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画刊》50周年封面计划
ART MONTHLY 50TH ANNIVERSARY COVER PROJECT
对自我的指认,似乎是每一个正常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天然的、必然的阶段。但是,相对于哺乳动物生理性指标的变化,人之为人、有资格作为“万物灵长”则需要通过回到一次次自我发问与辨认之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段段随机的经验。曹雨作品的真实感来自她真实的个人经验,而大众神经能被挑动又是因为他/她们借艺术家发现了被隐藏、被轻视、被扭曲的一面。“分身”是我们在讨论中意外得到的一个关键词。如果要用一句话去说明艺术家的分身之术,那就是她将“我”作为方法,无论你将女性、女权、行为等任何概念后置,“我”就是“我”,不可让渡、不可献出。(王晓松)
曹雨:“我”就是媒介,“我”就是方法
Cao Yu: "I" am the Medium, and "I" am the Method
王晓松(Wang Xiaosong)、曹雨(Cao Yu)
特 稿 FEATURES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
City as Art Scene: Boundary Change from Space to Daily
策划人:杨义飞 (Yang Yifei)
城市被若干可见与不可见、有形与无形、整齐与杂乱、真实与虚构、公共与私密的边界分隔。边界是两个空间片段之间的界线,是人们感知空间的主要元素,体现着两个空间片段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城市的发展与萎缩带来了物理边界的流变,在制造空间多样性的同时也制造了复杂性。此次特稿邀请作者包括批评家、策展人、教师、艺术家,他们分别从各自领域探讨了从城市空间到日常生活到艺术体验的实践及思考。(杨义飞)
褶子城市的消失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old City
汪民安(Wang Minan)
城市镜像:一场关于坍塌的象征性过程
City Mirror: A Symbolic Process of Collapse
杨小彦(Yang Xiaoyan)
独众共乐:有关公园的几个臆想
Sharing the Joy of Everyone: Some Aassumptions about the Park
杨一丁(Yang Yiding)
像何利平一样生活
Live like He Liping
崔付利(Cui Fuli)
脚踏无地:二高表演的相处之道 / 生存法则
No Ground Underneath: on EGDP's Correspondence
潘思明(Cathleen Siming Pan)
玩乐时光:介入城市空间的即兴创作
Playtime: Improvisational Intervention in Urban Space
王超(Wang Chao)
耳廓:听觉的边界与日常
Auricle: Boundary of Hearing and Daily Life
李文枫(Li Wenfeng)
行为表演现场表演者身体私密性和公共性之间的边界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Bodies of Live Performers in Performance Art
刘成瑞(Liu Chengrui)
现场 LIVE
白立方之内与展示之外:“《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展览公共教育的思考
Inside the White Cube and Outside the Display:Reflections on Public Educ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Art Monthly Cover Project (2021-2022) "
孟雪(Meng Xue)、王鹏飞(Wang Pengfei)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S
撕扯与平衡: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30周年文献展的策展实践
Tear and Balance: Curatorial Practice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from SCFAI
王鹏杰 (Wang Pengjie)
“照常进行”策展手记(下)
Curator’s Scripts of “Guang Jun - Life as It Is” (Ⅱ)
蔡萌(Cai Meng)
感受力论坛 SENSITIVITY FORUM
按:2023年春,全国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一线的几十位同仁在杭州相聚,共同聚焦于主题为“作为教育的艺术&作为艺术的教育”的感受力论坛,审视与辨析科技与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做教育与通过教育做艺术,倡导重启跨媒体艺术的先锋性。此次论坛面对艺术/教育的新场域,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与教学案例,交流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试图梳理历史脉络,反思实践过程,厘清现实情境,探讨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方法,以催促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激励感-受、感-知、感-觉、感-动的发生,从而争取更开放的思考空间,更广阔的工作路径。此次选登的是几位感受力论坛的与会者在会后整理的文章,他们针对人工智能艺术系统中的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潜在文化空间与异质经验、人与物的关系等议题,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艺术系统进行视觉塑造与改造,以及在跨媒体艺术实践中对技术进行持续再选择的可能性和由此推动技术革新的可能性。让我们通过艺术主动地改造我们的学习,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唐晓林)
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
Misalignment in Culture and Error in the Creative Medium
蔡宇潇(Rhett Tsai)
科技艺术的文化语境:AI艺术实践的文化潜在空间与异质经验
Culture Context of Technology Art: The Cultural Potential Space and Heterogeneous Experience of AI Art Practices
温辰旻(Wan Senman)
“非学院”艺术讲坛 “OUT OF ACADEMICES” COLLABORATIVE ART LECTURE
三种“在地”策展的路径与方法:以“西安角”“城市地理”以及“沣水研究计划”为例
Three Paths and Methods of "Local" Curation: Taking "Xi'an Showcase", "Mapping the City" and "Feng River Research Plan" as Examples
杨西(Yang Xi)
游戏艺术 GameArt
威廉•雷森有机艺术、电子游戏和互动艺术体验中的开放结局和封闭式结构(下)
Open-ended and Closed Structures in William Latham’s Organic Art, Computer Games and Interactive Art Experiences (Ⅱ)
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赋明理(Miriam Frendo) 著,冯白帆(Feng Baifan)译
专 栏 COLUMNS
图像修辞术 Pictorial Rhetoric1991年的恋物与卑贱:劳拉•穆尔维论辛迪•舍曼
Fetishism and Abject in 1991: Cindy Sherman in the Discourse of Laura Mulvey
王志亮(Wang Zhiliang)
1991年的穆尔维(Laura Mulvey)其实并未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克里斯蒂娃的卑贱概念,她最多算是引出了卑贱与辛迪·舍曼的联系。后来在批评家哈尔·福斯特和罗莎琳·克劳斯的写作中,卑贱理论和卑贱艺术才正式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理论话语被建构出来。(王志亮)
目 录
006 展 讯
012 《画刊》50周年封面计划012 曹雨:“我”就是媒介,“我”就是方法 / 王晓松、曹雨
020 特 稿
020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 / 策划人:杨义飞
022 褶子城市的消失 / 汪民安
025 城市镜像:一场关于坍塌的象征性过程 / 杨小彦
030 独众共乐:有关公园的几个臆想 / 杨一丁
033 像何利平一样生活 / 崔付利
037 脚踏无地:二高表演的相处之道/生存法则 / 潘思明
043 玩乐时光:介入城市空间的即兴创作 / 王超
048 耳廓:听觉的边界与日常 / 李文枫
052 行为表演现场表演者身体私密性和公共性之间的边界 / 刘成瑞
057 现 场
057 白立方之内与展示之外:“《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展览公共教育的思考 / 孟雪、王鹏飞
062 策展手记
062 撕扯与平衡: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30周年文献展的策展实践 / 王鹏杰
067 照常进行”策展手记(下)/ 蔡萌
073 感受力论坛
073 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 / 蔡宇潇
077 科技艺术的文化语境:AI艺术实践的文化潜在空间与异质经验 / 温辰旻
082“非学院”艺术讲坛
082 三种“在地”策展的路径与方法:以“西安角”“城市地理”以及“沣水研究计划”为例 / 杨西
087 游戏艺术
087 威廉•雷森有机艺术、电子游戏和互动艺术体验中的开放结局和封闭式结构(下)/ 威廉•雷森、赋明理 著,冯白帆 译
093 专 栏093 图像修辞术
1991年的恋物与卑贱:劳拉•穆尔维论辛迪•舍曼 / 王志亮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