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北京]星星美展

[北京]星星美展

2010-02-28 21:31:10 来源: 东方视觉 作者:artda

黄锐,夏,布面油画,46x63cm

展览名称:星星美展
策 展 人:黄锐 马德升
艺 术 家:艾未未  包泡  薄云  陈延生  何宝森  黄锐  李爽  马德升  毛栗子  曲磊磊  邵飞  宋红  王克平  严力  杨益平  赵刚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东侧、画航斋(北京五四大街1号门外 )
开幕时间:1979年9月27日
展览时间:1979-09-27 至 1979-12-02 

 
1979年,9月27日-12月2日 第一届“星星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展出。9月29日遭禁,10月1日“星星”成员上街游行。同年11月23日移展北海公园“画航斋”,由于展览遭遇封杀到游行到复出,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参观人数超过了三万。这次展览由23位艺术家组成,大多数都是青年的业余作者,作品163件,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木雕等,主要成员有王克平、马德升、黄锐、曲磊磊、邵飞。后来栗宪庭在次年的《美术》发表的文章将作品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干预生活的作品,一是对形式美的探索。这是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艺术事件,它给中国当代艺术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艺术家作品 

 何宝森,洪流,水墨,45x70cm

曲磊磊,爱因斯坦

何宝森,女工肖像,水粉,44x58cm  

薄云,泊,纸本设色,51x52cm

 

曲磊磊,居里夫人

 

  薄云,啊,长城,纸本设色,52x64cm

薄云,渔村,51x52cm

黄锐,新生

尹光中,长城,布面油画,140.5x178.5cm,1975

 

何宝森,路漫漫,水墨,68x100cm

尹光中,春天还是春天,布面油画,170x139cm

开展第一天,美术馆东侧小花园人头躜动

星星美展现场,王克平木雕引人注目

星星美展现场

 

 
 

 

星星美展

王克平在给刘迅讲解,旁边是李爽和曲磊磊

“星星美展”的主要筹划者之一马德升(中)在展览现场   李晓斌摄

十月一日游行现场,王克平高举标语牌,后面是曲磊磊

 
关于"星星"美展

文/栗宪庭

议"星星"美展

1980年3月,《美术》刊发了记者栗宪庭采写的文章《关于"星星"美展》。文章说:1979年11月23日-12月2日,"星星"美展的展出,几乎成了观众与美术界,尤其是青年议论的重要话题,赞成的、反对的,意见尽管不一,但反应都很强烈。

这个展览由23人组成,大多数是青年的业余作者,作品163件,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木雕等,作品基本分两类,一是干预生活的作品,一是对形式美的探索。但引起强烈反应和争论的是第一种作品。

展览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一些引起强烈反应的作品的创作意图?观众对展览究竟有哪些看法?这些都是评价这个展览,探讨它引起强烈反应的原因所必要的情况,我带着这种愿望,访问了他们之中的王克平、马德升、黄锐和曲磊磊等。

向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前言谈谈他们举办这次展览的想法和他们的艺术观点。下面是他们谈话的综述:

前言是展览的基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艺术想要介入社会,只有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到一起,艺术才有生命。前言有句话:"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光明交织在一起,构成我们今天多重的生活状况,坚定地活下去,并且记住每一个教训,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热爱生活的,但是这么多年,尤其是"四人帮"时期的现实生活的教训,不再使我们产生那粉红色的,像童年那样天真烂漫的美好理想,这是社会给我们造成的结果,我们大多数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革命"期间,都充当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用笔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而且要旗帜鲜明的表示,我们要走珂勒惠支的道路。人们为什么对我们展览产生这么强烈的共鸣,如果不是人人共有的伤痕,只靠我们这些不成熟作品的表现力是不够的。这也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产物,使人们敢于通过艺术语言把心灵的创伤,从曾经被塞住的嘴里喊出来。

第二方面就是力图新的表现形式。"四人帮"时一提形式,就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实际上人们需要新的形式来表达新的思想感情。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从建筑、服装到艺术,新的形式不断发展,大势所趋。前言说:"世界给探索者提供无限的可能"。艺术家应当不断地给人们提供新奇的东西。要像毕加索那样,探索永无止境。当然我们的作品还很幼稚,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首先有个学习新东西的过程,然后才谈得上民族化。我们认为只要能表达本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无论什么首先采取"拿来主义"。

王克平总结了两句话:"珂勒惠支是我们的旗帜,毕加索是我们的先驱。"但我们更强调前者,我们不能像明清一些文人墨客,在社会斗争复杂的时候躲起来,搞纯艺术的东西。

"这些艺术观点是如何体现在你们的作品中的"这是我向他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王克平:我搞木雕,纯粹是为了发泄我心中的感情,"文革"初期我也是红卫兵,那种造反的热情,全被阴谋家利用了,因此,我对林彪、"四人帮"恨透了,总想发泄出来。其实,我根本没学过雕塑,也不会画画,我是搞戏剧创作的,搞这种木雕才一年多,是受了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启发。我觉得艺术不应该有什么"定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总是不断寻求最有利于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新形式。我便找到了不受造型规律限制的,更广阔更自由地表达我感情的天地,产生了这些"荒诞"木雕。如"万万岁",当时只是找到一小块长方木头,想刻一个狂热崇拜中高举语录喊口号的形象,后来手和胳膊都不能按正常结构处理,但正是由于木头本身的启发,反而使我想到让他脑袋上长出胳膊来,虽"荒诞",但我觉得更示"高举"。《社会中坚》也是这样,起先想搞一个有嘴无口,有眼无珠,有鼻孔的雕像,我觉得社会上那些没有什么能耐,而又瞎指挥的官僚主义者实在是有眼无珠。当刻的时候,因这块木头顶部缺了一块,倒启发我有了新的想法:有头无脑?我的木雕就是这样,有的是有了构思,再找合适木头,木头本身又启发了我,但更多的是木头本身启发了我。《沉默》是根据木头构思的,我找到一块树疤,就像一个嘴,开始想雕成写实的,突然间,我感到树疤就像一张被木塞塞住的嘴。刻眼时,一边刻了一只闭着的眼,但觉得这样不能表达我的思想,主观闭着眼,给人感觉不敢睁开。后来我想蒙住,"四人帮"就是想要蒙住中国人民的眼睛,闭关自守。怎么蒙法,有纱布,和木头不协调,这时想到自然和雕琢的对比,就在眼的位置刻了一些×的线,像贴的封条。

马德升:我的作品《息》有个注脚:"他默默地来到人世,又默默地离去,然而他却给土地留下千万滴汗水。"每年我都到农村去,看到农民们至今还从事极笨重、原始的体力劳动,而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起城里来又那么差,但他们总是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干活。可是回到城里,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有些干部口口声声说我们国家穷,要勒紧裤腰带,而他们自己从来就不勒紧,许多人没有房子住,而有些干部却大兴土木。我同情那些只知苦干的农民、工人,不了解社会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别?

曲磊磊:我觉得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思绪》组画就是描述"四人帮"法西斯专制下的一种痛苦的思维过程。第一幅,思索,想着自己和世界。第二幅,百思不解,痛苦、矛盾。第三幅,用富于表情的手表现乞求向往、斗争、克制等多种感情和希望。第四幅,得不出答案,被打翻在地,但仍支撑着,要顽强站起来,继续思索。《不要这样的法律》表现"四人帮""法"的多种面孔,对一些人是笑脸恭维,对另一些人则又怒目而视,加上头冠上的刑具,足以示其"法"的恐怖、狰狞,而正面整体效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幅画表达我对"四人帮""法"的愤怒,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

观众都有哪些反映呢?我看了他们的14本留言,意见不一,甚至在留言簿上互相争论,但概括有三种:称赞;基本肯定,但指出缺点;反对。称赞意见70%,基本肯定的占20%,反对的10%。下面是摘录:

在前线我流的是血,在这里我流的是泪。 红河三战士

你们喊出了人民的声音,感谢你们。观众

把自己看到的,诚实地告诉给人民,我佩服你们的眼力。观众

王克平是一个很有勇气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刻刀,揭露了现实的丑恶,真了不起? 一个纺织工人

木雕这部分比较受多数人欢迎,而裸体女人画,价值不大,希望今后画一些与四个现代化有关的画,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画,太浪漫了多数人看不懂。 参观者

艺术上大胆尝试和创新是可贵的,但希望将来不要照搬西方艺术。 观众

十个观众有一个说"懂",十个说"懂"的人有十种解释。

观众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