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贾樟柯:不喜欢中国男性,历史50%是虚构和想象

贾樟柯:不喜欢中国男性,历史50%是虚构和想象

2009-03-18 12:59:29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关于《二十四城记》

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

大丽(吕丽萍饰),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小花(陈冲饰),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 “标淮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娜娜(赵涛饰),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

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

2009年3月6日,电影《二十四城记》即将全国公映。距离1998年贾樟柯完成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已经11年;距离2003年《世界》公映,贾樟柯彻底摘去“地下”的帽子,6年也一晃而逝。于中国电影,数载光阴改变了什么,现在还很难说清;就贾樟柯个人,他已从一个处于产业边缘的“电影民工”,变成了谈论当代中国电影无法绕开的坐标。

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那一年在欧洲,《三峡好人》的票房比所有亚洲类型电影都要高。山西汾阳人贾樟柯拍电影真正做到了名利双收,而大部分人依旧对他保持着一种“边缘”的想象,包括他的许多崇拜者。《三峡好人》上映时,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垄断性的攻势下票房惨淡,贾樟柯一句“在这崇拜黄金的年代,谁还会关心好人”令人印象深刻。在媒体的不断塑造之下,这似乎是一个砸锅卖铁拍电影的人,为坚持理想忍辱负重—与真实的贾樟柯相距甚远。

在采访的第17分钟,贾樟柯从包里掏出了一盒雪茄。坐在正举办《二十四城记》电影文献展的北京角度画廊里,穿绿色匡威球鞋的他,完全是一个时尚青年的形象。他刚刚为《时尚先生》拍摄了一组时装大片。在不久前的另一个采访里他说:“我特别讨厌别人说拍电影艰难困苦,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要你有优秀的电影,一定有生存的方法,一定有财富在你身上。”—某种程度上,《二十四城记》正是这句话的印证。

“二十四城”是投资方之一华润置地在成都开发的一座楼盘的名字,这使得《二十四城记》在开拍之初就被质疑动机不纯、是超长版的地产广告。贾樟柯却似乎应对坦然:“当你真正去看这个电影,就知道楼盘不过是个结局,是这块土地的命运。回避商业,回避现实,是没有勇气的做法。”“如果没有‘二十四城’,我根本就不会拍这个片子。当然华润也参与了投资,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应,这是一个共赢的事情,没必要拒绝,挺好的。”

如果更准确一点,这部电影应该叫做《二十四城前史》。促使贾樟柯拍摄它的原因,是2006年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华润置地以21.4亿元竞得成都东郊420厂的土地,这座1958年由东北内迁西南、有60年历史的军工厂将迁出主城。

“我当时是被几个数字震撼了。这个工厂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工人有3万,加上家属10万人。这个土地的转让当时在新闻里叫‘地王’,是全国单笔土地交易最大。这么大的一个工厂一年之内要拆掉,拆掉之后马上要盖楼盘,楼盘整个盖完需要30年。”一个负载10万人工业记忆的空间即将消失,而由420厂到“二十四城”的变迁,正具体而微地说明了中国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二十四城记》记录了拆除和建设的过程,它们贯穿在吕丽萍、陈冲、陈建斌、赵涛扮演的四段虚构故事和五段真实的工人访谈中间。演员的表演也以“讲述”的形式出现,大段大段追述往事的独白,是对工人“口述历史”的模拟。9个人物的口述历史形成工厂的断代史,也用以代表整个中国的工业记忆。虚构的剧情与真实的记录各占一半,交替平行出现,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试验。

贾樟柯说:“历史一定是由真实和虚构构成的,历史不是百分百的史实,最少有50%是虚构跟想象。从《史记》开始,所有的历史都是虚构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呈现这样的历史观呢?”不光演员在虚构和扮演,“每个人的讲述里都会有对自己过去的重新梳理,重新塑造、希望、认同—但是经验一定是真实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