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2022-09-20 10:58:41.365 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作者:


2022年4月,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以“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Decentralized Reworlding)”为主题开启新一轮的方案征集,鼓励中国青年策展人通过艺术与科技检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重思社会规范与人类领域的现有界限,探索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重塑形式。

至7月截止报名,大赛收到了诸多优秀的参赛作品。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策展人以富有创意和变化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策展”的可能与边界、形式与意义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对公共参与的注重作为策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明显,小组与跨学科合作也见趋势。

历经初评评委团的初评及终评评委团的复审,最终五组入围候选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为:陈江虹&李峥、田蕾嫄&何清扬、魏逸丰&徐小丹、吴建儒&张思锐、宗晓(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终评评委包括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 创意总监)、约珥·费雷(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艺术与科技实验室项目总监)、侯瀚如(作家,策展人,罗马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娜·保罗(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数字艺术展副策展人)、斯蒂芬妮·罗森塔尔(柏林马丁·葛罗比乌斯博物馆馆长)。初评评委由蔡影茜、董冰峰、黄孙权、姜宇辉、李杰、卢迎华、徐维静、张烈(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组成。

大赛将为五组入围选手提供奖金用于支持他们的研究,并通过线上研讨会和评委辅导等一系列活动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帮助完善最终决赛方案。决赛产生的两位/组最终获奖人将于12月公布,请大家持续关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大赛最新进展。相关大赛的更多信息可登陆(https://art-tech.hyundaiblueprize.com/)进行了解。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

入围五强介绍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陈江虹 & 李峥

2.jpg

▲ 陈江虹 创意策划、设计研究者(图左)

李峥 科技艺术策展人、儿童创新教育实践者、时装设计师 (图右)


陈江虹,硕士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设计管理专业。研究兴趣包括城市创新、体验设计、生态可持续设计、社会共益设计等。2015年起从事展览相关统筹及策划工作,曾参与策划展览项目包括: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2021)、2019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的重点项目《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2019)、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2016)、“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2015-2016)等。

李峥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策展硕士,法国巴黎ENSAD访问学者,现任凤凰数字科技策展人;儿童社会创新项目策展人、时装设计师、北京⻘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曾担任"亚洲数字艺术展"单元策展人、 第二届BMAB科技艺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故宫“宫囍龙凤呈祥”大婚主题展览、“画游千里江山”数字光影展儿童时尚环保共创单元展、科幻作家郝景芳童行学院项目制教育艺术板块研发主教等。有多重跨界的专业学习背景,持续研究艺术与科技在展览中的创新,并长期关注生态可持续等话题。

评委点评:

侯瀚如:这是一个具有雄心的项目。它以一种复杂的、实验的方式探索并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作品很新颖,具有相关性。空间结构很大胆,令人惊叹,设计得很高效。


田蕾嫄 & 何清扬

3.jpg

田蕾嫄 策展人(图左)何清扬 策展人(图右)


田蕾嫄是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专业的一名大四本科生。她的研究探讨了理解新媒体和数字传播的多样方式,重点关注网络粉丝文化和边缘化群体。

何清扬是昆山杜克大学媒体艺术专业一名大三本科生、策展实践者。于2020年10月创立Beauty & Beast Studio独立策展团队。个人的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与新媒体艺术。

评委点评:

Joel Ferree:该方案强烈地批判了去中心化及其拥护者,定位非常清晰、精准。概念、艺术家和策展方案之间的关联很紧密。


魏逸丰 & 徐小丹

4.jpg

▲ 魏逸丰 新媒体艺术家、艺术理论学者、爱尔兰国立艺术设计学院视觉文化方向博士候选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硕士、学士(图左)

徐小丹 独立策展人、艺术史博士、写作者和翻译(图右)


魏逸丰的创作和研究横跨多种媒介,包括交互装置、现场展演和影像。在反思20世纪末控制论和系统论遗产的同时,他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数字殖民与解放,反算法歧视和监视资本主义的抵抗性实践,以及策略性的匿名创作。他的作品曾在芝加哥大学MADD中心、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中心等空间展出。

徐小丹,她是一个提问者。她通过策展、写作和研究探索问题的答案。她的研究兴趣跨越当代与传统,论文分别收录于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主编的学术出版物。从2011至今, 她参与组织与策划多个在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的展览项目,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布鲁塞尔艺术中心(BOZAR),中央美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她于2014年翻译出版了《艺术迷的自白:佩姬·古根海姆自传》,这本书被多个高校列入艺术史专业必读书目。

评委点评:

Christiane Paul:展览概念既有原创性,又充满了诗意。去中心化的策略从“未知者”开始展开,随后是“匿名者”、“未定义者”、“沉默者”等章节。整体上,各个主题阐述得很清晰。如果能梳理出三个章节所呈现的品质差异的话就更好了。设计很周到,引人入胜。


吴建儒 & 张思锐

5.jpg

▲ 吴建儒 策展人、编辑和作者(图左)

张思锐 策展人、作者、建筑师(图右)


吴建儒是一名策展人、编辑和作者,目前担任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首席策展人。2019年,她创办了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在机构批判的框架下发展数字媒体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想象。她曾经在不同艺术机构策划过展览,如广东时代美术馆,纽约ISCP,西安OCAT,上海亚洲当代艺术中心等等。她在2012年至2017年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编辑出版物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展览《单手拍掌》同名出版物编辑,成都·蓬皮杜展览《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同名出版物,她为Artfroum.com.cn等不同国际媒体撰稿。她是2017年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获奖者,2020起成为Joan Mitchell基金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张思锐是策展人、作者、建筑师,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批评、策展和概念实践专业毕业后,于艺术和建筑领域进行关于城市日常生活 的创作和实践。她的文章曾刊载于《时代建筑》 《艺术界》《艺术论坛》中文网等。她曾与吴建儒共同策划展览“植物时间”,69Campus艺术中心(2021);“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

评委点评:

Christiane Paul:与之前的提案相比,这个提案非常成功地追溯了网络的进化史。这个概念很强大,用个人故事来阐述它非常引人入胜。作品的选择也很棒,但设计上可以多花一些心思。


宗晓

6.jpg

▲ 宗晓 策展人


宗晓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在上海从事策展活动。宗晓的独立策展项目包括在纽约布鲁克林辉瑞大楼举办的展览《 Narratives, Stories, Algorithms: Rethinking Independence in Digital Times 》,2022,以及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画廊举办的展览《LovingHatingLand》,2021。

评委点评:

Stephanie Rosenthal:概念很有趣。艺术家也选得很好。多种媒体方式组合得很好,呈现方式也是经过考究的。

 

640.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