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KAWANAKA与第一股日本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浪潮

KAWANAKA与第一股日本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浪潮

2022-03-04 09:45:27.934 来源: VCD影促會 作者:坂本博文

按:本周六下午,IFFx四季影展将以影人聚焦单元的三部KAWANAKA Nobuhiro代表作品——1974年的《踢飞世界》,1976年的《折返》和1980年的《影像书信 2》作为开幕影片。下面这篇文章将帮助我们了解KAWANAKA的个人作品和合作式影像生产实践在日本实验影像发展历程上起到的关键作用,其中也掠过许多日本60-70年代的激荡、录像闯入世界并成为了艺术运动当中一股力量的时代剪影。

▲《回放1》(Playback No.1) © 1972 KAWANAKA Nobuhiro


KAWANAKA与第一股日本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浪潮

NOBUHIRO KAWANAKA AND JAPAN’S FIRST WAVE OF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ART

翻译︱滑惜子

编校︱王竹馨


KAWANAKA Nobuhiro[校注:本名:川中伸啓]是日本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行列中的一位先锋艺术家,同时,他也是重要实验电影作品的一位组织者。首先我想来谈谈他和实验电影之间的关系。1960年代的中后期,草月会馆(Sogetsu Art Center)在举办影展和放映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将美国地下电影引入了日本。也正因这些活动,地下电影在日本流行开来。受这股风潮启发,日本电影人协会(Japan Filmmakers’ Cooperative)于1968年2月成立,助力电影作者发行他们的作品。此时的KAWANAKA已经作为团体 “8世代” (Generation 8)的成员开始拍片了,但要说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电影和私影像的运动中,还是他进入了该协会领导层的时候。不过,由于一些协会内部冲突,KAWANAKA和佐藤重臣(Sato Shigechika)二人1969年7月离开了日本电影人协会。之后他们加入了另一个名为“日本地下中心”(Japan Underground Center)的组织,继续参与着实验电影和私影像的放映活动。尽管这些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日本地下电影的热潮已经开始减退了。佐藤和KAWANAKA之间也逐渐产生观念分歧,选择了分道扬镳。与佐藤分开后,KAWANAKA在1971年8月创办了一个新的“地下中心”,开始自己做电影发行、放映的工作。正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日本的实验电影和私影像创作者数量日渐增加。1977年,“地下中心”变身为“Image Forum”,横跨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后,直至今日仍不断向世界介绍推荐日本的实验电影和私影像。

除了参与实验电影和私影像运动外,KAWANAKA也活跃于第一股录像艺术的浪潮中。“录像广场”(Video Hiroba)由一群录像艺术家组成,成立于1972年2月,KAWANAKA也是其核心成员。“录像广场”的发起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的1971年末,加拿大录像艺术家迈克尔·戈柏(Michael Goldberg)赴日做录像艺术的交易和研究。戈柏惊奇地发现,尽管日本有许多录像器材的生产厂商巨头,但创作录像艺术的群体始终没有活跃起来,录像艺术也十分鲜见——只有极少数艺术家,如安藤纮平(Ando Kohei)和松本俊夫(Matsumoto Toshio)这样的个例在做。戈柏因此游说索尼公司,借了一些录像器材,为艺术家讲授录像的用法,并发起了日本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该展览名为“DIY工具包”(Do It Yourself kit),于1972年2月24日到3月5日在东京银座的索尼大楼举办。参加了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随后创办了“录像广场”继续他们的录像创作。这其中的主要成员有:山口胜弘(Yamaguchi Katsuhiro)、中谷芙二子(Nakaya Fujiko)、小林Hakudo (Kobayashi Hakudo),以及KAWANAKA。有必要提及的是,彼时这些艺术家还将电影和录像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对于他们来说,实验电影被归在电影的大分类下,录像艺术则归类于艺术与科技。因此,使用录像创作时,“录像广场”的成员们极力希望找到与电影胶片特质有所区别的、录像媒介独有的特性为创作方法来进行表达。这也驱使录像与行为相结合,例如山口胜弘和小林Hakudo在1972年的作品《吃》(Eat);还有使用录像作为社会传播工具的作品,如中谷芙二子1972年的作品《水俣病控诉会——营地录像日记》(水俣病を告発する会—テント村ビデオ日記/Friends of Minamata Victims – Video Diary)。“录像广场”持续地提供工作场所和录像器材来帮助各种项目落地,直到1975年停止活动。

由此看来,KAWANAKA在日本这第一股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我来介绍他的个人创作。

640 (5).jpg

▲《影像书信 2》截帧 © 1980 Kawanaka Nobuhiro, Hagiwara Sakumi


KAWANAKA Nobuhiro的胶片电影作品

KAWANAKA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日记式影片,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记忆。他1976年间创作的16毫米胶片作品《折返》(Switchback)中就采用了重拍老新闻片段和印有旧照片的明信片的画面,以探索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记忆。1979年与萩原朔美共同创作的《影像书信》系列(Correspondence, 1979–2005, 16mm,后期使用录像),以及他的《私小说》系列(私小説/I-Novel, 1987–1992, 16mm)也都延续了这样的风格。然而,从KAWANAKA的各部电影作品中不难发现,他的表现手法相当具有多样性。例如,他的第一部16毫米作品《收集》(Assemble,1969)中,使用了在 “九州反博艺术节”[校注:九州反博艺术节发生在1969年5月,属于60年代末发生的“反博”运动(Hanpaku, 即Anti-Expo,指反对战争和大阪世博会)中的一系列大小事件之一。] 中拍摄的双8胶片素材,而这些素材由于过度曝光本应该被舍弃的。KAWANAKA将它们接连起来的同时,也没有将其双画面分离开(一般使用来说,需要将“双8”胶片从中间裁开),由此特意呈现胶片介质的操作机理。[译注:“双8毫米”胶片的画幅与16毫米胶片等宽,但不同的是“双8”左右都有齿孔,在摄影机内拍摄一圈仅曝光一侧的胶片。将胶片反转、重新装载后,拍摄曝光另一侧。拍摄冲洗完成后,需将胶片从中间裁开,从而得到两组8毫米胶片的画面。] 他的影片《回放》(Playback, 1974, 16mm;也有另一部录像作品同名)也同样是一次对胶片电影制作过程的研究:KAWANAKA把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放在剪接台上,调整影片的运动方式,同时用摄影机拍下监视屏中呈现的画面,构成一次新的编排。[译注:胶片电影剪接台一般由左侧的供片轴、中间的监视屏及右侧的收片轴组成。转动胶片转轴时,胶片由左侧供片轴,逐帧经过监视屏幕预览画面,随后转进右侧收片轴中。反向转动转轴,胶片及其画面将反向运动。]

那么我们从KAWANAKA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部分是关于个体的日常图像与记忆的,还有一部分则将胶片的机理从电影的幕后展露到幕前。或许我们乍看并不易察觉这些不同表现形式间的联系,但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它们之间有显著的联系。一些共通之处是有迹可循的:首先,KAWANAKA作品对胶片机理的关注可以理解为,是他在抒发自己的“电影记忆”,这源于他从小就经常去电影院的经历,因此,这些作品并非概念先行的产物。同样地,KAWANAKA以个体的日常图像为题的创作,也是在用这些积累起来的记忆作表达,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如果我们以KAWANAKA的视角重新看待他的电影作品脉络,就可以发现他有着一以贯之的创作动机:两种方法创作的作品都与KAWANAKA的个人记忆有关。从各方面而言,KAWANAKA开始把记忆和日常性的议题作为创作中心,正是发生在他创作《折返》和《影像书信》的时期(1970年代中期)。这条创作脉络也体现在之后的作品中,如《时之图》(Time Images,1998,录像与16mm)《梦之图》(Dream Images,1999,录像)《空之图》(Sky Images,2000,16mm),并且延续至今。KAWANAKA为何对个人回忆和日常生活如此着迷呢?我的猜想是,这与他接触了录像这个媒介有关。

640 (1).jpg

▲《折返》截帧 © 1976 Kawanaka Nobuhiro


KAWANAKA Nobuhiro的录像作品 

如前文中提到的,KAWANAKA踏着日本录像艺术新潮,通过与“录像广场”小组共事,开始跟外界分享他的个人回忆与日常生活。

1965年,索尼公司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一款名为“即新力”(Portapak)的便携录像机。即新力的出现让录像成为了人们传播信息、发表看法的新途径。第一股录像艺术新潮的席卷从一开始就带有社会性的目的,为的是兴起一种替代性的媒体,让众多个体的生产得以集结甚至重新组合成为复数,而这与电视新闻广播为主导的大众媒体截然相反。在北美,迈克尔·沙姆伯格(Michael Shamberg)和飞雨基金会(Raindance Corporation)所写的《游击电视台》(Guerrilla Television)成为了以录像艺术为体的社会运动的纲要文本。同时,他们的思潮也影响着日本的录像艺术(在KAWANAKA的指导下,中谷芙二子将《游击电视台》翻译成了日文)。KAWANAKA如此触及到的早期录像艺术,为他开辟了一条合作式的制作模式。

KAWANAKA的第一个录像作品是他的《回放》系列(Playback,从1972年开始创作):录像机和监视屏面对面,同时连接了多个磁带录音机,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使成像画面呈慢放效果。这一系列在很多不同空间和活动中上演过,包括:1972年的《回放1》(在工作室表演,由迈克尔·戈柏制作),1972年的《回放2》(在东京的索尼大楼表演),1972的《回放3》(在东京的莫扎特沙龙表演),1973的《回放4》(在东京的美国中心表演),1973的《回放5》(在东京的Espace Jiro表演),1974的《回放6》(在东京的天井桟敷剧团表演),《回放7》(制作年份和地点未知)。以上作品中,我只看过《回放1》和《回放7》的录像素材。《回放1》的表演捕捉了KAWANAKA静止的侧像和他笔挺的食指,被慢放的画面在监视屏中呈现。《回放7》的表演也是在他和一个朋友讲话的同时,监视屏中将旧片画面慢放。大概正是通过这些经历,KAWANAKA发现录像是一个利于达成与他人合作生产的媒介;他也对用录像创作的艺术作品增进了认识,发现它们比起用胶片创作的电影包含更多可能性。录像可以将个体与个体连接,让事件与事件接力。KAWANAKA与录像广场的成员利用录像的优势,一起探索借助这个媒介来完成合作式生产的可能。这样的探索体现在录像广场小组创作的社会性录像项目中。1973年的《让居民参与的新技法》(新・住民参加の手法/New Techniques for Popular Participation),调查了居民对于街区二次开发的看法。这类合作式的录像创作也最终孕育出了KAWANAKA之后的《影像书信》系列、《私小说》系列等与他人交换、分享记忆和日常影像的作品。 

640 (2).jpg

▲《踢飞世界》截帧 © 1974 Kawanaka Nobuhiro

 

KAWANAKA也创作过单频录像作品。其中《明信片》(Postcard,创作年份未知)[校注:创作年份经查阅为1973] 展现了放大镜下指尖划过旧照片明信片的重复画面。由于这个作品与《折返》(Switchback)相似,一般认为这是一部1976年以前创作的作品,或许可以称它为KAWANAKA通过电影创作来探索人的过往记忆的原始蓝图。《踢飞世界》(Kick the World, 1974)以便携录像机采用一镜到底拍摄而成,捕捉了KAWANAKA一边踢着一只空的可口可乐易拉罐,一边在三保文化中心——一个耸立了世界各地名胜缩微模型的主题乐园——当中穿行而过的行为表演场景。在KAWANAKA的录像和表演作品中,这是一个声(踢易拉罐的声音)与画(作者通过摄影机看世界的视角)完全融成一体的作品。在一篇关于这件作品的文字中,KAWANAKA也追忆了他儿时踢空罐子玩时的记忆。 

 原文链接: http://www.videoarchiv-ludwigforum.de/artists-detail/nobuhiro-kawanaka/



四季影展2021冬季度合作机构、

片单、活动排期公布

640 (6)1.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