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
中国传统山水画,不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风景画。它是“文人画”,所谓文人画,一是由于他的创作主体不是画家、画工之类的专门家,而是士大夫,是官僚。中国的士大夫都是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成长起来的,儒家强调“内圣外王”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儒家文化在其实践中,“外王”和“治国平天下”受制于官僚体制,实际上成了如何作官的代名词。而“内圣”“修身”却在历史的演进中,吸收了道、佛诸家的营养,走出了形而下的藩篱,结果“内圣”与“外王”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思想,始终没有融为一体。这种文化上的不完整,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分裂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方面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沉的忧虑,一方面又极力净化内心以达到超脱和遁世的境界,这种文化上的矛盾,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刻的矛盾。事实上,宋代以后的文人画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聊寄胸中逸气”的产物,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用以排遣官场带给他们的痛苦,而找到的一条自我拯救的途径。所以,文人画绝大多数是山水、花鸟画,并且把淡泊、空灵的禅境奉为最高境界,同时,画与琴、棋、书、茶一样,同为中国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法门。
二是文人画的美学体系来源书法,3世纪就已经成熟的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诗的美学,都为文人画的出现和成熟奠定了基础,所以,文人画从来称“写”不称“画”。从这种意义上说,文人画实质上是中国书法的延长和视觉的诗,所以,中国一向有“诗情画意”的说法,或者把“诗书画”并称,而且,中国官僚文人也一向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和画家,当然他首先是士,是官,即政治家,最著名的范例莫过于苏东坡,而文人画最得力的倡导者即苏东坡。11世纪的宋代,文人画针对院体画的模拟物象而强调笔情墨趣,即笔墨的挥洒过程就是人的情感、性格的表现过程。文人画所以出现高度的程式化──画家可以一辈子只画山水或者梅兰竹菊中的一种的原因,就是因为画什么诸如梅兰竹菊之类的物象,就象书法的字形一样,已经成为一个被艺术悬置的前提,画家更强调的是画的过程──通过用笔用墨来表现自我性灵,寄情于名山大川和竹菊梅兰这些远离尘世的物象之中。
清代末年即十八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内辱外患的现实,使激进的思想家把矛头对准文人画的“出世”情怀,作为文化上的拯救,他们又一致主张引进西方写实主义及其现实精神。尤其1949年以后,中国的艺术又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此后的七十多年,在毛的指导下,一种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喜庆色彩的红光亮写实主义风格一统天下。1970年代末,中国再次向世界开放,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中国的现代、当代艺术运动几乎把整个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各个流派都演练了一遍。同时,中国文人画传统在艺术界又重新复归。
冯梦波的艺术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传统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看他的这幅电子媒体的“山水画”,电子媒体自不必说是新的媒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上面我已经说过,冯梦波在四十岁以后突然从毛、革命题材转到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研究,以及对文人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几乎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寄情山水!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文化的日渐消失,现实政治的残酷,世俗世界的物欲横流,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名利场……,让每一个敏感的中国人精神上都有一种无所归属的感觉,几乎和历代中国文人最后选择一样,就是在山水之间找到那份宁静,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之后,看破红尘和回归自然似乎是一种宿命!
冯梦波的电子媒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的另一重理由,即它不是焦点透视,又不来源某一处风景。中国山水画,从不强调忠实某一处风景,而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董其昌)”“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然后采用“遗忘法”――忘掉某一处的风景,才能“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清•惲南田)”,这样的山水乃心中山水,乃学养山水,乃陶冶性情的山水。所以冯梦波用三维建模,用Bryce渲染,以“大全景”360度视角规划整个山山水水,因此削弱了焦点透视,暗合了中国文人画对于山水的自由观察以及自由组合的方法。作品中的山形,树形,波形,云雾和气蔼都是对中国古画包括文革山水画做了很多研究后的创造。而布拉格这次展出的WCSS2008XL01中群山的肌理(textures,在三维软件中又称为mapping即蒙皮),是扫描了王鉴的《仿古山水册之六》,这个过程就是“读万卷书”过程,而且,冯梦波除了以往的游山玩水的经验,近二十年尤其频繁旅行,多有飞机上俯视山河大地的视觉经验,这就不仅是“行万里路”了。
从万米高空俯视山河大地的视觉经验,超越了或者发展了传统文人画徒步视野意义上的“行旅”“ 山居”和“可游可居”的意境,其实,宋代范宽大角度仰视的《溪山行旅图》,以及王希孟的大角度俯视的《千里江山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早已超越了正常视野中的山河大地,而冯梦波从飞机上俯视山河大地的视觉经验,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三维电子媒体更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冯梦波正是从现代科技的手段,创造出了如此恢弘并可供现代人共享的大全景新境界。同时这也来源于冯梦波“读万卷书”研究毛时代山水画的心得。1960年代,中国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根据毛的《沁园春•雪》中“长城内外,原驰蜡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大全景视野诗词意境,创作了大全景俯视角度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WCSS2008XL01》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启发,在视野和境界的创造上,却更上了一层楼,唐代王之涣诗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何况冯梦波更上了万米高空呢!
清代以来文人画笔墨越来越程式化,也是近代思想家批判的重点,WCSS2008XL01用电子媒体制作,不仅从现代人的角度转换出传统山水画的文化涵义,同时回避了笔墨陈陈因袭的弊病。在色彩方面,冯梦波追仿中国古代青绿山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个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有一种视觉上的联系,尤其是由冯的助手李文基其数年研究蛋彩画的经验,在印制WCSS2008XL01的亚麻布上,多层刷涂不同比例和配方的胶粉,然后经过风干和局部电热强力烘烤,形成复杂并可以部分控制的龟裂效果,以至于画面在干燥后,用极度稀释的银色丙烯刷涂就形成了珍珠色的表面效果,WCSS2008XL01因此比青绿山水更加金碧辉煌。
栗宪庭20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