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当代嗅觉艺术展撞车了吗?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当代嗅觉艺术展撞车了吗?

2011-08-01 15:48:38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当代嗅觉艺术展  ——嗅觉·感觉
策 展 人:张海涛
艺术主持:李广明
艺 术 家(按姓氏字母排序):耿静新  刮子  韩涛  何颖雅  贾有光  李娃克  刘港顺  林兵  麦子(小) 谭海山  唐城  王茂  薛珺 徐弘滨  杨青  杨放  杨威  杨耸  杨文胜  右撇子小组(马上+毕小波) 赵俊涛  

开幕酒会:2008年11月18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08年11月18日—2008年11月28日(周一休息)
展览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
主    办:上上国际美术馆   中国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鸣    谢:庄雅钧
电子邮箱:artda@126.com

行车路线:从大北窑桥下乘938支9到小堡村元亨利家具前行佰富苑环岛即到
自驾路线:大北窑上京哈高速宋庄出口往北到小堡村佰富苑环岛即到

  
张海涛:中国嗅觉艺术提案
——嗅觉·感觉

关键词:嗅觉记忆、性别嗅觉、嗅觉身份、嗅觉联想、嗅觉功能、气味制作

一、嗅觉形态:
1、气息
    2、恶劣:战争、火药味、731部队、毒品
    3、液体散发气体

二、价值:
        1、实用:破获案子(动物、占领地)、驱邪……
        2、联想:嗅气联想不同色、画面联想
        3、氛围营造:寺庙、酒香、中药……
        4、新时代感觉:发胶、化妆品、尾气……
        5、宣传:酒香、庙香……
        6、感官刺激、改变思维

三、中国气息:香炉、竹子、书香门弟、墨、饮食等

四、艺术形态
媒介(装置、行为、装置、绘画)科技与嗅觉,需科学提炼
身份嗅觉:年龄——老、中、轻
性别——男、女
地域——中外、国籍、东西
种族——黑、白、黄、棕
物种——动物、植物

五、 嗅觉艺术的社会性及其它
………
我们时常有这样感觉,仅嗅到一种气体的味道,就会联想到以往的回忆,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或心境,这就是嗅觉的力量。我们一想到嗅觉,就必然会想到嗅觉的客体:气味,嗅觉器官、气体和空气流动构成了嗅觉三个重要的因素。

嗅觉的主体是由生物的嗅觉器官——鼻子构成,它不只是人类拥有这样功能,很多动物的嗅觉系统比人类更灵敏,因此人类也时常用动物的这一特异功能为人类服务,如缉毒、验尸、寻物。人类的鼻子除了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快感,也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痛苦。人类的敌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有毒气体致人死地,有些动物也利用它体内毒气给对手致命一击,保护自己,如:臭大姐和黄鼠狼。对于嗅觉的客体——气体,除了科学家,人类并不是很深入的了解。嗅觉的主体(鼻子)和客体(气体)是相互存在的“证明人”,气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它必须由嗅觉主体嗅到才能证明它的存在和证明它的身份。气体的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气体的形态说泛些,整个宇宙每一个存在的物体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气味,我们只有对其进行粗略的划分才能证实的身份和形态:

一、从气体的嗅觉品向分   
分为:俗气(臭气)和雅气(香气)  

二、从气味形态分:单气和混气    

三、从嗅觉载体分
按年龄分:老年气息、中年气息、青年气息……
按性别分:男性气息、女性气息
按地域分:东方气息、西方气息、乡村与城市……
按种族分:黑人、白色、黄种人、棕色人
按生物分:动物气息、植物气息
按物种分:有机物气息、无机物气息
……

嗅觉这个媒介作为艺术主体出现的很少,嗅觉媒介的“新”以及嗅觉语言的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嗅觉艺术应多以嗅觉及气味为主体,而非侧重视觉成份,也非视觉艺术的附属物和为了渲染气氛的配角,嗅觉艺术中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了嗅觉感受这个主体为中心。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媒介而媒介,更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现实生存感觉和生命哲学,这是“嗅觉.感觉”的立意。气味的身份的多元赋予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感受,感受多样性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对艺术无从下手,如何选择并嗅到真诚、困惑、真实、有效的感受,使我们的感受强烈并具有中国时代气息,借历史气味、未来气息讲当下的故事,老话题新感受或是新的话题新感受,是艺术对于历史感和未来感的时代转换,这是艺术价值的支点。

人与自然中动物用它们气味而占据领地,警察则利用他们警犬帮助人类缉毒、寻物。这都是生物利用嗅觉的实用价值为自己服务,除了嗅觉实用价值,嗅觉气味还有其他功用:

一、实用功能
如:占领领地、驱逐对手、杀死、迷惑对手
二战时期侵略者利用生化毒气,实施掠夺,如日本731部体的毒气活体实验,对各国人民造成了残痛的心理阴影。

二、感官刺激,改变生物的情绪及行为方式
1、吸烟、吸毒、迷魂药、毒气已是全世界为危害健康难题,我国很早都有吸烟的历史:乾隆时期纪晓岚的大烟袋让我们记忆犹新,鼻烟壶则可以提神、治病,而吸烟刺激神经,但容易致癌,吸大烟和毒品可以产生幻觉和一时身心舒适,医学上好的利用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但大量的事实是它可以侵蚀人的身体,以致全身肌能衰退,不法之徒利用它的特点创造利润,获得利益,清末鸦片战争也为中国添加了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人也因此被名为“东亚病夫”。在我国古代武侠小说中,也是常利用毒气如迷魂药使嗅食者改变自己的意志,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调,甚至死亡。
2、动物也时常嗅闻异性身上的气味而诱使发情,刺激大脑兴奋而发泄欲望。

三、嗅觉色彩联想、情感联想、画面联想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嗅到不同气味,时常心理有一种色彩的暗示,如嗅到刺激、火辣气味联想到红色,嗅到田园乡土气息联想到绿色、嗅到海水气息想到蓝色……这为嗅觉绘画、装置提供了依据。

四、营造氛围,画面联想
我们时常也会因嗅到一种气味,而联想到一种氛围,如:寺庙中香炉气,书香门弟,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嗅到香水联想到女人味,嗅到臭袜子想到男人气,嗅到土辛味联想到乡土气息,嗅到汽油味联想到一场车祸,嗅到腐尸联想到一场战争……
每个国家、城市,不同的自然物都有各自的气息,而我们也就是抓住了这气味的功能和特征实施我们的艺术方案,我们可以利用气味的身份及力量,进行我们对于生存感觉的把握。我们用它回忆我们的儿时的生活气息,也可以把握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气息,可以区别此时、历史、未来的气息,更可以形成自己的气味独特语言和感受。

艺术嗅觉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气味这个客体能量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对其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国内嗅觉艺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和展览,这与它的实施技术和场地的选择都有关系,然而有难度才会有进步,才能对艺术形态进行拓宽。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香气大家都能接受,然而艺术和它的形态一样需要在形态上多元化,有不同的声音,也应有不同的气味。对于臭气的表达也是一个角度,气味在古代可以掀起一场战争(鸦片战争、二战)可见它的力量,我们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个媒介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艺术、为时代增添一种味道和感受这才是我们急需做的。

嗅觉艺术的艺术形态:研究动机、目的

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没有具体的形象,供用空气流动或生物嗅觉器官感受到它的存在,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为未来艺术注入新的类型和活力。

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希望借此研究唤起大众对嗅觉艺术的关注。

音乐,有人类乐器和歌喉发出的声乐,嗅觉艺术的气味也有人体散发出来的“体味”,每个人的体味各自不同,有些人类似,有些人差异很大,就像人的相貌或DNA,有的容貌相仿,有的千差万别。吸引人的体香就像花香吸引蜂蝶,会吸引他人的高度注意,尤其是对异性,往往有性的暗示与诱惑,可见体味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点。

动物身上也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费活蒙”(Pheromones),可以引起同类的某些特定反应及作用。例如求偶或警示等,两者发出的讯息不同,求偶时发出的“费洛蒙”,吸引异性;危险时发出的“费洛蒙”警告同类走避 ,发出危险信息。人类的“费洛蒙”就是体味,只是人类接收“费洛蒙”的能力不如动物,只有狗的千分之一,科学可想办法增加“体香”的浓度或强度,到达人类容易感觉的地步“求偶的体味”让异性喜欢,让人喜欢;“警示的体味”让人遇到危险走开,就像“发短信”一样。

气味分为香气和臭气,根据气味的品向不同,给观众的感受也不同,然而展览时,我们要杜绝伤人致命的恶气,伤害观众身体,假如化学“气味”对人体有害,危害健康,得不偿失,发展上须三思而行。香气的联想喻人是嗅觉艺术的一个特征,比如兰花的香气可比喻为贞节妇人,桂花香比喻甜美姑娘,樱花比喻为薄名红颜,茉莉花香比喻小家碧玉……等;而檀香则可以比喻为得道高僧,桧木香比喻为江湖少侠……反派香味则可以比喻为不修幅的男人;至于臭气,可联想到天生的坏人、俗人或污垢的场面……等。

臭气是嗅觉艺术中另外一个重要素材和语言,就象音乐中的批判性摇滚乐的不协和音一样重要,要表现现实中不美好的一面和困惑的一面必须有臭气或异味出面,才更有力。传统和普通的香气,必然造成嗅觉疲劳,此时适度运用臭气或恶气,提示人们世界存在着不合谐音,世界也需要革命、更新,中国清朝流行的鼻烟壶,专门储存各种极臭之物,闻后醒脑或通气,也是当时治疗感冒的热门途径。臭气也有多种类别,会对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反映,如戏剧里的反面人物,又如破败不堪的战场,来阵恶臭,警示人们,令人难过,批判现实。我们选择嗅觉不仅是为了媒介而媒介,更多的是媒介背后的力量。

一般人在印象中嗅觉与高科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味的提取、复制、保存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在国内,我们的展览雏形只能以现场朴素的装置本身携有的气味来表现,以我们的生存感受为侧重,气味为主体,我想在未来的中国国情可能的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发展。

预设着我的展览现场,香气按其特征须在封闭的空间,另外最重要的是它的制作、保存、录制,未来的嗅觉艺术需借助科技手段,也可利用自然条件或液体,物体装置配合作品的实施,也可以象音乐一样大量复制录音它,在人们居住的各个角落重放,象法国香水一样广泛地散播于人间,可能正因为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的非商业性,难以收集、感觉的非永恒性,易消失的特点,使嗅觉艺术未得到及时发展,那么我想这些特点也正是其独特之处,独立性、实验性嗅觉正是当代艺术所追求的。

对于嗅觉艺术的客体“气味”的录制、收集、制作需借用科学得以实现,据“Discouery”电视节目报导,前东德共产党的秘密特务曾录制二十万人的体香,在某些特定之人,坐过或站过布上,用绵布覆盖数小时,把体味吸于布上,再密封于玻璃罐内,长期保存,必要之时,由狼犬嗅闻追踪,这已证实高端气味的收集已有前例,一般展示也可以液体如香水实物替代,主要为了传达一种新的感觉。  

嗅觉艺术展在国内没有一个系统的展览,近乎空白。嗅觉艺术展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展览欣赏方式,带着鼻子来看展览,而不同于以前的视觉展。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已不用再说,但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还在探索和实验中,然而这个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已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价值。视觉艺术的装置、绘画行为、图片等,听觉艺术的音乐,味觉艺术的饮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触觉艺术也在行为艺术的身体体验中得以实验,只有嗅觉艺术仍为空缺,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张海涛
2008年2月25日于宋庄

当代嗅觉艺术展部分艺术家作品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杨放 《无见到》   行为装置  2008

何颖雅 《你的臭艺术》行为 2008

 何颖雅 《你的臭艺术》行为 2008

徐弘滨《样本空气》2008 装置

徐弘滨《样本空气》2008 装置

 徐弘滨《样本空气》2008 装置 

作品名称:样本空气
作品材料:北京奥体中心2008年8月20日—9月20日空气两组。
采集时间:2008年8月20日, 2008年9月20日
采集地点:北京奥体中心四环路附近
采 集 人:徐弘滨
使用工具:空气压缩机一台,氧气袋二个,汽车,电源等

空气样本说明:采集北京奥体中心2008年8月20日,9月20日空气两组。
空气质量参考《中国环境监测》提供的北京城区每日空气质量数据。

使用说明:
1,通过呼吸装置使用。
2,使用程序:
(1)打开空气阀门,调节空气流量大小,确认空气流量压力达到合适程度。
(2)按使用者的脸型调节呼吸面罩上的铝夹,以防空气进入眼睛。
(3)戴上呼吸面罩呼吸。
(4)使用完毕,关闭空气阀门。
(注意: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

 谭海山《晏子使楚》行为 2008

作品简介:作者于嗅觉开幕现场拉来30只不同品种的狗,由现场观众拉着它们到处寻找现场各种气味。

谭海山《晏子使楚》行为 2008

谭海山《晏子使楚》行为 2008   

赵俊涛 《对达明·赫斯特的六种解读》 2008  装置

赵俊涛 《对达明·赫斯特的六种解读》 2008  装置

展示方式:现场气味装置
作品说明:六张方桌上置放六件平底盛盘,里面有赫斯特本人照片及其作品;图片·文字——每一件盛盘里分别注入汽油、二锅头酒、醋、香水、尿、可口可乐;醋、尿在电炉上煮,汽油点燃。
作品理念:在观者和“作品”之间设置一种强暴的气味障碍,打断观者惯常的解读经验,以刺鼻的气味元素直接进入感官,就象禅宗里的“棒喝” 方式。

杨文胜《发臭的台阶》装置 2008

作品方案
材料:鸡鸭厂粪土,加热灯丝。
年代:2008
效果:砌25×15×150厘米墙体,内由导热器加温,产生异味和烘干过程的雾气。
说明:粪土来源于作者本人居住对面的鸡鸭厂区,产生出居住区的味道;台阶按作者自家楼梯台阶尺寸制作,并用涂料使台阶和展厅展板混淆。

耿静新 《墠》 装置  2008

耿静新 《墠》 装置  2008

耿静新 《墠》 装置  2008

作品简介:《《墠》以时间为线索,从自身在城市变迁中的感受出发,讲述着一个个非常朴实 的故事。四个艺术家曾经熟悉的角落变迁后的照片,以及在照片上写画印象中老街以往模样的影像,构成了这个装置作品。
墠有古代祭祀用的平地的意思。艺术家以此作为作品的名称,在无明显的褒贬中述说着非常个人化的感受。而那铺满了展示空间地面的十几方土,使作品有了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也给作品增加了更多重的解读。土作为生息繁衍的根基,它所蕴含的生命力和人文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当前的城市变迁中,更是一种永恒的对家,根的记忆和象征。

王茂《晚安,刘亚玲》2008 装置

麦子(小) 《不朽》装置 2008

麦子(小) 《不朽》装置 2008 

作品简介:将假花倒挂在空中,假花中伸出数根鱼线、鱼钩、钩子上挂有鱼、虾、肉,地上有白纸;艺术家每十分钟向假花、喷、喷漆、香水、杀虫剂等。

作品简介:将春夏秋冬的差异在色彩形象坐标上进行确认,(心理暗示)如阳春,酷暑,深秋,枯冬等。尝试着与气味进行联系,(嗅觉制作)如杜松薰衣草。丁香柠檬草,伊兰洋苷菊,檀香血丝柏等。根据液体(香精油)物体(丙烯)配合作品的实施。颜色的品向联想到不同的季节,气味身份的多元成为这件作品的第二皮肤。(体验现场及对生存感觉的把握,都在作品內部产生了新的隠喻关系)。气味的非永恒性,易消失,无疑对绘画形态进行了拓宽。

右撇子小组(马上+毕小波) 《隐患》装置 2008

右撇子小组(马上+毕小波) 《隐患》装置 2008 

作品阐述:在展览现场围起2mX5m的空地,上面画上斑马线(白色颜料为可擦洗颜料),上面散落着许许多多女性用品,诸如N多化妆品,打碎的香水瓶,以及电话本,未使用的避孕套,两只散落的高跟鞋,被撕烂的女裤,求职信等等。总之制造出一个在斑马线上的事故现场(不一定是车祸现场还是犯罪现场,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备注:观众可以从浓郁的劣质化妆品的味道以及散落的女性日常用品来展开联想,甚至可以确定物品主人的职业、性格、身份、婚否、事件原因等等等等。

杨威作品

杨耸作品

林兵《公主》装置 2008

林兵《公主》局部 装置 2008   

 

 

杨青《杀杀毒》 行为  2008

杨青《杀杀毒》 行为  2008

杨青《杀杀毒》 行为  2008

杨青《杀杀毒》 行为  2008 

杨青《杀杀毒》 行为  2008

《杀杀毒》 作品方案

张海涛《车牌8964·尾气》装置 2008   

张海涛《车牌8964·尾气》装置 2008   

作品简介:《8964车牌•废气》是“当代嗅觉艺术展”的一件现成品作品,作者直接将车牌8964的摩托车推进展厅,观众可以与作品互动,越加大油门尾气的废气就更强烈。

刘港顺《四季》装置 2008 

作品简介:将春夏秋冬的差异在色彩形象坐标上进行确认,(心理暗示)如阳春,酷暑,深秋,枯冬等。尝试着与气味进行联系,(嗅觉制作)如杜松薰衣草。丁香柠檬草,伊兰洋苷菊,檀香血丝柏等。根据液体(香精油)物体(丙烯)配合作品的实施。颜色的品向联想到不同的季节,气味身份的多元成为这件作品的第二皮肤。(体验现场及对生存感觉的把握,都在作品內部产生了新的隠喻关系)。气味的非永恒性,易消失,无疑对绘画形态进行了拓宽。 

李娃克《江湖嗅》行为装置  2008

一、《天足》行动方案:1、给被吻足者展示示范图片;2、在展览现场争得参与者同意,行为者伏首捧足,庄重地亲吻对方脚面
二、《金莲泡酒》:将古式三寸金莲泡于若干透明器皿中,陈列于展厅的展台上,参观与参与者均可品酒。

 薛珺 《味道》装置 2008 

作品构成: 1.  CD机一台,歌手辛晓琪的歌曲‘味道’一支; 2.【在场者】随心【心:为何物?心:没有时间性?】播放【必须从始至终播放完——指CD机的播放】
作品阐述: 此作品【味道】只有在此展览【嗅觉·感觉】,及展场中有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档案】张海涛,青年艺术批评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宋庄美术馆策展人。

策划展览
2011
2011年 参与策划“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2011年 参与策划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

2010
2010年“天干物躁”苏非舒物主义诗歌现场-宋庄站
2010年 参与策划2010年首届“新媒体艺术与高等教育”学术论坛
2010年 参与策划宋庄学术讲坛
2010年 异数 39°—— 当代艺术展
2010年 参与策划“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
2010年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
2010年 微/生/物——陈友桐个展
2010年 折射洗脑——谭力勤数码精印与装置个展
2010年 第一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新媒体艺术主题展
2010年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2010年 “潜默”当代艺术展,德国
2010年 2010影像档案展——《场》《域》《情感》《自然·不自然》《聚·忆》新锐
2010年 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2009
2009年 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
2009年 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2009年 “傻瓜效应”多媒体装置展
2009年 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

2008
2008年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短片单元
2008年 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
2008年“高压线下”音乐·影像·诗歌现场
2008年 新快·拍图片展

2007
2007年 07影像档案展[798]
2007年 07影像档案展[宋庄]
2007年 首届主题文献展 ——权充IV·暧昧Ⅲ·潜默

2006
2006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Ⅲ
2006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Ⅱ

2005
2005年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展
2005年 暧昧·昧暧艺术展

2004
2004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
2004年 参与策划“人间烟火”

发表评论文章:《中国权冲(充)艺术——选择、复制、篡改》、《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关于暧昧·权充艺术的访谈》、《潜默·静默》、《新快·拍影像》、《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人工生命艺术》、《新媒体艺术的语言表达元素》等。

相关阅读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展览 > [现场]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 感觉(所有艺术家作品)
view.php?tid=934&cid=58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展览 > 当代嗅觉艺术展 ——嗅觉·感觉
view.php?tid=869&cid=58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张海涛(Zhang Haitao)
view.php?tid=5547&cid=43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4至2011年展览/评论文章
list.php?cid=43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是Bice Curiger,她将主题确立为“ILLUMInations”,取“光照”(illume)和“国家间”(nations) 的意思。基于光照的启迪,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观念。中国文化更侧重味或者气味。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而不是上帝的创造。西方美学重视光,中国美学重视味。西方美学中光的启迪,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味的渗透和弥漫。

彭锋根据参展要求、场馆条件、主题关联,将本届中国馆的展览主题确立为“弥漫”(Pervasion),并对其作了重要阐释。以花、茶、香、酒、药五种气味的弥漫为线索,对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做出最当代的艺术表达。之所以选择这五味“而不是诗书画所体现的文认味,或者葱姜蒜所体现的大众味,在于我们力图将日常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寓超越性于日常性之中,即冯友兰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策展人强调这些文化触及到中国文化活的灵魂,也是构成这个展览的灵魂。“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将亚平宁半岛浸泡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既显示中国文化的独立身份,又寻求同其他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

策展人公布了选择艺术家的原则,即第一,具备完成作品的能力和资源;第二,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威尼斯双年展,以保证展览的鲜活性;第三,保证有女性艺术家的参与。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五位艺术家具备了这些要求,他们分别以荷、药、茶、香、酒为题材进行创作,与“五味俱全”和“五味杂陈”形成隐喻关系。五味是五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意味着基本味道又意味着全部味道,从而蕴含着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他们将分别展出一件观念装置作品,这些作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五位艺术家以五种气味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总体上将创造出一个奇妙的感觉世界。观众的感官将被充分激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将形成别具一格的心理感受。

策展人期待通过本次展览在“观念与感觉、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等方面引起艺术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历来受体制规格所限,艺术界对其质疑、争论也从未间断。拿本届来说,自彭锋被选任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以来, 评论界也对其更是争论不休。那么,彭锋策划的本届“弥漫的中国味”能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圆其说?能否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能否在以西方价值观主导的国际艺术界中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从而缩短欧洲人与遥远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这些是艺术家、策展人所面临的问题。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于2011年6月4日至11月2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举行。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档案】彭锋,1965年生,湖南祁东人,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2011年担任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相关阅读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项目”正式公布
www/2/2011-05/5270.html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览回顾 > [2011-6-2]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现场
www/14/2011-06/5349.html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彭锋专访
www/2/2011-04/5069.html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