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宇
简历
许静宇,2004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2004年至今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
2007年访学于法国里昂美术学院
2009年至今居住于北京
个展
2008 “Love With Art”,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巴黎
2004 “生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济南
群展
2010
“心纠手结”,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心纠手结”,尚东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南京
2009
“从读现成品”,798尚视艺术空间,中国北京
“大家一起玩”,798原色画廊,中国北京
“2009第5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宋庄万盛园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8
“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城市巡回展览,中国
2004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艺术家作品
素描草图
这是我用缝补的方法做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从2007年去法国之前开始到法国归来完成
装置wwworld全景图
在装置wwworld中,字母E代表翅膀。他的名字就叫EO。
在装置wwworld中,W是一对下坠的乳房。她的名字叫WW。
WW
WWLL
从型上讲,他基本上VOD的组合。VOD就是他的名字。
它的名字叫Q
在装置wwworld中,V代指三角形。着EV装的CO
展览“心纠手结”在北京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现场
展览“心纠手结”在北京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现场
展览“心纠手结”在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
心纠手结 Mind In Turmoil, Hand Better Busy
──类手工方式营造心境
廖雯
很多女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种非常熟悉的经验,心里的感觉往往千头万绪,难描难状,难理难解,而手中一旦触摸到类似编织的手工劳作,心就平静下来。我与女艺术家接触的十几年间,每个人的心境虽然各有不同,但体验方式往往是非写实的、无秩序、无规律、无时空、支离破碎、重重叠叠的,“纠结”感是我们共同的心理意象。借用类手工方式的心手相应、持续不断,探索对这种心理状态的表达,为一些女性艺术家偏爱,也是我一直迷恋的。
1995年,我以“女性方式”为概念,提示出这种现象。如林天苗(Lin Tianmiao)的棉线缠绕,潘缨(Pan Ying)的水墨带子,施惠(Shi Hui)的密密麻麻的纸卷,蔡锦(Cai Jin)的蚕食般笔触,感觉上呈现生命的无限性繁衍状,而方法上则类似不间断的手工编织,个人感觉在单一而繁复的手工过程中,即时地释放和凝结到“作品”中,探讨女性心理与手工劳作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持续的手工劳作过程对于情感表达的意义。
这种方式在另一些女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更为纯粹和个人化的体现。如路青(Lu Qing)细小的方格染色、杜婕(Du Jie)不间断的花样线、马嬿泠(Ma Yan-ling)的网状线,更为彻底抛弃了“形”,直接提出了笔触本身,越简约越重复,心手的对应关系也越直接,每一笔很类似手工的一个动作(我称为“类编织笔触”),手工劳作过程的静心意义显得很突出。对一种艺术方式而言,到此已到了极地。
十年前,在对西方女性艺术的研究中,我发现,她们也曾经把传统女性的缝、绣编织等“女性手工”因素引入艺术表达,但同是借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但有本质区别。西方女性艺术家的出发点,基于女性主义“策略”,以此打破西方艺术所谓“高级(精神、男性)”、“低级(手工、女性)”的传统艺术界定,开拓当代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和生命力。我同时发现,“女性”、“女性艺术”、“女性主义”、“性别差异”等等,这些我在做女性艺术批评经常使用的词(不止女性艺术),带有不可分割的西方文化血统,在观照中国文化血统的艺术现象时,从根本上是无法深入和贴近的。
中国人认为“世本无相,相由心生”,就是用“心”感知外物,把“对象”当作“活物”,每天陪她、看她、宠她,对她心里说话,所以中国艺术尤其诗画,状物咏景都是写自己的心境。所谓“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大部分或部分使用“类手工方式”,既不是源自女性艺术观念,也不是类似修行的、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如同状物咏景一般,通过持续不断地编结一些纠心的“物象”,营造出自我“心境”的感觉。
索予桐的《心象》系列,是红色圆珠笔刻画的细碎的弧线,血丝般鲜活、羊毛般蜷曲、细草般无限,每一道都扬起精微而随意的波澜,整个画面没有具体形象,却有纠结、起伏的、无规则的形状,营造出一种整体的“心境”气氛──性感而愉悦,灿烂而稳定。我使用“营造”这个词有两层意味。一是艺术家选择的方式源自“自我心境”状态的需求和感受。索予桐最开始用铅笔,但铅笔画出来的黑白、模糊的感觉,让她恐怖、别扭,而不易磨擦的圆珠笔,在较硬的素描纸上,一丝一丝很清晰,即使是重叠也能显示出结构,而红色的生命鲜活感也让她感觉动心。一是繁复的制作过程本身对心境的净化作用。索予桐这样画了三年多,很多张,最长的是一张十米的长卷,画面整体的气氛平稳、持久,变化细微。如索予桐自己所说“在这样的劳作中需要坚定、忍耐、诚实,尽心于画面的每个角落。从中我真切体会到的是内心的清明、静定”。
吴雪的《粉色包围》,用钩针和粉色棉线包裹了一百多个玩偶“婴孩”。吴雪选择玩具的被玩弄感,婴孩的脆弱感,粉色似肉色而非真实的肉色,以及“钩”的易于“收紧”和塑形,持续将近一年编结的婴孩,状如穿了肉感的紧身衣,或者刚出生的还没长出保护毛皮的小动物,呈现出虚假的稚嫩感,脆弱、隔膜、尴尬、紧张,有点无形的残酷,但并不血腥,恰是吴雪“隔离生命”和“关爱伤害(吴雪语)”心境感觉。
许静宇的《WW界》是一个从她心里生长出来的“界”,这个界写实而非写实,柱子爬满红蓝的“血管”状的线棱,心打着细碎的结,蛋生着肉感的翅膀,丰满的女人肢体长出软体,三足的兽身下满是乳房……充满纯真的生长欲望和幻像。《西游记》里佛界、仙界、天界、魔界、地界,《哈利波特》也有魔法界,年轻孩子保留着幻想很平常。奇特的是,这个混搭着“故事危机爱幻想秘密奇异所有(许静宇语)”的界,完全是用手工一针线“缝”出来的,更奇特的是一片片纠结、缠绕、缝合起来的“棱股”,血管一样密布肢体的某个部位,像“胎记”,给这心界打上生长而纠结的印象。
苏亚碧的《记忆日常》,“一直想用视觉日记的方式记录我的生活片段、我所经历的场景,在画布上用极为节制的颜色来还原它们的松弛与朴素(苏亚碧语)”。近年来,苏亚碧新的记忆日常方式,是将她反复画了多年的日常的小物件,如女人衣裙、围巾、梳子、雨伞等,用一种精细柔韧的金属线,编织成镂空立体状,日常物象的“实在”仿佛被抽空了,而这一根一根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属丝,那物件依稀的形象,分明又与日常相连,这亦虚亦实的意象,更贴近“记忆”。苏亚碧说,编结的过程“还原我的许多记忆”,也结进了她日常的心境。
靳卫红的《独自》系列,最传统的水墨绘画,是这个展览唯一没有使用“类手工方式”的作品。靳卫红说她“创作的立脚点和兴趣点在于对应自己与传统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当然不仅是水墨绘画方式,我理解是一种更深入、细微、持久的心境上的。古代贵族女性尤其是有才情的女性,在极度幽闭而清闲的生活中,内心闲寂、私密、细腻、羸弱的情感体验,即所谓“闲愁”。靳卫红的《独自》,画了很多年,持续、反复地表达着一种心境──闲散而孤寂,自如而无奈,一种现代才女的“闲愁”。
林菁菁《我要和你在一起》,将婚照“亲密无间”的两个爱人的“一个”,残酷地挖出来,移位并“缝”到婚床的另一个空间,造成“空缺”、咫尺天涯,婚床的优雅温情依然,婚照的甜蜜微笑依旧,而“拥抱和依偎导向了冷漠、病态、紊乱、伪造、毫无归属(林菁菁语)”,这是一种“人为的无情”,林菁菁做了几百了,也几百次重复这种体验,一种源自她现实生活经验的体验,但我想,这个重复体验的过程,化解了现实创伤给内心造就的纠结。
黃百箬《随缘相缝》的触点,源自汶川地震突发的、“体现人与人情感连结(黃百箬语)”的设想,真正实施是在2009年1月1日在北京开始的。这是个持续的行为作品,艺术家“随意、随机地在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对象”,让“他”或“她”在红布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心”,剪下来,然后“缝”在他们自己选择的位置上,带着“祝福”交换给他们。令人惊奇的是,每个人心中“心”有很多不同,像树叶、像水滴、像辣椒、像花,最特别竟是个十字。缝的位置也很不同,上衣、裤子、袜子、鞋、书包、宠物玩具、用品种种。每一个“心”都带有“这个人”的气息、理由、故事、性情,都因为这个“行为”随意结缘,都把爱和祝福带来带去,带给更多的人。中国人说“相逢是缘”,黃百箬的缘是相“缝”出来的,这使她的心态“一路面临起伏和转折(黃百箬语)”,她“缝”的是她的缘分,也是她的心境。此刻,黃百箬打电话说她刚刚缝完了第三百个,是一个宋庄的出租司机,他把“心”缝在了他座位的头靠垫上,多么重要的位置!
我感动了。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营造自己的心境,不仅是艺术家。
2009-12-27于宋庄小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