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2008年文字选 > 劳森柏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契机

劳森柏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契机

2008-09-05 06:38:38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劳森柏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契机

资讯的输入和中国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资讯有时会起到催化剂或者中医所说药引子的作用,诸如七十年代末期日本艺术家东山魁夷画展之于中国风情油画风,1985年劳森柏个人展览之于中国达达、和现成品热潮,1987年塔皮埃斯展览之于中国综合材料画风。当然,给中国艺术界影响和刺激最大的当属劳森柏的个人展览,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资讯,中国艺术的情境,以及恰当的时间,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我所谓的历史契机。

1985年10月份,正当中国现代艺术潮流风起云涌之时,劳森柏到中国美术馆开了个展,展览期间,来参观展览的艺术家把展厅挤得满满的,而且整个展览期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虽不能说空前绝后,但在我的记忆里也是中国美术馆少有的盛况。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经历了70多年的写实主义审美教育之后,劳森柏的个展确实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次不小的地震,无论是包装箱,还是动物标本,无论是装置,还是现成品,劳森柏的每一件作品,都让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就是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在劳森柏的展品面前也倍感困惑,现代艺术史中的经典疑问:这是艺术吗?也成为中国观众的疑问,这种疑问的价值,在于劳森柏的作品开始触动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起码中国人开始知道艺术还可以这样搞。当然最重要的是,劳森柏的作品,起到了给如火如荼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火上加油的作用,它让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西方达达以后的现代艺术,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劳森柏的展览来的太及时了!因为,1985年,不但是中国现代艺术潮流――85新潮的高峰时期,同时,整个中国的文化界正兴起了文化批判热,在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身上正蓄积着对中国传统――无论是古代文人画传统还是五四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的批判热情,中国有句俗语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劳森柏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装置和现成品样式,刺激着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无怪乎,一夜之间全中国的现代艺术新潮中开始玩起了现成品,当时尽管对劳森柏的作品有些误读――其实误读一向是文化承传和影响的基本规律,一是当时中国缺乏商业和消费文化的背景,整个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批判和反文化热潮,二是劳森柏的作品本来继承了达达的语言因素,西方艺术史也把早期波普叫作新达达,所以,作为波普艺术大师的劳森柏,被中国年轻艺术家误读成达达也是自然的。那时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团体如厦门达达,杭州的红白黑小组,山西的现代艺术展览等都是受到劳森柏的影响而发生的。尤其是红白黑小组的作品,那是一组带达达意味的波普。当时还是学生的吴山专带头和他的同学倪海峰、马海舟等人创作了《红50%、黑25%、白25%》的文字作品系列,把《白菜三分钱一斤》,《居委会》等日常生活中无知、琐屑的俗语,用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的形式――口号般的大标语样式表现出来,在大量的红色中配以黑色和白色,使作品具有简洁而暴力的色彩。我甚至认为,吴山专开创的达达式波普和西方消费文化的波普样式,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幽默关系,同构即大众化、流行性、肤浅、充满热情。异质即一个是革命和暴力;一个是温情和幽默,我似乎觉得它们是人性由于冷战的不同语境,所表现出的对立而又孪生的一体两面。不仅如此,它还为后来在中国出现的“政治波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先导作用,从吴山专从波普转换出文革群众标语符号,到王广义并置文革符号和商业符号,其中起作用的是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的出现,1990年代初,西方消费文化乘中国经济改革的东风,迅速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领域,以王广义为代表的政治波普迅速表达了这种生存感觉--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顷刻间被西方消费文化所重创的幽默感觉。这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该发生的迟早要发生,但是,劳森柏的展览来得真是太及时了!

这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了,凡是经历过1985年那场现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至今依然会时不时地说起劳森柏来。知道大风画廊在中国举办劳森柏的一组版画展览,尤其知道劳森柏要来出席开幕式,并且让我写一篇文字时,我很高兴,这让我想起1985年劳森柏展览期间的情景,那时我在《中国美术报》做编辑,曾经组织过两个专版,除了介绍劳森柏和美国波普艺术,重点讨论过劳森柏给中国美术界带来的冲击波,我也写过一篇文字《劳森柏给中国观众开了一个大玩笑》。我还记得我拿到劳森柏画册,请他签名的情形,他高大健壮,面色红润,温和而幽默,我清晰的记得他用一枝后来我才知道名字的马克笔,银色的,若干年后中国才有卖这种马克笔,所以那时看到银色的字迹很惊奇,尤其他签字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他总是笑咪咪地满足每一个请他签名人的要求,每签完一个人,又总是再回报给那人一个微笑,他笑咪咪的样子,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令人悲伤的是,就在我写此篇短文的时候,劳森柏辞世了,本来想通过此短文和他探讨一些文化相互影响的问题,谁知竟成了对前辈先生的纪念!

从他自1985年选择北京和拉萨两地做自己的个人展览,到他几次来中国创作作品,就可以看出劳森柏是一个对中国有感觉的艺术家,而他的仙逝,让这组中国题材的作品竟成了他最后的作品,这是12张一组的照片合成的喷绘版画,题为《荷花》,每一张都有荷花,其中10张都采用同一个水泥材料或者石雕的荷花,另两张带有荷花的作品都是在画幅上半部使用了同一张王莲的照片。虽然现今的一些资料都注明荷花原产印度,但在中国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距今7000年,中国才是荷花的原产地,荷花在中国栽培的历史悠久,传播范围也极广,西至天山,东到台湾,北达黑龙江,南抵海南,可以说,中国是荷花的世界栽培中心。荷花也是中国文人最爱的形象之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源于印度的佛教与莲的形象一起传到中国,但汉传佛教比其他佛教传地的荷花形象更多,或者说中国到处都是荷花和荷花的形象,这大概给劳森柏太突出的印象了。

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局部使用的照片素材都太中国了,从大场面存放的自行车阵,到有飞檐的中国建筑局部,从满载旅客的客运火车,到一个街道墙上标牌,从服装摊到动物园地图,从古代壁画,到“一个孩子幸福多”的农村宣传壁画,以及一扇活板铺面的大门,一条画满特别斑马线的马路局部,一尊唐代陵墓中动物石雕的局部等等,可以看到劳森柏涉猎了从日常生活场景到古代遗迹的方方面面,从照片的出处判断,他的足迹也遍布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劳森柏使用这些照片素材――那些在中国随处可见的视觉碎片,随意地拼置组和在一起,这些照片素材的组和并没有什么联系,或者也不需要什么联系,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和兴趣,使这些照片素材的组和显得轻松而有幽默感。劳森柏――这个对波普艺术有重大贡献的艺术家,他可以这样做作品!我们受启发的是:波普的对象不一定是流行和时尚的文化,那种俯拾即是生活印象,按照自己的感觉就可以组和入画!或者说,波普――大众化的,通俗的,流行的,就是俯拾即是的生活本身,它包含着时尚,又大于时尚。

栗宪庭2008-7-8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Copyright © 2007-2025 artd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档案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artda@126.com    微信公众号:artdaweixin︱电话:01069598654

京ICP备170108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