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张海涛:透过选片探影像教育现状——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选片手记

张海涛:透过选片探影像教育现状——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选片手记

2016-01-31 12:18:00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张海涛:透过选片探影像教育现状
——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选片手记

从今年及近两年的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工作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影像征片的资源在不断的增加,这个群体的资源主要来自高校教育中的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院系的设置。这两个院系及相关专业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创办之中也遇到过诸多困难,时至今日,初见成绩,逐渐体现其积极的革新力量。

这次展览实验单元除了征集的六十部影片,我还邀请了八大美术院校新媒体影像艺术专业和动画专业的老师组织师生投稿,这届影展实验单元有意识的向各大院校倾斜,试图给影像艺术教育建构一个交流的平台,最终从104件征集作品中选出32部优秀作品参展。虽然有些作品存在问题,近年的影展作者逐渐趋于年轻化,但不乏优秀的作品成为亮点,需要鼓励,释放一些活力。今年我邀请了多年从事影像教学与管理的中央美院数字媒体系主任费俊老师与天津美院影像艺术系主任张锰老师和我一起选片,选片中也发现投稿的在校生或刚刚毕业的院校学生占85%左右,而曾经受过影像教育或从事相关职业的艺术家占93%左右,约7%是从事其他学科爱好影像艺术或以跨界艺术家身份从事影像创作,而动态新媒体影像艺术专业在全国十五年前还近乎空白,之后全国便掀起了一股创办实验艺术、新媒体影像艺术专业的潮流,成为学院当代艺术革新中的一个主力。

从这次选片结果看出实拍录像占近乎一半的比例,实验动画占一半的数量,而实验长片(半小时以上作品)占的比例较少的约3-4人;从关注的题材看出青年人表现青春记忆、私感受、乡愁、困惑、迷失的生存状态的偏多,关注当下社会题材中城市化建设与自然的关系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对于政治话题关注较少,终极话题:如情感、死亡、神秘力量的关注也相对多。

另外此次征片资源中从媒介、技术、语言的实验中看出,川美语言创新性很强,视觉新颖,但有些动画人物造型不讲究;而央美、西美动画的有些同学基本功及技术扎实,但受到传统动画影响太大,语言实验性不够;而跨界影像创作者则影像技术相对粗超,有的对影像史不熟悉,有些片子略显老气;国美的导演综合能力强但受到江南大环境或老师影响较重,尤其受杨福东的作品气息的影响。
        
学院影像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最早十几年前全国陆续开设的新媒体、实验艺术学院或系,如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中央美院的实验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电影与影像系;四川美院的新媒体艺术系;西安美院影视动画系;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前新媒体艺术学院);湖北美院动画学院;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北京电影美术系新媒体艺术专业等。学院影像教育最初创办时不成熟,以后便会逐渐失去专业的开拓性,现在是各大院校风风火火的变革期,但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未来独立影像的实验室除了民间以工作室和机构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类就是体制内的艺术院校实验室。民间机构或工作室除了艺术创造,还需要与产业设计结合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和生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院校工作室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性人才,有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两者不论从艺术史脉络的发展还是现实社会创造性的精神需求都是有意义的。独立影像将会从自由身份的艺术家自学向院校实验室受教育转型,这是与其他媒介的当代艺术所不同的,它更需要专业性和技术性。

实验室在院校里创建,有很多优势:
1、资金、设备方面,在院校申请资金相对稳定,设备也会有所保障;
2、师资可以挖掘:从国外留学师资进行招募或与当代艺术领域成熟的艺术家对接;
3、生源、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和数码产品,从技术、兴趣、感受上更符合他们的生活状态;
4、系统的学习媒体艺术史或电影史,学生更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与国外进行交流更方便,很多交流是院校间促成的;

不足

当然院校作品客观的看依然存在着几个问题:在技术上过于强调形式,与表达内容不符,重复性思维多;学校要避开模式化方法论教学,模式化会让学生缺乏发自内心的体验性创造,因此作品很难“跳”出来打动人;另外有的院校与北京、其他影展的交流太少,独霸一方,不相往来;学校由于意识形态保守,怕受独立影像的牵连,自我审查严重影响到作品的品质;学院论资排辈,以致民间很多好的艺术家由于身份和学历受阻被挡在大门以外,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大损失;还有很多院校注重学生的就业,不得不把影像专业的定位产业化,而实验影像艺术成了部分学生的爱好和自我选择,学生走出学校便没了消息,影像类型比例失调也将把影像艺术的教学弄得很平庸……因此我们这次影展可以就这些影像教育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张海涛         
2015年7月24日于北京

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

实验片单元选片人:张海涛、费俊、张锰

实验片单元评委:陈侗、顾振清、王水泊

[实验创新奖]
作品:《隐于水中》 导演:闫龙娇
作品:《地久天长》 导演:钟甦

实验片单元入围影片
实验长片

缺失|韩涛|86分钟
边缘之边|瑭华|44分钟
见何见|黄文亚|12′11″、8′38″、14′23″

实验短片
风景|文亓|5′54″
呐喊|梅键|9′15″
远行|赵小伟|11分钟
布林|贾茹|8分钟
彼岸|刘斌|5′29″
制造谎言|马豪|4分钟
隐于水中|闫龙娇|8分钟
大武汉|张彦峰、周罡|10分钟
非此即彼|于子洋|17分钟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蝉鸣知了|24分钟
醒醒|都湘蓉|6′33″
异|范江流|19分钟
宁化|康迪|17分钟

实验动画
事件|宁佳伟|5分钟
荒诞祭|李昂|6分钟
十八重天|邓强|8′20″
一分钟艺术史|曹澍|1′5″
人类|杨博|5分钟
吞吞吐吐|行行|3分钟
嗯哼|王玉子/毛泽阳|1′46″
众妙之界|叶佑天|6′7″
地久天长|钟甦|7分钟
鸟|张谋娇、刘彤、郑皓|2分钟
能量|吴超|4′4″
13130959350|林永红|6′22″
窗|孙乐|6′44″
河|Isabel Herguera|6′50″
绅士们|李菲|5′54″
是什么控制我们的身体|李俊成|2′35″
0613|权宇轩|5分钟

▼ 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片单元选片人

▲ 张海涛

张海涛,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档案网主编。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至今居住并工作于北京;2009—2012年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2013—2014年任元典美术馆副馆长;2014年任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中国·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

张海涛早前从事个人艺术创作,2004年至今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与评论,致力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的实验影像、新媒体、行为艺术等领域曾策划和组织八十余群展及个展。张海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已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2012年3月第1版)。

▲ 费俊

费俊,艺术家/设计师/教育者。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及副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研究生导师,交互北京发起人,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艺术和设计作品多次展出于国内外画廊、博物馆和艺术节,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等荣誉。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交互媒体艺术与设计研究,实践涉足数字艺术、交互艺术、体验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出版、智能汽车、界面设计和其它未知领域。作为艺术家,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作为一个设计师,他为故宫博物院、奥迪中国研究院、时尚出版集团等机构主持了大量移动应用程序和交互空间装置的设计和研发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2005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

▲ 张锰

张锰,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系主任,艺术家;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油画系,作品游走于新媒体艺术与绘画之间,举办及参加各类专业展览70余次;其作品曾在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重要艺术机构展出,被相关文化机构与个人收藏,曾两次(2011/2013)受邀参加日本神户国际双年展;连任三届(2010/2012/2014)中国天津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艺术展示区新媒体艺术视觉设计;2011年主持日本越境文学的新媒体影像制作展览项目《坂神沿线—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入围影片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BIFF2015实验片单元获奖影片及获奖词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BIFF2015纪录片竞赛单元获奖影片及获奖词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BIFF2015剧情片单元获奖影片及获奖词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