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上)
2021年4月26日,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颠覆未来”(Disruptive Futures)为主题重新思考颠覆性技术的角色,从而预见我们可能的未来。
一场精彩的比赛,离不开评委的评审。在评审环节,大赛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担任本次大赛的初评评委。初评评委将以提名的方式推荐出32名选手,以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出10名选手直接进入复赛,并对入围的候选人进行策展方案指导。随着赛程进展,我们将一一揭秘评委团队构成。接下来请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四位知名的初评评委。
▲ 蔡影茜
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
蔡影茜生活工作于广州,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她策划了不少研究性的群展,包括“时代异托邦三部曲”(2011、2014、2017)、“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巴黎-广州,2017)和“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职业中期艺术家个展:“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2012)、“罗曼·欧达科:脚本”(2015), “奥尔马·法斯特:看不见的手”(2018)“周滔:铜镜岭”(2019),“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以及珠三角重要艺术小组的回顾展“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她在时代美术馆发起泛策展系列,以创建一个寄生于日常的工作和思想网络,将策划性的当代艺术内容,与即兴对话和流动课堂结合起来。她维系并拓展“一路向南”的研究路径和交换网络,也是电子刊物On Our Times的联合主编。她曾参与de Appel策展人项目(2009-2010),并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的研究奖学金(2019)。她的写作被巴德大学、麻省理工大学、Sternberg、Black Dog、路易威登基金会、LUMA基金会等出版并发表,也在Yishu、艺术论坛和e-flux等媒体刊发。她是《无为而为——机构批判的生与死》和《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的主编之一。
▲ 刘畑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研究员
刘畑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当前聚焦于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和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实践。近期部分策展项目包括:「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2020)、「Inter-World-View」、「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在半个迷宫中」、第七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圣状通道」、宋陵个展「瞌充梦东」、「元素—郎静山摄影选辑」(2019);第六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前提」与特别项目「布展者之夜」(2018);「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文人与史诗」、「球场」、「透明的铁」(2017)等。曾任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理论剧院」项目总监(2016)。
▲ 刘晓都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之一
作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香港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开放设计课导师,刘晓都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讲座并担任国际竞赛评委。曾参与多项国内外建筑展览和学术活动,包括2005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里斯本建筑三年展,2008中荷设计交流巡回展和纽约库伯休伊国家设计博物馆土楼特别展等,主要策划的展览包括: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并与著名策展人李振华联合呈现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出维:雕琢空间”。2020年,刘晓都与策展人崔灿灿联合策划推出持续一年的跨界艺术项目——“九层塔系列展览”。
▲ 卢迎华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
卢迎华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同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并于2018年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之一。200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下)
颠覆性技术将会带给未来哪些可能?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技术、科学和人文重新想象一个更长远的未来?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以“颠覆未来”(“Disruptive Futures”)为主题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等专家担任初评评委。初评评委将以提名的方式推荐出32名选手,以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出10名选手直接进入复赛,并对入围的候选人进行策展方案指导。
这些初评评委是Hyundai Blue Prize大赛的“把关人”,身为伯乐挑选出策展场上的“千里马”;他们更是良师益友,以成熟经验指导青年策展人。看完上期对蔡影茜、刘畑、刘晓都、卢迎华四位重量级的初评评委的介绍,我们将带您继续认识另外四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初评评委。
▲ 徐维静
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助理教授, Dogma Lab 联合创始人,艺术家、设计师
徐维静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与设计师,现任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助理教授。她的作品探索生物没接与科技的交叉问题,往往以物品、机器、装置急可穿戴的形式探索新的机械逻辑、思辨设计及感官系统。她曾是上海纽约大学研究员,并曾是西澳大学 SymbioticA 生物艺术研究中心(珀斯)、马普所科学史研究所(柏林)访问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在亚洲、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展出,并被柏林马普所科学史研究所收藏。她与 Benjamin Bacon 教授共同创立了跨媒体实验室 Dogma Lab。在 Dogma Lab 名下,两位艺术家曾在上海交响音乐厅(2018)、深圳媒体艺术家(2014-2015, 2020-2021)、纽约 Soho 画廊 Gallery HO(2012)、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2012)、柏林 Art Labratory Berlin (2021)等机构演出、展览。Dogma 的作品和项目报道和艺术家采访曾出现在 Vice China、Creators Project、Anomaly、阿里巴巴 UCANN 大会、意大利 Neural 杂志、以及诸多其他媒体平台。
▲ 于渺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IMFA客座教授、加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英国圣马丁学院Afterall展览史丛书的作者和研究员。于渺曾经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广东时代美术馆、中间美术馆和新世纪艺术基金会策划过多档研讨会和展览。作为《YISHU典藏国际版》的特约主编,她曾编撰《档案图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实践》等英文出版物。她基于艺术史研究的录像作品曾在时代柏林艺术中心、巴黎Villa Vassilieff、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亚洲协会和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于渺于2018年获得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于2017年获得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金、于2015年获得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于渺是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艺术季发现奖单元的策展人,也将担当2021年OCAT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
▲ 张海涛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张海涛从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策划:2020 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 张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烈还担任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博物馆传播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孤独症康复研究项目部主任等职位。近年来在信息与交互设计理论研究,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和数字化传播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孤独症康复技术和服务体系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交互设计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领域的应用研究》、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意与相关技术开发》、文旅部《数字文化体验空间构建研究》等国家课题;主持了多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实践,包括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孔子博物馆、数字圆明园、故宫大高玄殿数字展厅、中国国学中心、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等展览及新媒体策划设计与实践研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