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画刊》2019年1月刊 目录

[媒体]《画刊》2019年1月刊 目录

2019-02-14 12:04:14 来源: 画刊杂志 作者:《画刊》杂志社

 

本期导读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ART MONTHLY 45TH ANNIVERSARY COVER PROJECT

封面就是书的皮肤:吴俊勇访谈
Cover Page is the Skin of a Book: Interview with Wu Junyong
孟尧(Meng Yao) 吴俊勇(Wu JunYong)

不同的想法找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媒介要有不同的想法。封面项目对我来讲醒目是第一位,从一大堆书里跳出来。第二是好玩、有意思,变成一个可传播的故事。把一个杂志标志文在人的身上,又以这个文身的皮肤替换封面的刊头印刷,是一件特别带劲的事。(吴俊勇)

第一次有中奖感觉的中奖:牛柳访谈
First Winning Which has the Feeling of Winning:Interview with Niu Liu
孟尧(Meng Yao) 牛柳(Niu Liu)

▐ 特稿 FEATURES

选择与推广:青年艺术平台的运作方式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Operation Mode of Youth Art Platform

国内专注“青年艺术”的项目平台和专业机构,官方和民间已有不少。它们通常以展览、评奖的方式,选拔青年艺术家,以学术、商业的手段,扩大“青年艺术”的价值。选择和推广“青年艺术”,也渐成一项专门的事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激起不少批评。与此同时,这些青年艺术平台怎样运营?机构处于何种状况?评选有哪些标准?我们却所知甚少。基于现状,本期《画刊》特别邀约了朴尔敏(“新星星艺术奖”CEO)、彭玮(“青年艺术100”总监)、张新英(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在路上”策展人)、姜大方(“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参与“青年艺术”的话题讨论,分享各自的行业经验。

为青年艺术家谋福利:朴尔敏访谈
Seeking Benefits for Young Artists: Interview with Pomi
孟尧(Meng Yao) 朴尔敏(Pomi)

青年艺术不应仅囿于艺术圈本身:彭玮访谈
Young Artist Should not Limited Themselves to Art Circle Only: Interview with Peng Wei
孟尧(Meng Yao) 彭玮(Peng Wei)

 

基于学术立场,进行史学梳理:张新英访谈
Historical Review Based on Academic Standpoint:Interview with Zhang Xinying
孟尧(Meng Yao) 张新英(Zhang Xinying)

 

做一个“有根的”青年艺术机构:姜大方访谈
A Youth Art Institution with Deep Foundation:Interview with Jiang Dafang
孟尧(Meng Yao) 姜大方(Jiang Dafang)

 

▐ 现 场  LIVE

一半是高士,一半是怨妇:朱朱访谈
Complexus of Celebrity and Sorrowful Woman:Interview with Zhu Zhu
孟尧(Meng Yao) 朱朱(Zhu Zhu)

“此岸”强调的就是此时此刻的认知和实践,它有点反南京,南京受惠也受限于它的历史记忆,这么多年来几乎一直是传统势力在表演的舞台,但这些表演并非真的接续了古代的精髓,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腐朽而自得的姿态化。今天,作为一种地方性的集体心态,南京仍然深陷在“一半是高士,一半是怨妇”的模式里,走出来的人太少。(朱朱)

 

日常物的艺术介入与重生
Art Intervention and Rebirth of Ordinary Items
吴桐(Wu Tong)

 


▐ 影像 VEDIO ART

社会就是媒体实验室:张小涛访谈
Society is a Media Lab: Interview with Zhang Xiaotao
孟尧(Meng Yao) 张小涛(Zhang Xiaotao)

媒介是身体的延伸,也是思想的延伸。一手是媒介,一手是社会,我们必须思考二者怎样融合。艺术可以影响社会的认知,媒介能改变信息的传递,信息让时代重新编码。不仅媒体艺术直接影响下一代,同时当地居民面对新媒体艺术形式时,也会重新思考他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从中、日、韩近年来在地艺术实践的案例来看,在亚洲,媒体和社会是交融在一起的,这似乎是亚洲的共同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实验室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媒体实验室。(张小涛)

 


▐ 观念 CONCEPT

后人类的副本: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构建
A Copy of Post-human B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 Art Creation System
郑 达(Zheng Da)

 

▐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

去碑营:平视和遭遇绘画的时刻
“Stèles”: A Time of Equal Observation and Encounter Painting
于瀛(Yu Ying)

 

无名城市:基于超文本书写的跨文化策展实践
Nameless City: Cross-cultural Curatorial Practice Based on Hypertext Writing
马文(Ma Wen)

 


▐ 艺术批评 CRITIQUES

“再当代”与艺术的地域主义价值(上)
“Re-contemporary” and the Regionalism Value of Art I
王鹏杰(Wang Pengjie)

 

▐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不断向传统文化资源寻求借鉴的当代影像创作(下)
Contemporary Video Art Creation that Seeks to Learn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I
鲁 虹(Lu Hong)

 

▐ 专 栏   COLUMNS

展览之光 Illumination of Art Exhibition
自然采光
Natural Lighting
胡国剑(Hu Guojian) 曾堃(Zeng Kun) 刘宏剑(Liu Hongjian)

展览馆光环境可以说是影响展陈效果最重要的物理要素,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展陈照明的理论专著。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我国展览馆发展迅速,展陈空间形式多样化。在设计实践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对展陈空间照明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腻的体会。借助《画刊》杂志开辟的“展览之光”专栏,对美术馆与博物馆等展陈空间照明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和重视它,理解照明设计是观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媒介,是科学与艺术并重的技术。

 

古史钩沉 Historical Re-examination
五色神异录

Miraculous Record of Colors
彭德(Peng De)

 

读画之道 The Ways of Reading Art
伦敦,图像阐释的可能空间(下)

The Possible Space for Reading Art in London II
段 炼(Duan Lian)

 


目录  CONTENTS

07 展 讯  EXHIBITIONS AND EVENTS

13 现 场  LIVE
13 一半是高士,一半是怨妇:朱朱访谈/孟尧  朱朱
17 日常物的艺术介入与重生/吴桐

20 特 稿  FEATURES
20 选择与推广:青年艺术平台的运作方式
21 为青年艺术家谋福利:朴尔敏访谈/孟尧  朴尔敏
25 青年艺术不应仅囿于艺术圈本身:彭玮访谈/ 孟尧  彭玮
29 基于学术立场,进行史学梳理:张新英访谈 /孟尧  张新英
33 做一个“有根的”青年艺术机构:姜大方访谈/孟尧  姜大方

37《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ART MONTHLY 45TH ANNIVERSARY COVER PROJECT
37 封面就是书的皮肤:吴俊勇访谈/孟尧  吴俊勇
41 第一次有中奖感觉的中奖:牛柳访谈 / 孟尧  牛柳

43 影像 VEDIO ART
43 社会就是媒体实验室:张小涛访谈/孟尧  张小涛

48 观念 CONCEPT
48 后人类的副本: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构建/郑 达

52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
52 去碑营:平视和遭遇绘画的时刻/于瀛
57 无名城市:基于超文本书写的跨文化策展实践/马文

61 艺术批评 CRITIQUES
61 “再当代”与艺术的地域主义价值(上)/王鹏杰

67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67 不断向传统文化资源寻求借鉴的当代影像创作(下)/鲁虹

72 专 栏  COLUMNS
72 展览之光
   自然采光/胡国剑  曾堃  刘宏剑
76 古史钩沉
     五色神异录/彭德
82 读画之道
   伦敦,图像阐释的可能空间(下)/段炼

艺术家作品 
封面图:吴俊勇作品
P1—86 王心耀 谢海 张卫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