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叶甫纳(Ye Funa )

叶甫纳(Ye Funa )

2013-05-21 11:57:17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叶甫纳(Ye Funa )

简历
叶甫纳,1986年生于云南昆明
2008年 本科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2010年 硕士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美术专业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12年 家·春秋,对画空间画廊,北京

群展
2012年
“先锋班”,中央美术学院地下展厅,北京
“艺用情感展”,视界艺术中心,上海
“Concrete Mirrors”,Crypt画廊,伦敦
“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无处藏身-安置”,星空间,北京
“向后看”,盛世天空美术馆,北京
“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主题展——‘同分异构’影像现象展”,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1年
“目击——坦克库青年艺术系列计划”,黄桷坪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4个日常生活”, Hanmmi画廊,伦敦
“边缘——ATM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曼彻斯特
“ARG (艺术再分配小组)” Arcadia Missa画廊,伦敦
“未来通行证——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專題展”,Fondazione ClaudioBuziol,威尼斯,鹿特丹,台北,北京
“我们!第二回展”,798创艺空间,北京
“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
“有朋自远方来——而居当代美术馆首展”,而居当代美术馆,大理
“创新”,前波画廊,北京

2010年
“弥合——四人摄影及视频展”,东磊影像画廊,北京
“洋葱”,香瓜侠公社第二期,上海

2009年
“Necessary Illusions”,Bargehouse画廊, OXO Tower Wharf,伦敦
“生化-虚实之间——动漫美学双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全手工——BCA艺术市集”,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黑客帝国:一个不稳定的现实-第28届版画双年展”,MGLC博物馆,让卢布雅那
“一个可以隐藏另一个”,Anne De Villepoix 画廊,巴黎

2008年                    
“小事”,798融空间,北京
“动漫美学百相”, 798林大画廊,北京,雅加达,新加坡
“梦蝶——第二届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当代艺术馆,上海

2007年
“事の场”, 东京艺术大学,东京
“物语无欲”, 北京798艺术区,锦都画廊,北京
“源于生活——首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共时的空间——观念影像 时实发生”,K艺术空间,798艺术区,
“超设计——上海国际双年展学生展”,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

Funa Ye
1986 Born in Kunming, China
Now base in Beijing
Education
2004 - 2008:
BA Experimental Ar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hina

2009 – 2010 :
MA Fine Art,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UK
Solo Exhibition
2012:"Research of lost time: Funa Ye Installation &Video Exhibition", Dialogue Space, Beijing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12:
”Vanguard Class”,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Sensation”,V Art Center,Shanghai
 “Concrete Mirrors”, Crypt Gallery, London
 “The First ‘CAFAM • Future’ Exhibition”, CAFA Museum, Beijing
“Nowhere to Live”, Star Gallery, Beijing
 “Looking Back”, Sky MoCA, Beijing
“Photo Beijing Thematic Exhibition — ‘Isomer ’,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Center of China, Beijing
2011:
"FOCUS: Tank Loft Youth Art Series", Tank Loft- Chongqi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Chongqing.
"FOUR_everyday life", Hanmi Gallery,London
"PERIPHERIES- 2nd Asian Art Triennial Manchester", Piccadilly Place, Manchester
"ARG (Art Redistribution Group)", Arcadia Missa Gallery, London
“UK CHINA Art&Design Festival-The catalyst”, Great western studios, London
"Future Pass-Collateral Event of the 54th Venice Biennial”, Fondazione Claudio Buziol, Venice, Rotterdam, Taipei
"We!!- The Second Show”,798 Creative Art Zone, Beijing
"2nd Academy Documentary of Experimental Art—Harmonious Differences”, CAFA Museum, Beijing
"1st show", E.J Contemporary Fine Art Museum, Dali
"Make It New", Chambers Fine Art, Beijing
2010:
"Bridge- Four Aritist Photography and Video Show", Me Photo Art Gallery, Beijing
"MA Fine Art Degree Show", Central Saint Martins, London

2009:
 "Necessary Illusions- Ma Fine Art In-term Show", Bargehouse, OXO Tower Wharf, London
 “Enliven- In Between Realities and Fiction - Animamix Biennial”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The mARkeT- in the making”, Beijing Center for the Arts, Beijing
“The Matrix: An Unstable Reality- 28th graphic biennial”, Mednarodni grafični likovni center Ljubljana
“Une peut en cacher Un autre”, Galerie Anne De Villepoix, Paris

2008:
“Little Things”, R-Space, Beijing
“100 Tales in Animamix”, Linda Gallery, Beijing, Indonesia, Singapore
“Shanghai MOCA Envisage II - Butterfly Dream”,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Shanghai
 “Degree show”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2007:
“Something of the space”, Sen primary school, Tokyo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welfare and no wants—The material and the space demonstration”, Beijing
“Sketch lif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2006 :
“1st Academy Documentary of Experimental Art—Coming from Daily lif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All together; in unison”,798 K-Art Space, Beijing
 “The Students’ Exhibition of the 6th Shanghai Biennale” —Shanghai Sculpture Space, Shanghai

艺术家作品

“家春秋”(Family Album)是一系列关于艺术家家庭成员肖像的短片。艺术家通过扮演和摆拍,还原了其父母和祖父母年轻时的肖像照为视频。“家春秋”系列共有九个视频,每个视屏中的她分别重新扮演家族每一个成员的角色(包括特型化妆和模仿照片中的场景造型等),传达出通过对模式化图像引用和戏仿,重新书写历史的想法。这些作品介于图片和录像之间,远看似乎是一张静态的老照片,仔细凝视后才能发现肖像们正在微微的眨眼,移动身体和诉说。使人们无法将这这种作品形式定义为“静态的电影”或“会动的照片”。此外,艺术家用类似双簧对嘴的形式,还原出关于每个家庭成员本人亲口讲述自己生平的独白。独白的内容是整个作品的历史线索。动态的影像中,家庭成员独白中夹杂着方言和沧桑语气的原音,和表演者夸张的唇语之间因为不能完全的配合,从而形成了如时代隔阂般奇特的诙谐感。

'Family Album' is a series of short videos of family portraits. Funa used old photographs of he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re-enacted them as video where she played their character and Lip sink them with the recorded voices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the sounds are from a series of recorded interviews Funa made with her family.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ip sink and the voice over subvert the notion of photography as the art of index and emphasize the idea of the photography as performance. These videos are not only represent personal identity, but also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ry factors. Although the Family Album is mainly moving images, Funa use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photographic genres into a kind of moving photograph.

叶甫纳《水》(视频截图),2013,录像,尺寸可变,9分30

叶甫纳谈自身创作

文、采访/顾灵

叶甫纳生于云南昆明,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10年硕士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本次访谈中,叶甫纳从其近作《水》谈开去,讲述个人与历史扮演间的关系,及之后创作的可能方向。

《水》的创作起点是一双亦脚亦鞋的鞋,它让我联想到马格力特的画《红色模型》(1937),他画的脚鞋合体颠覆了我们日常对鞋的认知。马格力特曾说,脚与鞋的融合让我们看清了被日常习惯所挟持的野蛮在现实中是如何被制服的 。之后,我无意中在家看到妈妈收藏的弗里达·卡罗的画册,读了印象特别深,因为每一页都是脸,中性、异样的脸;我止不住盯着画面看。其中一幅名为《水之赋予我》 (1938),画中的视角从在浴缸中泡澡的艺术家之眼看她自己残缺的下体,水中漂浮的元素分别来自她的十二幅画作,就好像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回望。而我的录像则是借了模特的双腿,穿上那双模糊了鞋和脚之间界限的鞋,在浴缸中放入我之前自己做的一些小装置、还有其他作品的图片等,希望表现出一种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野心的女性化。

其实这件作品展出过三次,第一次是在视界艺术中心的群展“机器视觉”中,投影在黑屋子里;第二次是在首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主题展,用的26寸镜面广告屏幕,黑屏时就是镜子,一同展出的还有我对拉斐尔及弗里达其他女性画作的重新演绎;第三次就在最近又回到了视界艺术中心,变成在开敞的展墙上略高的位置投影,观众需要稍抬头观看。我觉得作品的呈现受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同一件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展览会很有意思。

如果把《水》看作是对弗里达画作的一种扮演,那么可以说,扮演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创作方法。早在就读本科时,我就用摆拍的方法重新创作了自1990年创刊至2010年的《民族画报》封面,形成了作品《封面的民族形容》(2008-2012)。我对媒体的兴趣是从审美开始的,觉得那些封面设计漂亮好看。早年由国家发行的画报刊物只有三本:《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与《民族画报》,这些杂志都带有教化识字的功能,而其中《民族画报》则明显宣传少数民族,旨在增进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由其封面的选择可以看出审美的转变,从劳动的、丰收的、红扑扑的脸蛋才是美,到异域风情、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才是美;再有偶像的改变,从劳模、老板到科学家;还有流行趋势的改变,当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同时,封面的选择与时代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比如,出于政治考虑需要团结藏族人民而选择藏族,出于审美考虑选择傣族,出于军事关系的考虑又会选择朝鲜族。

这些简单的图像对我而言是触得到的历史,影射了时代的变化,勾勒出近代历史。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造就了我。而对时代的意识形态的认识,也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慢慢显露的。

我理解的媒体是对现实的第二次、而非真实的面临,但早前我们却都是通过媒体获得知识、或者说对很多东西的认识。比如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动物园,垃圾筒上画着小鹿,我就以为是真的小鹿;而看到真的鹿时,反而认定它不是鹿。媒体塑造的风景是再现的现实;而我通过摆拍,力图在假的里面显现真实,比如一个眼神里所出现的意外状况,或因非专业演员不会演戏而呈现的“干”的状态。我找的模特都是身边朋友或随手路人,但令我惊讶的是,最终呈现的图片与原封面的相似性非常明显。于是我意识到,所有东西都是相似的,只要放在那个环境下,就会变成那个人。人都是这样,跟环境有关;但你知道,这不是那个人;所以身份的转换与联系通过扮演表露了出来。

本科毕业后,我去伦敦读书,在异乡异地,会思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别人又是什么。于是有了《家·春秋》系列创作,我从旁观者变成扮演者,从拍摄的好玩变成切身的痛苦。在采访、扮演我家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身份来自我的家族,后天的环境即是家庭。采访中翻找出来的旧合影成了我创作的素材。曾经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认识或多或少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如今我意识到他们对我的影响已然变成我的一部分并决定着我对自我的接受。通过采访他们每一个人,录像、录音、对口型,达成了对我们之间关系的深刻改变,并使我反思人生道路真切的多样可能性。每一个人都是每个时代的缩影,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历史。对现实的研究令我意识到,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的,而那些看不到的才是真的。

我的新项目会是对丽江当下状况的调查,去那些被塑造成剧场舞台一般的民族村,采访当地人,了解生活条件困窘的他们并非真正想要的现实环境。虽然采访研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基本工作方法,但我还是会探索尝试不同方式。我总尽量避免在作品中出现自己审美上的“恶趣味”。我的创作有一种“过家家”、做游戏的感觉,其实是经常自己去塑造环境、甚至家庭,算是一种因地制宜吧。

上一篇: 鄢醒(Yan Xin..  下一篇: 易连 (Yi Lia..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