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季为招考学子及社会做系统性的各方向介绍。
·基础部·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摄影方向·
·时装设计方向·
·首饰设计方向·
·出行创新方向·
·艺术与科技方向·
·社会设计方向·
·创新设计方向·
·生态危机设计方向·
·系统设计方向·
·设计理论方向·
·叙事空间与设计策展方向·
人类文明进程是受语言,科技与设计的推动
教学宗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扩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一系列构架严谨、层次分明、思考与动手并行、有社会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建筑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学会激活自身探险的激情和发明的欲望,学会培养自身独特的审美素质和思辨能力。目前“艺术与科技”已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22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目前包括四个子研究方向: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设计研究,生物科技设计、新兴社会媒体科技艺术。基于建立开放型教学理念,艺术与科技学科与国内艺术院校和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实验室联合推进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创新学科建设,启动社会性研究课题。
培养目标
艺术与科技方向是基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文化与科技创新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基础和创意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紧随时代脉搏,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技术能力和思辨能力。
艺术与科技方向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将国际优质教育、技术资源有效融合到日常教学科研全过程,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顶尖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多向度、跨学科学术研究合作,秉承与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工程学以及未来学等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搭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性基础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跨学科基础研究机能,跨学科、跨领域的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双导向体系,具备孵化科研创新的综合实力。
艺术与科技方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完整体验思考、创作、研发、制作的全部流程,最终自己亲手完成作品或设计原型。课程课题都是基于社会和科技在当下的问题,以其作为参照来组织教学和布置作业,用当下发生的问题和话题来带动课程。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重视作业的结果或作品的完整性。
课程结构与本科教学
借助设计学院教学改革打破专业壁垒的尝试,呼应新生科技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艺术与科技方向在2016年发展为包括二年级艺术与科技基础课、三年级艺术与科技创作课的主干课程,2019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涵盖本科课程及研究生研究方向。2020年起,艺术与科技方向重新梳理问题与课题引导的研究型课程,确立了生命与生态、参与式文化与社会空间叙事、未来科技伦理三个课题体系,统筹整体教学思路。并增加艺术与科技理论导读课,系统梳理学科相关理论框架,为实践课程提供可参照的坐标系。艺术与科技方向遵循跨学科实践和探索艺术、设计与新生科技之间交叉地带的思路,为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设计基础课程
《开源编程》
教师团队联合授课
课程基于计算机编程硬件语言和软件语言进行开发的一年级基础设计课程。
《演化设计与增材制造》
封帅、梁尔亮(外请/增材制造)
方法与工具基础,学习关于演化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增材制造的技术和生产流程。
《物理互动基础》
张文超、马良(外请/物理互动)
运用传感器、开发板等电子元器件,结合编程语言来构建物理交互作品或设计原型。
《可视化编程与交互影像》
张文超、孙聪(外请/可视化编程)
语言及媒介基础,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可视化编程工具,并创作交互影像作品。
《人工智能与艺术》
冯雁(专家/人工智能)、张文超
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并关注人工智能在艺术与设计中的探索和应用实践。
《环境探知基础-玩物致知》
封帅
技术与环境基础,通过对特定群体关于玩物的采访调研,窥见一个年代的社会全景。
《实验声音》
高宇、Shawn Decker(专家/声音艺术)
技术与环境基础,课程将“自然与技术”相结合,以表演和录制的方式创造声音。
《艺术与科技理论导读》
周婉京(外请/技术哲学)、张文超
课程针对20世纪以来经典的哲学理论,探讨艺术与科技之间日益繁复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
《合成生命与生态—物竞天择》
陈小文、封帅、富裕(外请)
课程从都市、生态和材料等不同角度,探索都市中的自然。以批判与反思的方式、利用自然和合成材料,创作“不可用的设计”或者“可用的艺术”。
《参与式文化与社会空间叙事—感知共享》
费俊、张文超、邱宇(外请)、Gary hill(专家/视频与声音)
课程探索疫情语境下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利用跨媒介手段在现实与虚拟(互联网)空间的交叉地带创作具有混合体验的作品,并从中获得重新认识与构建自身的能力。
《未来科技伦理》
陈小文、费俊、张文超、封帅
课程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产品、社会活动等,讨论未来人类将不可回避的高科技时代的生态问题,以及借助于未来科技而设计的艺术家不可回避的伦理问题。
《身体的边界 ——感官拓展可穿戴设计研究》
谢梦荻/陈小文/孙子唯/王阳(外请)
艺术与科技方向和服装与服饰方向联合开设的智能穿戴设计交叉学科课程。
与大师同窗系列课程
《赛博格行为艺术》
课程导师:Stelarc(史帝拉)
史帝拉是一位生物与行为艺术家,他利用医疗器械、假肢、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系统、互联网和生物技术来设计与身体亲密且无意识的链接。
《身体与媒体》
课程导师:Gary Hill(加里·希尔)
加里·希尔经常被视为视频艺术的奠基艺术家之一,以国际展览中的装置艺术和表演艺术而闻名,同时关注创新语言和技术变革,并继续在更广泛的媒体语境中工作。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与科技》
课程导师:陈小文/教授
陈小文教授是对新思想、新科技敏感的艺术家与媒体艺术教育家。自2016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智能设计与科技”、“机器人艺术与科技”和“生物艺术”学科建设与教学。
《具身认知》
课程导师:Ann Hamilton(安·汉密尔顿)
安·汉密尔顿因大型多媒体装置而被人熟知。她在1991年代表美国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1999年代表美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曾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海因茨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
注:以上课程来自为2020学年课表,每年的课程及授课教师有相应变化
教学书目举例
1.《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简 · 罗伯森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3.《理解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
4.《失控》、《必然》----- 凯文·凯利
5.《技术与时间》 ----- 贝尔纳·斯蒂格勒
6.《生命本身的政治》----- 尼古拉斯·罗斯
7.《奇点临近》-----库兹韦尔
8.《我们从未现代过》------拉图尔
10.《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 安东尼 邓恩
11.《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 弗里德里克 · 詹姆逊
部分课程教学举例
(详见点击以上链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