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届GUI数字艺术研究展暨论坛
核心课题:“GUI”——网络媒介本体观
课题发起人:弘正
学术主持:朱其
策展人:吴莹、弘正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巴瑞、 蔡若芸、董宁、大余、弘正、李峰、曲延松、沈默、 徐晓波、肖弘弢、吴昶、张明怡、张雨
指导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当代艺术收藏委员会
主办单位:GUI数字艺术研究中心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3日—3月23日
论坛时间:2023年3月13日—4月23日
展览场馆:中国当代艺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乙28号
区块链存证技术支持:元创链
媒体支持:今日头条、雅昌艺术网、库艺术、艺次元、正论、浅山小组等
关于 “ GUI ” 艺术的研究
文︱弘正
GUI是“图形用户界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的简称,属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是人与计算机通信的界面显示格式。我们当下运用电脑、智能手机以及一些家用电器,接触到的所有视觉界面都是GUI系统的应用。是GUI技术的运用呈现了网络世界的一切“线上”视觉。
本次展览意在提取“ GUI ”这一图形界面概念, 在广义的数字艺术的范畴中,探讨“ 网络媒介本体观 ”的确立。
时下是一个几乎完全建构在网络上的世界, ”线上 ”社会形态已相当完备。虚拟经济替代实体经济成为主导。当代艺术中,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以及NFT金融系统的介入,建构了虚拟艺术的线上收藏系统。然而艺术收藏的唯一性却致使艺术作品的实体性和NFT性发生冲突,也即同样的一件作品要么选择实体要么选择虚拟,二者不宜兼有。显然虚拟艺术也似乎逐渐替代实体艺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主导。不过NFT建构了数字艺术的收藏体系,却并不具备使数字艺术的视觉本质有所昭揭。
这是一个一切有可能被数字化的时代,某种意义上数字性也即当代性。在网络视觉中,作品的 “ 数字语言性 ” 以及“系统的观念性”致使网络时代的数字艺术家不得不慎思网络视觉的本体性。也只有从“网络媒介本体观”出发,用系统思维去认识网络视觉,数字艺术从语言到观念的演变才会逐渐显现,而“ GUI ”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基础。
数字艺术的学术探索
文︱吴莹
数字艺术(Digital Art)是将数字技术作为创作或演示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作品。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图像、影像、音频等。同时它也是一种全新的纯艺术形态。
本次展览的议题“GUI(图形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图像化的标志性开端,属于计算机美学系统,是美学服务于计算机的体现。在数字艺术作品呈井喷之势的当下,提取“GUI”这一概念展开关于网络媒介本体观”的探讨,作为一种对 “ 数字艺术 ”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
数字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较为 “ 野生 ” 的状态,但是却又是与影视制作、游戏开发、产品设计、媒体传播等领域息息相关的一种技术形式与艺术形态,在学习资源极度匮乏的 90 年代,国内最早的CG设计师、艺术家和从业者大都从“自学”进入到这一领域的。短短20余年,这个年轻的领域,以数字科技发展为依托,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将引发数字艺术发展的大变革,比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眼下,艺术品在“被NFT化”的过程中进入又一个崭新的数字阶段,从数字艺术的层面来说,NFT并不是一种数字艺术的表达形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科技手段,NFT艺术品又与完全脱离现实的虚拟 IP 与数字艺术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某些潮流化、产业化、迎合大众口味刺激购买的数字艺术形式降低了发布艺术作品的门槛,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不会因此改变。
就这个时代而言,数字艺术是创作者和观众艺术认知的一种变革,也可以视为结合虚拟技术的数字艺术拥有比以往更大发展空间。我们通过“GUI”系统基础去尝试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深入当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去探究数字视觉艺术形式语言和现实,通过这样的积累去等待数字艺术理论建构的未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