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当代中国国际数字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2日—2020年3月21日
承办机构:朝艺术科技中心/中数艺互动科技
“2019当代中国国际数字艺术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艺术×科技的跨界,将会在意大利罗马现代美术馆、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巡回展出。参加巡展27位数字艺术家,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运用科技媒介和艺术语言转换着时代的观念,详见下面的作品介绍。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
《时间的形态·京剧》试图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数字媒体的手段,去表达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中所生成的姿态痕迹。
费俊、刘晓斌、邱宇、苑辰、云泽五位数字艺术家,对天津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武生黄齐峰,京剧名家杜近芳弟子、梅派青衣闫文倩的表演动态捕捉数据,进行了动态化和材料化的凝固,形成动感与质感并存的姿态时间雕塑,并加以展示。
这件作品由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某集体交互媒体和蓝色智库科技联合出品,得到了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宋震-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项目)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戏剧学院重大项目“京剧海外传播与市场拓展研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领衔作者费俊,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一个执迷于传统文化遗产转译的数字艺术家。
2、【从头再来】
拉斐尔《雅典学院》描绘的、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典文明景象,被藤蔓植物所包围,藤蔓虽然柔软,但经过千万年的生长,可以摧毁坚如磐石的物体。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代大理石雕像,经过电脑软件的进一步破坏,变得更加破碎,掉落一地。
曾经兴盛的文明,变成残垣断壁;正在兴盛的和即将兴盛的文明,也许都难逃此厄运……
《从头再来》将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的20余幅经典绘画作品,进行了重新演绎。作者缪晓春利用3D建模技术,将名画中的人物、建筑、环境等设计成动画,并且加入剧情,融合成故事,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北京展出之后,“2019当代中国国际数字艺术展”将前往意大利首都罗马巡展。而文艺复兴正是14世纪在意大利最先兴起,然后席卷欧洲,最终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从头再来》中的大量的文艺复兴元素,使得罗马巡展,成为了一次中国当代文化与意大利近代文化的对话,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
著名艺术家缪晓春为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多媒体艺术家之一”,他以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创作而在国内外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

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电影科学院院士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评价说,缪晓春对艺术史的态度彻底颠覆了这个令人厌倦的观点:旧的总是已经渗入到新的当中。他使用了一种相反的观察方式,于是在旧的当中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著名艺术评论家贝娅特·莱芬莎特表示,缪晓春的摄影作品和三维动画作品的魅力恰在于它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看似浑然天成的气质,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缪晓春对新旧文化的兼容并蓄。
缪晓春如同一座立交桥那样,将欧洲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中。
3、【公元3012】
著名艺术家卜桦创造的穿着白衣蓝裙、系红领巾的小女孩形象——“飒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时尚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但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大量粉丝,也是世界各地重要艺术展上的常客。
卜桦的作品,永远自带宇宙,这次也不例外——本次展览为卜桦的作品专门构建了一个专属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飒蜜宇宙大花园。
在这个专属空间里,四周墙面、地面都被作为媒介,将卜桦的《公元3012》弥散在整个空间中,将观众引入令人流连忘返的飒蜜宇宙大花园中。
卜桦在这个短片想表达的,是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必须要在保住精神光辉的前提下,才去尽可能发展社会性和物质性。
卜桦可谓是中国数字艺术的标志式人物,她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未来馆“未来城市”动画电影总导演、编剧、创作者,将其经典的飒蜜形象,呈现在世博会的7300万观众面前,使其一举成为世界级IP。
央视《人物》评价卜桦说:“因为这个人,就足以证明中国拥有世界级的flash。”
《南方周末》曾经整版登载文章探讨卜桦的作品“让人哭了八遍的Flash猫”。
美国奥斯卡奖评委贝琦•布里斯托女士曾评价卜桦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里的天才之一”。
4、【降灵 Appear】
这是引领当代华人新媒体艺术风潮的代表性人物——林俊廷的2019年新作,也是本次展览中的一部重头戏,安置在展厅入口处右侧墙面的显要位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墙面的相框中有三道符咒,用IPAD扫描符咒,符咒会抖动起来,并且会呈现出奇异的景象……
林俊廷认为,天地万物(动物、植物、环境、天气,乃至文字、画像、建筑或其他人造物)都有灵魂,并且能够操纵或影响其它自然现象乃至人类社会的世界观。
物灵或存在异空间的灵物,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其踪影。
在远古时代或宗教语境中,人类通过修炼灵性,打开天眼,看见隐态异次元的情景,与神灵沟通,遨游天界。
当代的电子显像则如同另一种灵视,电子空间如同平行世界。
艺术起源于巫术,被“施法”的电子设备,能够开启文化幻想模式……
林俊廷是台湾著名艺术家,从北京故宫与汉唐乐府合作的《洛神赋》演出,台北花博会的“梦想馆”,及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他一次又一次用震惊世界的表现,不断创造观展热度纪录和观众数量纪录。
5、【转山】
西藏地区,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仪式——节日或特殊日子里,自愿的朝圣者会选择一座圣山,以顺时针方向围着山转,承受着几公里,或更远行程上的艰难万苦。
著名艺术家许仲敏认为,对于这些朝圣者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肉体上、精神上和宗教上的修行,而且还是一条祈求赐福之路。
装置作品《转山》中,树脂人物模型仿佛是那些沿顺时针方向徒步转山的朝圣者。这是献祭的一种社会仪式的表现形式。中间充气厅里的装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设计得像一座虚拟城市,一种缩影。整件作品充满了文化代码。
《转山》的创作过程,对于许仲敏来说,也是一个“转山”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我解救的精神修行过程,充满着苦辣酸甜。
在《转山》以及与其相关的《桥》《隧道》两件作品中,许仲敏想要表达的是对人类生存方式、过程和意义的古老领悟——人类的生活总体上应理解为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和重复过程。
许仲敏的装置艺术作品意图以超越时空的方式,通过强调象征意义,来阐述和传达生命的神秘、抽象但又“不可抗力”的特性。
6、【衍场—磁场】
这部影像作品,试图在寻找一些物象和意象之间的关联:衍场、磁场、黑白、派生、运动及空间……
如果有观众表示看不懂,那就对了——小编这么有学问的人,其实也不大懂,所以,小编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
作者刘旭光教授是学院派的艺术大咖,创造了质觉美术理论,他总是习惯于用作品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衍场—磁场》也不例外。
这件作品所探索的,是形质与介质的语言和视觉中的可能性,以及视觉的物理性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表达方式。
作者认为,自我与意识的表达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衍场”,这个场域就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有与无的场丶相对与绝对的场、认为绝对无的场域才是真无的“衍场”,在有与无之间像镜子一样反射我们的日常,把符号与图像直接地反映在视觉之中。
从存在与时间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在“衍场”中依据“时间性”和“空间性”进行存在的阐释。
“衍场”是意识与图像形成的空间,也是情智、意志共同形成的所在,主观界与客观界的一切现象都在其中成立。
7、【道生一】
《道德经》被彻底拆解了,不是从奥义和内涵上的拆解,而是整章被拆解成了书法线条,在手指的引导下飞舞。
8、【新山海经 3】
这是一个光快陆离的魔兽世界:鹿变成摩托车,墨鱼转为面罩抵制空气污染,龙跑步机,龙虾虚拟影像眼镜,乌龟键盘……
《新山海经 3》是一部时长30分钟的水墨动画电影。从前期的剧本写作,分镜头创作,到三维技术搭建,原创音乐的制作等,前后耗时三年的时间。
这三十分钟的影像描绘的是在后信息时代,一种末世般的未来: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投身虚拟现实;男男女女各自陌然地打游戏,着装一如游戏中的角色。
邱黯雄是参展艺术家中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三人之一,他擅长把水墨艺术与动画技术、三维技术、影像艺术等融为一体。
9、【序列式飞行器】
自从人工智能爆红之后,最牛B的一个词是“脱碳入硅”。对于那些把时尚风潮当做生命能量的童鞋来说,如果与人聊天时不拽上这个词,就显得OUT了。
李子勋的这件作品,就是对机器生命的一种思考和诠释。他将对未知事物的无限幻想,转化成独特的机械美学型态,创造一种介于生命体、无生命体之间的“仿生物”,是一种近似飞行器的动态雕塑。
作品尝试将高精准度的制作技术介入纯艺术形式中,得到由不同块面间相互融合的几何构成,呈现出纯粹的能量结构。
10、【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被控制的眼睛看到他】
一只机械手,在悄然观察周围的环境。突然,机械手发现了一面镜子,然后,机械手控制的眼睛,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机械手控制的眼睛,和镜子中的眼睛,在互相凝视中,重新产生对自我和生命的认知。
在这个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思索:机器是否有意识?我们的身体是否有一天被机器替代?这不但是一个科学命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
新媒体艺术家、中央美院博士邱宇,把这个命题用艺术手段加以探讨,衍展了它的维度,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宏大,更加难以回答……
11、【伟大】
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罗丹《思想者》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等西方艺术史上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被进行二次创作,结合了宗教与科技,按照佛教中“唐卡”的形式,塑造成新形象,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系。
通过这部影像作品,作者田晓磊想讨论科技与人的关系:经过互相驯化后,是否形成新生命和新秩序?新的造物主能够重新编译世界,就像一个“伟大”的新上帝。
有“硅谷巫师”之称的著名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认为:“技术并非与人类生命格格不入,而是生命的延伸”并且“人类并非进化的终端,而只是自然生命与人工制造之间的一个过渡存在”。
田晓磊非常赞同上述观点,并提出一个“新世界”的观念:机器与生命体、物质与意识、艺术与科学彼此对立的符号学可以被瓦解,所有这种边界都可以被模糊被跨越。
12、【人工智能道子绘画五个扇面】
曾经,艺术家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之一,但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炸式发展,这个观念的根基已经被颠覆了。
这五幅绘画作品,由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高峰开发的“道子绘画系统”创作,是100%纯正的机器智能绘画,不带任何人类后期加工。
有艺术修养的人不难发现:这五幅作品,笔墨肆意,线条老辣,“锥画沙”和“屋漏痕”等高级笔法运用纯熟,俨然是高水平艺术家的作品,可见“道子绘画系统”之厉害!
更可怕的是——“道子绘画系统”不但能够自主创作,更能模仿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或者创作他们风格的作品——也就是说,未来,无论是大师还是大师级绘画作品,都可以量产了,机器一开,要多少有多少……
虽然高峰在许多的公开场合反复表示:“AI无法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而且目的也不是取代人类艺术家”,但是,这种一个人类替赛博格发表的外交辞令式的承诺,真的可信吗?
看过《三体》的童鞋们,都知道“降维打击”这个概念,当有一天机器艺术家对人类艺术家发起降维打击的时候,也许人类文明中最璀璨、最精致的部分,将会变得像肥皂泡一样脆弱,一样毫无意义……
13、【自然而然】
这是一部运用中国长卷式绘画方式制作的二维动画,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担忧和对环保意识的呼唤。
作者李胜玲用一年的时间绘制动画原画,并以中国古典哲学及绘画思想为指导,用中国特有的长卷式风格二次创作。
中式长卷本身是中国传统哲学主导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把长卷用二位动画的方式展示,使长卷本身包含的诸多维度中,又多了一个心理维度——心像(心中之像)。
14、【君幸食】
每次到了吃饭的时间,总是不知道该吃啥——很多童鞋都患有“饮食选择恐惧症”这种病。
《君幸食》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套西汉漆器餐具为素材,将汉代饮食文化的一些内容与当代进行对比,启发观众对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传承、传统与当代并存状态的思考
作者刘陶是湖南人,但是整部作品没放辣椒...
“君幸食”就是劝君进食之意。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这三个字,来源自前面说的那套漆器中的一件,写在盘子内部。它的主人是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
15、【祖国的花朵】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一张以北海公园为背景的黑白老照片,8个少年儿童的单人照被裁剪出来放置在背景照片前,当观众靠近时,这些老照片会随着音乐动起来,似乎要重现当年的瞬间情景。
显然,这是艺术家张丽丹在今天赋予它的生动,是随着这样的生动回到过去,还是带着这样的生动去向明天?一切交由观者。
15、【生死伦】
生命若以信息的形式存在,是否可以实现永生?
不过,如果看过卢杉创作的这部精彩视频,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通过结合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图》和博斯《人间乐园》中东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念,《生死伦》探讨信息化赛博格世界的生死伦理问题。
影片中所有图像皆来自互联网。这些网络“现成品”经打碎重组,构建出一幅融合真实、次元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未来世界图景。
所谓赛博格,就是《星球大战》中的格里弗斯将军、《黑客帝国》里的尼奥,以及X战警、银翼杀手、终结者、阿丽塔战斗天使、死侍,等等。他们生活的世界叫赛博格世界。
17、【星云】
这是一个交叠错落、迷离不可言的世界,观者似悄然步入斗转星移的时空中,在自己内心的星际跋涉……
也许是因为保利拍卖公司掌舵人的身份,见过太多的艺术品、太多的大师经典,所以赵旭的作品不局限在对宇宙的客观性描绘,而是转向对精神性体验的表达。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使其赵旭的作品从对宇宙神秘、绚丽的赞颂,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秘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18、【源点】
这是本次展览上,最具网红气质的一件作品,占据了一个独立的暗黑空间。
关印的这件作品此前在别处展览时,曾令无数观众如痴如狂,沉迷在这个暗黑空间里,沉醉于视觉错误与矛盾的身心体验中,久久不能自拔…然后,就导致外面的人,无法进来观展。
作品由一个圆点开始,引发一系列的运动形式,包含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运动、单体运动与群体运动、模拟自然现象的物理运动等,通过单纯的圆点运动,追溯运动的本质。
19 跑步机
这件作品发明了一种气场强大的健身方式——在履带上跑步,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试试。
作者郑宏昌用自己的全息影像,为大家做了在履带上跑步的示范。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是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作者说,今天的人类需要健康。
不过,这并不是一件体育题材的作品,更不是一件搞笑的作品,它的内涵深奥了——至于是什么样的深奥内涵,童鞋们还是亲自开现场一看究竟吧。
微信预约,免费参观
(温馨提示:为保证观展体验,每日参观人数有限,请提前安排时间微信预约)
————————————
朝艺术科技中心 & 简介
朝科技艺术中心是由朝林集团联合中数艺互动科技共同打造的艺术科技融合平台,集文献收藏、展览展示、研发中心、公共应用、智库交流、教育推广六大功能。未来将致力于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科技中心。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