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9点30分,实验艺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实验艺术学院学生年展在校综合楼展厅开幕。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有:学校副校长焦兴涛,教务处处长苏永刚,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韦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黄越,实验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郑川,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实验艺术学院教授俞可、宋刚、金泰俊,美能艺术发展(重庆)有限公司董事曾小飚,特想集团代表喻晓峰,以及实验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和学院部分师生。
开幕式上,院长李川,美能董事曾小飚,特想集团代表喻晓峰先后致辞。教师代表俞可教授,学生代表张煜华发言。随后,到场嘉宾为学生颁发获奖证书。副校长焦兴涛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全院学生积极投身创作,踊跃参与,充分展示自身的思考与创造。展览设置特想艺术奖及美能艺术奖两项,共计45名学生入选,13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特想艺术奖和美能艺术奖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两个奖项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行业需求和专业标准,培养目标也聚焦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上。
一直以来,实验艺术学院致力于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与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基地。美能艺术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与我院签订横向合作协议外,还将与实验艺术学院负责建设的四川美术学院科技与艺术研究院展开深入合作。研究院将融合实验艺术学院在新媒介艺术领域技术优势与美能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企业优势、品牌效应、技术资源优势,展开创新性研究,致力学术研究的开拓运用,将研究成果社会化、产业化。
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洒野
作品类别:影像
时长:1分21秒
作者:谢玉环 肖游 彭霞 李瑶瑶 张灿 彭麒宇 吴可
2016级跨媒体工作室
作品名称:《舛误幻影》系列
作品类别:影像
作者:吴雨航
2017级新媒体艺术
作品名称:《觅》系列
作品类别:摄影
尺寸 :43*29(2张)47*68(1张)58*82(3张)
作者:张雨莎 屈茂林
2017图片摄影
作品名称:0→1→0
作品类别:互动影像装置
时长:1分50秒
作者:麦昊然
2017级艺术与科技
作品名称:未
作品类别:3D影像
时长:2分50秒
作者:戚思倩
2017级艺术与科技
作品名称:真实谋杀案
作品类别:影像 行为
时长:8分钟
作者:陈美懿、付小籍
2018级跨媒体工作室
作品名称:族谱系列
作品类别:图片影像
作者:伍虎
2016图片摄影
作品名称:界限I
作品类别:VR虚拟现实
作者:张煜华
2016级艺术与科技工作室
作品名称:blue Waveform
作品类别:影像装置
作者:冯柯力 李维谦 张月桃 朱野榕 伍虹霓 刘皓南
2016级艺术与科技工作室
作品名称:CHANGE
作品类别:摄影
作者:DAVID
2016级图片摄影
作品名称:晶砖会谈
作品类别:声音装置
作者:江松
2016级跨媒体工作室
作品名称:四面体
作品类别:3D Mapping
时长:4分钟
作者:张首俊
2017级艺术与科技工作室
作品名称:彩噪
作品类别:声音交互
作者:蹇可势
2017级艺术与科技
教师评语
By 肖平
《真实谋杀案》
人类在探寻真实的路上总是艰难的、失败的!甚至误入歧途!有没有“真实”?正如我们苦苦的追寻“历史”的真相,到头来却发现“历史”里从来都没有过真实!“历史”一直以来都是被“书写”的!该作品文本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而丰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将历史、知识、日常、个体感受,图像化、碎片化的容进一个假定的“真实”时空里搅拌,从而达成一种逻辑自洽的“艺术真实”!
《族谱系列》
在海量的、纷繁复杂的图片景象里该组作品尤为珍贵:朴实的构成,近乎呆板的面孔讲述着时间的流逝、日常的无赖!作者很巧妙的运用时间和身份的文本轻描淡写勾勒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挽留,给人留下一丝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哀伤!
By 李波
《洒野》
由七位女生集体创作。一片“开满鲜花的野地”,被年青的艺术家们以动物的方式强行占领。这片野地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却一直未被唤醒,而一批又一批的年青人在大学城已经来了又去。她们日益被规训的群体的身体,在占领过程中得到了诗意的表达,也让这场有目的的集体徒劳获得了新的能量。
《晶砖会谈》
江松通过与siri反复对话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场未来AI伦理会议的编排。看似游戏的会议内容实则倾注了他的人文关怀,大到人机关系、技术霸权、阶层固化;小到个人爱好如游戏和足球所面临的AI伦理问题,都成为他的关注点。作品提示出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和智能手机“对话”的“晶砖会谈”的日常,人的主体性该何去何从?
By 李勇
《舛误幻影》系列
这是一次暗室与感光媒材的劳作实验,吴雨航用光对底片进行不断涂抹,在一次次拉撕和干预下,图像获得了显影重生,特别是在今天,在虚拟数据与内存成为图像生产与储存的新走向的当下,早期图像那种物质形态的媒介在弱化,图像如何还能够在一套工作逻辑下的再造一个新的现实和幻觉,这是吴雨航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CHANGE》
大卫的摄影作品尽管还是一种传统摆拍的方法借用,但其图像整体的因素还是能够有效的表达,大场景下的人物是一种身体对空间环境介入的拍摄。面孔表情和身体语言显示了人对场域的一种情绪理解,适度的化妆和表演让形象有了一层戏剧感,于是这空间也就有了一种剧场效果,有时候人只是自己生活的演员,荒诞和孤单感没有一点违和的嵌入进了场域,同时也被带入出来。人不光是生活的旁观者,更是生活的参与和创造者,要像一个刺点,提醒现实世界的美好和恶意。
By 张海超
《界限I》
张煜华使用3D建模+unity游戏开发技术构建起了一处个人化的异想世界,并以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引入到其虚构世界观的沉浸式体验当中。当观者戴上VR头盔,在游历于各种超现实元素所构成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是对具象化的作者内心世界所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
《未》
戚思倩的作品在所学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思索。本次作品利用C4D建模完成的3D动画不仅在技术的使用上是流畅的,更多的是技术与主题思想的结合度比较好,将物化女性形象利用3D中流光溢彩的玻璃材质来表达,在视觉语言上体现了男权社会语境下被物化的女性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四面体》
张首俊的3D Mapping 是基于视觉错视的3D动画投影装置。使用CINEMA 4D制作的数字线面在三维多面体上的变体动画,是利用数字技术将光影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的动态转换,实现了动画与物体形态有一定趣味与创意的视觉融合。
《0→1→0》
麦昊然的互动影像装置基于TouchDesigner可视化编程环境开发完成。被Kinect深度摄像头捕获的观众在影像数字化处理中逐渐被抹去,删除。该作品使用了网络文化符号组成的数字渐变通路试图追问以人为延伸的数字信息的归属与命运,即构建自身数字网络形象的数据与自身的关系的疏离与不可控。
By 胡滔
《Blue waweform》
此作品构建了一个沉浸式交互空间。灯光、音乐、观众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都会在此空间内被发生、被反馈。红色的光线在空间中无限延伸,直到光的尽头。空间正中央放置的用钢筋堆砌的蓝色正方体装置犹如蒙德里安遗忘在迷雾中的宝藏。
展览现场
前言
By 李川
新媒体艺术系在今年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名字,新学期实验艺术学院开始了新的历史使命,就年展来说,我们希望数字越大越好,增长的数字不仅呈现这个学院一点一点的积累,也试图由此来呈现它的稳定性发展,这对实验艺术学院来说尤其难得,它代表这个学院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新媒体艺术系到实验艺术学院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全体老师和同仁们应该思考更多: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训练的方法应该对应一个什么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者说当今与未来需要什么样艺术人才?每年一度的年展是一个很好的检测手段。
展览呈现出来的作品除了少数是课程外的创作,大部分是平时课程作业、各种工作坊优选出来的,又或者是课程作业的加强版。因此年展也是对日常教学的检测和评估。
理论上所有的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而“创作带动教学”换一个说法,所有课程应该从默认一个优秀作品的标准而倒推回来,所有的课程应该围绕这个标准而展开,即创作一个优秀的作品需要我们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设置一些什么样的课程而展开?课程具体的训练方法应该怎样?课程的前后衔接应该怎样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也在增加多种渠道的培养方法,比如特想艺术奖和美能艺术奖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两个奖项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行业需求和专业标准,同时培养目标也要聚焦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要真正起到支撑与服务的作用,借此也感谢这两个有前瞻性、有情怀的企业对实验艺术学院的信任与支持!感谢一直为教学付出的各位老师们!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