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风起云涌又一年 2012十大艺术事件全纪录

风起云涌又一年 2012十大艺术事件全纪录

2013-02-12 17:02:20 来源: 易拍全球商报 作者:

《易拍全球商报》2013年2月刊 

2012年,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从上半年海关严查进口关税引发的强烈震荡,到下半年内地龙头企业首次在香港举办拍卖,这一年里,艺术品行业的各大领域发生了许多值得铭记的事件。本刊特邀多位业内资深媒体人士,与我们共同回望2012年。数十条重要备选事件,历时一个月的问卷调查与资料整理,2012年度十大艺术事件。评选结果正式出炉。透过42位评选人的犀利点评,我们共同见证了过去一年的艺坛风云变幻,也期许2013年艺术领域可以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2012年度十大艺术事件

排名

事件

票数

影响率

1

艺术品查税风波

38票

90.5%

2

乌利·希克向香港M+ 美术馆捐赠其收藏

31票

73.8%

3

“过云楼”藏书回归江苏

30票

71.4%

4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进军香港

28票

66.6%

5

文交所大限将至

27票

64.2%

6

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夜场遭遇滑铁卢

25票

59.5%

7

龙美术馆开幕

24票

57.1%

8

香港苏富比内地首拍&文化保税区建立

23票

54.7%

9

艺术品追续权引发业内热议

20票

47.6%

10

上博元青花和古代书画大展

14票

33.3%

 42位参与投票的资深艺术媒体人名单(按姓氏笔画多少排序) 

丁晓洁99艺术网执行主编 马益群《北京日报》收藏版主编 王威斯《精品购物指南》责任编辑

王健《鉴宝》执行总编   王隽《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铮《看艺术》执行主编

王新荣《中国艺术报》记者  王静《东方艺术•大家》主编  孙玉洁《艺术市场》副主编  

孙炜《人民政协报》宝藏周刊主编 毕武英《收藏投资导刊》编辑部主任 朱威《文物天地》主编 

巩剑《hi 艺术》运营总监 许柏成 艺术中国网 副总编辑 刘品毓《芭莎艺术》专题编辑 

严长元《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主编  余光仁 《东方收藏》、《收藏快报》总编 

陈亚梅《青年视觉》艺术编辑 李净《北京青年周刊》编辑  陈念《中国收藏》社长兼主编  

张觉引《艺术银行》编辑总监 李健亚《新京报》艺术记者  邹晓庆《典藏》特约记者  

陈晓峰《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  杨敏《收藏》杂志社长、总编  张梦《胡润百富》编辑 

严潇潇 艺讯中国网 资深编辑  罗忠学《艺术与财富》主编 周晓《北京商报》记者  

郑薇《艺术新闻》编辑 胡兆才《收藏/拍卖》驻北京编辑记者 柯勇《风度》杂志资深专题编辑 

胡震《画廊》杂志副主编 唐子韬《上海证券报艺术资产周刊》记者 顾维洁《艺术财经》主编 

高敬 搜狐艺术频道主编  黄姗 艺术眼网站执行董事  韩涧明《收藏趋势》执行主编

曾焱《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熊秋霞《画刊•今日中国美术》编辑总监 薛莉 FT 中文网艺术主编

艺术品查税风波

艺术品查税事件 

2012年4月15日,豆瓣网友“一杯生普洱”在其《最近艺术市场海外进口的查税风波》的文章中写道:“4月6日,IFAS 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控制。它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当年的指定运输商,也是很多中国藏家购买艺术品的首选运输公司。8日,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的负责人和部门经理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而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购买作品,特别是在拍卖上购买作品首选的运输公司。”同时文章还爆出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外国画廊被协助调查。同一天,依靠爆料在艺术圈微博中广为人知的“阿特姐姐”也表示:“据说近期狂查进出口艺术品走私,已调查境外某大拍卖行。”由此开始,涉及多人,大范围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艺术品查税风波拉开了序幕。

艺术品查税风波,在本次年度10大事件评选中以90.5% 的得票率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参选媒体人一致认为,海关“查税门”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远不止表面上的热闹,其对中国艺术市场今后的发展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查税风波,最直接的影响是几大艺术机构面临退场危险。这些机构都是与此次税收案件有牵涉的艺术机构,也牵涉到它们运作的一些基金项目和从2008年开始这几家机构先后发行的几支艺术基金,当然也有与相关人员有牵连的私募基金。其次,由于查税事件,大画廊纷纷落户香港,目前已经有站台中国、东站画廊、艺门画廊、唐人画廊等画廊移师香港,画廊到香港避税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同时,香港的艺术品储存业务也会被带动起来。

艺术品逃税五大招

除此之外,查税风波也令艺术圈内人人自危,不敢“露富”。搜狐艺术频道主编高敬认为,在艺术品市场的运营中,税务管理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大家都尽量不去提,不去碰。无论是一级市场的画廊、艺术机构,还是二级市场的拍卖行,避税、偷逃税现象都不同程度地长期存在。艺术圈的从业者们可能都感觉到了此事对将来艺术市场的影响,这很有可能是艺术市场新一轮洗牌的开始。税收问题让艺术圈从业者人人自危,并增加保护意识,税收体系有待健全。

《艺术银行》的编辑总监张觉引则认为“查税门”是2012年艺术圈波及最广泛,影响最长远的事件。它对艺术圈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效应。说细一点,所有媒体都找不到可以采访的藏家了;说泛一点,2012年秋拍平淡,众多拍卖行转战香港都与此有些关联。对于个别人物、公司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除此之外,“查税门”还触及到了艺术品行业的“潜规则”。《艺术财经》主编顾维洁表示:“查税事件的起因据传是因为上层政权更迭之前,派系斗争的暗涌。这事在宏观经济领域,并不少见,但波及到艺术品领域就成了左右市场人士生死的大事。原本艺术品的避税是行业内潜规则,正经八百查起来,交易大户们几乎一揪一个准。好在查办的结果只是警告罚款,全做杀鸡儆猴。看得出艺术品行业赚钱了,国家政策立马跟上,日后再想钻空子不容易。另一方面,风波过后期待国家对于艺术品的交易不仅仅是罚得多了,收得重了,而是更切实地考虑艺术品税收体系的健全和对艺术品交易的保护。毕竟这是文化的事儿,而不仅仅是钱的事儿。”

看看媒体怎么说 

《鉴宝》执行总编 王健

这一事件,让很多业内人士意识到——做生意要缴税的。在“做生意需要缴税”早已成为地球人共识的时候,为啥这个圈内的人,要等到警察叔叔来抓人的时候才明白?是不是有点儿太自我感觉良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曾焱

至今为止,关于艺术品的查税风波都是以坊间传闻的形式在传播,抓了谁又放了谁,最后如何认定又将如何处理,都无官方回应。既然还在过程之中,又将深入影响到未来艺术品市场(苏富比在北京的文化保税区建立以及嘉德和保利进入香港拍卖,都可视为这一事件的后续),自然值得持续关注。

《看艺术》执行主编 王铮

“查税门”严重影响了2012年拍卖市场的发展,尤其严重影响了2013年春拍,其中关税问题涉及圈内多位大佬,一时间人人自危。2012年拍卖市场成交额与成交率近乎腰斩的下滑与“关税风波”不无关系。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隽

中国艺术品市场繁荣以来的第一场真正引起整个行业关注的查税风波是一面反光镜,一时间众人都露出各自姿态,但事态并不明了,今后将会如何?值得继续关注。

《收藏投资导刊》编辑部主任 毕武英

查税风波不仅令原本就陷入低谷的中国当代艺术再次受到重创,而且将中国艺术品较之其他西方国家高昂的关税再次作为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是该查税还是该降税成为该事件背后需要关注的视点。

乌利·希克向香港M+ 美术馆捐赠其收藏

乌利希克与方力钧画作《无题》 

曾梵志《彩虹》布面油画 195 x 215 cm 1996(乌利希克捐赠) 

2012年6月中旬,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乌利•希克将其藏品中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以部分收购、部分收藏的形式捐赠给香港M+美术馆。这批藏品不仅有人尽皆知的当代艺术F4的早期作品,也囊括了星星画会、无名画会等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据消息称,希克该批捐赠作品的总价值高达13亿港元,按照M+美术馆"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M+美术馆还将向希克购入47件藏品,共价值约1.77亿港元。联想到同样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大鳄的尤伦斯夫妇自2009年以来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规模抛售,希克的行为就更显得耐人寻味,也引起了圈内媒体的不同看法。

对希克的捐赠行为表示支持的人认为,这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的作品。正如已接受M+美术馆聘书的内地知名策展人皮力在接受采访时讲的,“这批藏品是很吸引人的,如此大量的当代艺术藏品在中国是十分难得的。可以预见,未来20—30年间,中国地区都不大会有像M+博物馆一样的地方让我们收藏、研究这类艺术品。而且,有这笔钱也未必能买到这批东西。不是愿意出十几个亿就一定能买得到这些作品。”

《芭莎艺术》专题编辑刘品毓也认为,M+美术馆历经风风雨雨,终于建立起来,这让香港成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中心。希克的捐赠是件好事,这也说明中国目前没有合适的展馆与能力可以承接这批藏品。而皮力也承认,希克在捐赠前,先后接触过北京、上海、深圳的艺术机构,但内地美术馆有自己的难处。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品中有大量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的作品,这在内地美术馆是很难有完整展出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税率的问题。这批目前估价13亿港元的藏品,按23%的税率算,得交多少钱?在没有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内地美术馆想要接纳这批藏品,可能要先交5亿元的税款。内地的美术馆哪一家能拿得出5个亿来交税?而这个问题在香港就不存在了。

与此同时,质疑希克借机抛货的声音也存在着。《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陈晓峰直言该事件焦点在于希克是否存在"抛售"行为。从常理上看,股票和房价下跌,“抛售”泡沫最大的当代艺术本身是极具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问题是这场抛售主角是希克,该事件对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场震动八方的"地震"。《艺术财经》的主编顾维洁则认为,同样作为西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传奇人物,在尤伦斯夫妇慢慢卖掉藏品撤离中国之后,乌利希克藏品成为仅存硕果。而他的捐赠行为引起的热议,一方面由于他选择的捐赠对象是一家香港美术馆而非内地美术馆(坊间传闻之前希克与内地某艺术机构商谈捐赠良久,最终未果),一方面他的离去也代表了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评判与左右能力的一去不返。未来的时代也许是属于财大气粗的中国买家的,希克的告别和龙美术馆的崛起是为象征。

《艺术银行》编辑总监张觉引表示,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早些时候,尤伦斯夫妇将藏品送拍已经引发一拨讨论,希克,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的领头人之一,有如此之大的动作当然会引发更多争议。而且这些争议绝不单单是围绕他为何选择香港的美术馆与中国的捐赠政策,还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及归属等等问题。结合一系列别的事件,此事件是否会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我们拭目以待。艺讯中国网资深编辑严潇潇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这是海外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最大规模“回流”,且希克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位置让这批捐赠品本身就充满话题,M+美术馆的未来导向乃至香港地区的文化举措都会对中国艺术生态产生影响,希克的选择也将引发人们对中国内地美术馆体系的反思。

M+美术馆行政总监李立伟谈希克捐赠

对于将藏品捐赠给香港M+美术馆,希克曾表示他对于将藏品赠予内地是持谨慎态度的,与其说是文化政策以及对言论的控制让他却步,不如说他对国内美术馆长期保护并贮藏这些作品的能力感到不放心。希克说,他和M+美术馆的管理人士从两年前开始讨论捐赠事宜,该馆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Nittve)向希克保证,他的藏品将被仔细编目,并会受到谨慎对待。

曾任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馆长的李立伟,有着丰富的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经营经验,他表示:"没有藏品,美术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藏品可以给时下的展览提供历史性、概念性的参照,同时它还体现了美术馆的方向和理念。"

李立伟还表示,M+有别于传统的美术馆,收藏方向包括影像、摄影、设计、水墨艺术等。其中最主要的藏品将来自中国香港、珠江三角洲和中国内地。在进行海外收藏时,收藏的前提是所有藏品必须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引自中国文化传媒网)

看看媒体怎么说
 

《收藏/拍卖》驻北京编辑记者 胡兆才

当代艺术作品为什么没有被内地的美术馆接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收藏趋势》执行主编 韩涧明

按道理说,一个藏家的捐赠属于很正常的事件,那么引起轩然大波的理由在哪里?实在是因为这一事件刺激了业内诸多痛点。

《画刊·今日中国美术》编辑总监熊秋霞

中国当代艺术的"铁杆粉丝",陷入了阴谋论还是真情使然的争论中。真真假假,没人说得清楚,这就像你说不清楚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处心积虑的一场阴谋还是中国人自己信心不足一样。

99艺术网执行主编 丁晓洁

这件事情引起的波澜不亚于尤伦斯夫妇抛售藏品事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最早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的举动是否透露出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信号。猜测之后,人们也会继续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不是真的应该"断奶"了。

《上海证券报·艺术资产周刊》记者 唐子韬

当代艺术界的"希克老爷",在"尤老爷"出手之后,终于有所动作。坊间的各种说法和批评也在预料之中。就像某位业内人士所说,希克和尤仑斯这些极其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做一时冲动的傻事,一定是长期计划的结果。

《艺术新闻》 编辑 邓薇

希克的捐赠让大家质疑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

《新京报》艺术记者 李健亚

在目前内地没有一家美术馆进行系统收藏当代艺术的情况下,希克的捐赠至少能在香港留住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当然构成这部当代艺术史的作品其价值究竟如何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

《东方航空报》执行主编 周晓纯

恐怕希克先生当初也没想到他的捐赠会引发如此长久的口水战吧?无论是质疑他的藏品价值也好,怀疑他有西方阴谋论也好,事实是他捐出了千余件艺术品,这个事实不容改变,国人理应反思希克为何捐给了香港而没有选择内地,说真的,内地真有那个能力来干净地、完好地、长久地保存这些作品吗?

“过云楼”藏书回归江苏


 
过云楼藏书 

作为2012年春拍的最大亮点,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80 卷领衔的179 种、1292 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在北京匡时拍卖以2.162 亿元成交,由国有文博单位南京图书馆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竞得,“过云楼”藏书也得以回归江苏。同时,北京大学和南京图书馆轰轰烈烈的优先购买权之争也得以尘埃落定。

回过头再看“过云楼”藏书拍卖,很多人都在感叹,在今年春拍中,最为成功的“学术营销”案例当属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在春拍中有幸从藏家手中征集到了“过云楼”藏书。从征集到最终拍卖的过程中,北京匡时分步对“过云楼”藏书做了非常系统的学术营销。匡时选择最大程度地凸显出这批古籍的文化价值。首先,匡时将“过云楼”藏书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性梳理,并且在4 月26 日邀请国内图书古籍专家在国家图书馆开研讨会,从学术价值层面研究“过云楼”藏书。接下来匡时为了扩大这批藏品的社会影响力,又举行了从北京到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厦门、成都七城市的巡展。这次巡展使更多的大众有机会亲自欣赏或者接触到这批古籍,这对很多平时并不关心艺术市场的大众也是一次难得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正是由于北京匡时将“过云楼”藏书营销策略的落脚点放在了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这也为其最终拍出2.16亿元的高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正如《艺术市场》副主编孙玉洁所感叹的那样,6月里的“过云楼”的名字也如同夏日般炙热,因为其2亿多的成交价而出现在各大媒体之上。尽管“此次拍卖的1/4‘过云楼’藏书加南京图书馆已经收入的3/4,可使‘过云楼’旧藏合成完璧”的言论不断见诸报端,但孙玉洁更看重的是江苏在收得此书后,如何更好地研究、利用它,古为今用,而不再像有关专家所说的“此前7年中,它们一直作为保值增值的收藏品待价而沽,从没被放上读书人的案头。”而收藏投资导刊的毕武英则认为,“过云楼”本身具有的历史文献价值,通过拍卖公司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影响力扩延至普通公众。而之后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图书馆之间展开的优先购买权之争,又使得事件具有话题性和关注度。可以说,此事件的核心是拍卖公司在营销战略上的一次突破,在文化和商业间搭建出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

确实,如何利用好古籍背后的文化价值,才是拍卖成绩辉煌背后的低调功课。

中国平安承保“过云楼”5亿大单

2012 年6月,江苏凤凰传媒集团以2.16亿元高价购得“过云楼”藏书,并发现其中有多部古籍善本可进入国家一级文物之列。为了履行“公藏公用”“永不复拍”的承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决定于2012 年12 月12—14 日将集团所藏1/4“过云楼”藏书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向公众全部免费展出,共计179 种1292 册。为保护文物安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签下“过云楼”藏书5 亿元保险大单,这也成为目前我国历史上有公开报道的单笔最大金额艺术品保单。

看看媒体怎么说  

搜狐艺术频道主编 高敬

顾氏一门和“过云楼藏书”跌宕起伏的命运,及其重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让古籍竞拍发展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共文化事件,这是一个公立机构参与文物市场竞拍的典型案例,“过云楼藏书”的争夺又引发了政府对政策法规方面的修改,让公立机构参与公平竞拍有了示范标本。

《鉴宝》执行总编 王健

艺术市场一片欢呼,证券市场一片骂声。6月4日拍得“过云楼”藏书当日,凤凰传媒(601928)股价暴跌超过5%,连跌5天,在6月11日北大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函件送至匡时公司后,股价方始止跌回升。该事件测试出,艺术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居然如此紧密。

《艺术银行》编辑总监 张觉引

“过云楼”藏书的高价出售当然对古籍善本板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天价拍品所引发的讨论总是不局限于拍品本身。文物级拍品的归属权,买家的资金来源,落槌后最终的成交情况才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部分。这些都不仅仅是艺术圈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隽

“过云楼”藏书拍卖可以算得上国内拍卖公司树立品牌效应的案例。匡时在2012年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对拍卖专场的包装手法,赢得了数字之外的口碑。

《艺术财经》主编 顾维洁

“过云楼”专场,从征集、预展、拍卖到拍后的归属,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批史上最难得的拍品,不仅仅是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结合,更涉及了拍卖行的营销手段、精准投放、话题包装、竞拍炒作和文物购买优先权等众多问题。

《收藏》杂志社长、总编 杨敏

古籍碑帖的收藏过去一直是收藏领域的尖端,有“黑老虎”之称,“过云楼”藏书引人注目的拍卖价格及其引发的优先购买权之争,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古籍这一传统文化含量极高的藏品门类,从这点来说,这是文化的幸事。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进军香港

 

2012年10月7日,中国嘉德的香港首拍创出了4.55亿港元的傲人佳绩,为拍前估价的2.5倍。这也是中国内地拍卖公司首次在内地以外独立举办的拍卖会。在之后的11 月24 至25日,北京保利的香港首场拍卖会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四大专场以5.2亿港元的佳绩圆满收槌,40% 的拍品以超过高估价的价格拍出,吹响了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的号角。内地两家领军拍卖公司的这两场香港首拍,被业内视为进军境外市场的重大举措。

两家拍卖大佬进军香港市场都看中了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的优势以及自身国际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介绍:“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相信这将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助力;同时,香港交通便利,商业环境具备特殊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

而保利拍卖方面也指出,公司将利用香港在拍卖产业成熟度和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势,在艺术品、奢侈品等拍卖经营上大展拳脚。进军香港,能否为中国拍卖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原因 查税风波、市场动荡

2012年正好是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第20年,中国嘉德、保利拍卖纷纷选择在这个时候试水香港拍卖市场,这在业内看来有税收问题以及2012年以来内地市场调整等原因。在艺术品交易方面,内地相比香港税收要高,且2012年初内地艺术市场还面临艺术品查税风波。对此,中央美院特聘教授、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表示,内地拍卖的古画、瓷器、当代艺术,其中回流成为重要货源。内地市场的发展依赖于收藏总量的高涨,而高质量、传承有出处、价格合理的拍品大都在境外,内地藏品都是近期购买,价格高,“正如乌利·希克所说,买得好不如买得早,境外拍品要么是世家传承,要么是低价购入,这使得境外藏家对于上拍拍品估价、成交都显得游刃有余,”龚继遂指出。但对于这部分优质的海外回流拍品却有高达近30% 的税,对于买家和拍卖公司来说都难以消化,进军香港则能有效利用境外资源,优化拍卖公司资产配置。

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则指出,除了税收问题,今年内地艺术品市场动荡大,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几乎是腰斩状态,下降了近一半,而香港市场则比较平稳,“香港这个成熟的市场是吸引内地拍卖行进军的主要原因。”

竞争 抢同一个蛋糕,或共同把它做大

在香港的拍卖市场,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早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金融布局。此次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势必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对此,龚继遂表示,香港两大拍卖公司是按照西方的拍卖惯例行事,其商业文化、契约精神、买家构成都与内地不一样。即使是在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这两家公司经营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也有着不同的经营风格,这便涉及差异化经营的问题。而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面临最大的挑战将是怎么争取境外优质客户的信任。香港市场已充分发展,内地公司进军后面临怎么挤占一个新的商业地盘的问题。“那就要看内地这些公司策略争夺的是存量,还是增量。”而这就好比是去抢占原有蛋糕,还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当然,在龚继遂看来,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也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那就是对内地买家相对熟络。(引自《新京报》作者 李健亚)

内地拍卖行香港首拍成功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 王雁南:这次香港拍卖是公司海外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计划在香港长期投资发展,每年定期举办春、秋两季拍卖会。中国嘉德的香港首拍共有两个专场上拍:“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及“观华——明清古典家具及庭院陈设精品”。共计319 件中国书画佳作及39 件明清古典家具陈设精品,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成交286 件,明清古典家具陈设精品成交37 件,均创出佳绩。首次推出的庭院陈设精品也受到藏家青睐,全部超出底价成交。

北京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保利香港首拍固然获得成功,但成绩的取得也付出很大的代价,在香港做拍卖,不仅营运成本如办公楼租金、人员工资等都比内地更昂贵,其法律环境、商业规则也与内地不同,要赚钱很难。不过保利的目标是办一个华人自己管理的国际性拍卖公司,这是目前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保利香港将把春秋两次大拍提前到与香港苏富比同时进行,加入香港第一轮大拍。保利香港首拍最终以5.2亿港元的佳绩落槌,共推出“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中国古董珍玩”及“珠宝”四大专场400 件精品。其中,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总成交额为1.62亿港元,珠宝专场推出陈世英(Wallace Chan)设计的珠宝饰品11件,获得1724万港元的佳绩。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是保利首拍的最大看点,拍卖总成交额达1.52亿港元,而中国书画专场拍卖结果总成交额为1.87亿港元。

 看看媒体怎么说  

99艺术网执行主编 丁晓洁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进军香港是一种必然,作为自由贸易港的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后艺术品市场的地域划分将会越来越清晰。

《芭莎艺术》专题编辑 刘品毓

一如查税门所引发的争议,香港的免税与法制精神,将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交易。

《看艺术》执行主编 王铮

内地两大巨头“猛龙过江”在香港举办的首拍都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关税问题是内地公司外走的主因之一,但这毕竟是好的现象。不过首拍告捷并不代表内地公司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作为内地两大公司,香港首拍必然会有很多客户捧场,要成功不难,真正的挑战在后面。

《收藏投资导刊》编辑部主任 毕武英

无论此次进入香港市场,是否是受到“查税风波”的影响,都显露出内地拍卖行业开始国际扩张的端倪,背后也映射出业界对内地艺术市场外部环境日益严苛的担忧。

《鉴宝》执行总编 王健

艺术品查税风波后,拍卖巨头应变神速,体现了极高的运营水平,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公司近年来为何成长速度如此之快。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原来跟税比起来,香港高昂的运营成本都不算啥了。

文交所大限将至

深圳文交所 

2012年6月30日是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大限,作为昔日文交所的龙头,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并没有整顿的迹象,交易照常进行。此外,郑州、泰山、汉唐等文交所的投资者也仍然没有盼到整顿清理的具体方案。而根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中的规定,2012年6月30日前将完成文交所的清理整顿工作。目前,国家仅确立了上海和深圳两家文交所作为全国试点单位。文交所所带来的乱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对于文交所这“惊涛骇浪”的一年,几乎所有的投票媒体都一致采取了厌恶、否定的态度。从2009 年,国内首个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揭牌开始,到9月17日天津文交所挂牌,11月16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全国各地的文交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这种状况又被媒体称为“野蛮生长”。

随着2012年3月,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创下上涨18倍的神话之后,文交所监管缺失的质疑也紧随其后而来。目前20 多家文交所现身艺术品市场,未有任何监管条例,也没有任何监管部门给予正面答复,加之长期以来文化产业的不良生态环境,使文交所遭遇专家、媒体、投资人的集体炮轰。

2012年2月2日,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会议暨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下称《决定》)文件精神。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述会议上提出:明确地方主体地位,尽快启动方案实施,确保在6 月30日前完成各项工作。

不过,正如《芭莎艺术》专题编辑刘品毓所说:“文交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那些‘受灾户’到底该何去何从,还是又不了了之呢?”当文交所的清理大限已过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被拍在沙滩上的“散户”们正在进行着艰难的维权行动。实际上,在各地纷纷按照《决定》要求进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缺乏明确的赔付处理细则,以及国务院最终的解决方案尚未出台,造成各地文交所所采取的措施没有统一标准,这亦使得投资者的维权过程变得艰难。

以北京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为例,一位投资者表示:“目前需要由汉唐出具解决方案,在政府的监督和协调下,双方再进行协商。”该投资者称,北京市金融局力图妥善处理此事,“这次协商最关键的进展就是金融局有关领导已经表态,如果处理不好投资者的偿付问题,就不允许汉唐复牌交易。”另一位外地投资者则抱怨道:“市政府是按照《决定》的原则来解决问题,而《决定》内容里面缺乏保护投资人的条款,所以如何偿付并没有相应的标准。”

《艺术与财富》主编罗忠学认为,这件事就像是名画上的一个墨点,影响将会是永远的。它在潜意识里告诉别人:艺术品是一种投资品而不是收藏品。从而让大量的对艺术丝毫不懂的投资者闻风而来,又落荒而去。最后毁坏的,依然是他们对艺术品的兴趣。

文交所“抱团”寻找出路

在清理整顿文交所期间,各地的文交所都对前途感到迷茫,在运营中也遇到诸多难题。2012年12月27 日,“2012中国艺术品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由全国26 家文交所共同成立的首个全国性文化产权交易行业自律组织“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以下称:共同市场) 也在本次论坛上首次公开亮相。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共同市场秘书长彭中天做了开幕致辞,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共同市场成立的背景。 彭中天表示,在成立共同市场时,提出的第一个观念就是重新定义文交所。他认为文交所不仅是文化物权、债权等各类产权的文化交易平台,还应该是文化资源与金融、科技、产业和市场对接的一个转化平台。“文交所应该以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科技、产业手段,向市场倾斜,进行转化,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彭中天说。

昆明元盛文交所CEO罗奔则针对文交所发展中的问题,提出“重新定义文交所”。他表示,重新定义文交所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讨论,而且包含了文交所下一步应该如何突破。罗奔认为,首先要明确文交所的角色、定位、功能和特点等问题,单纯的拆分艺术品、艺术品证券化,或者艺术品的金融化仍没有真正起到文交所应有的作用,它只是文交所很少的一部分功能。他认为,文交所应该是一个以文化资源为基础,金融资本为手段,辅以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产业的机构。重新定义文交所的存在,文交所在架构自己的营运模式上,应大胆舍弃过去。罗奔将文交所在文化产业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归结为:平台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增量化。

而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则表示文交所存在的时间也就3年,还没有到重新定义的时候。他说:“文交所应该回归本位,做独立的第四方平台,如何把资本和文化项目有效地对接起来,是当前文交所的要务。”张志兵表示,文交所发展首先要合法合规,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怎么把自己管好,把内功练好,把应该做的事情了解清楚,配备相关经过了近一年的整顿,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为国内首个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备案的文交所。深圳文交所模式或将成为国内各省文交所未来转型的借鉴目标。资源,很多机构和投资者跟文交所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引自华夏经纬网)

看看媒体怎么说 

艺术眼网站执行董事 黄珊

金融化的艺术品普遍存在估值不合理的情况,文交所又加剧了艺术品交易价格虚高,与真实价值严重脱节等问题,导致在传统市场上不能顺利推出艺术品,整顿或关闭都是早晚的事儿。

《新京报》艺术记者 李健亚

文交所模式从创立之初便被质疑,其所带来的乱象也反应了近两年艺术品市场中投资、投机过火的现象。

《东方航空报》执行主编 周晓纯

艺术品是为了鉴赏的,是用来涤荡心灵的,是增强美学感受力的,而不是用来赚钱的。"文交所"这个东西,艺术家憎厌,收藏家鄙视。艺术品不是股票,把它当股票来炒,只能说明国人的目光短浅和唯利是图,这是中国的耻辱,必须整治,才会大快人心。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李净

艺术股票的路不好走,入选的艺术家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交易者也遮着盖着,迟早会停。

《青年视觉》艺术编辑 陈亚梅

文交所对于文化和市场都没啥用。

《收藏投资导刊》编辑部主任 毕武英

曾经热闹一时的文交所,在进入2012年开始似乎一直等着这把悬在头上的"剑",它的落下,虽然不能完全割断所有乱象,但促使业界开始反思,除了份额化,文交所还应该有哪些其它形式,这些形式都陆续走上了各自的探索之路。

《文物天地》主编 朱威

现阶段,套用证券市场模式的文交所既无关文化创新,也无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弘扬和发展,只是一种博傻游戏而已。

《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 陈晓峰

艺术金融资本虚拟新工具和手段之一的文交所,一落地就带有"血滴子"的特性,所引发的资本"血案",此起彼伏,充分暴露了艺术金融创新配套服务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但即便如此这也不会是艺术金融创新的终点,其他模式依然会层出不穷。

 
 

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夜场遭遇滑铁卢

 

 岳敏君《后花园》280X400CM 布面油画 2007 

“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策展人顾振清在2012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现场发出的这一条微博被行内人士竞相转发,“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集体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低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 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本次“当代亚洲艺术”夜场总成交额仅为1.3亿港币,以F4(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大多以刚过估价落槌或低于最低估价成交,甚至还有作品流拍,这在前两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难怪有赴拍卖现场的业内人士感叹中国当代艺术品遭遇“黑色星期天”。

一直以来,香港苏富比一向被内地拍卖市场视为行情的风向标,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更是如此。但遗憾的是,在2012 年苏富比的秋拍上,中国当代艺术似乎不怎么经得起检验:153 件作品成交111 件,成交额为1.3 亿港元,成交率为72.55%,为2009 年至今的最低点,“亚洲当代艺术”市场占有率下跌至5.73%。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家,如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刘小东、张晓刚、曾梵志、刘炜、杨少斌、李山等均出现作品流拍的现象。其中杨少斌上拍了五件拍品《无题》、《无题23 号》、《三代》、《红色2 号》、《谁》,仅有《三代》底价成交,李山的三件拍品《胭脂系列》、《胭脂之荷》、《毛主席》全部流拍,王广义仅上拍的一件油画《大批判系列》也遭遇流拍。

“现场非常冷,以前的火爆情况不再出现了。”顾振清这样描述现场,“以前至少有内地藏家出现,现在他们却集体失踪了,只有一两个人露面,在场的多是媒体和艺术品经纪人。有的拍品一露面,场上的人一点反应都没有。”业内人士项立平在微博上评论:“苏富比的当代艺术专场显示所谓‘当代艺术’的市场已几近崩盘,当代艺术推倒重来几成定局。” 也有市场参与者在微博上冷静表示:“现在可以更多思考意义而不是价格了。”

顾振清不赞同使用“崩盘”、“一蹶不振”这样的词语,“但不可否认这次当代艺术已被资本抛弃,很可能进入冰川期。”他认为归根结底的原因,一是进入当代艺术的人对当代艺术的学习不够,投机者更有赌博心态。二是造成当代艺术火爆的是外国市场喜欢的“外向型”的“中国符号派”,而观念艺术、抽象艺术等并没有真正火爆起来。“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的当代艺术家,自2000年之后已经没有活跃在国际大展上,甚至难以进入其中,如今爆发期已过了。”

在参评媒体的评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家都认为当代市场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东方航空报》执行主编周晓纯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毫无疑问是有泡沫的,“滑铁卢”也好,“黑色星期天”也罢,挤干市场泡沫,对于回归理性乃是佳音。只有把艺术品当作炒股票的投机客才会为此哀叹,正经的收藏家依然会去关注自己喜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家们更是淡然——难道“黑色星期天”了,他们就不创作了吗?《看艺术》执行主编王铮则说:“一朝打回十年前”大抵便是如今的状况。当代艺术今年的表现是之前市场泡沫化的后果,在不少人看来是必然的,但要将当代艺术一棍打死,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也是过激的,如何处理艺术家与画廊、艺术家与拍卖公司,画廊与拍卖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如今最应该考虑清楚的。此事件短时间内影响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格局。

与王铮持相同意见的还有艺讯中国网资深编辑严潇潇,她表示无论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持有信心、或持悲观态度,这一拍卖结果都引人关注。然而这个事件有价值之处,或许正是引人思考是否还有必要抱着曾经的市场辉煌这一话题不放。

中国现当代艺术拍卖份额2012秋大幅下滑

截至2012年12月10日,中国现当代艺术上拍7159件,成交3965件,成交总额为23.53亿元。此三项拍卖指标均比2012春和2011 年春、秋有了大幅的下滑,相对2011年秋拍,降幅更大:成交数量同比减少2863件,降幅为41.93%; 成交额同比减少17.73亿元,降幅为42.96%。这不仅与经济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还与今秋拍卖公司的经营策略和藏品质量等有重要关系。2012 年秋拍,大多数拍卖公司尤其是内地公司改变了以往“以量取胜”的拍卖策略,“精品战略”和“学术梳理”并重。

当代精品仍受欢迎

从此次秋拍当代艺术版块的表现来看,精品仍旧可以成交。例如张晓刚创作于1993年的《天安门一号》以2082万港元的价格名列专场成交价的榜首。此件作品曾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1544万港元成交。而刘炜的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参加过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以1746 万元的价格刷新了艺术家作品的成交单价。刘野此次上拍了三件作品,分别是《天使》、《阮玲玉2 号》、《教宗拯救小猪》全部成交,且成交价格都过百万。

虽然2012年秋拍当代艺术成交额不是那么“好看”,但在一些市场专家看来,却很好地还原了大部分当代艺术的真实价格。

  看看媒体怎么说

《新京报》艺术记者 李健亚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通过拍场表现呈现了一个倒“V”型, 今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走向更引发人关注。

《艺术财经》主编 顾维洁

艺术市场内各板块的轮动并非新鲜事儿。不过当代艺术不行了这传闻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拍卖季,到苏富比这一场“滑铁卢”开始变得“证据确凿”。这是全球经济一路滑坡的必然结果,加之关税风波、多年累积的供大于求,具体到拍品的稀缺性不强、藏家信心晃动,都是原因。而大浪淘沙中“挤出泡沫”,“还原了当代艺术的真实价格”,则是此次所谓“惨败”的积极意义。

《风度》资深专题编辑 柯勇

对此最痛苦的不是F4,而是那些被F4的神话迷惑过的年轻艺术家们,他们也快玩儿不动了。年轻艺术家如何回到本真状态,这条消息似乎又是条好消息。

《收藏/拍卖》驻北京编辑记者 胡兆才

西方经济的衰退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滑铁卢”密切相关,呼吁中国建立自身的当代艺术学术体系和收藏体系,如此才能让中国当代艺术持续健康地走下去。

《收藏趋势》执行主编 韩涧明

市场起伏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当代艺术市场的成长与秩序确立却是天大的问题,作为风向标意义的苏富比拍卖信号之强,让很多业内人士方寸大乱。

《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 陈晓峰

中国当代艺术被市场鼓吹出来的价值泡沫神话,在这场标志性的拍卖中得到了洗涤。至少释放了两种信号,一是艺术界需要建立真正健康有序的结构系统,不至于出现极端的天价和白菜价。二是去天价泡沫化之后的后F4阶段,艺术市场走向何方将引起广泛的关注。

龙美术馆开幕

龙美术馆-实景外观 

2012年12月18日,由刘益谦、王薇夫妇筹建两年的龙美术馆在上海隆重开馆。开幕当天,在“古往今来——龙美术馆开馆大展”这一主题下,四个平行展同时亮相,分别是“新裁:龙美术馆开馆邀请展”,“新续史:龙美术馆现当代艺术馆藏展”,“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龙章凤函:龙美术馆中国传统艺术馆藏展”。四个平行展与这座全新的私立美术馆共同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超过1000米的展线展出各类艺术精品。

对于参评媒体们将“龙美术馆开幕”选取为2012年10大艺术事件的第七名,编辑部一致感到十分惊奇。对于中国以往的私人美术馆来说,展览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混乱,资金链经常断裂等现象可以说是“常见病”,私人美术馆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所有人都不关注的对象。然而此次刘益谦、王薇夫妇的龙美术馆开幕现场,却云集了几乎全国的重要收藏家、拍卖公司负责人以及媒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人们的眼中,龙美术馆几乎已经成了中国顶级私人美术馆的代名词,但在中国,经营私人美术馆却并非一件“肥差”,刘益谦、王薇夫妇能否将他们的后半生事业坚持下去?

《艺术银行》编辑总监张觉引认为,龙美术馆的开幕着实是年底的一场盛会。就算避开其超国家规格的体积不谈,联系到正在建新馆的中国美术馆、筹备中的民生美术馆,未来中国美术馆的发展究竟会呈现怎样的状态,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的美术馆对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会起到怎样的作用都是大部分人所关心的话题。当然,这次事件也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最终归宿及其最大的买家——中国新一代藏家们要如何处理其藏品的问题,不可小觑。《东方航空报》执行主编周晓纯则对龙美术馆之后的展览计划提出了疑问:龙美术馆是国内又一座大型的私人美术馆,然而,所谓“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对于美术馆来说,开幕容易,持续更难,龙美术馆开幕前夕,有传闻说它一年的运作预算只有300万元,在展完刘益谦、王薇夫妇的收藏之后,龙美术馆何以为继?这是使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的大悬念。

王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12月18号的开幕展主要展出4个部分,是我们夫妻收藏的一部分,在未来还会进行藏品的轮换展示,还会把现在已经购买的和未来购买的作品进行展示;我们每年会计划推出4 个左右的收藏大展,除了常设展之外,还有三个展厅可举办对外的展览。在公共教育部分,我们也有详细的规划。比如2013年年初,我们计划开办面向女性、老人、孩子的艺术教育课程。王薇说,她去纽约看了很多优秀的美术馆,包括古根海姆、MoMA,大都会博物馆等,学到很多。希望龙美术馆今后可以向这些美术馆看齐,成为上海新的艺术地标。对此,《艺术财经》主编顾维洁也表示认同:刘益谦和王薇是近年扶摇直上的中国藏家的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在艺术上购买能力的不落人后。也许一开始,很多人会诟病他们仅仅靠钱来构建自己的收藏,但近年来二人在收藏体系的完善、收藏知识的增长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不断提升,终于使得龙美术馆成为现实,成为中国本土私人美术馆的新标杆。中国正在掀起第二股建立私人美术馆的浪潮,这些收藏家作为美术馆的先头兵,也许会引领这一批美术馆的质量大大超越以往。

上海徐汇区启动“上海西岸文化走廊”计划

2012年7月7日,继“东方梦工厂”6 月宣布落户徐汇滨江地区后,龙·当代美术馆、德美术馆与徐汇区政府在徐汇滨江规划展示中心举行签约仪式,正式落地滨江西岸文化走廊。这意味着“上海西岸文化走廊”正式开建,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剧场、文化活动平台、雕塑等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条走廊上,成为上海“最大的户外美术馆”和文化新地标。

龙·当代美术馆坐落于黄浦江边的北票码头,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7万平方米,以当代艺术的展览为主。特色收藏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当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透露,龙当代美术馆定位于学术研究与展示并重的专业性美术馆,展示面积将接近1.6 万平方米,侧重于当代艺术的展示和展览,龙美术馆和龙当代美术馆,两个馆的馆藏是共享的。德美术馆建址于原滨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建筑将中国民航的历史与现代艺术氛围融于一体,收藏包括亚洲艺术和西方艺术。两座美术馆都保留了建筑鲜明的工业文明遗迹特征,将被打造成为西岸文化走廊上土地历史底蕴、开创人文艺术氛围的传承佳作。其中龙·当代美术馆预计将于2013年年底建成开馆。

据徐汇区政府透露,本次活动签约的两家美术馆,是西岸文化走廊的启动篇章:徐汇滨江将依托其资源优越的岸线、宽广辽阔的空间、深厚浓重的文脉,以文化为先导,建成一个集产业发展、文化集聚、城市生态景观为一体的上海城市中心轴。(引自东方网) 

看看媒体怎么说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曾焱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在国家级美术馆都没有过完整脉络的收藏和陈列,龙美术馆作为一家私人美术馆,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学术梳理方面的努力,确实值得关注。

《鉴宝》执行总编 王健

此美术馆一开,刘益谦“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收藏理念,在2013年要火。此人是中国收藏界数百年不遇的“奇葩”,他的行为,将为中国文物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影响的好坏,目前尚无法辨别和评估。

《新京报》艺术记者 李健亚

美术馆是近几年民营美术馆建设扎堆的一个龙头。它的亮相是目前为止民营美术馆中最华丽的。不过,接下来要看的则是龙美术馆的具体经营了。

《收藏/拍卖》驻北京编辑记者 胡兆才

龙美术馆开幕,将引起国内民办美术馆的再次讨论,民办美术馆如何长久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也需要创办者探索可持续经营模式。

《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 陈晓峰

之所以使龙美术馆这样一个私人美术馆入选,我的意见是这是对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无能的最大讥讽,为什么国企级美术馆所应当承担的,实际上都是由带有投资背景的私人来完成?这是否标志着“私人”艺术产权的一种落地和模式的兴起?如果是这样,那么国家级美术馆就没必要浪费依托纳税人所集中起来的公共资源和财力了。

香港苏富比内地首拍&文化保税区建立

 

2012年9月27日,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在京揭牌,并举行了首场象征意义的拍卖。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由苏富比集团旗下的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苏富比在亚洲地区组建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新公司落户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即北京歌华“文化保税区”。歌华美术总经理王昱东表示:“双方的需求都能够满足,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苏富比也成为了进入内地拍卖的首家海外拍卖公司。实际上在这则新闻最早爆出的时候,《易拍全球商报》也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新闻当事人歌华美术总经理王昱东,当时他也表示,原本苏富比和歌华都不想提早公布他们此次的联姻。不过,由于苏富比是上市公司,北京时间9月6日下午,苏富比上市集团在纽交所披露:苏富比集团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合资成立了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

这一消息爆出之后迅速引起国内关注。王昱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姻”的“聘礼”是双方共同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注册,香港苏富比占80%,歌华美术公司占20%,而其新家则是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苏富比此次进军内地市场也不想去竞争普通的拍卖,我们合作的是保税拍卖”。

事实上,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2012年3月11日授牌奠基的,为国内首个空港文化保税区,将有“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王昱东介绍,此次苏富比进军内地市场正是想尝试“保税拍卖”这一全世界拍卖新模式。

按照《中国拍卖法规定》,目前苏富比(北京)公司三年之内不能做文物拍卖,王昱东表示三年以后是否要申请文物拍卖,现在还没有决定。公司初期经营范围将涉及中外工艺美术品、文化艺术品和各类收藏品。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将是主力板块。

歌华保税区将于2013年下半年运营

整体园区规划用地260亩,累计投资50亿元人民币的歌华天竺文化保税区将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开始投入运营。“尽管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艺术品市场,但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而言,远不只是交易这么简单。”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表示,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其中就包括仓储、物流、展示、推介等诸多环节,“目前国内这些后续的服务环节,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在李丹阳看来,与苏富比的合作,真正的意义在于将其先进的行业标准引入中国,同时对人才进行的培养。继2012年9月首拍之后,下一步歌华集团将计划与苏富比共同创办培训学校。“我们会定期邀请苏富比方面的专家开讲座,同时还会进行系统化授课培训,以丰富人才的储备。”李丹阳说。(引自北京商报)

成都双流将建西部首个文化保税区

目前,成都双流正筹建中国西部首个文化保税区和保税中心,为境外文化艺术品进入成都交流乃至交易,开通一条便捷、优惠的“绿色通道”。现在文化保税区综合大楼已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开始土建施工,预计2013年底保税区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双流文化保税区建成后,境外文化产品进区中转及存储可享受免证、保税、交易免税的优惠政策。艺术机构可以直接将艺术品放在保税区内存储,实现销售后,再根据相关政策交纳税费,既简化了手续,又降低了成本。境外艺术品到成都拍卖,不出保税区就能轻松完成。本土企业生产加工的文化艺术品出口成本也将随之降低。成都动漫产业基础厚实,保税中心将促进本土文化产品走出去,世界优秀文化产品引进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文化保税区的首批文化项目,2013年苏富比拍卖会、第55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高端国际艺术活动有望和成都结缘。(引自《四川日报》) 

看看媒体怎么说

艺术眼网站执行董事 黄珊

海关查税风波后,文化保税区喧嚣尘上。歌华照搬新加坡保税区的模式,仍然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希望保税区不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地产项目。

《看艺术》执行主编 王铮

在佳士得通过永乐迂回进入内地市场之后,苏富比也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内地市场,这无疑是内地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表现。但苏富比此番进入内地由于所拍卖的标的不能涉及艺术品,暂时不会与内地拍卖公司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

《艺术财经》主编 顾维洁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试水香港,与苏富比进行国内首拍,都是艺术市场格局在2012年明显变化轮转的标志。说明中国市场的拍卖行业打拼20多年后,逐渐向新的领域扩展。当然首拍都需要捧场,所以该成交结果都不能代表当下真实的情况。未来的继续发展才是值得期待的。

《收藏趋势》执行主编 韩涧明

无论是苏富比还是保税区,都够得上年度重大新闻,相比之下,保税区的玩法更加国际化,希望国内玩家玩好。

《画刊·今日中国美术》编辑总监 熊秋霞

一、外资拍卖公司进驻内地市场掘金;二、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保税区的建立——从歌华保税区到东方保税区——这将对艺术生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它们大约到2015年才能建成。

艺术品追续权引发业内热议

 

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国家版权局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并于2012 年3月31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一条关于“追续权”的新规定十分扎眼:“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作家、作曲家的手稿首次转让后,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对该原件或者手稿的每一次转售享有分享收益的权利,‘追续权’不得转让或者放弃。”此消息一经出炉,拍卖、收藏、画廊行业无不为之震动。“艺术品追续权”这一名词一跃成为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这个新名词似乎成为了对“原作者”权益最得力的“护身符”。

对于艺术品追续权的问题,目前国内听到的声音似乎是一片反对。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基本完成的消息放出后,华辰拍卖总经理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