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2023(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北京新闻发布会

2023(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北京新闻发布会

2023-12-04 10:56:59.895 来源: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作者:

0.jpg


10月30日,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北京新闻发布会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贝奥玲(Aude Urcun Brunel),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戴劲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冯建国教授,2023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评委贺婧,桂湖美术馆馆长林林峰,集美·阿尔勒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荣荣、集美·阿尔勒艺委会成员齐燕,合作伙伴及企业代表、媒体共六十余位嘉宾出席,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副馆长胡嘉雯主持发布会。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发来视频祝福,预祝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圆满成功。


11.jpg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致辞表示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在这里,共同见证即将于十二月在厦门举办的集美·阿尔勒新一届的启动。9年来,这个摄影节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摄影不可错过的盛会,也是中法合作的典范。自2015年以来,厦门一直是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在中国的门户。这个合作能够持续多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集美·阿尔勒从荣荣发起以来,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创新和国际化的项目,具有真正的艺术视野。作为当代摄影的传播平台,每届都包括大约30场展览,关注亚洲国家,与大学合作,以及奖项来支持年轻的创作者。这使得整个摄影生态系统得到了重视,可以洞察这一不断变化的领域的脉搏。法国大使馆为支持这一摄影节引领摄影趋势感到自豪。


21.jpg

集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戴劲竺在致辞中表示,不以山海为远,共赴光影之约。9年来,厦门集美与法国阿尔勒这两座地理风貌相似、人文底蕴相近的城市因摄影艺术而携手结缘,凭借着兼具国际视野和地方元素的鲜明特色,集美·阿尔勒和法国的摄影节形成互动,成为东西方摄影交流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以影像艺术为“钥匙”,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集美城市魅力的“大门”,让城市与摄影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集美的一张亮眼名片。

2023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展出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位艺术家的32个展览项目、2000余件作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的“光影画卷”展开在闽海之滨,也将众多中国摄影力量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发出摄影艺术的“中国之声”,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我们相信,在这场以影像艺术为语言的“超时空对话”里,观众朋友们能充分领略厦门、集美独特的滨海之美和人文之韵。


51.jpg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致辞说:今年七月,在阿尔�国际摄影节迎来第54届,三影堂团队与集美区委书记胡旭彬带队一行访问欧洲,在阿尔勒摄影节的开幕周期间与阿尔勒副市长、阿尔勒摄影节总监近距离的交流,参观了阿尔勒文化建筑和当代艺术展览,现场感受历史悠久的古城,因摄影节,所带来的焕发着活力及光芒。短暂的开幕周期间,我们和受邀在阿尔勒参展、游学的集美·阿尔勒的发现奖和影像策展人奖的得主在阿尔勒重逢。曾经从集美阿尔勒走岀来的艺术家、策展人、评委。在这国际舞台上再次相聚。集美阿尔靳将在今年12月正式迈入第九届。这是一个年轻的摄影节,我们还有很多未知和挑战。一路走来,得到大家对摄影季参与和护爱。接下来让我们期待今年12月在厦门举办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6.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冯建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我们的展览主题借用“无问西东”这句话的学术内涵,来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育30年来的探索历程。以“文献与表现”、“虚构与实验”两个单元构成。“文献与表现”部分展示了直接摄影的力量,追求“直指人心”的影像图式,诚如阿尔弗雷德 · 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提倡的,摄影应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虚构与实验”部分体现了摄影可以突破任何美学范式,不提供激发美学愉悦功能,这些作品只为观众建构一个思考的空间,艺术家在扮演、篡改、挪用、建模等技术手段中不断拓展摄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出摄影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多元发展。参展艺术家以优秀的毕业生代表、在职教师、获得重要奖项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比如说,我们这次也十分荣幸的邀请了我们优秀的毕业生代表、今天也出席发布会的三影堂创办人荣荣先生参加我们的展览。


7.jpg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集美·阿尔勒艺委会成员齐燕介绍2023集美·阿尔勒展览项目


640 (1)2.jpg



2023集美·阿尔勒

JIMEI x ARLES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厦门举办,早鸟票即日起售,截止至12月10日!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于2015年联合发起, 厦门市集美区委、区政府支持,三影堂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集美·阿尔勒以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引进海外优秀影像作品,同步最新鲜的国际视野;支持和鼓励华人影像艺术的创作、研究和策划,助力其进入公众视野,并在国际舞台发声。创立迄今,已展示了近300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摄影展览,呈现了超过600位全球艺术家作品,吸引了43万人次观展。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成立艺术委员会,成员是: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摄影评论家顾铮,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及DECK摄影画廊创始人李锦丽(Gwen Lee),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齐燕。“艺委会”接棒艺术总监,共同策划和召集本届集美·阿尔勒的32场展览,呈现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及港台等地百余位艺术家的作品。“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和“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会在开幕周期间宣布新一届的得主。自本届起,集美·阿尔勒设立“摄影手工书奖”,以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基于摄影书的创作。

今年,集美·阿尔勒的32场展览将于厦门市集美艺术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以及厦门、福州的美术馆和艺术院校举办。集美艺术馆位于厦门市地标建筑之一的集美诚毅国际商务中心裙楼1-4层,将首次作为集美·阿尔勒主场馆向观众开放。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特别推出“群岛计划”,以“艺术并不孤单”为主题,以集美·阿尔勒主场馆为核心,辐射和联动多元文化、艺术和生活空间,邀请观众开启一场城市艺术漫步。12月15至17日的集美·阿尔勒开幕周期间,开幕典礼、专家见面会、讲座、工作坊、艺术家导览、表演、和游学等一系列活动与你相约温暖的厦门!


640 (2)2.jpg

 

联合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超媒体

首席合作伙伴:香奈儿

指导单位: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市集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鸣谢: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文化

首席影像伙伴:vivo

影像合作伙伴:FUJIFILM

协办:厦门市杏林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影像创作支持合作伙伴:Leica

合作伙伴: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NOA HOTEL XIAMEN、法国之光葡萄酒集团有限公司、林秉记

独家社区内容合作平台:小红书

机构合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DECK摄影画廊、鹭潮·鼓浪屿美院、福州桂湖美术馆、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评展︱第12届柏林双年展:指向现实,缺乏想象

评展︱第12届柏林双年展:指向现实,缺乏想象

2022-07-15 11:51:24.385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黄松/编译

▲The School of Mutants,《世界上所有碎片都将回到这里相互修复》,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第12届柏林双年展“仍然存在!”(Still Present!)近日如期而至,此次展览由法国-阿尔及利亚籍跨学科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担任策展人,就“全球资本主义在生产上疯狂且破坏性的竞赛”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展览涉及的其他主题包括全球变暖、去殖民主义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作用等。然而,支撑本届柏林双年展的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口语化的未来,而是以不同方式指向了现实世界。

近年来,当柏林双年展将策展权交给艺术家时,其结果是忠于艺术的,也因此产生了分歧。在2012年第7届柏林双年展上,波兰艺术家Artur Żmijewski的作品,给人感觉像是一次静坐,而非行为艺术表演;2016年第9届柏林双年展,来自纽约的四人艺术组合DIS聚焦“后互联网”艺术,却因用力过猛而略显尴尬。

6月11日开启的2022年柏林双年展依旧由艺术家担任策展人,除卡德尔·阿提亚外,策展团队还包括了安娜·特谢拉·平托(Ana Teixeira Pinto)、杜襄林(Đỗ Tường Linh)、玛丽亚·海琳娜·佩雷拉(Marie Helene Pereira)、诺姆·塞加尔(Noam Segal),以及拉沙·萨尔提(Rasha Salti)。

在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阿提亚将“仍然存在!”的主题描述为“西方现代性及其相关因素(殖民主义、奴隶制和帝国主义)的盲点和未经思考的方面”。这场展览避开了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跨越了柏林艺术学院、汉堡火车站美术馆、KW当代艺术中心等6个场馆,讲述对“看不见”的不公平现象(以及交织的历史根源),同时也是去殖民实践的呼吁和展示。


22.jpg

▲阮龙梅,《标本》(Specimen), 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以柏林艺术学院(Akademie der Künste)展出的19位艺术家为例。伊玛妮·杰奎琳·布朗(Imani Jacqueline Brown)的视频作品,拍摄于路易斯安那州被工业污染正在瓦解沿海湿地(俗称“癌症巷”),这是近年来环保主义者较为关注的地区;阮龙梅(Mai Nguyễn-Long)令人不安的作品“标本”,表达的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面积使用的“橙剂”(一种落叶剂,主要成分之一是毒性极大的二恶英,可使丛林落叶,游击队无法藏身),使水源和土壤难以消除污染,造成当地人广泛的疾病和出生缺陷;法政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的视频作品从对抗议者使用的催泪瓦斯、到英国格伦费尔公寓楼(Grenfell tower block)大火燃起的有毒烟雾,再到阿勒颇(Aleppo,叙利亚城市)的氯气袭击,以此探索有毒空气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艺术家团体DAAR的作品是关于西西里岛法西斯建筑去殖民化的讨论。


31.jpg

 法证建筑,《云的研究》,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41.jpg

DAAR(Sandi Hilal&Alessandro Petti),《非殖民化实体》 ,木材、石膏、有机玻璃等,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在纷繁的动态影像作品中,观众可能会停下来,聚焦塔米·阮(Tammy Nguyen)生动的绿色和金色架上作品前。他作品的灵感来自印度尼西亚加朗岛上一个越南难民聚居地的天主教公园,公园里有代表十字架的金色雕像,在这里,作为殖民者的基督不幸被散布着坠毁的美国飞机的热带地貌包围。


51.jpg

▲ 塔米·阮,《绘画》,水彩,乙烯基涂料,粉彩,纸上金属叶子等,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不同的场地也有着不同的侧重。在KW当代艺术中心,观众会对禁锢女性观念的历史和当下激进主义感到压力。半埋于地下的恐怖,如阿丽拉·艾莎·阿祖莱(Ariella Aïsha Azoulay)的庞大的文字装置《强奸的自然史》(2017/22)将 “无法访问、未开发或未承认的强奸照片”作为档案,作品指向二战结束时在柏林发生的大规模强奸,以及不太为人所知的英雄主义;如Zuzanna Hertzberg的档案讲述战争期间,犹太妇女对大屠杀的抵抗;如Jeneen Frei Njootli的国旗与胶合板剪纸的组合,表明她参与了加拿大北部育空地区(Yukon)土著妇女的艺术团体,并关注流离失所的社区主题。


61.jpg

阿丽拉·艾莎·阿祖莱,《强奸的自然史》,2017/2022


在柏林艺术学院,通过展示来自非洲各地的木制基督教工艺品,其焦点转向殖民主义,这些作品由“身份不明的艺术家”制作,创作年代追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周围是德国现代主义者埃米尔·诺德(Emil Nolde)和卡尔·施米特-罗特拉夫(Karl Schmidt-Rottluff)带有“异国情调”的画作。在附近,摩西(Moses März)手绘的流程图,错综复杂地列出了殖民势力及对其的抵抗,这看起来像是整个策展计划的密码——它通过复杂的相互关系迅速压倒一切。


71.jpg

▲ 佚名《受难图》,19世纪-20世纪,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81.jpg

▲ 摩西(Moses März),《社区》,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并不是所有的场馆都这么干净利落。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在展览开幕伊始还没有完全布展完成。在一条漫长而不连贯的走廊间有让-雅克·勒贝尔(Jean-Jacques Lebel)创作的《可溶毒药:美国占领巴格达》(2013)。作品以数十张海报围挡形成了一座迷宫,海报上是美军士兵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拍摄的臭名昭著的恐怖照片。与此同时,如果去较远的利希滕贝格(Lichtenberg)参观前史塔西总部(现为博物馆)展场的七件艺术品,会听到观众对作品的疑惑。

或许除了“这不是艺术目的”的美学论点之外,一些作品雷同的主题会引起观众“同情疲劳”。也有观点认为,“‘去殖民化’在此不是一种想象,而是一种教条”。甚至认为,展览尽职尽责地展示了殖民档案,有一种在锯末上用餐的感觉,甚至这种“展示艺术家的工作”的策展姿态,会令人感动某种窒息的博物馆逻辑。对此的一种回应可能是:如果你想要和蔼可亲的审美艺术品,商业画廊里有很多。


91.jpg

▲ 德内特·皮姆马克西·维达·阿拉奇奇格,《136年前与现在》,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一个艺术家或策展人,应该打造一个如此的实体双年展,尽管它由许多部分组成,这却感觉合适。它并不在乎是否被人喜欢,或者说是否给观众一个轻松的旅程。毕竟,它以不同方式指向了现实世界。


101.jpg

▲ Myriam El Haïk,《图案》,2022年第12届柏林双年展现场


(注:柏林双年展将展出至9月18日,本文编译自《ArtReview》作者Martin Herbert和《FRIEZE》作者 Rahel Aima关于第12届柏林双年展的评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