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张海涛︱决策与预测:人本当代与超人类未来——自律与反思:互为参照系数的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

张海涛︱决策与预测:人本当代与超人类未来——自律与反思:互为参照系数的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

2024-06-12 17:36:22.836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注:本文为艺术档案网专稿,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决策与预测:人本当代与超人类未来

——自律与反思:互为参照系数的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

文︱张海涛

目录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特征互为参照关键词:

引言:决策当代与预测未来

一、艺术哲学与真相的探索

人文主义与科学人文主义

人类学与后人类学、人本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人类世与科学世

虚拟与现实.精神与物质

差异多元化与共生多中心化

解构与批判.建构与重构

存在主义与未来主义

二、艺术观念与艺术背景

感知与想象

确定已知与未知不确定

身体身份与基因杂交、长寿与永生

三维与多维空间,人间烟火与太空神话

后殖民与太空殖民、世界大战与星球大战

人人大战与人机大战

三、艺术媒介、技术与语言

物媒介与数媒介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

宇宙与元宇宙

生态与生化

2.0互联网与web3.0区块链

结语:未来艺术的价值观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特征互为参照关键词
当代艺术:人类世、切身感受、人文主义、物媒介、决策、后现代与当代哲学、已知与确定、感知、差异与中心化、解构与批判、互联网、权力集中、人类智能、存在主义、后置、社会契约、信息化、同时性、自然与人本、身体身份、长寿、三维空间、人伦道德、人间烟火、宇宙、时间叙事、造型、神创论与进化论、自然事物、物质、现实、粗犷、声音、纪录、大脑支配科技、货币、身体寓言、天人合一、批判的现实、世界大战、生态危机、人类学、人本主义、后殖民、人人大战、自律当代

未来艺术:科学世、概念虚设、科学主义、数媒介、预测、后人类与未来学、未知与不确定,想象、共生与多中心,建构与重构,区块链、权力分散、人工智能、 未来主义、前置、数字契约、智能化、共识性、超自然与超人本、基因杂交、永生,多维空间、人机伦理、太空神话、元宇宙、时光穿越、异形、人造论、人工进化、异形生物、暗物质、未来、精致、电子声音、虚拟、科技支配大脑、虚拟货币、智能预言、人机合一,反思的未来、星球大战、生化危机、后人类学、超人本主义、太空殖民、人机大战、反思未来。


引言:决策当代与预测未来.自律现实与反思未来

2010年后是中国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互为启示、影响和延展的时期。从艺术价值判断与生态建构视角可以看出,2010年后世界范围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分配逐渐与科学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密切相关。国际政治经济由全球化阶段进入了合作之后的新一轮的新冷战阶段,面对中美贸易战和脱钩的危险,国内内卷化的生存环境也开始逐渐收紧。中美贸易战的核心问题,除了经贸关税的焦点,更重要的是科技安全与产业之争,新的高端科技军事与电子商务成为了两大阵营真正的焦点。由于2010年后智能化、生物、太空、数字领域飞速发展,未来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全部都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未来关于地球生态危机流浪火星的星际殖民问题、生物杂交与克隆伦理话题、人机取代与超越人类的问题、元宇宙战争等等敏感话题都会提上日程,所以艺术需要表达自律的现实和反思未来的可能性。

如果说80年代中国是隐性的现代主义冷战对抗的时期向后现代多元生态转向的时代,这个10年是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语言、媒介的观念化在中国快速演变的阶段,可以看出国内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比西方文化晚了近30年;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都市消费的社会化转型,由物媒也开始转向了电子消费,中国的艺术也进行了社会化介入的当代艺术的转型;90年代末的互联网的数字化和大众化,2000年后逐渐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而2010年后的智能移动手机及电子商务,让自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逐渐让人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当然依然存在各种审核)。电子商务的大众化:如美团、淘宝、支付宝、顺丰、滴滴、抖音、小红书等APP等消费的普及,更让我们关注的焦点话题转到了科技伦理、科技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奥特曼等企业巨头成为了各领域改变世界的风云人物,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不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的科技,都开始逐渐向数字智能化和多中心化web3.0区块链元宇宙和大模型、具身智能的转型。


1.jpg

▲ EX沈阳EX未来科技馆

2.jpg

▲ 未来艺术图谱

3.jpg

▲ 当代艺术图谱


艺术领域除了当代艺术关注正在发生或历史已经发生的事件之外,未来艺术在201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艺术教育、艺术媒体传播、策展、创作生态开始关注人类的科学世界,不仅仅只是关注个体对当下社会生存感受的表达,更多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科学价值观、伦理和生态作出预判,警示当下决策性的行为。2008年作者开始写《未来艺术档案》一书2012年出版,2009年策划《未来索引》展,科学改变生活方式的节点是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在2010年前后出现与盛行,2022年成为元宇宙元年、2023年成为人工智能元年、2024年又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科技的元年。历史学家研究当代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下和未来提供参考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规律,从中获得当下的决策依据。未来的不确定和未知性更加赋予了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当代出现的实证问题,必然会考虑及时解决问题,而未来未到来之前我们做不出即时决策,只能预判如何去避免危机的扩散,将当下作为参照的系数,甚至将历史作为未来参照证据之一。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预测未来的数据,给当下的决策做出警示性的判断。未来除了诠释未知的不确定性的世界,还会通过科学的实证探寻世界的真相。
另外对于未来的预判我个人更倾向自然和科学的研究是因为人文学科中的社会学、人类学涉及的人类至上的权利欲望的价值观,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人类尊重自然和科学的融合,是未来解决人类未来生存危机的重要途径。当然,科学与自然的发展方向都必然与人类相关,所以未来世界的自然世、科学世,与人类必然融合,只是看哪个领域更多地主导世界的发展方向。

4.jpg

▲ 当代艺术图谱


一、艺术哲学与真相的探索

人文主义与科学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一词即指与“神学学科”不同的“人文学”,它是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的,以人为中心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文化,这种用人性或人道主义取代宗教神学理论,也是一种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自文艺复兴之后人类文明由中世纪神的价值判断支点转向人的价值尺度衡量一切世界观和意志,是对博爱与性善的价值观的肯定;而人类的性恶说的人性欲望的膨胀,而对于普世价值的自由、平等、民主,让人类的生态伦理面临重大的挑战,需要通过社会科学的大数据与物理科技、数字与生物科技来改造人性或自然基因的编码中带来的原始宿命,如生老病死的规则是否可以通过生物的基因编辑改变,地球生态破坏后是否可以逃离地球,或通过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服务于人类或监督人类,是否能够通过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得以永生,是否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让残疾的人站起来、听到声音、视觉复明。科学发现人类的大脑、身体运行规律与宇宙、计算机系统惊人的相似,而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的创造性正在逐渐颠覆现实世界。科技也可以让人类的幸福指数、寿命延长、计算能力加强,这些都是科技主义改变人文主义的地方,交叉性学科正在改变人类的命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普世价值、多中心化与全球化融合的时代,智能科技、元宇宙及区块链、生物、数字、太空战略成为未来人类世向科学世转向的时期。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是人工智能、生物和太空的后人类世纪,不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就无法生存。当代艺术在感知当代存在的价值固然重要,而未来艺术运用科学预设未来,由未来的结果或终极现象来启示、警示当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性与当代性相辅相成,不是一个替换和割裂的关系,是共生延展的关系。未来政治可能借助高科技实现未来智能化管理与监督,科技战也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新模式,社会人不用科技载体无法生存,连车都打不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而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为了回避科学主义与人文科学的单一性和绝对信念,我选用了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概括未来学的特征,科技人文主义相对保守、更温和,进化人文主义创造超人类。科技人文主义依靠的是技术设备的探索、控制人类的感情或恐惧的体验,因而科技宗教就此诞生了。万物互联逐渐在淘汰人类本体主义,数据主义解释说万物全球经济危机,都能统一在数据算法之中,数据处理系统让传统的民主制度逐渐消亡,被数据霸权时代所取代。万物互联的数据流全被数据替代,政府都可能无能为力。从计算的角度看世界,人类只是比猪聪明复杂,但和人工智能比又弱了很多。科技宗教真正打破人类的权威和意义,只有上传自己的数据才算有意义。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将被控制,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个体所有权?我们将失去所有信息的自我意识。当胚胎克隆、基因编辑已经成为可能,人类可以创造和设计生命,这些权利又是谁来掌握,这依然是个政治问题,底层人很难掌握这个话语权。怎样做才不违反基本的伦理道德?面对种种全球性问题,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然而这个社群成立的前提是需要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不然被集权和野蛮的群体操控依然是一种灾难。


人类学与后人类学、人本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人类世与科学世
人类已经经历了没有人类改造介入的自然世和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的人类世社会文明,人类逐渐开始运用科学技术预设和想象未来世界,创建后人类科学的世界观,从人文主义、人类学、人本主义逐渐向后人类的超人类、科学世转向,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当代与未来文化的几个核心概念:人类学、人本学、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人类一直在探索未知真相、解释自然宇宙现象、改善人类便捷、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化的生活方式,然而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重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超速进化成为井喷式发展主流现象。科学世开始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涵盖科学哲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强调观察现实世界的风向标,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倡导科学方法,激励科学的思维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科学世内容涵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领域,让科学改变着人类生活、生产的世界。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侧重研究人及其文化价值的学科。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而人类学者通过田野考察研究不同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比如不同地域民族、民间文化,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多以人类的价值尺度研究人类改造自己的文化、制度。 人类学通常分为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四大分支。人本学是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拒绝唯物主义,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行为主义的人性动物化,除了人类本能的对环境的反应还有自由意志和社会责任的行动。
后人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和福柯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批判了19世纪人本主义者的“人,而非神,才是价值核心”的观点。福柯特别强调“人”的终结,认为应当批判“人类”概念。马克斯·莫尔、雷·库尔思韦尔和凯文·凯利等人是后人类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基于大脑科学、神经药理学、生物克隆技术、基因修复技术、人工生命、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太空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希望改造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精神世界,加速了自然进化通过技术实现的人工进化的社会思潮和实验性探索活动,反映了科技对后人类主义的深远影响。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超人文主义、超人主义、过渡人文主义,是未来学家赫胥黎(J. Huxley)于1957年提出,也是一种试图运用高科学技术来增强人类的精神、体力、能力的价值观,并用来克服人类残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的弱势能力的科技文化运动,比如人造智能、克隆人、赛博人、生化人、脑机接口、虚拟人、人工生命带来的伦理、永生、职业取代、身份问题等超人类主义带来的可能性危机、后果和意义,以及对人类世界生存状态的改变。


5.jpg

5S.jpg

▲ 未来艺术图谱

6.jpg

▲ 当代艺术图谱


虚拟与现实.精神与物质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技术和劳动、知识获取交给Al之后,我们需要的是比AI更具创造力的思维和概念,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不会被机器人所淘汰。马斯克说:“我们的世界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是真实的,我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的可能性很大”。怎么来理解马斯克的这个观点,可能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可能是造物主的游戏世界,也可能说我们的万物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之间的空隙也多是虚空的,万事万物就如像素或体素一样,我们都是虚实临时组合的物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可能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或超越现实世界的镜像,更具想象力和真实感,它也是超越表象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我们可能是被造物主在元宇宙游戏世界创造的人,我们的命运又与平行世界的量子纠缠所共谋或产生相互的宿命关系。我们的很多的命运行为都与平行世界的牵引相互联系。而东方传统文化认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是一个阴阳互补的关系,虚拟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寄托,精神寄托也需要以真实世界作为依托,相互转换,虚拟的灵魂世界更重视精神的世界,它是可以支配我们表象的物理世界的真实,也也可能就是所谓的心灵和肉体的关系,这也是精神和存在的关系。
我们的星球上人类发生的一切与亿万光年之外的平行世界有着互动的因果关系。最新的科学实验发现意念、灵魂的想象的速度超越一切物理领域传播的速度:光波速度,这样我们也可以证实“以虚强实”的重大发现。人类逐渐发现精神世界强于物质的存在;另外一个科学发现“双缝干涉实验”也正在论证着这个神奇的现象,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当然有新的理论也在论证这一发现的争议性),“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也早已证明了心物的关系,心物虚实感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7.jpg

8.jpg

未来艺术图谱


差异多元化与共生多中心化
后现代与当代强调差异性的多元文化,然而这些种族、民族主义仍然充满矛盾与冲突。赫拉利《未来简史》中也提到了在未来饥饿、瘟疫和战争逐渐会消失,主要希望科技解决瘟疫、饥饿和战争,然而如果人类没有共生的价值观和乌托邦的观念和信仰,科技再发达也无效,反而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俄乌战争、阿以战争一直存在,差异性的多元主义仍然存在阶级、集权,而元宇宙中的web3.0与智能契约,以宇宙视角关注地球生存的问题,多元多中心化的金融,强调元宇宙的共识,相互依赖的信念,这样才能做到共生与生共识。
对于现实的国际世界不同的同行者、不同的民族、地域、宗教、文化、政治都有着差异性,对于原始文明的改造也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单向的民粹主义必然会产生各种战争。面对今天的东西方,南北方的国际社会我们依然存在着价值观冲突,是并存,还是对抗?从上世纪世界大战热战到冷战到贸易战,自然生态危机、疫情肆虐依然存在,如果站在国际视野,同行解决,不能过度夸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欲望和利益。人类一起共同面对新的超人类生态伦理、星际殖民带来的危机依然需要同行际遇共生。


解构与批判.建构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也被很多学者纳入到泛当代艺术范畴,后现代侧重表现解构或后结构之后批判的观念,一个思潮反叛另外一个思潮,从达达主义表达虚无的偶然性解构主义到无政府主义,源于一战或二战对于既定世界秩序的打破,不相信文明能够稳定一切秩序从而批判所有世界发生的一切,而当代艺术的波普、公共艺术、照相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纪实、新历史、政治艺术、贫穷艺术、身体艺术、媚俗艺术、酷儿艺术、感性艺术、私摄影等思潮试图打破解构的虚无介入现实,成为当代艺术新浪潮,而未来艺术试图建构新的科技伦理与宇宙生态的关系,而人工智能、太空艺术、生物艺术、数字元宇宙艺术成为了未来艺术新的浪潮。未来艺术除了建构新的社会伦理,比如元宇宙虚拟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新生的生物伦理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还有与外星人的伦理关系都试图关注地球外的太空与微观世界,寻求人类新的生存空间,造寻人类宇宙存在的真相:探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真相。


存在主义与未来主义
未来人工智能的独立意识一旦出现与人类没有差异的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成为人类预测未来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人类存在主义建构的非理性、感性的人文主义价值尺度。身体感受与直觉似乎越来越不可靠,数据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捆绑让机器有了逃离屏幕去感知社会的动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机信号。除了职业取代,人类还可能会面临全面的空间意识的取代。
当代艺术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语言、新媒介。能让我们亲近现实显得很“接地气”,而未来艺术的陌生和不确定性,让当代人有距离和恐慌感,容易被忽视,但往往边缘、好奇和未知的世界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它充满各种可能性。当代和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摆脱人为的干扰逐渐清晰地还原真实,也可能随着记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模糊地被胡编乱造,越来越虚假,因为除了时间带给我们的物理性问题,也会受到权力化的篡改。但不论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还是制造现实的虚假,记录正在发生的生存状态,都是当下人的认知和感受方式,这是“我知故我在”的思维模式;而未来艺术的预设性,是当代和未来艺术的区别之处,也是二者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未来艺术源自当代艺术的脉络,但又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思维特征。当代艺术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当代性也探讨实验的可能性;未来艺术更是如此——想象未知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即使我们的未来有问题,但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未来。未来也必然与科技有关、与人有关、与当下和历史有关,所以我们关注的未来并未脱离时代、人和当下社会。

9.jpg

▲ 未来艺术图谱


二、艺术观念

感知与想象、已知确定与未知不确定
近未来认知时代的几大法则:判断比知识更重要、算法比数据更重要、想象比感知更重要、反思比认识更重要。当代艺术强调艺术家表达和转换当代或历史新的认知,对于周遭生存环境的即时反应,多通过现成品材料与多媒体来表现和介入现实,及作者表达个体对当下现实公共社会的生存环境有所感悟。而未来艺术多通过可预设的媒介,如高科技艺术媒介去想象或预判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以及探索宇宙与元宇宙世界的真理发现或表现一种乌托邦、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
人类历经传统的形式创造与内容在传承中求发展,现代主义的语言创造和个体感受的线性二元表达,又历经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构,当代艺术媒介创造表达个体感知社会的境遇体验,未来艺术开始逐渐通过科技媒介表达不断揭示宇宙的真相,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与未来社会矛盾的探寻,表现人类未知太空科技的想象力也是未来艺术的话题,预判未来人类、机器人、外星人与太空宇宙的超人本关系是未来艺术的本质和主旨。

10.jpg

11.jpg

▲ 未来艺术图谱

12.jpg

▲ 当代艺术图谱


其实所有职业工作的目的都是在预测未来,因为未来从时间上说下一秒就是未来,比如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走势是否会造成经济危机,医生诊断需要解决病人的痛苦。远见与眼界决定了人类的境界,也决定了我们关注近未来与远未来的尺度。我们人类局限性的思维让我们一直注重历时性和及时性,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地避免社会化塑造的时间视野,对未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存启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未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存启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当然,艺术家也可以批判未来,未来的艺术还可借新的媒介表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的矛盾冲突,平衡与反思未来与当代的生存之道,可见未来依然具有普世性和相对性。


生态与生化
未来生物艺术涉及的焦点领域有:寿命革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取代上帝设计再造生命与创造新的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可以让人类寿命延长甚至生命不死、逆转时光,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的设置,如教育系统会调整时制;医疗系统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地球上的人口不再减少,会让地球的负担无法承受。青春永驻会改变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改变伦理系统,例如:身份和年龄都将不再有对比,可能儿女、父母、祖父母都有同样的生理容颜,心理年龄相差无几。

13.jpg

▲ 未来艺术图谱


未来人类创造一个会思考的智慧型DNA,人类未来逐渐可以取代上帝创造超级后代,取走成功人士的DNA、消除疾病、去掉劣质基因,再造精英人类。如此,人工介入基因的改变可由人类自己控制人类的进化速度,推翻达尔文等生物学家所提出的“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 克隆人(禁止)和人体器官的无性繁殖、嫁接是近十几年人类争议度最大的生物伦理话题。自然人与再造人的生活方式、思维、身份的差异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贫富差距,而再造人类的专利权也需要建构非常严格的法律监管机制。

14.jpg

▲ 未来艺术图谱


身体身份与基因杂交、长寿与永生
传统当代人是自然人通过养生顺应自然来获得寿命延长,探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或心物感应的信仰,也让人类的欲望得以抑制,甚至消除减少快乐的欲望后像石头一样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感觉,最终的麻木不仁是否能达到快乐指数还未知也不确定,而且需要经历漫长的苦修或顿悟,而科学的基因编辑让人类或动物延长寿命,通过药理和物理生物技术改变或增加我们的快乐指数、计算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具有科学性,也甚至也可以通过生物微电流刺激得以实现。

15.jpg

▲ 未来艺术图谱


三维与多维空间,人间烟火与太空神话
未来艺术的时空穿越可以通过元宇宙实现,当代艺术关注三维地上人间社会的烟火气,即当代人在生存痕迹与生态中生存方式。而未来艺术试图通过未来的时光机器穿越到未来多维的宇宙太空,也关注人类外星世界的生态危机和伦理危机。未来世界异形生命与异空间暗物质不断被发现,给人类带来不断的恐慌。虽然这些异形生命和空间符合未来艺术的想象力特征,但人类的眼界决定了其想象力的局限性。
未来世界必须通过生物、物理、技术才能逃离有限的生存空间。当代艺术关注的神创论与进化论信仰的迷失与进化论的物竞天择的价值观,最终将被科学所取代。迷信的神化只是人类的神话,而科学的造物主不一定是人形的神,而可能是未知的造物主也可能是外星生命,未来人类也将成为一个科学的造物主,他将创造新的智慧生命,创造新的具有情感、反思意识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生命,支配着大脑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将被人机合一的理念所取代不断的轮回发展。

16.jpg

▲ 未来艺术图谱


后殖民与太空殖民、世界大战与星球大战
地球未来一旦陷入深重的危机,必将走向实施太空移民的境地,也必然引发新的太空殖民,争夺太空领域的星球大战,而且对于当下来说太空之争也是地球上的人类之争,必将卷入机器人、超人和外星人的介入,因为所有太空天眼是智能化的卫星、超人、飞船和机器人在操纵,他们掌握着地面人类的军事、经济、科学、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太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未来强人工智能、超人、外星人一旦加入到军备竞赛之中,成为人类权力实现的砝码,也将从各个领域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方向。


人人大战与人机大战
未来战争依靠的是尖端科技,而不是炮灰在人数上的优势,未来人机合一的超人军队成为趋势:超级战士、科学家、黑客指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生物科技都会成为战争新的系统手段。未来由算法指挥着血肉之躯战斗,机器指挥机器的战争避免了人类受到恐惧、饥饿和疲劳的影响,未来也可能是由机器指挥人类生存,算法比人类更快,人类思考及行动速度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的战争。上传了伦理算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士兵,不具备情感、意识和欲望,可以避免智人士兵的失误、强暴、掠夺,当然如果强人工智能的士兵具有反思意识和欲望另当别论。

三、艺术媒介、技术与语言

物媒介与数媒介 

媒介是艺术表达的介质与载体,传统媒介从国油版雕到后现代的行为艺术、录像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其实还都属于物媒介范畴,这里面行为艺术和录像媒体艺术是否属于物媒介有一定的争议?我认为行为艺术是以自然肉身和现实社会、自然材料作为语言表达的载体,身体与物媒都是非数字化载体,与数字网络或传感器交互、生物杂交转基因、脑机接口等手段表达技术伦理与生态观念很不一样。录像媒体艺术以磁带记录和胶片时代的物理成像与技术载体,也属于物理媒介的领域,与具有未来感的数字艺术媒介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后来录像媒体艺术介质也逐渐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逐渐成为新的媒介,而生物艺术、数字、物理艺术、人工智能、元宇宙艺术在当下与未来是成为新的趋势,也是区别于当代艺术向未来艺术转向的重要特征之一。

2010年后的科技艺术、数字艺术的展览、创作、专业学科教育、艺术媒体传播都开始向具有未来感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段各大美术院校陆续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和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专业)、新媒体艺术系(专业)、新民间艺术(包括乡建),其中多种媒介工作室又分成了:影像艺术科技艺术、数字媒体、信息艺术、未来媒体艺术、游戏艺术、动画艺术、摄影、综合艺术、艺术展演、开放的媒体、交互艺术等等,这些领域的教育都经过了跨界与延展,从事当代艺术的工作者越来越多,展览也必然会增加。另外在艺术区美术馆、画廊,甚至文旅项目的公共艺术地产、购物中心的推动下,作为这些平台,社区都试图通过展览来扩大宣传,带动旅游、带动消费,建构综合品牌效应。
2010年后城市化艺术区和文化产业与科技结合,传统的媒介如摄影、动画、雕塑、电影都开始向数字化转型。手机等移动媒体的技术成熟,装置艺术、录像艺术、行为艺术的势头也开始减弱,转向科技化、数字化、沉浸式、传播快的智能化交互艺术,媒体建筑、计算机绘画、裸眼三D、全息影像、无人机艺术、虚拟现实、游戏混合现实、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加密技术、从元宇宙艺术领域的数字人等媒介都具有了巨大的潜力。当代艺术也必然随着科技媒介的爆发式发展,让艺术现象与思潮延展到未来对社会新型生活方式、伦理和生态的关注。最近艺术创作与教育领域都正在实现媒介更新: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多模态大模型的文生影像、自动剪辑等技术媒介介入创作动画、游戏、影视艺术专业领域创作,还有具身智能的机器人艺术领域的创作都开始了人机共生共创的发展。

17.jpg

▲ 未来艺术图谱

18.jpg

▲ 当代艺术图谱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向的阶段,即人类试图实现或接近强人工智能的阶段,也是由专用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向的阶段,实现人工智能综合能力与人无差异或超越人类智能的井喷式发展的阶段。2022年是GPT语言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的元年,而2024年被学界称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元年,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将这两个领域高度结合,其实也是实现终极的人机合一,让具身智能的机器人拥有大模型的大脑和灵魂,实现仿生人类精神和肉身的融合的过程,可以让AI更加智慧,通过传感器、元宇宙导航技术在行动中感知世界。人工智能艺术必然就会在这时也会不断地爆发,我们这次的人机合一的展览就是侧重于具身实体机器人的媒介或载体的策划或创作。未来人工智能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们也将进入一个未来已来的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太空、生物技术大变革的时代。

19.jpg

▲ 未来艺术图谱


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是具身智能与非具身智能的结合:GPT与open AI机器人捆绑的具身智能Figure可以做家务,归类选择物件,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快速奔跑的人形机器人,速度达到6km/h。SORA生成的1分钟长的视频达到1分钟,而且可以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甚至可以预设短暂的未来,具有人造世界模拟器的智能;LTX一键生成长视频,时常高于SORA;MJ(Midjourney)在不同视频及环境背景中将人物一致;Pika可以自动让视频说话了,口型一致;Claude3图表整理图文资料,号称超GPT4;第一部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终结者》,美国当地时间3月6日,好莱坞制作的全球首部、完全由AI制作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举行首映礼,电影长达90分钟。ChatGPT4o可具有可视能力,人性化聊天口气。


▲ 未来艺术图谱

22.jpg

▲ 当代艺术图谱


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
艺术在不断的通过新媒介预设未来,警示当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分为:人形机器人、非人形机器人探讨未来世机器人与人类可能出现的和谐或危险关系:近一年AI它似乎具有了意识、情感标准、想象能力、反思能力,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未来GPT与实体机器人的捆绑,从屏幕中逃离,有了手脚的感知能力和灵魂,成为行走的超人,可社交、转换不同的环境空间,这也是我推荐具身机器人艺术的重要理由.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向文化艺术领域跨界,艺术创作与设计也迎来了新的拐点。尤其ChatGBT的出现,正在颠覆我们对于人际伦理关系、职业取代、创作身份的主客观关系的改变。AI深度学习的信息资源来源于人类的互联网所以机器有可能学习人类善的一面,也会学会人类恶的一面。未来应该制定机器人法律制度、保护的机制,目的是与人类和平、平等的生存,甚至监督人类不利于地球生态与文明发展的行为。未来奇点是通用或超级人工智能产生独立意识、智能超越人类的节点,未来就剩下人类借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人机合作共生,管理人工智能。人类通向机器人奇点时刻需要反思AI与未来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利弊矛盾与共识性特性,人机合一是人机互相高度依赖,异质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也是指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高度融合奇点阶段。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进入“后科学世”。如今,科技巨头们都试图以科学主导改变人类世界的自然宿命和人类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

▲ 未来艺术图谱


宇宙与元宇宙
我们的世界可能是造物主虚构的时间与空间的多重宇宙,我们的时空也可能未来被穿越,双缝干涉实验、量子纠缠理论的平行世界,都试图将我们的意念与宿命关系、波粒二象性进行了颠覆性的揭示。通用人工智能正在实现,也证明了人类有创造虚拟智慧的元宇宙生命和具身智能生命的能力与可能性。未来艺术是一个重构与建构新宇宙世界的科学世。时光机器是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逻辑,当代科学也逐渐证明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线性发展的逻辑,时光机器与星际穿越是未来太空时代最重要的两个话题。霍金说:“时间机器可能会让我们的现实消失,星际穿越可能遭遇外星殖民让人类遭遇灭顶之灾。”元宇宙与宇宙两个世界其实相互转换、阴阳共生,都是在延展人类对于生存空间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虚拟现实先驱杰里米拜伦逊在过去十六年里一直在研究虚拟现实,将扩展同理心和共生感作为伦理的情感基础,如在虚拟现实中找到归宿感,逐渐改变我们对从环境变化再到种族歧视等等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元宇宙中可随时打破物理空间和经济窘境,节省时间成本而到未来与过去的世界中遨游、工作,如埃及金字塔到敦煌、未来虫洞、外星世界,我们都可以通过数字分身去体验与感知。未来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帮助患有自闭综合症的患者进行交流,实现意识直接操控的游戏界面,也可以将传统的游戏升级为元宇宙游戏,如俄罗斯方块、吃豆人和多人游戏,开发多人脑机游戏,使用脑电图仪来读取脑信号,通过经颅磁刺激仪来写入脑信号。

25.jpg

▲ 未来艺术图谱

web2.0互联网与web3.0区块链
Web2.0的互联网是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通过大厂网络研发的博客、论坛、微博、QQ、微信等网站与社交软件,自我发布信息后可留言讨论,做到了人人都是媒体人的可能性。Web1.0是互联网大厂门户创造的网站,大众没有发布信息的权力,主要是投稿的方式被审核后由网站选择发布信息,是一种精英式媒体时代。web3.0的互联网是以区块链的多中心化节点单位发布信息,每个信息可通过加密方式受到唯一性的版权保护。
虚拟资产确权评估其价值就是将数字世界的财产通过虚拟货币或 NFT铸造的数字黄金得以价值确权。区块链互联网中的虚拟人分身也可以在人工社会建构的元宇宙中生活,创建元宇宙的社区、CBD大空间,还可与实物捆绑,就像一个虚拟的具有空间感的淘宝,在人工区块链社区的任何数字财产都可以加密上链交易,受到透明式智能契约的保护,消费数字财产都要通过分布式数字记账或时间戳来确权,元宇宙的虚拟人与物可以智能生成,通过智能建模,每一个生成指令都可以将成为一个NFT作品,也可限量版数收藏,这就是元宇宙区块链与传统互联网的不同之处,加密创建的游戏,也可以通过共识社区共同商定游戏规则,而不像传统游戏都是由大厂制定和控制元宇宙的世界游戏规则,而元宇宙试图实现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的体现,可以自我管理自己的虚拟空间和资产。可见当代世界的权力依然集中,未来世界需要我们权力分散,除了科技哲学理论上的改变,权力集中更应该让科学人文主义的意志逐渐改变专制的政治与人本主义的制度,让外星人、机器人、数字人、克隆人也介入到世界之中,当然应该给他们制定法律机制和共识机制。
人文契约靠的是物媒纸质媒介传播,而数字元宇宙智能契约依靠区块链智能协议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由于其加密及透明性特征和前置特征可以及时记账,分布式记录具有极强的信誉度,而非后置契约的不可靠性,后置社会契约在撕毁契约时处于潜规则的不知情原因,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契约方式。

26.jpg

▲ 未来艺术图谱


结语:未来艺术的价值观

未来艺术侧重表达未发生和未知的观念。人类身体存在的生命载体活在当下,但精神想象可以预见未来,现实的竞争、矛盾、困惑都可以寄托于未来,愿望创造乌托邦世界,这是后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无论高科技怎样变革不断,而人类对未来的期待核心理想依然是得到永恒的尊严幸福感。单向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带来的利弊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双刃剑特征,人本学涉及的人类至上的权利欲望的价值观,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人类尊重自然、人文、科学的融合和利弊平衡,是未来解决人类未来生存危机的重要途径。不应该是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而是将三者相互转换,缺一不可。如果未来只重科技必然人文自然生态缺失,只重人文、科技也会造成自然生态报复,只重自然的原始性也必然愚昧野蛮,文明和真相就得不到补充,因此三者不可缺一。张海涛

2024年5月5日于北京通州

31.jpg

▲ 未来艺术图谱


参考文献:

1、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主编张海涛


作者简介: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导)、中央美术学院城院研究生部课题组导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高级讲学专家,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研究员,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美术师,曾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曾策划:2024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2023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展;2022我的元宇宙,BOE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常设展;2021 分身:我宇宙、2021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