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并行输出”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并行输出”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24-12-19 10:16:41.68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顾振清

01.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三:并行输出(海报).jpg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三

并行输出——国际影像展

ParallelOutputs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

策展人:顾振清、Ozan Bilg iseren、张海涛

执行策展人:朱自杰

策展助理:唐江华、魏熙格、崔子扬、孙晓雪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姓名或组合首字母依次排序)

Alnis Stakle - 阿尔尼斯 ·斯塔克(拉脱维亚)、Atsushi Momoi - 桃井敦(日本)、Ceren Uzun Uysal - 塞伦 ·乌祖恩 ·乌伊萨尔(土耳其)、Emin Berk - 艾敏 ·伯克(土耳其)、 Frank Herfort - 弗兰克 ·赫夫特(德国)、Ingo Dunnebier - 英戈 ·邓内比尔(希腊)、 Kostis Argyriadis - 科斯蒂斯 ·阿尔吉里亚迪斯(希腊)、Murat Gür - 穆拉特 ·古尔(土  耳其)、Mustafa Önder - 穆斯塔法 ·翁德(美国)、Nevzat Yıldırım - 内夫扎特 ·伊尔 德里姆(土耳其)、Osman Demir - 奥斯曼 ·德米尔(土耳其)、Seçkin Tercan - 塞金 ·特  尔坎(土耳其)、Samir Karahod-萨米尔·卡拉霍德(拉脱维亚)

展览时间:2024 年 12 月 19 日——2025 年 2 月 4 日

展览地址:粮仓展区G13/G14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三

并行输出——国际影像展

前 言

文/顾振清

研究意识体验的神经心理学最新理论表明,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与能量的全息矩阵中。信息以复杂结构的能量形式存在于空间中。人脑中的神经元场是一个综合信息的能量场,可以与现实空间结构进行动态交互。神经元能量场综合信息时产生的变化,会引起时空连续体框架的微观扭曲。这些微观扭曲随即又会相互作用,产生神经元场超复杂的宏观扭曲。这种动态交互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感知体验,即人脑感知现实的意识体验。人脑对感知现实进行解码的过程,可以与时空建立联系,不仅能作为旁观者与感知现实互动,而且有可能作为参与者去构建感知现实,并借此改变时空。

相对于旁观者,艺术家的大脑能量场更接近于参与者。不同国度、不同人文背景的艺术家以不同个性的创造力并行输出感知体验与意识体验,构建不同形式的艺术现实,由此不断改变现实时空连续体的框架。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三

并行输出——国际影像展

前 言

文/张海涛

在数据传输领域,‘并行输入 ’指的是通过八条数据线同时传输数据位,这种传输方式 类似于在多车道的高速公路上同时行驶多辆汽车,从而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相对地, ‘ 串行输入 ’则通过单一数据线逐个传输数据位,类似于乡间公路上单一车道的汽车行驶, 虽然传输速率较低,但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中,如远程通信,因其简化的线路布局而具有优 势。全球化是各国经济与文化合力输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与融合的格局,快速信息化的时代, 只有如并行输入与平行输入一样才能做到具有文化与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并行 输入全球同质化与平行输入的多极差异化竞争力。这样的文化与经济才有高度的活力。

“并行输入 ”的理念不仅是在探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关系、同行、共生的境遇,也 可以延展探寻近两年科学界量子纠缠的平行世界之间潜在的牵引、信息相互输入关系。对于 现实的国际世界不同的同行者、不同的民族、地域、宗教、文化、政治都有着差异性,对于 原始自然世界的改造中也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单向的民粹主义必然会产生各种冲突 与战争。在今天的东西方、南北方的国际社会中,我们依然面临着价值观的冲突,是选择并 存,还是对抗?从上世纪世界大战热战到冷战到贸易战, 自然生态危机、疫情肆虐依然存在, 如果站在国际视野,合作解决,不能过度夸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欲望和利益。人类一起共同 面对新的超人类生态伦理、星际殖民带来的危机依然需要同行际遇共生。

此次国际摄影展以物理与数字真实影像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关注全世界摄影师面对当下世界的各种生存境遇各抒己见,展览试图在不断的重新定义影像媒介的文化背景下邀请到国际上的观念摄影、实验影像,数字影像、AI 影像的活跃艺术家创作参展, 以对现实生存境 遇的介入、对历史新的认知和对未来生态的预设启示当代,以坐天观井的宇宙视角关注未来 科技给第二自然世、人类世带来的新思维、新伦理的变革。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三

并行输出——国际影像展

艺术家及作品简介详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t90rhFPSxGYSncAPLkSjw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

北京︱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

2024-09-28 16:22:27.005 来源: 泰康美术馆 作者:TAM

18.jpg


2024年8月24日,泰康美术馆将举办“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和泰康美术馆策展人胡昊共同策划,首次以身体、身份与个人经验为主题,通过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及综合材料等跨越多种媒介的30余件/组作品,辅以手稿和录像作品档案,系统梳理和展示艺术家1984年至今四十年蔚为大观的职业生涯和创作地图。展览持续至10月31日。 

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张培力是“’85新潮”的代表人物、“85新空间”和“池社”的核心成员,也是第一位作品被MoMA收藏的中国录像艺术家,以及作品登上Artforum杂志封面的唯一中国艺术家。张培力的作品往往能够以其接近于生活本质的感染力打动观众,但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也潜藏其中。 

展览标题“2011.4.27—长期”取自艺术家本人的身份证有效期,提示出展览关涉的是艺术家个体与系统遭遇时留下的种种印记及与之相关的反思。和张培力以往的展览不同,“2011.4.27—长期”尝试打破线性的时间顺序,注重将经典作品、新作和手稿档案并列呈现,在展厅中“编辑”出彼此有别又相互联系的七个板块。它们有时会以作品中直接的体感经验为引导,调动观众的共情;有时着墨于展示多件作品之间的秘密联系,发掘潜在的意义;有时则致力于塑造神圣的仪式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身体的沉思和想象。与此同时,张培力四十年来公开表达的“只言片语”也会零星浮现于展厅中,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其人和他的创作。 

2024年是张培力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四十周年,也是他走上艺术家职业道路的四十周年。值此之际,泰康美术馆将与红砖美术馆联袂,分别于8月、10月在北京接力呈现艺术家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创作。

 

1ss.jpg

《30×30》记录了反复摔碎并粘合镜子的过程:张培力本人戴着橡胶手套,将一块30cm乘以30cm的镜子摔碎,用502胶水粘合,然后再摔碎,再粘合,如此重复,持续180分钟。《30×30》在1988年旨在为一年后“中国现代艺术展”遴选作品的“黄山会议”上首播。张培力原计划把所有观众锁在会议室里,直至《30×30》播完,但计划最终没有实施。在录像播放了几分钟后,就有不少观众表示不满,有些人甚至要求将录像直接快进到结尾。处在大踏步走入电视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家用《30×30》挑战了人们的期待和耐心,并且“收到了他想要的观众反应,他测试了他们对‘艺术’边界的理解”。正应了他本人的话——“为什么艺术偏偏例外?艺术命中注定就是提供娱乐吗?”


23.jpg


张培力 《30x30》 1988 单频录像 32分钟9秒



2ss.jpg

张培力对于手套题材或是其背后隐藏的“卫生”主题的关注,离不开他父母从事医疗行业,以及他本人小时候生病经历的影响。据他回忆:“1986年开始画的那个手套,我想应该跟我从小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关系,刚好手套也是我妈妈放在那边打扫卫生用的。我父亲在医学院教人体解剖,母亲在妇产科医院接生孩子,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很奇怪的味道,爸爸身上是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妈妈身上是一股消毒水的味道。”

 

33.jpg

张培力 《X?》 1987 布面油画 99x79.5cm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X?”系列原本计划包含100件“大同小异”的手套画,它们以一张拍摄医用乳胶手套正面各形态的黑白照片为蓝本,按照预设的程序,如不同的尺寸、色调、构图,张培力对它们进行复制式的临摹和依次排列。在艺术家的设想中,待“X?”系列完成后,观众也必须按一套严格的规则来观看。“X?”系列创作于1986年至1987年间,彼时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正处在“’85新潮”带来的狂热之中,但张培力却敏锐地注意到原本用来破除固有观念、锐意进取的当代艺术正在走向新一轮的程式化,于是他用消除了叙事和意义的一系列“零度绘画”来讽刺地回应这个现状。1990年代,张培力彻底放弃了绘画创作,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锋人物,而“X?”系列的数量也停留在100件的大约四分之一。


43.jpg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拼凑出了有关“身体”的大型考古现场。而艺术家所采用的科技手段,更是让我们对自我的凝视“穿透”可见的表面,使身体与身份缩写成为一串“数字化”的代码。正如张培力所言,“身份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是有所不同的,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重复的,就像密码一样。另外一个身份是由社会来界定的,一个人生下来,社会开始把你当成一份子,它既接纳了你,你也在整个社会中被管控。……个人的行为也只能在系统里得到运作的可能性,离开这个系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53.jpg

上一篇: 上一篇:  

《密码》用荧光剂染料丝网印刷在纸上,展厅定时黑灯,数字就以绿色显现出来。但需要仔细近看,才能看到每个身份证的阿拉伯数字都由无数的微型数字组成。这些微型数字是艺术家进行高精内脏扫描时留存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3D还原出一个立体的脏器。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上一篇: 北京︱《气象站》  下一篇: 北京︱“13个房子”.. 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相关的节拍》1996 2视频2画面 录像投影 27分钟 艺术家自藏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中有相当数量的张培力作品,涵盖他1980年代早期绘画的各个系列,千禧年前后围绕媒介、艺术语言,乃至公共记忆的持续实验,以及他近年来更显多样的系列新作,从规模和媒介类别上领先于国内其他机构。作为一次从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出发、辅以少量借展作品的个案研究展,“2011.4.27—长期”不仅仅定位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作的集中展现上,更期望用新的视角与理念,探讨张培力如何身处历史之中、又总能彰显自我的个性,展示他作为一位始终优先关注“语言问题”的创作者,如何通过革新的语言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内容。

 

113.jpg


张培力 2011.4.27——长期

展期:2024.8.24—10.31

策展人:唐昕、胡昊

地址:泰康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30(最晚入场时间16:30,每周三为TAM公益日,无需预约,直接前往即可参观)

主办单位:泰康美术馆

展品支持:管艺先生、杨文军女士、米董女士、马刺画廊、泰康保险集团

合作机构:CEF实验影像中心

特别鸣谢:OPPLE欧普照明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下一篇:  

1ss.jpg

《30×30》记录了反复摔碎并粘合镜子的过程:张培力本人戴着橡胶手套,将一块30cm乘以30cm的镜子摔碎,用502胶水粘合,然后再摔碎,再粘合,如此重复,持续180分钟。《30×30》在1988年旨在为一年后“中国现代艺术展”遴选作品的“黄山会议”上首播。张培力原计划把所有观众锁在会议室里,直至《30×30》播完,但计划最终没有实施。在录像播放了几分钟后,就有不少观众表示不满,有些人甚至要求将录像直接快进到结尾。处在大踏步走入电视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家用《30×30》挑战了人们的期待和耐心,并且“收到了他想要的观众反应,他测试了他们对‘艺术’边界的理解”。正应了他本人的话——“为什么艺术偏偏例外?艺术命中注定就是提供娱乐吗?”


23.jpg


张培力 《30x30》 1988 单频录像 32分钟9秒



2ss.jpg

张培力对于手套题材或是其背后隐藏的“卫生”主题的关注,离不开他父母从事医疗行业,以及他本人小时候生病经历的影响。据他回忆:“1986年开始画的那个手套,我想应该跟我从小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关系,刚好手套也是我妈妈放在那边打扫卫生用的。我父亲在医学院教人体解剖,母亲在妇产科医院接生孩子,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很奇怪的味道,爸爸身上是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妈妈身上是一股消毒水的味道。”

 

33.jpg

张培力 《X?》 1987 布面油画 99x79.5cm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X?”系列原本计划包含100件“大同小异”的手套画,它们以一张拍摄医用乳胶手套正面各形态的黑白照片为蓝本,按照预设的程序,如不同的尺寸、色调、构图,张培力对它们进行复制式的临摹和依次排列。在艺术家的设想中,待“X?”系列完成后,观众也必须按一套严格的规则来观看。“X?”系列创作于1986年至1987年间,彼时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正处在“’85新潮”带来的狂热之中,但张培力却敏锐地注意到原本用来破除固有观念、锐意进取的当代艺术正在走向新一轮的程式化,于是他用消除了叙事和意义的一系列“零度绘画”来讽刺地回应这个现状。1990年代,张培力彻底放弃了绘画创作,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锋人物,而“X?”系列的数量也停留在100件的大约四分之一。


43.jpg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拼凑出了有关“身体”的大型考古现场。而艺术家所采用的科技手段,更是让我们对自我的凝视“穿透”可见的表面,使身体与身份缩写成为一串“数字化”的代码。正如张培力所言,“身份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是有所不同的,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重复的,就像密码一样。另外一个身份是由社会来界定的,一个人生下来,社会开始把你当成一份子,它既接纳了你,你也在整个社会中被管控。……个人的行为也只能在系统里得到运作的可能性,离开这个系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zhanxunfabu-c-12447.html"> 北京︱“13个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