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艺术

2009-02-22 17:07:44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Hirschhorn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运动,它被称之为贫穷艺术(Arte Povera)。

 

▲ Jannis Kounellis 作品

▲ Mario Merz
Fibonacci Napoli, 1971
10 fotografie b/n, numeri al neon

贫穷艺术的定义

贫穷艺术的定义来自于它材料上的选择,贫穷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使用传统材料,而更多的在生活的细节上寻求自己作品的灵:石头,土,木头,金属,甚至 是穿过的衣服等等这些在别人眼中和垃圾归为一类东西成为他们眼中的宝物。正因为这样特殊的材料人们对这些特殊的作品起了这样的名字,贫穷艺术,理所当然 的,做这些的艺术家们成为了大家称呼的贫穷艺术家。

 Pascali,《剧院》,1964,绘制的木头和布,217×74×72cm

 Fabro,《肖像画》,1975,装置

Merz,《无题》,1989,报纸、玻璃、尼龙,51×86×693cm

Ger Van Elk 库特维伊夫/母狼,1992

贫穷艺术的起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Hirschhorn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运动,它被称之为贫穷艺术(Arte Povera)。这样的名称似乎注定了给人们观念上的误解,毕竟在很多人的思维中,贫穷和贫苦是如此相似的词语。但“贫穷艺术”诞生于意大利的“黄金时代”,总体而言,那个时候的意大利人(包括贫穷艺术家们本人)也并不贫穷。对艺术来说本应该是没有高贵和贫穷的区别,有的只是艺术家们自己对自己作品的定义和人们对其作品的评论而已。贫穷艺术的辉煌仅仅只是在1967年到1977年间的10年时光,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贫穷艺术仅仅也只是露了下自己的身影就退出了最前部分的舞台。

贫穷艺术的表达方式

贫穷艺术看来似乎具有意大利特色,实际上,它却于意大利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毫无联系,它是国际性的。

贫穷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任意取得的材料进行艺术创造,同样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现状的看法和观点。只是arte povera的发展受到意大利学生运动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总是更多的表现出对社会的、政治的不满和批判。他们的作品可以向观者表明,看似简单的艺术品创作或者观看艺术品之类的行为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触及所有人类经验的本质性问题。

不可否认,对一般公众而言,贫穷艺术家作品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他们所采用的材质,头发、灯泡、火苗、咖啡、煤块、莴苣、羽毛、垃圾等等。但尽管Arte Povera艺术家在政治上是激进的,作品的材料是平凡的甚至是贫穷的,但他们作品的展览在穷人区是见不到的,更多地出现于华丽的宫殿和漂亮的画廊。即使是在荒凉的郊外,前去参观的人们乘坐的飞机也使这样的旅程看起来更象是一种奢侈的表现。Arte povrea的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材料尽管与“生活”而不是“艺术”联系紧密,但却并不十分“povrea”。他们优雅地处理材料,以至于作品可以与任何东西相配,就是不与穷人相称。这种优雅与意大利的气息如此一致,以至于被自然地视为意大利式的。

代表艺术家及介绍

Jannis Kounellis(1936-)雅尼斯·库奈里斯,意大利贫穷艺术最重要的代表。
Mario Merz(1925-2003)马里奥·梅茨,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领航人。
Alighiero Boetti(1940-1994)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代表之一。
Giovanni Anselmo(1934- )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代表之一。
Giuseppe Penone(1947-)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领头人之一。
Pier Paolo Calzolari(1943- )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代表之一。
Pino Pascali(1935-1968)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代表之一。

▲  Jannis Kounellis(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

▲  Jannis Kounellis(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

▲  Jannis Kounellis(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

▲  Jannis Kounellis(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

▲  Jannis Kounellis(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

分析贫穷艺术的特色

arte Povera受到意大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多激进地批判理性主义、专家政治、社会形态等制度。在艺术上,这些20世纪的艺术家的目标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他们寻找缩短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的办法。这种艺术应该是可以再生的,因为它的目标是创造力的扩展。这种创造力是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在颜色和仙人掌中、在大理石和霓虹灯里、在皮革和小尼龙鞋中。使用非传统材料,而这些材料常常取自自然和日常生活,泥土、冰、植物、石头。任何你可以想到的材料。这个艺术形态被称为Arte Povera,正是因为其成员使用“破/旧”(poor)材料的缘故。

打破艺术的传统,采用非传统材料用于创作这一点,在此之前的一些艺术家的大胆尝试启发了Arte Povera艺术家。Lucio Fontana自1957年起开始打破传统绘画,他并不画只有透视效果的虚幻的空间,而是按照自然的本来面貌来揭开画面,他还在画布上加上小石子、玻璃、陶片等等来达到这一效果。另一个艺术家Piero Manzoni则是在硬如石块的面包涂上白色作为作品,以自己的呼吸和血作为作品。最有挑衅意味的是他将铸铁罐头按其重量以黄金价格出售——这成为对艺术作为商品的注解。而这也Arte povrea的艺术家最为佩服的艺术创作者。

1967年,第一次Arte Povera展览在热那亚(Genoa)的Galleria La Bertesca举办,第二年又在博洛尼亚(Bologna)的Galleria De'Foscherari和Amalfi的Arsenale举办了两次展览‖破烂维纳斯‖(Venus Of the Rags,1967)中,Pistoletto用古代雕塑和一堆颜色鲜艳的破布形成强烈对比。Arte Povera通常也常常批判着当时政治问题,这在Luciano Fabro的讽刺性作品‖金色意大利‖(Golden Italy,1971)中明显地体现:一个倒挂的意大利国旗的镀金铜浮雕。

Arte Povera艺术家将作品与时事相联系,认为用粗陋的材料能表现出他们想传达的思想。同样,他们拒绝油彩、大理石和青铜这些传统但强烈体现等级的材料,传统的艺术总是花费浩大的,他们拒绝将自己的艺术和剥削联系在一起。绘画则成了主要的抨击目标,因为如Kounellis所言,它令人想起过去的政治迫害,它是服务于现行的政治利益的(欧洲绘画在很长的时期都是以宫廷画为主要形式)。

Arte Povera表达着他们对政治问题的兴趣,也专注于制造各种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从60年代早期起,Pistoletto就开始制作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贴在有镜子的物体表面,镜子反射观众的影像,因此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例如在‖越南‖(Vietnam,1965)中是一个手拿旗帜的示威者的形象。)而另一些艺术家则更多的在意境上做文章。Giulio Paolini专门制造有名的雕塑和绘画的复制品,他希望人们能忽略作品的形式而能看到作品背后的思考。在‖模仿‖(Mimesis,1976)中,Paolini将两个一样的古代石膏雕像相对放置,好像二者在进行对话。这样通过描述两个形象之间的沉默(而不是与观众的对话),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独特观念,改变了观众对原作品的看法。

Arte Povera不仅要摒弃这些传统的“高雅”艺术材料,还蔑视向富人出售这些的艺术品的场所和贮藏的博物馆。他们反对将艺术作为物体(art-as-object)的观念和艺术制度,并且也反对着signature/个人化风格。尽管他们在1960到1970年间Arte povera成为意大利艺术家们的共同话题但Arte Povera艺术家仍然反对这种“商标化”的做法。

Arte Povera也关注艺术、文化和社会被破坏的处境。因此Arte Povera艺术家将自己设想成为是无根的、艺术上的“流浪者”,在欧洲文明的碎片中流浪,使用任何可以使他们生存的办法。

Arte Povera艺术家的特点之一就是并不会将自己限定于一个范围内。例如Mario Merz,他从1968年起开始制作冰屋。冰屋象征游牧社会,Merz十分喜爱这种社会的灵活性和易于适应环境的特色。他在生活中能找到的材料(包括金属、玻璃、霓虹灯、石板、蜂蜡、泥土和木材)建造冰屋,用来建设他所欣赏的特性。这种使用了传统材料和自然材料的折衷主义的做法事实上强调了同一的传统文化与多元的现代文化的本质区别。

对自然进行更积极的干预的是Giuseppe Penone。在作品‖这棵树会一直长到这一点‖(The Tree Will Continue to Grow Except at This Point / L'arbre continuera à se développer excepté en cette pointe,1968)中,一棵树苗的树干上有一个铁质的拳印,它是要影响树苗的生长而不是阻止它的生长。在‖会吃的结构‖(Structure that Eats,1968)中,蔬菜被放置在两块石头之间,当有蔬菜自然腐烂后,有一块石头就会下落。作品强调雕塑的暂时性,粉碎了传统中认为艺术可以超越正常的“死亡”的过程的想法。与自然的(生命)过程相关则成了Giovanni Anselmo作品的特征。到80年代Anselmo都一直保持着对重力现象的兴趣进行创作。

▲ Mario Merz(马里奥·梅茨)作品

▲ Mario Merz
Igloo con albero, (1969-)2002
struttura in tubolare di ferro, vetri, mastice, arboscello
2 m. diametro

▲ Mario Merz
Senza titolo, 2002
giornali, neon, vetri
dimensione ambiente

Mario Merz(马里奥·梅茨)与贫穷艺术

意大利当代著名艺术家,“贫困艺术”运动的领航人, 代表作有《梦幻城市》、《闪电平原》等。

Abte pevera它可以理解为“穷的艺术”或“贫困艺术”。贫困艺术最初是由意大利著名评论家吉马诺·塞朗提出,1968年,塞朗在波洛拿组织了一次题为《贫困艺术》的展览,次年又相继推出一本《贫困艺术》一书,当时在意大利起到了不少的影响。贫困艺术其含意不是针对作品本身的质量而言的,而是指艺术家所选择的材料是普通的或日用的。他们比较注重物质简朴寒酸的环境和对于物品制作过程、功能、甚至是它们辩证性质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些物质在保留其自身的原始特征的同时还产生出可识别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他包含了某种复杂的概念和结构。是在材料和技术中提炼的诗意。

马里奥·梅茨1925年1月生于意大利米兰,长于都灵,曾入都灵degli studi di 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二次大战中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想尽一切办法用可得到的一切材料画画。1950年他开始在帆布上创作油画,1954年在都灵Bussola画廊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包括梅茨考虑过从典型的生态系统角度组织肖像油画。1966年,他开始用霓虹灯刺穿帆布和物体,如:瓶子、雨伞和雨衣,以此改变物质的象征性注入新的能量。

1967年,他走入了一个由几个艺术家组成的协会,包括Giovanni Anselmo, Alighiero Boetti, Luciano Fabro, Jannis Kounellis, Giulio Paolini, Giuseppe Penone,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和 Gilberto Zorio,被批评家和策划人杰尔玛诺(Germano Celant)定义为“贫困艺术”(Arte Povera)运动的标志,这次运动明显的反审美精英,主张从每日生活中提炼粗微的材料组织世界,反对失掉人性自然的资本主义消费和工业化。

1968年,马里奥·梅茨采用在圆顶建筑主题签名的方法,它用金属骨架和隐蔽的粘土碎片,蜡、泥、玻璃、粗麻布、和捆绑的枝条构成,常常政治或文学上表达用霓虹灯。他参与重大的国际概念上的展览,极简主义艺术,如贫困艺术加azioni povera......

上一篇: 战后美国艺术  下一篇: 偶发艺术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