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映·纪实影像奖︱扩展纪实摄影的边界

映·纪实影像奖︱扩展纪实摄影的边界

2017-04-29 10:03:33 来源: 映画廊 作者:映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17年4月15日-5月13日
策 展 人:那日松
联合策展人:崔赢、徐旷之、罗大卫
参展摄影师:陈博、陈杰、德戈金夫、杜子、韩萌、金向怡、李颀拯、刘劲勋、杨文彬、吴皓&张琦

2017年4月15日,“映·纪实影像奖”获奖作品展于映画廊正式开幕。

展览呈现了10位获奖摄影师的纪实摄影项目作品(项目尚在进行中)。10组作品将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文化问题、民族问题、计划生育、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等等……进行了一次涵盖多种视觉表现方式的呈现。

本次大赛幕后的评委团队也同样备受关注,他们分别是:当代影像艺术家王庆松,青年影像艺术家王久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资深策展人艾琳·巴尼特(Erin Barnett),资深策展人、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以及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策展人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

今天,我们刊登一篇由艾琳·巴尼特亲自撰写的评论,通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映·纪实影像奖”背后的故事:

▲ 艾琳·巴尼特 Erin Barnett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资深策展人

曾任纽约阿布拉姆斯出版社总编
曾任教于ICP-巴德学院艺术硕士课程并在纽约新美术馆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策展部进行策展相关工作
现任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展览收藏部总监


扩展纪实摄影的边界

文丨艾琳·巴尼特
译丨宋海娇

在当代社会中,纪实摄影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对复杂的全球性和地域性问题的认知提供着更深入的洞见和情感联结,通过放大人性的共同点、聚焦少数民族和亚文化、突出不公平现象,将观者暴露在前所未见的真相面前。而“映·纪实影像奖”就是为了给创造性地扩展纪实摄影边界的艺术家们提供资金支持和展览机会而创立的。“关怀摄影”,即具有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有教导和改变世界的潜力的影像创作。作为一个专注于“关怀摄影”的机构的展览与收藏部总监,我很高兴看到了中国支持和鼓励的“关怀摄影”作品、看到了很多摄影人从不同角度切入重要话题。

2001年,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的作品评论中,批评家迈克尔·基梅尔曼总结了道德相关的新闻摄影的主要问题:“如何让人们开始注意长久以来被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的人和事,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摄影师吸引观者注意的方式之一是制造漂亮的图像,从而为被摄者增添庄重感;然而此举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沦为对苦难的缺乏人性的审美化描摹。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则会通过与被摄者的持续接触,摆脱刻板和耸人听闻的描述,为被拍摄群体创作出更加细腻而有尊严的影像。在理想状况下,这些作品会迫使观者与被摄者建立联系,并用新的方式加以思考。十位入围“映·纪实影像奖”的摄影师及电影制作者和他们有力的作品谨慎而巧妙地平衡了这些政治和礼仪上的顾虑。

陈博作品《中国宋庄画家村》

有的摄影师专注于具体的地域性项目,这些项目亦可映射更大的问题。例如,一些摄影师记录了亚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陈博用超过15年时间拍摄了宋庄画家村的居民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德戈金夫和刘劲勋则用截然不同的手法记录着蒙古高原——从家庭延伸到所在社群,德戈金夫为他的亲戚和其他部族成员拍摄了正式而丰富的黑白肖像,在《匈奴的名字》中刘劲勋则用色彩展现了更加碎片化、氛围化的景象;在《悬崖上的村庄》中,陈杰通过关注为了上学而不得不攀爬绳梯翻山越岭的孩子们的惊人故事,调查了崎岖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和基础设施匮乏的现象,以及这些地区住户的经济问题。

▲ 刘劲勋作品《匈奴的名字》

有的项目突显了人对地貌的改变。在《填海》中,杜子用平面照片、无人机拍摄视频和地图详尽地整合出了中国东海岸人工岛屿修建计划的概貌。李颀拯的作品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探索了中国多个城市中自然资源枯竭对地与人的影响。

▲ 杜子作品《填海》

有的艺术家运用影像探索心理问题。金向怡的《归来的流亡》敏感而抒情地探索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经历的错位感与怀旧情结。吴皓和张琦的纪录片《另一种活着》则关注着精神健康——这个通常不会被公开讨论或有效治疗的健康问题。他们的影片通过患者的个人故事将抑郁症更加人性化地体现出来。

▲ 金向怡作品《归来的流亡》

其余两个项目则更深地植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韩萌在《江南弃儿》中跟踪拍摄了多位被亲生父母所抛弃女性的寻亲历程,调查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大学社会》中,杨文彬将学生会——从中等教育系统的压力和顺从中解脱出来的学生所创建的团体暴露在镜头前。意料之中的是,他们建立的团体正是中国政治与消费社会的缩影。杨文彬没有美化这些团体,而是运用了更加冷静和批判性的手法。事实上,他再现了申请拍摄学生会全体会议遭拒的微信对话截屏及学生会活动筹办过程中的群聊截屏等作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拓展了纪实摄影的界限,并将所拍摄群体的组织逻辑和内部运作公之于众。

▲ 杨文彬作品《大学社会》

这些入围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的作品都直击庞杂的系统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决意与协作。我希望这些作品都能成功引起关注,将面临全球化、教育体制、土地变革、资源分配、精神健康和族群维护等复杂问题的社群动员起来。值得庆幸的是,“映·纪实影像奖”在鼓励纪实摄影师们继续创作,运用视觉故事层层深入当务之急。在这个各国间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上,这些艺术家在突显不公平现象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对未来的乐观和期望。

2017年4月4日于纽约

 

▲ 艾琳·巴尼特与青年摄影家在映画廊展厅

▲ 评委在映画廊审片

▲ 罗伯特·普雷基和艾琳·巴尼特接受映画廊采访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