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艺术史系谱

艺术史系谱

2017-03-22 17:36:30 来源: 次元门市部 作者:恐龙

 

Neo Expressionism,Art Informal,Feminist Art,New Realism,Fantasy in Photography,Dada / Neo Dada,Snapshot Aesthetic,Bad  Painting,Minimalism,POP ART,Graffiti Art,Mono-ha. . .

新表现主义 Neo Expressionism

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被广泛的用来描述德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概念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对,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新表现主义的图像来源很广,从报纸新闻头条、小说刊物封面、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以至古典神话。德国艺术家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二战后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美国画家则运用怪异的历史图像,创作极度个人化和富含隐喻的作品,或通过当代事件进行社会性评论。

 

无形式艺术 Art Informal

无形式艺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艺评家塔比耶提出。它对立于传统的立体主义,强调直觉与自发性。无形式艺术可以等同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巴黎版本。其抽象化的结果产生出了无数的形式。无形式艺术的重点不在于艺术家摒弃他们对形式价值的关注,而在于他们拒绝几何抽象的规律和结构,偏爱一种非理性的手法。

 

女性主义艺术 Feminist Art

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前,大部分女性艺术家寻求的是无性别的艺术,在男性主导的主流艺术圈中与之竞争。她们的作品即非陈述女性在历史上的情况,也无法辨识出是女性所做的作品。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启发了创新与进步的社会分析,主流再也不被认为是中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家的特殊关注是艺术史上对精致艺术与工艺的偏见。对传统上被贬为最卑微的艺术形式,包括花布、波斯地毯、美式那瓦乔毛毯产生的新兴趣,最终造成了“图案与装饰”运动。至1969年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女性主义的各种议题也纷纷被提出。主导70年代的是以各种媒介创作的自传性作品与仪式性的表演。到了80年代,回归传统媒介的风潮,鼓励着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带有观念与异议倾向的艺术品。此后的作品不太像前辈女性主义艺术的创作,主要原因是女性主义的理念原则已经被广为接受。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冲破了之前的纯粹性和唯一性,要求的是一种广泛的探索艺术的方式。女性主义艺术运用叙述、自传、装饰、仪式、工艺即艺术、通俗文化等形式,加入并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新写实主义 New Realism

新写实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美国和法国为主。这个名词的定义太泛泛,本身不具有流派的意义,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新写实主义”是法国的艺术评论家雷斯塔尼、以及克莱因等艺术家所组成,与美国的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密切相关。事实上,美国的新达达、集合艺术以及波普艺术家,都参加了法国新写实主义的展览。这些新写实主义者于1960年在艺术家克莱因的公寓签署的宣言中,只是呼吁“追寻理解真实的新手法”,宣言的模糊性正好吻合这些艺术家艺术的多样化。这个团体最为人所知的是运用废弃物与摭拾物进行艺术创作。提出新写实主义的艺术批评家雷斯塔尼说:“新写实主义是不用任何的争论,忠实地记录社会学的现实。”

 

荒诞摄影 Fantasy in Photography

通常摄影被认为使用的是纪实性手段。和画家不同,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自由的创作出脑海里的景象。然而摄影必须成像于镜头前的实物,因此,摄影要成功的进入荒诞模式,会困难许多。观众面对这些荒诞类摄影作品,也难免有找到其中破绽的冲动。起初,人们仅仅把荒诞类照片看成特技摄影。上世纪20年代以来,艺术家和摄影师们开始致力于揭示非意识和想象的力量,荒诞摄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摄影模式。许多原先信奉直接方式的摄影师们通过转向荒诞的表现方法证实了,在摄影中,想象的世界与镜头所对的外部世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达达/新达达 Dada/Neo Dada

达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现,首先在苏黎世、纽约和巴塞罗那,稍后在柏林、科隆与巴黎。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却成为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

新达达首先出现在1958年的《艺术新闻》杂志上。它的欧洲同侪是“新写实主义”。它主要指涉的是劳申伯格与琼斯,他们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尚等达达艺术家。新达达有时也是对后来解构装置和材料性质的观念艺术的泛称。新达达是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之间的桥梁。劳申伯格与琼斯从艺术思想、风格技法乃至视觉语言等为后来的波普艺术奠定了基础。

 

快拍美学 Snapshot Aesthetic

快拍美学以世事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应有的形象为出发点。它一反以往的表现准则,影调、焦点、构图似乎有意与习惯作对,充满挑衅,一种有意识的无视、忽视与我行我素。快拍几乎都是以人物或风景为主,在视线的高度、中等距离与自然光中呈现主题,通常会在照片中流露出点滴的真实。往往只有最具专业技术的摄影家才能达到赋予某些快照复杂性和人性的意境。快拍美学中反讽与超然的素质,使它与当时同时发展的波普艺术成为血亲关系。

 

"坏"画   "Bad" Painting

"Bad" Painting源于1978年在 New Museum New York举办的一项由玛西娅·塔克筹划的展览的名称。"坏"画极为个人化,经常充满自传与怪异的图像,它泛指那些充满幽默感的战后绘画。"坏"画的主题以具象为主,它类属一种方法而非艺术运动,为80年代非抽象绘画的复兴铺垫了道路。

 

极简主义 Minimalism

60年代后期的艺坛被称为后现代的启端。 1966年即兴艺术旋扫欧美,1967年则同时蕴生了“贫穷艺术”与“地景艺术”,同时这两年,也是“极简艺术”与“动力艺术”提出完整且大型展览的年度。极简艺术是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源出于抽象表现主义,有人称为“极少艺术”,又因它只是纯粹的视觉刺激和心理震荡,因此也称作A、B、C艺术。 极简艺术家力图将造形语言精炼化、纯粹化,将抽象表现主义中依然存在的图式、形象或空间,减少到最小的基本几何形、最精纯无比的原色,空间压缩到最低限的二次元平面形式。主张“无个性”的呈现一切事物;排斥一切自然再现的具象艺术,而以极简的单一几何型态,或单一形体的连续反覆作为作品的最大特色。 

 

波普艺术 POP ART

波普艺术是指50年代中期在英国及5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波艺术运动。 波普艺术运动对传统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它将流行文化中的形象和符号从既定的已知文本背景中抽离,通过孤立或者与无关的材料相拼合来形成艺术家所表达的新的意向。在波普艺术的观念中,艺术观念与艺术态度的导向要远远比艺术本身更为重要。波普艺术广泛的采用大众和世俗文化中的元素,包括广告、漫画和日常物品,同时它也被广泛的认为是对当时的占主导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观念的一个回应和扩展,在形式上波普艺术对图像和物品的运用方式又很接近于达达主义。波普艺术采用流行和大众文化中的图像,为的是反对艺术中的精英文化,用讽刺的手段来突出大众文化元素的平庸和媚俗。波普文化先驱汉密尔顿认为波普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妙趣诙谐的,性感受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等等。

 

涂鸦艺术 Graffiti Art

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是唯一和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人们纷纷组织起帮会来保护自己。一时间布朗克斯涌现出无数帮派组织。当时很多年轻人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而加入到各种帮派中。那段时间整个布朗克斯区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个原始人聚居地”。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出于对简陋的帮派标签的不满,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好看起来。再后来,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家大多数都和帮派无关,是来自底层的穷人。他们都是一些有想法、有才华的人的人,从此纽约的墙上出现了警世格言,许多绘画方面的新鲜笔法,尤其是美术字体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群极富表达欲望的人,他们没有报酬,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从地下铁的车厢、车站月台到街道的墙面,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个性鲜明的涂鸦。大部分的涂鸦创作者既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系学生,而是来自纽约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哈林区的街头少年。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来自城市大众文化,他们出身于这一文化之中,就是当时的大众文化的直接体验者和创造者,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大众文化。

 

物派 Mono-ha

在1968年神户的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关根伸夫展出的作品《位相—大地》是在地上挖了一个两米多见方的圆坑,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一个和坑相对应的圆柱体,作品意在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物体和空间概念,他也由此成为“物派”的先导人物。定居日本的韩国裔艺术家李禹焕认为这件作品与他所提倡的艺术观相吻合,因此他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通过褒扬关根神夫的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推动了“物派”的形成和发展。很难说“物派”是一个组织或是一场运动,事实上,只是几位思路、手法相近的艺术家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办展,而无形中产生的一个松散的小团体。尽管在1970年中后期便逐渐各自转向新的创作领域,但他们对日本现代美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同时,围绕着这—艺术现象,美术界展开的激烈论争甚至持续到今天。尽管“物派”从形成到高潮只持续了不到两年时间,但对日本现代美术产生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引发了一场对物体、物质重新认识的热潮。“物派”对日本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艺术家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他们通常被称为“后物派”。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