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新闻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2022-09-20 10:58:41.365 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作者:


    2022年4月,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以“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Decentralized Reworlding)”为主题开启新一轮的方案征集,鼓励中国青年策展人通过艺术与科技检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重思社会规范与人类领域的现有界限,探索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重塑形式。

    至7月截止报名,大赛收到了诸多优秀的参赛作品。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策展人以富有创意和变化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策展”的可能与边界、形式与意义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对公共参与的注重作为策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明显,小组与跨学科合作也见趋势。

    历经初评评委团的初评及终评评委团的复审,最终五组入围候选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为:陈江虹&李峥、田蕾嫄&何清扬、魏逸丰&徐小丹、吴建儒&张思锐、宗晓(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终评评委包括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 创意总监)、约珥·费雷(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艺术与科技实验室项目总监)、侯瀚如(作家,策展人,罗马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娜·保罗(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数字艺术展副策展人)、斯蒂芬妮·罗森塔尔(柏林马丁·葛罗比乌斯博物馆馆长)。初评评委由蔡影茜、董冰峰、黄孙权、姜宇辉、李杰、卢迎华、徐维静、张烈(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组成。

    大赛将为五组入围选手提供奖金用于支持他们的研究,并通过线上研讨会和评委辅导等一系列活动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帮助完善最终决赛方案。决赛产生的两位/组最终获奖人将于12月公布,请大家持续关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大赛最新进展。相关大赛的更多信息可登陆(https://art-tech.hyundaiblueprize.com/)进行了解。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

    入围五强介绍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陈江虹 & 李峥

    2.jpg

    ▲ 陈江虹 创意策划、设计研究者(图左)

    李峥 科技艺术策展人、儿童创新教育实践者、时装设计师 (图右)


    陈江虹,硕士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设计管理专业。研究兴趣包括城市创新、体验设计、生态可持续设计、社会共益设计等。2015年起从事展览相关统筹及策划工作,曾参与策划展览项目包括: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2021)、2019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的重点项目《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2019)、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2016)、“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2015-2016)等。

    李峥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策展硕士,法国巴黎ENSAD访问学者,现任凤凰数字科技策展人;儿童社会创新项目策展人、时装设计师、北京⻘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曾担任"亚洲数字艺术展"单元策展人、 第二届BMAB科技艺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故宫“宫囍龙凤呈祥”大婚主题展览、“画游千里江山”数字光影展儿童时尚环保共创单元展、科幻作家郝景芳童行学院项目制教育艺术板块研发主教等。有多重跨界的专业学习背景,持续研究艺术与科技在展览中的创新,并长期关注生态可持续等话题。

    评委点评:

    侯瀚如:这是一个具有雄心的项目。它以一种复杂的、实验的方式探索并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作品很新颖,具有相关性。空间结构很大胆,令人惊叹,设计得很高效。


    田蕾嫄 & 何清扬

    3.jpg

    田蕾嫄 策展人(图左)何清扬 策展人(图右)


    田蕾嫄是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专业的一名大四本科生。她的研究探讨了理解新媒体和数字传播的多样方式,重点关注网络粉丝文化和边缘化群体。

    何清扬是昆山杜克大学媒体艺术专业一名大三本科生、策展实践者。于2020年10月创立Beauty & Beast Studio独立策展团队。个人的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与新媒体艺术。

    评委点评:

    Joel Ferree:该方案强烈地批判了去中心化及其拥护者,定位非常清晰、精准。概念、艺术家和策展方案之间的关联很紧密。


    魏逸丰 & 徐小丹

    4.jpg

    ▲ 魏逸丰 新媒体艺术家、艺术理论学者、爱尔兰国立艺术设计学院视觉文化方向博士候选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硕士、学士(图左)

    徐小丹 独立策展人、艺术史博士、写作者和翻译(图右)


    魏逸丰的创作和研究横跨多种媒介,包括交互装置、现场展演和影像。在反思20世纪末控制论和系统论遗产的同时,他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数字殖民与解放,反算法歧视和监视资本主义的抵抗性实践,以及策略性的匿名创作。他的作品曾在芝加哥大学MADD中心、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中心等空间展出。

    徐小丹,她是一个提问者。她通过策展、写作和研究探索问题的答案。她的研究兴趣跨越当代与传统,论文分别收录于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主编的学术出版物。从2011至今, 她参与组织与策划多个在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的展览项目,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布鲁塞尔艺术中心(BOZAR),中央美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她于2014年翻译出版了《艺术迷的自白:佩姬·古根海姆自传》,这本书被多个高校列入艺术史专业必读书目。

    评委点评:

    Christiane Paul:展览概念既有原创性,又充满了诗意。去中心化的策略从“未知者”开始展开,随后是“匿名者”、“未定义者”、“沉默者”等章节。整体上,各个主题阐述得很清晰。如果能梳理出三个章节所呈现的品质差异的话就更好了。设计很周到,引人入胜。


    吴建儒 & 张思锐

    5.jpg

    ▲ 吴建儒 策展人、编辑和作者(图左)

    张思锐 策展人、作者、建筑师(图右)


    吴建儒是一名策展人、编辑和作者,目前担任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首席策展人。2019年,她创办了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在机构批判的框架下发展数字媒体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想象。她曾经在不同艺术机构策划过展览,如广东时代美术馆,纽约ISCP,西安OCAT,上海亚洲当代艺术中心等等。她在2012年至2017年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编辑出版物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展览《单手拍掌》同名出版物编辑,成都·蓬皮杜展览《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同名出版物,她为Artfroum.com.cn等不同国际媒体撰稿。她是2017年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获奖者,2020起成为Joan Mitchell基金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张思锐是策展人、作者、建筑师,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批评、策展和概念实践专业毕业后,于艺术和建筑领域进行关于城市日常生活 的创作和实践。她的文章曾刊载于《时代建筑》 《艺术界》《艺术论坛》中文网等。她曾与吴建儒共同策划展览“植物时间”,69Campus艺术中心(2021);“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

    评委点评:

    Christiane Paul:与之前的提案相比,这个提案非常成功地追溯了网络的进化史。这个概念很强大,用个人故事来阐述它非常引人入胜。作品的选择也很棒,但设计上可以多花一些心思。


    宗晓

    6.jpg

    ▲ 宗晓 策展人


    宗晓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在上海从事策展活动。宗晓的独立策展项目包括在纽约布鲁克林辉瑞大楼举办的展览《 Narratives, Stories, Algorithms: Rethinking Independence in Digital Times 》,2022,以及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画廊举办的展览《LovingHatingLand》,2021。

    评委点评:

    Stephanie Rosenthal:概念很有趣。艺术家也选得很好。多种媒体方式组合得很好,呈现方式也是经过考究的。

     

    640.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隆重开幕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隆重开幕

    2021-11-06 19:00:45.259 来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webp.jpg

    2021年10月29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隆重开幕。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帕森斯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多摩美术大学以及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6所顶级艺术院校的院校长、清华大学领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与各界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开幕式以及院校长论坛,并在多平台实时直播盛况。


    3.webp.jpg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学”与“问”从来就是教育的两个核心要素,相辅相成。清华大学一直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鼓励与国内外友好院校深度合作,通过“发问”相互了解,通过“发问”建立友谊,通过“发问”精诚合作,让我们多样的世界更加精彩!


    4.webp.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向各位来宾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的5个主要版块。他强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对师生的国际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可以在各位院校长、教授和同学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高层次、开放性、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赋能艺术教育在全球艺术生态中的发展。


    院校长共同开启大会帷幕

    5.webp (2).jpg

    随后,现场大屏幕播放了国内外26所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校长发来的祝贺视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邀请线上及线下的各位嘉宾,藉此共同开启了“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帷幕。

    640.webp.jpg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


    640.webp (1).jpg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随即隆重召开。院校长论坛分为上下午两个版块,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方晓风主持。26位院校长分享了各自在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深度思考。

    作为顶层建构者,院校长们都十分关注后疫情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着眼于未来。疫情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各院校设想新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更具弹性的教学结构。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平衡好未来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科技与手工的关系,也是各位院校长深入探讨的问题。


    论坛第一版块

    640.webp (2).jpg

    ▲论坛第一版块由杨冬江副院长主持



    640.webp (3).jpg

    ▲鲁晓波  Lu Xiaobo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新冠疫情,正重塑人类生活方式,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 ,改变着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 。而设计,作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始终蕴含伦理与责任。”


    2.webp (1).jpg

    ▲Naren Barfield  纳伦·巴菲尔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

    “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展示艺术和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独特贡献,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创造未来。”


    3.webp (1).jpg

    ▲范迪安  Fan Di'an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是唤起人们生活热情、给予人们生活向往的火光。设计是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讨论交流全球艺术设计新的课题,建构面向未来新格局。”


    瑞秋·施莱博  Rachel Schreibe

    帕森斯设计学院院长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技能将是应对疫情的核心。”


    许奋  Xu Fen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未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应该融入科学的理论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向理性、创新、充满人文关怀方向发展,不是数字娱乐的供给器,而是跨学科融合的平台和实验室。”



    6.webp.jpg

    路易莎·科里纳   Luisa Collina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学校打破了物理边界,不再是一系列的教育建筑或容器,而是一个多场景整合,在这里,课堂无处不在。”


    7.webp.jpg

    艾莉森·格林  Allyson Green

    纽约大学帝势学院院长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和叙事的革命,艺术家、设计师必须和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全球卫生从业者交叉合作,为复杂的全球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8.webp.jpg

    娄永琪  Lou Yongqi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可持续发展是一次挑战,基于个人化的思维方式很难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设计文化和设计范式,思考如何把大学和设计学院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


    9.webp.jpg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Frederick Steiner

    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

    “设计是将现有条件转化为优选条件的过程。任何景观都有可能对生态系统的自然效益做出改善并进行再生。”


    10.webp.jpg

    庞茂琨  Pang Maokun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应该秉持自然、传统、原生的文化特性,扎根现实语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探寻艺术与设计教育更加美好和智慧的未来。”



    论坛第二板块

    640.webp1.jpg

    ▲论坛第二板块由方晓风副院长主持


    12.webp.jpg

    韩绪  Han Xu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设计管理的范畴因危机而被迫放大,今天我们会发现从国家层面的设计管理,全球比比皆是,这应该对我们整体的创作观有所触动。”


    13.webp.jpg

    长泽忠德  Nagasawa Tadanori 

    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

    “我们已经意识到困境中创造力的韧性,对于艺术与设计教育机构来说,让更多的人拥有创意思维,将这种教育推广到世界各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14.webp.jpg

    李劲堃  Li Jinkun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何以变?因时而变;何为变?随事而治;何识变?乘势而进。”


    15.webp.jpg

    肯特·克莱曼  Kent Kleinman

    罗德岛设计学院教务长

    “后疫情时代,如何以更低的价格面向全球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如何充分地利用线上课程,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16.webp.jpg

    曾成钢  Zeng Chenggang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可以向内,但作为艺术的教育一定是向外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引诱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17.webp.jpg

    朱尽晖  Zhu Jinhui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要用传统文化与当下理念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丰富我们已有的设计、展望未来前瞻的设计,弘扬华夏之美、展现中国气派,达到‘设计强国’。”



    18.webp.jpg

    彭妮·麦克白  Penny Macbeth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院长

    “数字技术是另一种工具,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如何为利用数字技术发明并且再创造,产生新的方法,处理好数字技术与物理实体的关系,是艺术与设计院校应该不断思考的。”



    19.webp.jpg

    弗雷德里克·佩恩  Frédérique Pain

    法国高等工业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通过实践来学习,以项目为导向,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可以很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今天,设计可以被理解为‘创造性项目智慧’。”



    20.webp.jpg

    李象群  Li Xiangqun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向多样的世界提问是大会的主题,也是艺术工作者以艺载道、以艺传声、以艺育人,探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回应时代之问的态度和行动。”



    21.webp.jpg

    贾广健  Jia Guangjian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对当代艺术再反思,敏锐地洞察并把握变革带来的发展契机,让艺术和人类社会升华重构。”



    22.webp.jpg

    亚历克西斯·乔治亚科普洛斯 

    Alexis Georgacopoulos

    洛桑艺术设计大学校长

    “艺术与设计院校不把每门课程看做孤立的分支,课程之间灵活联通,让不同领域的学生合作,发现自己的专长,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23.webp.jpg

    山崎刚  Yamazaki Tsuyoshi

    金泽工艺美术大学院长

    “大学与象牙塔外世界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经历疫情的艰难时期,我们更要明确大学的自身定位,艺术与设计院校之间需要增强相互理解。”



    24.webp.jpg

    建畠晢  Akira Tatehata

    多摩美术大学校长

    “技术发展必定会推动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观众享受艺术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在变革中,大学应该打开视野,承担起新的责任。”



    25.webp.jpg

    李健杓  Kun-Pyo Lee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大数据时代,设计师应该作为赋能者,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而设计,赋予用户更多能力。”


    26.webp.jpg

    乔尔·鲍曼  Joel Baumann

    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院校培养毕业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养活艺术市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为他们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做出贡献。艺术家与设计师也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者,他们不断向世界提问,构思多种多样的未来。”



    27.webp.jpg

    贾荣林  Jia Ronglin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

    “时尚教育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探索具有世界水平的时尚教育理念,形成艺术、科技、时尚、文化为一体的时尚教育新格局。”



    院校长论坛之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作品展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未来两天,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国际艺术与设计学生论坛将陆续召开,构筑多元文化沟通桥梁,在差异与共识中,探求艺术与设计的时代价值。


    2021.10.29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


    2021.10.30

    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


    2021.10.29 - 11.15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


    2021.10.16 - 10.31

    国际艺术与设计系列工作坊


    2021.10.31

    国际艺术与设计学生论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