——“停息 • 生长 • 回声”当代情感媒介艺术展演,将把音乐、多媒体、表演媒介进行很好的跨界和艺术转换;美国“马克思• 卡赞泽达个展作品 - 美好愿望 ”更多侧重人与网络交互过程中的心理反映;美国“SIGGRAPH 数字动画近年精品展”和“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动画展映”则是以数字的形态展现国际上最高水准的当代动漫艺术,展现世界多元化艺术生态和差异的现实格局。新媒体艺术展览形态中很多作品以人造虚拟艺术语言呈现,然而表达的却是真实世界的感受,因此我们不能说新媒体艺术是冷血而空洞的科技艺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虚拟世界应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的补给。我们时刻需要在这两个领域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关注现实与未来新的现象和感受,更关注人类终极而永恒的精神本源,因此虚实同源,互相转换。

张海涛    
2011年5月15日于宋庄美术馆            

 

虚幻与本源
Illusion and Origin

人类的进化,社会的演变一直伴随着生产工具改进而发展前行,而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精神、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同样意义深远。从中国古老的玉雕、石刻、书法、绘画,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油画、19世纪末的印象画派到60年代的抽象派,80年代的摄影和装置,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与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最早使用和试验新技术和工具的往往也是艺术家。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因此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角度也有了深刻改变,世界好像变小了,视野宽了,思维更加自由自在。数字艺术的广泛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更有着科技、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从电视到电脑,从手机到IPAD,屏幕做为一种媒介,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屏幕承载着人与人交流的信息、寄托着情感和思考,屏幕彰显着每一个屏幕使用者的个性,隐藏了屏幕后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一切功用和意义,都表示了当代人类与屏幕之间不可分的紧密关系。在有了这种紧密关系之后,基于屏幕产生艺术作品,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当初基于纸产生艺术作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的数字艺术,一定会在人类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一定会产生《兰亭序》、《溪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那样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数字绘画艺术家从形式上全面颠覆,在精神上却继承的更加彻底和深入。没有传统笔墨的包袱,更不会被西方舶来的油画技法困扰,笔和刷子被鼠标和手绘板代替;纸张和画布被屏幕代替。我记得有位著名数字艺术家的作品是将古代书法和绘画放大到数千倍后的像素块,书画的形式完全消失,但作品中的意味和美感更加直接和打动人心。可以说,数字化工具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美学向度和想象空间,

艺术家运用电脑等数码工具所创造的作品似乎是虚幻和荒诞的,但所表达的却往往比现实更加真实和直接。他们常常游走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时而转换角色和身份。他们更希望通过这些充满了想象力和灵性的作品,探索和追寻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本源,唤回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美。

王泊乔(数字艺术中国总策划、中国数字艺术协会秘书长)
2011年5月

 

“记忆本源VS跨界虚实”
——吴秋龑对于实验媒体艺术的再思考

从人类个体意识形成社会文化集群的历史文脉中,当今学者开始大量关注新兴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各种对于“体系”的反思,这些基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融合了各圈子文化里更具亲和力的实验性思考元素。而这种虚实交映的跨界交流中,民众可以将个体身心自然引入到共同探求的“大文化的本源问题”上汲取更多艺术的养分。
基于此种背景,我尝试从我在本次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所策划的三个展览中提出议题,有些问题的角度还有待思考商榷,并不想详细的自圆其说:)

一、“虚实同源”——另一个平行源界的通感虚实
平行意识中的虚拟文化——东方思维的亚媒介趋势——潜意识文明的虚实状态
媒介文化的通感现状——物化现实的新科技文化转换——通感媒介的真实性
这里想关注的“虚实同源”将艺术形态学中关于内容、形式、观念等因素的同构关系导入跨越人类族群单纯文化的比较思维中,虚拟的意义在于意识的存同求异,在于多个“平行体”挪用“混合媒介”的“亚愉悦”状态,当这些通感的碎片建立起庞大的“类人化”意识时,当下实体的各种科技文明将被“虚幻的真实”所代替,整个世界的源界也将再次开启… …

二、“人造情感”与无机生命体——返回无机生命时代的东方情感土壤:
无机生命体——新环境与东方生命学——无机材料与生命思维——平行世界意识与东方物象——科技生命构筑体系与类人化情感——流体生命意识与物化时空等
在“无机”这个来自于自然科学体系的物理名词上,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的普及形态与终极期盼,这里提出了普世价值体系所建立的哲学命题在“环境文明”的快速影响与膨胀下变得脆弱与缺乏自信,而当“生命信仰”的精神至上论巧遇“生命体”的无机鲜活状态时,地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以释放。

三、重构忆象——“新坂 • 记忆卡” 影像与对话
——80 / 90后新锐影像思维的记忆集锦
影展中多为译象界限创作社成员的处女作品,“译象”这个早期以研究创作与推广“新媒体实验电影”及实验媒体艺术为核心己任的“开放型组织”,旗下的译象ET-AC,译象组,译象界限创作社开展了个性鲜明的各种实验性项目合作。本次所推出的记忆影像也是我近些年在实验教学上的主探索方向之一,作为“实验影像”,其完成品的“核心灵魂”在于作者可以与之交心的全程呵护与升华,让影像的介质具有更强的生命意义。

四、实验媒体艺术的“类剧场”展演化 ——成长中的【野盒计划】
关于“类剧场”关于“展演”实为一些值得众人一起拾材的星星火苗概念,在后续的文章里可以细究。关于野盒:WILD-BOX 将与不同的艺术空间进行组合创作,在某个周末与众生分享和呈现他们的饕餮艺术大餐,此计划呈现一种基于未来剧场艺术探讨的新实验媒体艺术创作状态,由若干个实验性的剧场空间展演组成。其中的跨界创作状态会提供给观者一种开放性的体验可能,由此引发不同的文化业界的思考与共鸣。作为野盒的第七场,本次展演延续跨界实验剧场的一贯研究主线,以影像媒介为核心语言之一,——【停息 • 生长 • 回声】是即《谁》之后对于“当代情感媒介”的再次声讨。

最后我要总结的是:或许在这个“虚实相生”的平行源界中,记忆媒介将开启那个“疯狂的盒子”(野盒?),也将塑造下个人造情感下的无机生命时代… …

吴秋龑
2011年5月29日

“人造情感——新媒体艺术展”    
策展人:张海涛、吴秋龑
Artificial Emotions—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Curators: Zhang Haitao, Wu Qiuyan
艺术家:刘旭光/蒋志/张锰/陈学刚/丰江舟/王珺/卓凡/费俊/吴俊勇/陈友桐/于伯公/吴玮禾/祝卉/李杰/CORE LABS(西班牙)/牛大悟(日本)/Marnix de Nijs(荷兰)/凌颖杰/陈贻+张睦晟/迟鹏/贾淳/於水/高鸣+马小雨/沈朝方/商亮/杨峻岭/凤妞儿/洪东禄/陈明强/刘韧/张巍/孙磊/译象组(吴秋龑/张馨月/隋汉英/袁一石)

Artist: Liu Xuguang, Jiang Zhi, Zhang Meng, Chen Xuegang, Feng jiangzhou, Jin Nanwu(Korea), Wang Jun, Zhuo Fan, Fei Jun, Wu Junyong, Chen Youtong, Yu Bogong, Wu Weihe, Zhu Hui, Li Jie, CORE LABS(Spain), Niu Dawu(Japan), Marnix de Nijs(Netherlands), Lin Yinjie, Chen Yi+Zhang Musheng,ChiPeng Jia Chun, Yu Shui, Gao Ming+Ma Xiaoyu, Shen Chaofang, Shang Liang, Yang Junling, Feng Niuer, Hong Donglu, Chen Mingqiang, Liu Ren, Zhang Wei, Sun Lei, Yi XiangZu  (Wu Qiuyan, Zhang Yinyue, Sui Hanying, Yuan Yishi)

 

张海涛:人造情感 
——人工情感的社会

人造情感是自然人与虚拟现实世界之间产生的情感关系。它可能表现为人与物理全息影像和异次元、人与生物克隆人、人与人工智能生命、人工数字虚拟情境发生的关系。这里我们侧重于探讨人与人工社会的高级情感关系,人造情感不同于自然人与自然事物的情感,是自然关系中不可能体现的情感关系,这种新的情感会给人类自然关系带来影响和补充,也会给现实和未来世界带来新的空间、伦理、文化和功能的变化。

人工情感的产生源于两种方面:一个是人类精神的需求,另一个是人类功能性的需求。我们的世界越来越高度的人工(造)化,如:天上有人造卫星,吃的有人造食品,玩的是人工电脑游戏,用的是人工自动化电器和机器。人造(工)化的高度发达源于对科学的好奇,也必须建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如果我和吴秋龑上次策划过的“人造风景”新媒体艺术展侧重于人造环境带来的思考,这次人造情感则是进入人的内心讨论未来新型的社会关系。自然的关系中情感有记忆带来的情感,也有怜悯带来的情感,还有友谊、恋爱的情感等等。人造情感则是依托自然情感的新维度情感,它不会取代自然关系的情感,还会借助自然原始的本体力量而永恒存在。人工(造)情感是人类人工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的情感,游离于可控与不确定之间。这次展览我们邀请的艺术作品多以人工化媒介技术和语言作为手段,表达人与人造世界的内心情感。未来艺术也由人与人情感向人与人造人情感关系转向,以虚拟现实世界来关注和影响现实世界。这个视角是人类站在未来世界中对将会产生的文化针对性进行判断。

当然人工的情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功能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异样的影响,比如新的身份植入和沉浸在人造环境中分不清真实的自我,在人造世界带来精神慰藉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现实产生迷失感。人的关系由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自然人与人造自然的关系,必将造成人类新的伦理变异。经济体系也由人为人服务,变为人造人为人服务,生产效率和冒险性由人造人承担。文化发展也随着人造技术而改变其媒介,思想的渗透中人造人与真实人相结合,共同创造后人类的世界。

一、与展览主题相关概念的了解与理解

人工化,在当代现实科学技术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工物品更多的是通过或借助科学观念和技术来制造或改造出人工自然或虚拟、非原始的人造物品,生产出的物品可有原像也可无原像。如:物理科技领域的人造自然、人工山水、人工雪场;数字领域虚拟实境和虚拟人;生化科技领域的克隆人、转基因生物;机械数字领域:人工生命、机器人、人工仿真、自动化装置。
人工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人工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工化也带来了近现代历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手工和人工、科技与哲学的发展也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两个话题。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世界范围内人类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变革,都是建立在人工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人工生命艺术领域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有趣的智能体,与人类进行各种有趣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艺术家也可以通过人工生命来表达某种情感,例如法国艺术家Gerard Boyer的作品《Machine Palmipede》,通过创造了一个废物一般可怜的机器生物,反应了自己对生命与人工生命之间的介限的思考,以及对现代技术产生的一些废物的反思。
人工生命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电影与游戏中,通过设定虚拟的演员实现一些人类不容易演出的情景,或设定虚拟的游戏角色与人类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流。

在反映人工生命科学的宽泛性和多样化的过程中,人工生命必须用多种形式完成反映多种意图和想法的作品。这一领域早期作品聚焦于单一关键过程——人工进化——及其在创造艺术作品方面的应用。在随后的时间段里,艺术家开始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作品中(如数字图像、动画、可交互式安装和CD-ROM等),采用其他元素和形式:生态系统模拟、细胞自动机和行为和机器人学。
人类社会是由大量的个人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每个人的个体模型,这样的计算机中的人的模型被称为Agent,并且让它们遵循一定的简单规则相互作用;最后通过观察这群个体的整体作用的涌现属性找到人工社会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和理解现实人类社会中的宏观现象。

二、艺术案例分析

案例一:喂养虚拟生物
Christa Sommerer和Laurent Mignonneau将人工生命的软件系统与电脑输入设备和图像感应设备连接到一起,使得用户可以对人工智能生物的生长与活动产生互动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Life Spacies II》,用户通过字符的输出“喂养”虚拟生物,并通过大型投影屏幕观察生物间的互动行为。
而他们的作品《Mic Exploraton Space》中,用户将通过视频合成技术进入智能生物的乐园,并且可以和智能生物以及其他同时进入了虚拟生物空间的用户进行互动。

 

《Life Spacies II》

案例二:任天狗Yy-Ncchs.nds电子宠物 网络下载游戏

主人先去“狗狗饲养场”领买不同品种的狗进行喂养或共同喂养,领养后可长期护理:
可取名、喂食、遛狗(散步)、玩耍、参加比赛、抚慰。经心喂养便会长大,和真狗品性极似,若不抚养会导致宠物死亡。
1、声控取名,领养后取名长期呼喊狗将默认其名,一呼其名,便听话靠近;
2、散步中可拾礼物与其它狗玩耍;
3、参加比赛如飞碟可得奖金;
4、经心喂养给主人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案例一、二作品分析: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情感不真实与信誉缺失形成的人与人不确定关系,使后人类精神虚空而物化加剧,琴、棋、书、画在90后新新人类都开始陌生,很多人将时间打发在网络、时尚、娱乐等虚拟物质追求上,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大事件,对于娱乐游戏倍加喜欢,后人类对于传统喂养花鸟虫鱼开始淡化,在网络上寻求另一种领养和喂养方式,把电脑当成一个生物园区,喂养虚拟生物而达到精神补给,未来儿童成人化、网络人群陌生化、丁客家族和单生贵族时尚化都会增剧这种喂养方式。我们更大胆的设想未来陌生的“儿童”之间或单身贵族之间,丁客家族之间,同性之间,近亲之间、二奶之间暧昧地在网络上性行为并领养、喂养一个或几个虚拟的“孩子”,组建第二虚拟家庭寻求虚拟情感,将又是一个怎样的构想? 

任天狗Yy-Ncchs.nds电子宠物

案例三:造粪机器
欧洲前卫艺术家比利时的Wim Delvoye联合多位工程师共同创建了一台名为《cloaca》的造粪机器,它拥有与人体其他功能特性相对应的消化系统——口、胃、胰腺、内脏、肛门等。机器侧面的几个大瓶子里有它的胆汁、胰液,它的身体里还有消化酶和细菌,系统恒温在人的正常体温。

它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全套工作——从食物进入食道直到消化排泄。食物首先被一个类似搅拌机的东西打碎,然后用导管引到最上边的一台洗衣机里,那是它的“胃”;胃下面的那台大一些的洗衣机则具备人的小肠和部分大肠的功能,最下方的一个金属长筒是它的排泄孔。一个不锈钢盆作为这架机器的“嘴巴”,除了一日三餐,还有餐后水果,还要“喝”大量的水。

这台仪器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不停转去展出,它产生的“排泄物”——原料加菌类后形成的混合物,成为艺术家最终的作品,以每袋2000至3000欧元的价格在世界各地出售。
Wim Delvoye认为,从经济角度出发,艺术就是一种浪费——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部会排泄的机器是对艺术品的一个暗喻。

温.德尔沃伊  Cloaka

比利时艺术家温•德尔沃伊在纽约新美术馆展出了一台造粪机器,每天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从隔壁的快餐店为这台机器端来面包和啤酒,通过与贮藏在机器内的胃酸之类化学物质反应、发酵,这台设备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人类的粪便。

案例四:情感动物(按抚而流泪的物体)


   
ARTIST 保拉•吉塔诺•阿迪DATE 2006 COUNTRY 阿根廷MEDIA 感官遥控/互动装置

案例分析:Alexitimia是一个术语,意为没有能力进行感情的描述,同时它也是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它长得一点都不像机器人,这会引起人们的思索,因为从它形式的严肃性与外在的知觉上,不知不觉中流露着双重印象的表达。它被动地接受参观者的触摸,以此满足参观者无法避免的好奇心,人们对它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充满了好奇。Alexitimia唯一的回答是一种自动的身体现象:出汗。唯一的感应器用来被触摸,唯一的输出设备是水,水由藏在作品基座上的水缸中流出。作品充满了创造力的直觉表达,使艺术家与观众跨越科学或艺术的逻辑。作品使人们在情绪上体验到了自然领域的“潮湿”概念与电子领域的“干燥”概念。

案例三、四作品分析:人工鱼、生命水池、机器人孕妇、机器植物、机器美女、造粪机器、情感动物
关键词:人工生命的功能和价值、人工鱼的食物链、生物进化问题 、 虚拟村落、虚拟性行为、关注未来与现实的问题、革命与传统问题、人与人造物的关系。
人工生命发展一定时期是否会造成身份的不确定和真假难辩的地步?不可而知。
人造自然现象(彩虹、雾、雪)、人工鱼、机器植物、人造机器人……人类已初步实现其基本形态.单独研究它们,却发现其功能还需更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已是人类走出的一大步。

对于技术研究,是科学家艰苦钻研的成果,艺术家更感兴趣的是现今科技最大化情况下,对未来的设想,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效应、感觉,实施作品时怎样与科学家最大化的合作。
假设我们未来虚拟一个人工的社区、村落,它们会怎样发展,以一个什么形态出现,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当然人工社区、村落近期必定需人类介入,因为目前它们还不能进化、遗传、自理、生存,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能源,没有能力自己开发这些东西,那么人工社会便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出现,成为人的附属物,成为人类的伙伴或奴隶,它们需要人类喂养、指令。

人工鱼,具有“人工生命”特征,例如人工意图、习性、感知、动作、行为:激发寻食、进食行为、逃避被捕,这些特征也引发出我们对他们存在意义的思考,人们研究它最终想干什么?是观赏?娱乐?帮助人类捕鱼?……还是只是研究者开发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实现它们开发的欲望。人们因为求知而痛苦,也因为其而兴奋这是人类生理和心理潜在的动力。人工鱼的功能必将是为人们服务,对于人工鱼本身若放入真实生物世界,它有不食鱼饵、逃避被捕的技能,这样它必定没有自然食物链一说,没有能力产卵、繁殖,也没有达尔文进化论一说,这是一个超自然的现象。
如果人工鱼的功能问题给了我们启示,最低限度可以供人类观赏,帮助人们捕鱼,供人娱乐、游戏和激发人的感觉快感,那么生命水池也有其功能。机器人孕妇则可以做为普教的示范或培育婴孩;机器植物可以迎宾,也可以让人娱乐;机器美女可以待人接物,可以成为性伙伴(补给单身男士或已婚男士的性快感)甚至可以做家务;造粪机器可以施肥、喂苍蝇……这样的设想对吗?如果没有用我们花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不知道,未来不可而知,我想更重要的让人工生命成为人类的朋友,和谐相处。

三、现实与未来的延伸

人造“自然”,是人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仿造、加工的过程和结果。现实城市化进程中多以仿造“自然”来补及我们对自然的渴望和实用性的物质满足。在生物学和数字通讯技术方面经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是人类依托自然这个载体进行人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依此逐渐改变人与自然的本质和生存方式:即超自然的历史现象。这些“不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与高科技技术有关,如:整形外科、电脑感应和基因工程。科学新技术在改造人类的肉体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观念,人造生命技术、机械自动技术、生化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以及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超自然的概念。人们与普通的人工流产、人工受精、安乐死申请、转基因、克隆、变性怀孕、选择自杀权利等非自然生命的限制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做为生物体、自然人的生命模式正在被进化的未来人造物系统所取代。

未来新的科学技术与道德规范、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使人们感兴趣和困惑。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引发的“不自然”现象随之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观念。它是一种重组自然、仿造自然的人工现象。弗洛依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虚拟人工化、遗传重组的潜势正在迅速推进,人类超越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不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未来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人工化改造的过程中,在三个领域的争议最大,也触及到人类目前和未来的生存价值观和伦理观趋向,这三个领域是:物理科学领域的时光机器;数字技术领域的虚拟人的实验(利用真实人体标本进行切片扫描,再用计算机合成三维虚拟人,可用于手术平台模拟、处理危险的物理生化反应实验)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克隆人技术的实验。这三个领域目前后面两个项目接近实现的边缘,这几个领域的实现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大家都熟悉,然而也将引发人类多方面的争议:人工时光机器进入者,可能会对历史和未来进行干预,引发逻辑和伦理关系混乱,因此国际学术界提出平行宇宙理论来解决这种恐慌;克隆人的出现也可能引发伦理危机,目前各国将治疗性器官克隆与克隆人分开,禁止克隆人。举例人工化生物克隆技术引发了对传统伦理(顺应自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这时就要以手工、宗教、人文、情感的思想来平衡唯科技主义的发展。生物时代目前最受争议和高端的人工技术就是克隆人。克隆技术以无性复制生命为突破口,改变了人类自然遗传生产和伦理关系。人工化的快餐、扁平、假造和模式化需要手工的、边缘的、朴素的思想来平衡,有时必须用自然引导科学和哲学的总源。人工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未来城市也开始了山水文化的规划,平衡自然情感和心理的回归。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