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西藏简史

西藏简史

2010-08-13 14:52:49 来源: 新闻腾讯网 作者: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传统意义上的西藏地区,即包括整个藏区,又称大西藏地区;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区,即清朝以来分割边界后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之范围。本条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无特别说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区,以更加方便和准确地阐述包含各个藏区的西藏整体的历史。由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自古以来,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绝了外来势力的侵扰,也保留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动的人类,逐渐发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绵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正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等民族人民自称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权于一体的总称。满语、蒙语中则称“博”为“tübat(图波特)”。除了“博”和“图波特”这两个语汇以外,在历史上还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对于西藏的称谓。“西番”、“西羌”等则是汉人对于四川、青海等东部藏区的藏人之称法。

远古的西藏

按照目前考古学上的证据,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间的中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开始在西藏居住。1978年,考古学家在昌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骸骨和陶器,在进行研究以后,认定这些物件距今大约有7000年之久。

藏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称为“苯教”。根据苯教的传说,世界原初是一个巨大的卵,其蛋壳变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黄则变成十八个中型的卵,再从其中诞生各种动物。至于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该族最原始的六个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讷沃、韦达),是弥猴与罗刹女婚配而繁衍出来的后裔。在《隋书》等中国史书上,也可以找到位于西藏东部拉卜愣一带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称为弥猴种的记载(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200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

在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多说藏语的小国家和部族。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吐蕃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据西藏史料的记载,在西元前127年的时候,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曾经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由于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因此西藏人就将聂赤赞布登上王位的那一年(西元前127年),称之为西藏王统元年,距今已经超过2100年了(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200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

吐蕃王朝的崛起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569年-650年)赞普1继位以前,已经传承了20余世。大约在581年左右,松赞干布以13岁的年纪登上王位,并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到了7世纪初的时候,由于松赞干布成功的经略,位于囊谦二十五族(今玉树)一带的“松波”、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汉史称“东女国”)、甘孜一带的“附(读 bo)国”、理塘一带的“蕃绿”、居青海的党氏各小国(即唐史所记“党项”)、以及吐谷浑等这些说藏语的国家,都统一在吐蕃王朝之下,该王朝也成了当时亚洲大陆不可忽视的一个强大国家。

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他也派遣了16名聪颖的西藏儿童前往印度学习,其中一名儿童吐米桑布扎,后来以梵文为蓝本而创制了藏文。2大约在585年的时候,松赞干布派噶东赞(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到尼泊尔迎娶墀尊公主3,墀尊公主携来了西藏的第一尊佛像不动金刚佛,并修建了饶萨孜拉康(即现在的拉萨“大昭寺”)。

大致上也在这个时候,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该教宣传宇宙大劫、一切无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解脱等教义,特别崇奉密宗,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称为藏密。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宗教史学者将其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牟钟鉴 nd)。

637年,松赞干布率兵攻吐谷浑,并第一次与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朝发生冲突。640年,松赞干布派噶东赞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携来了释迦牟尼佛像,并修建了饶摩齐(即今拉萨的“小昭寺”)。此外,松赞干布的另外三个妃子象雄公主、门妃迟江、惹拥妃等也分别创建了寺院,据说当时在整个西藏总共有108座佛庙。

松赞干布过世以后,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修好。714年,吐蕃与唐朝议和,双方签订条约,规定以河源为界。未几战火又起,所以于730年又再度签约定赤岭为界。据《敦煌文选》和“达扎乐宫石碑”的记载:唐朝应允向吐蕃纳绢5万匹,以为岁绢。至唐代宗继位以后,停止向吐蕃纳绢。当时在位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4极为恼怒,遣部下达扎乐宫率20万之众于764年攻陷唐都长安,并于签约后退兵。赤松德赞(755年-797年)在位时吐蕃的国力达到鼎盛,除了大力发展佛教以外,还广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东到川陇、南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战争,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惫。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即拉萨) 5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由于这次会盟是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中国的史书称之为“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2a)。在这次会盟所签定的条约中,吐蕃和唐朝两国的边界被确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诺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

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本界,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不举兵、 不相侵。(引自司马晋 1996)
841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6,而于846年遭僧人刺杀身亡。之后,吐蕃陷入长期内战。 877年,吐蕃王朝覆灭,西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如果从宗教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分裂的西藏

朗达玛被刺杀以后,他的两个儿子云丹和乌松为了争王位而相互攻伐,由此引起的内战陆续扩及全国, 再加上庶民造反,西藏终于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内战中,整个西藏形成了许多互不相属的小国,其中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一带,形成了拉萨王系。此外,在这些小国中比较强大的是“宗喀国”(即宋史中的“角斯罗”)。宗喀国曾经很强大,并与同样是藏族另一分支的西夏人长期交战。

在分裂初期的战乱过去后,佛教又再度慢慢复兴并真正藏化,宗教学者将这次佛教的再复兴称之为“后弘期”(牟钟鉴 nd)。71041年,阿里王益西翰迎请印度超岩寺的尊者阿底狭到藏, 阿底狭被其盛情所感动,于隔年以61岁的高龄到藏宏法,其弟子仲敦巴建“热振寺”,由此而传出了藏传佛教的“噶当派”8 。此外,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也在这段时期陆陆续续地形成,比如说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等(牟钟鉴 nd;洛本天津仁波切 2002;青海新闻网2004)。

整体而言,“西藏分裂时期在政治上是各自为政,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各种教派纷纷形成。对西藏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主导整个西藏的宗教”(引自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2001)。

各教派统治时期
从12世纪由政教结合的萨迦政权统一西藏之后,一直到五世达赖喇嘛在1642年建立噶登颇章政权为止,在这500多年之间,西藏历经了萨迦、帕竹(乃东)、仁蚌巴、藏巴等政权的更替,进入了西藏历史上的“各教派统治时期”。

萨迦政权
13世纪初,强悍的蒙古族在北方兴起。从1206年到1279年之间,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先后灭掉了畏兀尔、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元帝国。

1240年,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子阔端派遣大将多达,率军深入西藏,企图了解西藏的政治形势和众多教派的详细情况(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2b)。1244年,60余岁的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噶坚赞受阔端的邀请,起程前往凉州。1247年,班智达与阔端会晤,并以西域学者为译师,向阔端宣讲佛法,阔端逐渐敬信并决定免除天下僧尼的赋税和兵役。阔端并为班智达建造 “幻化寺”,供奉了大量的财宝,由此开始了西藏喇嘛与蒙古之间的“施舍关系”。1251年,班智达过世,不久后阔端亦逝。

1253年,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与忽必烈会晤。八思巴不仅向其讲述佛法,而且还解答了忽必烈所提出的许多疑难问题,使忽必烈对佛法产生虔诚的信仰。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汗的王位,随后并封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又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该院院事。在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则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的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2002)。

蒙古帝国和萨迦政权的关系是互惠的。一方面,由于蒙古方面的大力支持,萨迦派成了当时整个西藏的统治者。另一方面,蒙古却也在文化和其他层面受到西藏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八思巴就曾经根据忽必烈的要求,按照藏文字母的拼音方式创造了蒙古文字,史称 “八思巴文 ”。

萨迦政权历任统治者

序列 姓名 在任时间
1 八思八 1253-1280年
2 达玛巴拉 1280-1287年
3 夏巴·嘉央仁钦坚赞 1287-1305年
4 达钦桑波贝 1306-1324年
5 达钦囊卡来巴 1325-1343年
6 嘉央屯月坚赞 1343-1344年
7 索南坚赞 1345-1349年


帕竹(乃东)政权
在萨迦王朝统治下的西藏官员中,止贡、帕竹和嚓巴三个万户长不仅辖区地广人众,同时也是萨迦皇室的内侍,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1358年,属于帕竹系统的松秋坚赞9借故挥兵进占萨迦,废除最后一任萨迦贡玛10,逮捕和处决了400余官员,由此开始了帕竹政权统治西藏的时期。由于帕竹政权定都于乃东,故史书又称其为“乃东王朝”。

松秋坚赞在推翻萨迦王朝以后,对西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萨迦王朝沿用蒙古习俗,征税断案等随心所欲,无章可寻,且法令无常,不利统治,因此松秋坚赞决定根据吐蕃王朝赞布时代的规定,重新制定税法及相关法律,史称“十五律”。此外,由于萨迦官员喜著蒙古服装,松秋坚赞又参照吐蕃王朝时代的服装,重新制定了官员、王子、夫人装等。由于松秋坚赞的励精图治,西藏政局与社会稳定,史称“老妇背金砖行全藏而没人抢夺时期”。

1363年,松秋坚赞过世。1368年,中国农民从中国赶走了元帝国的军队,并建立了明朝,曾经叱咤风云一时的蒙古人,从此退回蒙古本土。至于帕竹政权,则在松秋坚赞之后,经历了绛永释迦坚赞、嘉羊释迦坚赞、京俄索南扎巴、以及米旺扎巴坚赞等人的统治,特别是在米旺扎巴坚赞的时候,整个帕竹政权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1409年,在米旺扎巴坚赞的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创者宗喀巴在拉萨首创“传昭大法会”,同年并建成“噶丹寺”11。7年后,宗喀巴的门徒绛内部杰于拉萨西北兴建了“哲蚌寺”,2年以后,宗喀巴的另一门徒绛钦却杰又在拉萨北郊建立了“色拉寺”。这三间佛寺被称之为拉萨的“三大寺”。从此,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格鲁派正式形成。

仁蚌巴政权
1432年,米旺扎巴坚赞过世,帕竹政权的权力逐渐落到该王朝四大臣之一的仁蚌巴手中。到后来,整个乃东王朝已经是形同傀儡,事实上完全无法影响西藏的政局。虽然帕竹王朝的国王称号一直保持到噶登颇章政权建立的时候(1642年),但是,从仁蚌巴专权开始算起,一直到后来1565年藏巴王朝建立为止,西藏史书通常将这段时期称之为“仁蚌巴统治时期”。

1479年,仁蚌巴在拉萨建立了一个噶举派的寺院,却数度被其他格鲁派寺院的寺僧所拆毁。仁蚌巴后来决定派兵讨伐, 遂先后占领拉萨等地,并从1498年开始禁止格鲁派“三大寺”的僧人参加“传昭大法会”。之后的20余年,传昭大法会因此都由拉萨附近的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所主持。


藏巴政权
1565年,原本担任仁蚌巴手下官员的辛厦巴才丹多杰起兵造反,先后占据了香、 八囊伦珠孜、帕日等宗管辖的地域。一年以后,辛厦巴的势力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西藏,他因此自称为“藏巴加波”(“藏 ”即今日喀则一带;“加波”则是国王的意思 )。这也是西藏历史上“藏巴政权”的开端。

1613年,辛厦巴的第四任后继者彭措南嘉攻灭了也是位于西藏的阿里王国,并将四周的各个小国予以占领。在宗教信仰上,彭措南嘉崇信西藏佛教中的噶举派,曾经两次因为宗教纠纷而出兵攻打不丹,给噶举四大支中的噶玛巴封上“卫藏之主”的印信,但却仇视新兴的格鲁派。1617年,喀尔喀蒙古卫地信仰格鲁派的信徒,曾经组成联军企图攻打藏巴国王。次年,噶玛巴派了万余人前来救援,打败了由色拉寺僧兵与其他格鲁派施主所组成的联军,占领色拉寺和哲蚌寺,杀死几百名僧俗人,其余的格鲁派僧侣只好被迫逃亡北方。

1621年,格鲁派军队与由五世达赖喇嘛的管家所引来的蒙古军队一同联合作战,而在拉萨附近一举击败了藏巴国王的军队。藏巴国王的军队退守药王山,后来经由班禅仁波齐的从中调解,藏巴国王才允许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僧人返回寺院,同时改正被强制改信噶举派的各个格鲁派寺院。然而,藏巴国王并不甘心,此后仍基本上继续执行仇视格鲁派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格鲁派不甘坐以待毙,遂派人从新疆引来蒙古军队攻灭了藏巴王朝,而在1642年建立了噶登颇章政权。

英国侵略西藏
英国统治印度后的1903年,英军侵略西藏,拉萨沦陷。1904年,英人与达赖结《英藏条约》,与清政府签订《中英续顶印藏条约》。

近代

1908年9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来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而后达赖喇嘛准备返回拉萨,但清朝官员以保护达赖喇嘛为由,由赵尔丰率约两千人的军队,先期到达拉萨,清朝可能希望结束达赖喇嘛对西藏的政治统治,达赖喇嘛随后前往印度避难,清朝则再次废黜达赖喇嘛的封号。在印度大吉岭期间,达赖喇嘛与英国人有所接触,并且希望通过英国、印度的帮助,使西藏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辛亥革命的到来,使得西藏的局势发生大逆转。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兵变,赵而丰在四川被杀,驻藏军队则抓捕了清朝的驻藏大臣,但他们随后被缴械投降,通过印度返到内地。1913年1月,达赖喇嘛回到了拉萨。袁世凯发电报,表示要恢复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喇嘛在回复中,则直接重申了他对西藏的全权统治,这份声明甚至被部分西藏人看作“独立宣言”。

1914年,中英藏三方签订《西姆拉条约》,卫藏获得完全的自治,但又隐晦地说明:“外国政府”一词并不包括中国。英、藏代表签署了该条约,而中国代表陈贻范则拒绝签署。除此之外,在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的单方协定中,西藏的“东北边境特区”被割让给了印度,也就是藏南地区(现在的印度阿鲁那恰尔邦)。虽然英国获得了好处,但并没有像西藏预想的那样,支持西藏独立建国,而后英国卖给西藏来复枪、弹药,后来则拒绝出售机枪、火炮。印度面对来自西藏的请求时,表现更为冷漠。

西藏不断扩军,在康区部署了绝大部分的军队(1万人以上),这也导致西藏在北部地区,无法有力维持边境。1917年,在康区的冲突中,西藏噶厦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昌都、德格等地。随着继续扩军,噶厦无力维持飞涨的军费开支,转而向后藏扎什伦布寺第九世班禅喇嘛要求巨额税收,班禅喇嘛抗议无果后,于1923年12月,出走蒙古,此后一直没能再回到卫藏。由于新兴的少壮军官热衷于西化,与西藏传统势力的冲突不断加剧,最后导致这些军官先后被免职,藏军此后走向衰落。1933年12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随后更加陷入了内部的利益争斗,而止步不前。但由于中国内地经历着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西藏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50年代初。

1950年以后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解放西藏,在尊重西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让解放军进驻西藏,保卫西南边境。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革结束后。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拉萨居民的住房后,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专门拨款的力度。中央政府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加大了扶植力度,拨款修复了许多重要寺庙,修建了拉萨机场、川藏公路南线、川藏公路北线、青藏公路以及滇藏公路等四条入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随着交通情况的改善,西藏的旅游业得到发展,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注释:
1、“赞普”(btsan-po) 在藏语中的原意是强者,这是藏人用来称呼“国王”的词汇。
2、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吐米桑布扎“发明”藏文以前,西藏早就已经有文字了。根据这种观点的说法,藏文系产生于向雄(即今阿里地区),时间则是在丹巴辛绕创立雍仲苯教的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达瓦次仁 nd)。
3、墀尊公主(Bhr_ikut_i,或作“尺尊”、“赤尊”、“波利库姬”,生卒年不详)为尼泊尔国王光胄(Amsuvarman,或称“鸯输伐摩”)的女儿,对佛教传入西藏有很深远的影响(国立故宫博物院 nd)。将该公主的名称列为“迟尊”,这里依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的用法,将其写为“墀尊”。
4、这里“赤松德赞”的汉文系依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的写法。将其汉文名称写为“迟松德赞”。
5、拉萨当时之地名的写法“逻娑”,系引用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相关文献还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说“逻些”(见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2a)。
6、关于朗达玛“灭佛”的确切时间,有种种不同的记载,但是比较多文献将其列为是发生在841年,见牟钟鉴(nd)以及索南才让(200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将这个时间列为843年,有可能是错误的。这里跟随牟钟鉴(nd)和索南才让(2002)的用法,而未引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3)的所列出来的时间。
7、关于“后弘期”开始的时间,在学者之间迭有争议,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918年,有人认为是94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978年,见索南才让(2002)第二段第四节的讨论。
8、将该教派的汉文写成“噶党派”,但是相关文献写成“噶当派”的似乎较多(见青海新闻网 2004;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nd)。这里从后者的用法。
9、“坚赞”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宝幢”(中国旅行网 2002)。
10、“贡玛 ”在藏文中是“皇上”的意思。
11、“噶丹寺”的全名是“甘丹朗工业区彬”,藏语意为“具喜寺”或“极乐寺”。除了“噶丹寺”以外,该寺的汉文译名还包括“甘丹寺”、“甘当寺”、以及“噶尔丹庙”(佛教城市 nd)。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