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人类第一场数字化战争及其启示

人类第一场数字化战争及其启示

2022-04-16 16:42:04.517 来源: 秦朔朋友圈 作者:


俄乌战争在世界人民眼前展开,从国家主权、国际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观察点。战争既在地面和空中展开,也在社交媒体、金融市场等数字场景中展开,并引发粉丝追剧、代入辩论、货币缩水、财富冰冻等等效应。

本文不谈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试图从数字化角度对俄乌战争进行解读,在笔者看来,这是人类第一场全面的数字化战争,对当下的热门话题——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有启发意义。


1

军队和教会是人类有效性最强、效率最高的两种组织。现代企业的管理往往向这两种组织学习。

除了技术,管理模式、方式、工具也常常是“军转民”。比如商学院的必修课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最早就出现在军队,然后才进入制造业,指导生产计划、物资储备、资源分配、设备调度等。

近年来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军队是最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组织。2003年被认为是军事数字化转型元年,那一年爆发了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1年爆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被称为人类第一场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是数字化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前奏。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通过信息化大大减少了指挥系统的层级,使得后端的指挥人员能够更直接、更快地指挥前端的作战人员。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压缩命令传递的中间环节,“去中间化”。好比优化了神经系统,使得大脑的指令可以更快地传达到手脚。

这场信息化战争的结果令世界震惊。短短38天空中打击,100小时地面进攻,联军彻底打垮了拥有4200辆坦克、2800辆装甲车、3000门苏式火炮等装备的50多万伊军。

伊军2.5万人阵亡,7.5万人负伤,8.6万人被俘。而联军阵亡仅340人,受伤776人。双方战损比为330:1。一边倒的胜利甚至超过了美国自己的军事评论家最乐观的判断。

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全程无还手之力,指挥官被斩首,通讯中断,雷达失灵。那些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装甲部队、防空火力网、新式战斗机,在美军最新的隐形战机、电磁干扰、GPS定位打击之下灰飞烟灭。

经此一役,苏联和它的军事装备被证明与美国之间存在巨大“军事代差”。这一战也被认为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

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军从信息化升级为数字化。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从发现目标到摧毁目标需要72个小时,因此只能对雷达站、固定工事、指挥部等固定目标实施精准打击。而到了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军已经初步具备“发现即摧毁”的能力,包括对非固定目标。

要实现“发现即摧毁”,有三个逻辑递进的前提条件。

首先,决策必须前移至一线作战人员,否则无法做到“发现即摧毁”。假设一线作战人员发现了目标,而他们没有决策权,要层层上报,信息到达决策者,决策者再决策,再传达到一线作战人员,作战人员再去摧毁,尽管信息化后层级精减,但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存在滞后。滞后期间会发生什么,很难预料、控制。另一种情况是上级决策者发现目标,研究决定,指挥一线作战人员实施打击。也是一样,这个过程有时滞。

唯一的办法就是发现者和摧毁者是同一个人、一群人,也就是说一线作战人员就是决策者,决策者就是一线作战人员。这在传统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源自二战及之前的传统军队管理模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将军负责决策,连长负责作战;

二是瀑布式决策模式,高层领导负责长期、中期战略决策,中层干部负责短期决策并传达高层的决策,一线人员负责执行决策;

三是流程式运行模式,收集情报、研究情报、制定作战计划、后勤安排、调兵遣将、投入战斗等等,好比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流程,将纵向多层与横向多段的决策联动起来。

这种集权、迟钝、僵化的军队传统管理模式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1916年7月1日清晨,为了反击德军的进攻,英法联军最高指挥部“精心策划”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索姆河之战,也是坦克第一次大规模投入战争。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试图突破阵地防御。

战役第一天,指挥部就把一排排英法士兵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德军的马克辛机枪阵。短短40公里的战线上,6万名士兵尸横遍野。而这一“人肉磨坊”的战役竟然持续了近5个月。成建制的士兵上去,活不过3天,马上被打光,但是如此关键的一局,德军和英法联军谁也输不起,只能不断派兵上去血拼。

最终双方伤亡人数合计高达134万,其中德军伤亡53.8万人,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如果是现代化战争,不可能这样打,这不是战争,这简直是谋杀。现代战争要求基本作战单位小型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去中心化、分散化,流程智能化。传统军队管理模式中,一线作战人员不可能就是决策者,决策者不可能就是一线作战人员。将军不可能当连长,连长不可能当将军。

而数字化战争要求将军与连长二合一,这是实现“发现即摧毁”的第二个条件。数字化比信息化更进一步,信息化好比优化神经系统,提高大脑指挥手脚的效率,不过大脑还是大脑,手脚是手脚。而数字化则是分布式大脑,手脚即大脑,大脑即手脚。可以说,信息化是“去中间化”,而数字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去中心化”。

实际上,华为早就提出了“少将连长”这个概念,强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

任正非说:“少将有两种,一是少将同志当了连长,二是连长配了个少将衔。”他曾反思:“传统金字塔的最底层,直接创造价值的群体,过去级别最低,他们恰恰是我们面对客户高层团队、面对复杂项目、面对极端困难突破的着力点……很明显,这个群体的赋能远远不够!”

他的这番话,其实提出了“发现即摧毁”的第三个条件,赋能一线。这个赋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调动资源的能力,二是决策能力。

在数字化战争中,一个身处前线的侦察兵甚至可以调动舰射巡航导弹、战斗轰炸机、自行火炮等战斗资源。

武器技术发展后,单兵可以携带的武器杀伤力大增,有时不需要呼唤炮火,他自身携带的炮火就足以摧毁敌人。这次俄乌战争,不少视频流出,乌军单兵扛着火箭筒、导弹,就把俄军坦克、飞机炸毁了。


3

3月17日,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100架最先进的“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这种专门用于斩首的无人机极为小巧,全长仅360毫米,全重1.36公斤,可以装进普通背包,在任何地点发送。可以全程影像遥控,命中精度在1米之内,而且只有在击中目标之后才会爆炸。

如果以后无人机完全取代人作战就好了,毕竟生命太可贵。再往后,可否直接用电竞取代战争,只要大家提前说好,愿赌服输。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上节讲到,赋能一线,就要给一线调动资源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呼唤炮火的人必须有呼唤炮火的决策能力,为此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信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避免他们掉入一叶障目、局部优化等陷阱。

华为就希望干部不光有攻山头的勇气,还要有战略思维能力,总揽全局。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打,还要能“想”。为此,华为对一线人员进行了大赋能。

总之,军事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要对前线动态实时感知、实时分析、实时决策、实时行动,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三个逻辑递进的前提条件是决策前移、少将连长、赋能前线。


4

从2003年美军开始数字化到今天,又过去了近20年,科技进一步大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广泛快速普及,军事数字化转型突飞猛进。

美军的C4ISR系统空前强大。C4ISR是现代军事指挥系统中7个子系统的英语单词首字母缩写,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C4ISR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及分布式决策网络,是兵力的倍增器。北约也投入巨资打造了C4ISR系统,并融合了各成员国的系统,努力做到“用一个声音作战”。

人类正式进入“数字化战争”时代。

2016年的美国电影《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就演绎了这种新型战争形态,尽管这个电影的主旨更多的是军事道德伦理。介绍美国军备武器的一些纪录片也描绘了这种新型战争的情形。美国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及以后的几次参战、维和行动也显露了这种新型战争的端倪。

这次乌克兰则向大家首次全面大规模地展示了什么叫“数字化战争”。

俄军侵入乌克兰已经整整一个月了,给定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本来应该是一场闪电战。然而俄军在占领赫尔松市后再未取得类似突破、全线攻击陷入停滞。最近几天更是在乌克兰战略反攻下被迫局部撤退,但重申使用核武器的可能。高级军官被击毙、俘虏的人数令人震惊,俄黑海舰队巡逻舰“毕科夫号”被乌克兰从岸上用多点火箭弹集射击沉(乌克兰没有海军)。大批坦克、飞机、军车等被炸成废铜烂铁。在基辅北面长达64公里的坦克装甲车龙停滞了11天后向基辅推进了4.5公里,沿途不断遭到袭击。

诡异的是,并没有看到多少乌克兰的有建制的军队集结行动,和俄军发生正面大规模冲突。俄军像是在和幽灵打仗,而敌人却对他们了如指掌。

泽连斯基向俄军官兵视频喊话:“我知道你们想要活下去。我们截获了你们的对话,我们听到了你们对于这场战争的真实想法,……我们也听到了你们打回家的电话,我们知道你们是谁。”

从公开报道来看,每天都有10架美军和北约电子战飞机、侦察机、预警机在乌克兰边境长时间飞行。《纽约时报》报道,美军在欧洲的情报和监听部队,正在实时监听俄军通信系统,进行分析。每一次的情报分析报告,都会在一个小时内发给乌克兰军队司令部。

乌克兰在美国和北约的赋能下,掌握了关于俄军的几乎所有信息,包括他们互相之间的通讯。


5

这场战争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私营企业第一次和军方深度合作。

2019年,谷歌前CEO、Alphabet前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离职后领导了智库“中国战略组”(CSG),两年后发布了一份题为《非对称竞争:应对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的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中美两国竞争的关键技术,并对美国未来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一项核心政策就是将美国私营企业的科技能力整合到美国政府的军事情报战略中。

2021年3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私营企业组成的小组,开始广泛参与美国及英国的国安会议、情报部门工作。

俄罗斯进攻的第一天,谷歌就开启了作战模式。在谷歌导航地图上,俄罗斯的手机无法查看路况,而乌克兰的手机则一切正常。

谷歌的“神盾计划”本来是保护各国维权网站免遭黑客攻击,在战前谷歌就把乌克兰的相关网站都纳入了该计划保护之中。目前为此,这些网站没有一个被击垮瘫痪。

据说乌克兰政府还动员老百姓安装了一个APP,看到俄军部队就用手机拍照,然后把照片发到这个APP上,每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情报,通过比对、计算,可以知道俄军的动态。

马斯克为乌克兰提供星链服务,接收基站上涂了一层非金属镀膜,防止被俄罗斯雷达侦测到。还配有移动太阳能供电系统,一个单兵就能背着到处跑。星链的网络速度达到了5G的一半,超过乌克兰现有地面网络速度。

俄乌战争一开始,美国政府就和美国十多家民用卫星公司签署了协议,他们都参与公布乌克兰的卫星照片,每时每刻监视着俄军的一举一动,并实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之前提到的在基辅北面长达64公里的坦克装甲车龙就是他们发现的。

而同时,俄罗斯自己的卫星却被黑客切断了联络。俄罗斯的互联网也遭受攻击,俄政府宣布准备断开与全球互联网的联系,启用本国的互联网Runet。

俄罗斯手机在乌克兰断了网络信号,俄军到处抢乌克兰民众的电话卡,以保持军中通讯。乌克兰赶紧发布通知,提醒民众遇到俄军,首先要保护好手机。

没有通讯系统支持的俄军举步维艰,野战防空系统(含战场中低空搜索雷达)无法正常工作,无法保护前线师级指挥机构,指挥员被迫向前移动,死伤惨重。

本来,俄罗斯的黑客网军是很厉害的,在日本大选、美国大选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早在乌克兰的政府、军事、电力、通讯等系统中植入了沉睡状态的木马。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2021年下半年,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聚军队,西方判断可能会出现战事。微软的一个工程师小组就秘密进入了乌克兰,清理了所有木马,并为乌克兰政府建立了相当于美军作战级别的防火墙系统。

美军在这方面很有经验,2010年就增加了一个新的作战单位“美国网络司令部”,负责开展网络军事行动、保护军方电脑系统。

2月24日开战前,俄罗斯网军向乌克兰发送木马唤醒程序,但被微软截获。

而此时,普京并不知道,仍旧按照原计划发起了空袭和地面进攻。

实际上,从战争打响的第一分钟开始,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开始,满太空的卫星,满天空的无人机,边境的电子战飞机、侦察机、预警机等等,早就把俄军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乌克兰和西方为战争做了相当的准备,只是不知道他具体会在哪一个时点发动进攻而已。

对于乌克兰来说,俄军是透明的,这就使得小规模、高频率、外科手术式的精准伏击战成为可能。

近年来,乌克兰改革了军队,解散了营以上的作战单位,基本作战单位小型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去中心化、分散化,流程智能化。总之,为数字化战争做好了准备。

有人开玩笑说,乌克兰特种兵打仗好比滴滴司机接单。比如乌克兰接到情报,发现在基辅E95高速公路上出现俄军后勤车队,几辆汽车,几辆装甲车,详细信息出现在乌军的导航图上。附近的小分队就可以接单去攻打。

每个小分队大约有一个步兵班的兵力,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还有机枪、步枪和狙击枪等武器,都配有野战保密通讯系统、微型侦察无人机,还有汽车等交通侦察工具。完成任务后拍照上传确认战果,作为以后获得报酬奖励的依据。和滴滴司机十分相似。

只有4000多人的乌克兰特种部队在三个星期就发动了一百多次成功的伏击。乌克兰游击队的作战模式也差不多,只是规模稍大一点。

数字化战争中,伏击变得如此简单。二战时期伏击一支运输队,要出动至少一个营的兵力;越战时期,要出动至少一个连的兵力;现在只需要一个班的兵力。

俄乌战争可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数字化战争,还是间接遥控的数字化战争。战争还可以这样打,全世界大吃一惊。

这一数字化战争给了企业家及企业管理者一个很深刻的启示,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不然一旦产生“代差”,后果不堪设想。“军事代差”还好,只要不自己找打,别人打你的概率比较小,现在的国际社会比较文明,很少用武力来解决冲突。然而,商场上,竞争对手就不会心慈手软,因为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释放资源,也是在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曾在复旦学习、任教9年;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职20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