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第二届“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

第二届“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

2011-06-21 16:03:53 来源: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作者:

 

名称: 第二届“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
时间:2011.6.23-6.26  北京
地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放映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导演:赵亮、徐童、丛峰、季丹、黄文海、伊万·加西亚(Iván García Rodríguez)、夏巍(Xavi Campreciós)、卡洛斯·鲁伊斯(Carlos Ruiz)、迪奥戈·科斯塔· 阿马兰泰 (Diogo Costa Amarante)、赫克托· 埃雷拉( Héctor Herrero)、阿丹· 阿利亚加( Adán Aliaga )

策展人:董冰峰、安东尼奥·德尔加多·利兹(Antonio Delgado Liz)

论坛主持: 董冰峰
论坛嘉宾:伊万·加西亚、夏巍、董冰峰、张献民、杜庆春、王小鲁、徐童、丛峰、季丹项目执行:  张扬、Sandra Durand C

主办: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西班牙驻华大使馆、"纪录马德里"马德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组委会
 

【影展简介】
2011年盛夏,第二届“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的热风来袭。此次影展由西方策展人安东尼奥·德尔加多(Antonio Delgado)和中方策展人董冰峰联合策划,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西班牙驻华使馆以及马德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共同主办,旨在促进中国和西班牙在纪录片艺术方面的交流,推动两国优秀纪录片文化的传播,并以此为契机为今后两国在纪录片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
活动将展映西班牙和中国的11部近期具有代笔性的纪录片作品,同时此次影展我们沿袭首届“西班牙—中国纪录电影交流展”的讨论会传统,持续举办第二次有关纪录片的谈论会,我们邀请中国和西班牙的同行们参加此次讨论,以期共同探讨和交流纪录片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相异的纪录片制作、发行和放映现状,以及构建一个放映合作平台的可能性。一共有九位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嘉宾将参与此次讨论会,他们均是在纪录片领域颇有建树的研究者、影评人、策展人、监制以及导演。
 

【影展安排】
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6月23日
14:30-15:30  开幕式Ceremonia de inauguración
15:30-18:00 《男人的温血》 LA SANGRE TIBIA DEL HOMBRE  114min

+放映后导演现场交流
19:00-22:00 《危巢》EL NIDO  148min

+放映后导演现场交流
 

6月24日

10:00-11:30  《肖像》 RETRATO   83min

13:30-18:00  《未完成的生活史》HISTORIA INACABADA DE LA VIDA  246min

+放映后导演现场交流

19:00-22:00 《算命》EL ADIVINO  132min

+放映后导演现场交流
 

6月25日

10:00-11:00  《也许在一月》EN ENERO, QUIZÁS  50min

11:00-12:00  《24小时营业》ABIERTO 24 HORAS (MIANTIAO)  29min

+放映后导演现场交流

16:30-18:30   论坛 "Ciclo de cine documental España-China" — Encuentro de expertos

19:30-20:45  《一美元:生命的价钱》ONE DOLLAR, EL PRECIO DE LA VIDA  74min


6月26日
15:00-15:15  《壳》CASCARÓN   12min

15:15-16:40  《奶奶家》LA CASA DE MI ABUELA   80min

18:30-20:30  《罪与罚》CRIMEN Y CASTIGO  122min

【展映影片介绍】 

●《一美元:生命的价钱》
赫克托· 埃雷拉/74分钟/2003年/西班牙
 

巴拿马城。在美国军事入侵后的十年后,去巴拿马游览!仅用一美元你能买到一克可卡因,一次剂量的 “快克”,甚至吸一支叫做 “el pegón”的毒品,将大麻和电池酸液,柴油,汽油和其他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

2004年记录马德里公众选择最佳长片奖
 

●《肖像》
卡洛斯·鲁伊斯·卡莫纳/83分钟/2004年/西班牙
 

家庭照片,回忆,风景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一种直面生活的态度组成了生活方式的肖像。这是在受西班牙内战影响的苦闷和压抑的时期,婚姻“直到死亡才将我们分开”的一代人的肖像。我们在不停的绕圈子,但有一个问题:最终我们是谁并且为什么我们会是怎样?

2005年记录马德里马德里城市奖最佳西班牙语长片。
 

●《奶奶家》
阿丹· 阿利亚加,80分钟/2005年/西班牙
 

影片调查了6岁的冲动并叛逆的女孩玛琳娜和75岁的奶奶玛丽塔之间奇特的关系。奶奶对孙女的陈旧教育让这个女孩不仅对她一个人叛逆,而是对所有尝试改变她举止的人都很叛逆。在这些年里家庭生活和习惯被重建,情感和矛盾日益显现。

2006年记录马德里国家竞赛单元一等奖。
 

●《男人的温血》
伊万·罗德里格斯·加西亚, 114分钟/2007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苏维埃联邦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震撼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最终的交战。在两小时的电影中,通过对档案室图片的和那个年代的全景再现,综合了欧洲30年的历史。

2008记录马德里长片竞赛单元一等奖。
 

●《也许在一月》
迪奥戈·科斯塔· 阿马兰泰,50分钟/2008年

 
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在同一天开始限制该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两年期限制。作为这一措施的后果,截至2009年1月1日,许多有合法居留的罗马尼亚人都不能在西班牙工作。丹尼尔是一个希望在巴塞罗那街上求生存的罗马尼亚人,虽然没有家,他还是保留着一线希望,希望到2009年1月可以转运,找到一份工作,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2009年记录马德里长片竞赛单元一等奖。

 
●《24小时营业(面条)》
哈维·坎姆普莱西奥斯/29分钟/2009年
 

在上海北部有一个经常很多人的小饭馆,在那里可以24小时享用到美味的面条。它是由来自中国西北青海省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经营的。从他们拉面的精湛技艺,我们进入了这个靠饭店生活的一家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讲述和表现,我们进入了他们的习俗,传统和精神世界。

2010年记录马德里短片竞赛单元一等奖。
 

●《壳》
闻海(黄文海)/12分钟/2010年

中国的造船业现在位居世界第一。我选择的造船厂位于长江主干道边。一家私营企业在当地政府和银行的帮助下,用十亿元人民币在这片滩涂地上重新添土,改造成世界上一流的造船厂。现在在这里建造的十条船,是来自德国的订单,每艘船造价1500万欧元。但这笔钱中的60%,是要用于购买德国的船上仪器设备和德国造船社的设计费用。中国工厂艰辛的,努力的,用众多的廉价人力打造的是最庞大的,最吸引人的船的外壳。这就象一幅世界分工的工业版图的“中国制造”的象征画面。对于很多人来讲“中国制造”是很熟悉的字眼,但谁在制造,他们与产品的关系如何?是很不解和颇感神秘的。如同影片中那庞大的龙骨,赫然的呈现在地平线上,工人们如蚂蚁般匍伏在下面。这图景在在让我想起弗里茨.郎在1927年拍摄的影片《大都会》里的工业景象。

 

●《罪与罚》
赵亮/123分钟/2006年
 

在中国北方一个小镇的派出所里,象中国的任何角落一样,警察每天都在代表政府行使着管理人民、维持社会安定的责任。一个没有带营业许可证的收废品的老头在派出所内面对警察经受着尊严的考验。一个经常报假警的精神病人,又一次报警说家里有一个死人。一个不会说话的盗窃嫌疑人,经受了皮肉之苦,始终没有承认偷窃,由于交流障碍和证据不足,只好被警察无罪释放。在调查一起持枪杀人案过程中,警察们偶然抓到三个偷木头的农民,在连夜的刑讯下,农民们供认不讳。因为春节快到了,做父亲的没有钱给孩子买礼物,便挺而走险做了小偷。一年一度的老兵又要退役了。一个既无钱又无关系的老兵没有签上士官,在临行的前夜喝了很多酒,他向一名干部发泄着自己对军队的失望和对社会的不满!

人去床空,新兵还会再来,社会还是照常荒诞的继续。

 
●《未完成的生活史》
丛峰/246分钟/2010年
 

本片和我的上一部作品《马大夫的诊所》拍摄于同一个地方,是《甘肃的意大利》系列中的第三部,展现了我当地的朋友们四年间的生活。他们大多是镇上的中学老师,或者曾经在这里当过老师,后来调到了县城工作。我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超过10年时间。我觉得他们是介于土地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人群:出身农民家庭,有机会受过高等教育,又回到家乡的镇上当老师,有一份在当地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他们的根在农村,但未来在城市。在我拍摄的几年间,这里的人和学校都发生了变化:有人升迁,不少人调入县城,越来越多的人在县城里买房,准备成为或已经成为“城里人”,还有两位老师死于无止境的饮酒。这些人的生活的普遍性,使本片可以成为一幅典型的中国地方生活的画像。

导演阐述:

《未完成的生活史》分为两个部分,长度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我愿意把第一部分叫作“历史”,把第二部分叫作“未完成的生活”。“历史”和“未完成的生活”共同构成了“未完成的生活史”——我这样拆分这个片名,而不是把它拆成“生活”和“未完成的历史”。“历史”和“未完成的生活”更宿命,给人的感觉是历史是某种早已安排好且无法改变的模式,笼罩在生活之上,让它在下意识中循环,而未完成的生活只是为了印证这些令人不快而又不得不经历的命运。第一部分,“历史”,基本上像一个中远距离的全景镜头,对准一个大的舞台/空间,“人物”走马灯般上场下场。第二部分,“未完成的生活”,镜头开始向这个舞台/空间推进,逐渐聚焦在几个、最后在一个人身上,成为一个特写镜头。或者可以把第一部分看成一片大海;在第二部分,观众会逐渐看清漂浮在海面上的一个人影。先交代大海,然后观察其中一个人在海面上的表现。生活似乎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它的部分历史已经写下。人的生活史以某种模式重复。什么可以称作生活的历史?一种植物式的蔓延。
 

●《危巢》
季丹/148分钟/2011年
 

北京南郊大兴,垃圾坑边长大的孩子们。在楼群蔓延过来,即将吞噬他们风雨飘摇的小屋时,他们也正面临升学和成年的人生岔路。面对狭窄而迷茫的未来,他们开始了与宿命的抗争。
 
导演阐述:

2004年,我在北京一所常被媒体报道的著名的打工子弟学校遇到了这几个孩子。姐弟四人,大的19,小的10岁左右,同在2年级的一个班里上课。因为四姐弟被学校免费资助,又都是班里的优秀生,所以他们成为学校面对媒体的招牌和明星。2009年,当我重新来到他们垃圾堆旁的家里时,四人变成了三个,随着原校长的离职,他们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这时起,我好像越过了被媒体和好心的资助者们擦拭得玻璃一样光亮而脆弱的表面,进入了他们深邃幽暗的真实生存,伴随着孩子们的历险,开始了我的历险。

我从未像这一次那样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也从未如此的感觉到如临深渊般的不安。这不安从拍摄剪辑,一直持续到每一次的放映,并深深嵌入我自己的生活之中。它打破了以往我自以为对“底层”社会能够接近和融合的幻觉与自我赦免,瞥见了真实的黑暗和裂痕——它们不只存在于我所居住的楼群和他们游弋其中的废墟之间,也存在于我自己的内部。这些孩子,既是他者又是我自己。我意识到和他们一样,我们同处一个无头怪兽的体内,即被一种动物生命般执拗的能量鼓动着,同时也缠绕在梦魇一般的无力感之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时代的病症。

所以我至今弄不清这个影片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因为它对于片中的孩子们没什么实际的裨益而心怀愧疚。但是这些孩子,还有我们和他们同处的黑暗近在咫尺,当你发觉了这一点,当你一开始看,就再不能蒙上自己的眼睛假装安宁了。

 
●《算命》
徐童/129分钟/2010年
 

厉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厉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厉百程的老宅。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以长卷的篇幅,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形式,《算命》的场景随人物转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提供的社会背景中,让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在这个过程中,它试图洞彻人性。《算命》对残障和社会边缘人物的呈现,从不同角度,但像《麦收》一样,充满了道德挑战的味道。

 
导演阐述:

在最低的生存极限里,活着本来并不需要意义。但是顽强的活下去,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