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
——《人造情感》当代新媒体艺术展览文献(序言)
文︱张海涛
《人造情感——当代新媒体艺术展览文献》是我对自己近些年策划的新媒体艺术展部分作品的整理,此书编著时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论点和论据结合——即案例和分析结合,试图探寻艺术对未来的启示性;二、探讨如何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将价值判断穿插于案例分析之中;三、书的结构:以总——分——总的“枝节”特点,第一章引出新媒体艺术的终极价值,中间几章则以展览和作品个案分析为主,最后一章辩证得看待科技带给我们生存的可能性,利弊言说落脚于人造自然与自然关系;五、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信息客观融合,而非单一静止的诠释新媒体艺术概念。
一、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
书中主题谈到“如何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 ”我们不得不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如何判断,另外一个问题是怎样建立一个良性的中国新媒介艺术的生态?
首先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媒介不直接等于信息和感受,所有的艺术媒介都能表达和转换新的感受(包括传统媒介)。当代新的艺术媒介只是艺术家选择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其中一个手段,不是说选择了新的艺术媒介就保证了作品的当代性。艺术媒介的选择不要神化和追风,也不是一种策略的选择,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媒介表达有没有激动的感觉和愿望,建议艺术家选择适合自己作品表达的媒介,这个选择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年龄、性格、作品气质和感受都有关系。新媒介艺术只是对主流艺术媒介的拓展,它们不会是替代关系。从作品质量上看任何媒介都可以充分表达感受和思想,不会带来对主流艺术媒介的冲击。
我们对于当代新媒介艺术的评论即是如何判断一个新媒体艺术作品和展览的价值。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三个支点,即媒介、语言和感受。媒体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感知元素:如镜头、剪辑、电脑合成技术、材料、声效、其它媒介的融合、互动、科学技术等等;这些语言感知元素都区别于传统的媒体语言的表达元素(如色彩、肌理、构成、造型等),作品具有容量大、跨界和多元的特征,是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媒介,因此这个媒介对于不同的人群既有难把握的陌生感又有可控的熟悉感。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信息化传播的时代,作为一个媒介它的优势不用质疑,然而怎样使这个与大众共时的媒介,将它的艺术语言在表达自己体味这个时代生存感觉的同时,具有个人性和先验性便很难把握。艺术家在真实面对当下,体验自己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即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媒体艺术的价值支点。
另外新的题材、技术、媒介不直接等于新的信息和感受,但是通过语言样式能满足新的感觉的表达。我们对艺术真诚的态度、个人体验、文化和时代背景、艺术史脉络都是我们信息判断的来源。
作品话题的选择中对于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思想的当代化转换都是使艺术鲜活不灭的重要本源,因此敏锐和真诚的新感觉、新语言的经验就成为艺术价值判断最主要部分。所谈这些都与传统影视、图片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建立和被认识这样的价值体系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影像艺术生态,这个生态包括:影像作品创作、展览、策划、评论、出版、教育、收藏等。
中国新媒介艺术现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国外艺术信息和实施模式的引入;(2)与国内科技部门和制作厂家合作,寻求技术合作,建设专门实施作品的工程师团队和公司;(3)向政府基金申请创作资金;(4)除了正规的课程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法外,中国需要同时建立正规的“新媒体艺术学会”、基金,规范的“新媒体艺术杂志”、培养中国自己的“新媒介艺术评论家”,设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大奖”,以辅助和培养中国式新媒体艺术的发展。(5)培养的“新媒体艺术策展人”,策划新媒体艺术节,急需专业的设备、场地。
二、未来艺术档案的体例
本书以档案框架进行案例分析,档案即分类存放的文件、材料等,同时具有根据实际情况查询、提取、传送、宣传的特点,案例是档案中重要组成部分,有方案事例的意思,即记事案卷、提出计划、办法等文件,合乎某种条件的事例,如论文中的论据,说明文中的举例子。案例分析是对档案中案例进行预设、剖析、论证,而非简单的过去案例列举。案例的论证目的是为了寻求有意义的东西,使主题、论点、档案得以成立并且具有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案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的提案分析,论证;也是现在还在萌发状态,未来可能实现并成为趋势的现象的提案,未来案例学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学科,也是一种论证方式。现在案例的萌芽和边缘状态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为趋向和主流现象,现在萌发就是未来的可能,书集结构由远至近,由后往前的时间倒叙手法介绍,关注未来、警示现在。以案例的事实、虚拟论证未来、预知未来,从而着手现在。由未来判断现在,由未来警示现在。案例,这个词具有未来和现在的综合特征:“案”,有方案、计划之意,也有现在实例、事例特征。未来案例是一个选题相悖的混合体,以未来观现在,以现在预知未来,避免一种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的眼界。未来艺术案例,从词面本身来看也是一个多元时效的混合体。本书不仅仅是对当代先锋艺术案例的梳理,更多的是寻求艺术以后发展的可能性,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可能性,以未来的视角观当代艺术,打开另一种视角,从而区别于一般的过去式的艺术史纲。
三、新媒体艺术的终极价值
书中第一章介绍的“虚实同源——2011新媒体艺术年展”,参展的优秀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我们除了中国今年活跃的策展人,还邀请了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展览机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香港微波新媒体艺术节、美国SIGGRAPH数码艺术协会和法国马赛艺术影像协会Film Flamme 的策展人加入策划团队。艺术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各个领域:如生物艺术、数字虚拟艺术、人工自动装置等。本次展览及展映艺术家作品200多余件,“主体展览及论坛/讲座/表演”展示于国内最大和历史最久的宋庄艺术家群落。展览意在建立良性的新媒体艺术生态,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教育、产业化、收藏(展览、批评、出版)建立一个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将国外的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内,互相交流融合。让我们站在后人类的视角,多元的诠释和表达科技艺术语言带给我们的差异感受与价值。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刚刚起步,依然行走艰难,然而慢慢开始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会逐渐改变我们的时空感:使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另外数字时代也会带给我们新的伦理观,人类开始与虚拟人交往,虚拟现实社会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交往的结构关系。
虚实同源:不简单的是讨论虚像与实像的表征问题,更准确的是讨论虚实人文精神问题,虚拟世界也应该谈情感、谈思想,不单单是技术的炫耀,用当下的媒介转换经典、切入现实及未来。新的时代气息与价值判断,应该建立在人类终极而积极精神之上,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看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说的主旨。虚拟世界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补给。然而不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真实世界存有残酷,虚拟世界存有空虚感,我们都不应该沉迷于其中唯利是图,需要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虚中也会透实,真实中也会呈现虚的东西,虚实时常同时存在,更重要的是以积极心态选择和判断——虚实同源,积极转换。
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人造情感是自然人与虚拟现实世界之间产生的情感关系。它可能表现为人与物理全息影像和异次元、人与生物克隆人、人与人工智能生命、人工数字虚拟情境发生的关系。这里我们侧重于探讨人与人工社会的高级情感关系,人造情感不同于自然人与自然事物的情感,是自然关系中不可能体现的情感关系,这种新的情感会给人类自然关系带来影响和补充,也会给现实和未来世界带来新的空间、伦理、文化和功能的变化。
四、科技是把双刃剑:自然·不自然
最后一章,以“异数39°——科技相悖论”展文献结束,辩证得看待科技带给我们生存的可能性,利弊言说落脚于人造自然与自然关系。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异数的人工化、技术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经济消费时代所引发的人的异化的一种精神补济。在人类思想史上,总是有一种把“不发达”的过去视为未来理想时代的倾向,并作为人们精神回归的参照:孔子对周朝的推崇,老子对小国囊民的向往,马克思对原始共产主义的想象,都表明思想家把自然原生态视为黄金时代的事实。在这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年代,历史深度越来越平面化,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并存,信仰、信誉的缺失与不确定,都滋生了浮躁与精神的茫然:心慌、紧张、恐惧、抑郁、易烦易躁、工作效率下降。“39°”高温形象表现了人类急需诊断的现状。军备竞赛与经济竞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而都不愿放弃,导致自然生态恶性循环。心理疾病普遍,自然静心亦成为新的心灵需求,犹如我们城市人们对田园的“慢城”渴求,休闲、旅游、瑜珈、心理医疗必会成为精神需求。科技“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自然”这个裁体,这样才能使人类未来长久的良性的发展。近期热播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也正是预示了未来自然与不自然的抗争,与自然和谐成为人类迫切的需求。同时美国电影《后天》《2012》也预示了未来环境受科技不断破坏人类最终毁灭的悲剧。
结语: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新媒介艺术不能在技术的表达和话题上跟风,需找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生存状态的媒介艺术,在媒介同步的时候,不要过于炫耀技术,逐渐追赶技术的同时,找寻体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受、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针对性,才是最重要的,找到不同于西方价值和生态体系。艺术的生态、体系的建立,结合学院教育、产业影像和当代艺术各领域一起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少的钱就做朴素的事,资金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做事的意愿,而不是等待,以现有条件慢慢改变国内新媒体艺术现状逐步走向良性艺术生态。
2011年7月24日于宋庄美术馆
【书名】人造情感(艺术)——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
张海涛/编著
序言
。人造情感(艺术)——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
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
第一章 虚实同源
第一节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第二节 人造情感
第三节 “NEW AGE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
第四节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动画展映”
第五节 “点,线,连接,连续,一个,全部,无”
第六节 “数码新绘LAND-TA-MORPHOSIS”
第七节 美国SIGGRAPH 数字动画近年精品展
第八节 马克思• 卡赞泽达个展 - 美好愿望
第九节 穿越-数字绘画展艺术家作品
第十节 法国实验短片展
第十节 重构忆象——“新坂 • 记忆卡” 影像对话展
第十一节 【野盒计划】跨界实验剧场展演-第七场.JPG
第十二节 展览开幕现场
第二章 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第一节 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 • 青年策展人邀请展
——“未来索引”
第二节 城市索引—数字艺术中国
第三节 “回忆未来 . 未完成 ”实验媒体艺术展
第四节 “陷境”中国数字艺术图片文献
第五节 位移
第六节 屋顶上的树——新媒体艺术展
第七节 摆摊
第八节 一立方
第九节 宋庄的风
第三章人造“风景”
第四章 自动!全自动!
第一节 傻瓜效应
第二节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
第五章 当代嗅觉艺术
第六章 观念动画装置
第七章 微·生·物艺术
第八章 不确定的可能性
第九章 当代影像艺术的价值判断和生态的建构
第一节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实验录像单元
第二节 07影像档案展
第三节 2011影像档案展
第十章 异数39度——科技相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