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2、2013年 > 张海涛:审查制度与当代艺术

张海涛:审查制度与当代艺术

2013-07-27 12:14:39 来源: 《信睿》杂志 作者:张海涛

图为2012年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片放映中途被有关部门拉闸,观众室外等候现场

《信睿》:和电影不同,艺术品的审查没有严格的流程。是所有的艺术品在展览前都不会经过审核吗?没通过审核的艺术品经过各方关系争取是否还会有展出机会?

张海涛:艺术品确实和电影不同,在国内电影的审查是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如广电部门,作品公映就必须有“龙标”。当然中国的电影审查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模式,如争议性的“政治、色情、暴力”画面有所界定不能公映。国内的电影是一级制,而西方是多级制,相对包容、多元和自由一些。在这里面所有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存在着学术性和终极意义的利弊问题。而在中国很多好的影片都是在民间和西方发行、参展,也是因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在去年国内的重要的独立电影节都受到了查封,也与此有关。

艺术品的审查制度在展览展示时体现的非常明显。但审查制度和流程非常不完善,文革时期的艺术品基本成了政治审查,而现在的审查机构多是通过不懂艺术的安全部门和警察部门,甚至消防部门,这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审查的标准和艺术的价值判断很不确定。

其实严格的说所有的艺术品也都会经过审核,大型的艺术节活动都是要到有关文化部门审批的,一定人数的聚会需要地方和中央的安全部门审查或暗中审查,一旦你的展览讯息和“敏感”信息在媒体中发出,布展或开展时自然出现有关部门的身影,暗审或明审都会存在。还有在创建艺术公共空间和美术馆时是需要审批的,在这些机构展示时也有自我审查制度,不然出了事也是会有麻烦的。

《信睿》: 艺术审查制度的边界一直都很模糊,并没有清晰的标准。你怎么看待?觉得界限在哪里?

张海涛:艺术审查没有清晰的标准,安全部门和专家的标准有区别,传统艺术的专家和当代艺术专家的审查标准也不同。审查制度一般都是对“政治、暴力、色情”这些敏感表达的控制。我觉得标准应该以艺术的价值判断和终极意义的利弊来判断,以法律底线来判断(当然有些地域性的法律也不合理,但必须遵守),以不能伤害别人人身安全为底线。展示时触及有些伦理底线的时候还要给观众提示,让观众有选择或不选择观看的权力,如“18岁以下人士不得观看”等此类标示。

这是2001年文化部发出的审查通知,但对审查内容的判断比较笼统。

“2001年4月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决制止以“艺术”为名义的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不良现象。《通知》指出:近些年来一些地区极少数人打着“艺术”的幌子,在公共场所以自虐和虐待动物、展示人类及动物尸体等形式表演和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并通过非法管道传播。这些罪恶行为,触犯国家法律、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社会影响恶劣。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净化文化环境,清除文化垃圾,特发布此《通知》。《通知》还附录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条款。” 

多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被禁止或警告,不允许“色情、政治、暴力”敏感题材。我曾经写了一篇一直没有发表过的文章:“宋庄≠‘宋江’”,说明我们不是为了造反,也谈不上什么招安,因为当代艺术展出作品都是独立性作品,不受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干扰和转移;重要的是给人们观念带来新的认识,独自表达情感和感受,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想说明一个问题,艺术家作品中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只是想改变现实中不完善的现象,从而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适于生活。艺术家与“宋江”所在的时代背景不同,最终实现的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为了政治报复,因此艺术对现实社会只有好处。

至于敏感之二的话题:“色情”最争议的是裸体之争。国内行为艺术从90年代马六明、张洹、朱冥等人在自己家中实施裸体行为艺术作品被抓,到近几年仍有艺术家被警察带走的现象。行为艺术“裸不裸”是一种语言问题,用裸体更多的是身体的体验借此表达一种态度和观念,艺术家根据作品表达需要来使用这个语言,而不是为了裸而裸,为了哗众取宠而哗众取宠。在实施中只要不以色情为目的也构不成情色的罪名。至于作品质量需要根据每个艺术家的理解能力和作品价值来判断。目前这方面有几个争议的焦点:1、公共场合裸体问题;2、艺术家身份认同问题和作品脉络;3、不同国家法律触及问题;4、由谁来制止和判断制止裸体行为;5、裸体的目的和意图。

作品中裸不裸体先抛开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法律我们如何遵守(我们国家有个《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说不允许公民在公共场合裸体)?这里的公民如果是艺术家或模特身份是否可以细化;“公共场合”也很难界定:艺术画廊和偏远河边算不算是公共场合?如果观众自愿裸体而且为一个积极意义的作品能否变通;更重要的是由谁来制止裸体:是不懂艺术的警察,还是懂艺术的批评家。我们个人认为在展览场地和作品语境中可以变通规定,如西方艺术家裸遍世界:斯宾塞•图尼克作品在作品语境中不以色情为目的创作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另外现实合法化问题:有的国家在公共浴场可以男女混合裸体,出了浴场不允许裸体,中国也可参考西方管理方式变通处理。由画廊场馆中艺术家身份不以色情为目的的情况下可以裸体行为,若在公共场合做展览可由文化部门或民间的当代艺术专家界定判断,而非警察部门。

《信睿》: 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除了1989年肖鲁“枪击”事件、2006年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个展》被撤、798作品被移除等事件外,还有什么标志性的节点事件吗?

张海涛:中国当代艺术中从79星星美展以来进入艺术史的事件也不断出现:
如:
1979年星星美展被封事件
1986年厦门达达焚画事件
1988年“最后的晚餐”现场表演艺术
1988年魏光庆“自杀计划”作品实施
1988年盛奇等人“观念21•太极”作品
1989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7个行为艺术被封展
1994年张洹“65斤”作品实施
90年代中期东村行为艺术裸体被抓事件:马六明、张洹等
1995年王晋“娶头驴子”行为艺术
90年代末期尸体及动物材料做作品遭到质疑:“后感性展”及“对伤害的迷恋展”
2000年杨志超《种草》事件、朱昱《食人》事件到近期的舒勇“泡泡事件”
2000年吴高钟《五月二十八日诞辰》作品实施事件
2001年何成瑶《开放长城》作品实施事件
2007年艾未未《童话》、《老妈蹄花》等作品事件
……
其中1979年星星美展被封;1988年“最后的晚餐”行为艺术表演以防火理由被封闭;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七个行为艺术被禁止。90年代中期东村马六明、朱冥等裸体行为艺术表演被抓;2000年“第一届0pen行为艺术节”在偏远的京郊怀柔举办,但仍然“招”来了很多警察,并把艺术家的朱冥、舒阳、刘瑾等人带走,大家都着急的想办法安排现场,观众也被一一做了身份登记,行为艺术节被禁止,后半场的表演转入了陈进的私人住所中进行。2007年“六月联合”中国行为艺术交流展,受到警察干预,转入私人院落进行;2006、20007年“潮白河国际裸体日”被封闭;2012年“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和“中国独立影像年展”被封闭。这些活动被禁的理由一般为超过多少人的非法聚会或防火不过关,其实主要是当代艺术揭了些现实的“伤疤”,为了掩盖真实,不让展示。

从上列事件看出,不论现实社会事件,还是艺术事件都有共同的特点:
事件的特殊性、新闻性、轰动性、刺激感和争议性给现实社会或文化艺术带来了很大的波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社会或艺术事件,与现实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反映。事件多以触及道德伦理为焦点,涉及政治、暴力、色情敏感的困惑话题。对于艺术事件的价值判断,我们也在寻找一个规律,这需多方面分析和论证。总之对事件的定性,还需考虑时代性——总体的社会观念的和背景:
1.每个时代艺术事件也不同,有的事件在历史中定性很积极但现在看起来又很荒诞,在现在看起来很正常未来又可能很荒诞,要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情境。这也是事件的特点之一:争议性和不确定性。
2.积极的运动如:女性主义运动、反战运动、种族抗争事件,可以改变整个时代人们的观念,促进法律完善和社会自由和民主,因此积极事件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消极的事件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我个人有些看法:艺术史中的艺术事件与负面艺术社会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这几个方面有关。
一、艺术史中的艺术事件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及生存感受,并具有中国情境,非片面化的生存困惑,同时具有敏锐性。
二、艺术史中的艺术事件应该艺术语言和感受在国内具有敏锐性。语言不能过于陈旧、话题老套,放入艺术史加以判断。炒现饭式的新闻,很多新闻具有没文化全凭胆大的特点,过于苍白。
三、艺术家的身份、个人经历、作品延续性和目的需了解和掌握,不能把投机份子当明星混入艺术史。艺术事件要有探索性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生存状态,如二战后背景下德国“新表现”的历史批判精神;一战背景下的达达主义的反叛,美国消费情境下的波普思潮。在中国讨论媒介样式的前卫性意义不大,只能讨论当下中国的生存背景及文化针对性,中国区别于自身以往历史并区别于西方的生存感受的东西,须抓住国外语言方式的变异在中国的意义,也就是二手现实也要考虑先验性,不能炒作三手艺术,不能把艺术史事件混同于社会新闻事件。

《信睿》:有没有一些“解冻”的艺术品或艺术展览,即起初被禁后又恢复展览的艺术?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海涛:当代艺术领域很少有象电影和文学被解冻的展览和作品,一旦被查封后,很难再举办。其中原因:一是展览是有关部门强烈干预,地方政府怕出事,审查制度还是比较严;另外主办方的不愿意再召集人员,二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审批审查制度的松紧和政治、法律阶段性的弹性也有关,时紧时松,与政治动向有关,比如89现代艺术大展“枪击事件”的法律弹性、大型政治会议和活动期间必然审查严格。没有通过审核的展览或作品一般是被撤出展场或整个展览被撤销,一般没有争取展示的机会,只有转移私人地方或隔一段时间再做。
        
张海涛
2013年7月于宋庄

注:本文是《信睿》杂志艺术、文化版块张菁的文字采访资料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