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清晰的地平线 - 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北京]清晰的地平线 - 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2011-12-03 12:02:46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专题】 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展览时间:2011.11.05--2012.03.01

展览地点:寺上美术馆 北京市顺义区张喜庄路火寺路东

学术主持:易英、殷双喜

策展人:何桂彦

参展艺术家:

第一单元: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

包炮、何力平、黄雅莉、刘焕章、田世信、王克平、吴少湘、余志强、朱祖德

第二单元: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

陈克、陈文令、傅中望、姜杰、焦兴涛、刘建华、李秀勤、梁硕、李占洋、隋建国、史金淞、向京、于凡、杨剑平、展望、张永见、朱成、邓乐

第三单元: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

曹晖、陈长伟、高峰、高磊、何翔宇、李晖、卢征远、毛同强、琴嘎、宋冬、Unmask、王鲁炎、吴小军、王思顺、阎冰、阳江小组、杨心广、徐冰、金石、谭勋、尹秀珍、卓凡、赵光晖、庄辉、邬建安、陈长伟、李洪波、张大力

“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于2011年10月27日在北京顺义•寺上美术馆开幕,由易英先生、殷双喜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何桂彦先生任策展人。

展览的缘由与基本思路

中国当代雕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当代艺术的其他形态一样,当代雕塑有线性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的历史,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艺术思潮的演进。但是,迄今为止,作为重要艺术现象的当代雕塑,其作品并没有能够予以整体性的呈现与展示,其学理性的梳理与艺术史的写作也处于起步阶段。

以1978年以来的当代雕塑为起点,在于以线性的发展脉络为基础,勾勒、呈现中国当代雕塑三十年来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格局。同时,该展以十年为界,将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并以“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为题,邀请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将以作品勾勒当代雕塑的发展脉络,并力图呈现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艺术史情景,及其自身是如何在本体建构与文化介入的任务下,衍生、发展,并形成独特的艺术史谱系的。

在80年代,当代雕塑许多新风格、新思潮的出现值得关注。1、去纪念碑雕塑的出现;这种思潮不仅是对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拨。2、前卫雕塑的涌现;以“星星美展”上的雕塑作品为标志,一批艺术家开启了具有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具有批判色彩的雕塑创作;3、地域化的乡土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与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乡土绘画”分享了共同的社会与文化情景,但雕塑领域的乡土风格或少数民族题材,更强调雕塑语言的本体特征与风格的个人化表达。4、艺术本体的回归;这类创作虽然大多出现在学院系统,但在当时,强调本体的独立与追求形式的表达仍是当代性的重要特征。5、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由于受到“新潮美术”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这种风格集中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

与80年代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不同,90年代初,随着社会文化情景的改变,当代雕塑最重要的变化在于观念革命与介入现实。如果说80年代当代雕塑更多的体现为对语言、媒介、形式的关注,那么90年代突出的特征在于艺术家以积极的心态介入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作品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以1992年“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和“雕塑1994——中央美院雕塑五人展”为标志,开启了90年代中国当代雕塑的多元发展进程。其中,几种创作现象值得关注:1、艺术家有意识地与宏大叙事的、充满理想主义的题材拉开距离,转而关注近距离的日常生活与微观化的现实世界,关注底层人群,表达一些看似琐碎且片断化的情感;2、将8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语言与风格的学习推进到当代层面,即形式——风格的范式建立让位于作品内在的文化意识,或问题意识,此时,艺术家不仅有意识地强调形式背后蕴涵的本土传统与文化身份,而且,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文化的针对性。3、解构主义风格与都市题材雕塑的大量涌现。当然,最重要的是,与80年代官方vs.民间、本土vs.西方、传统vs.现代、内容vs.形式等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有很大的差异,90年代当代雕塑的叙事模式是在全球化的当代艺术情景、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创作观念的嬗变与革命,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反思与建构等话语模式中形成的,从而其叙事模式呈现出多元、散点、个人化的特征。

对雕塑学科化建设与学院教育模式的拷问与反思,对雕塑形态与边界的拓展与追问,对当代艺术整体学术语境的思索与界入,对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对话与回应……,它们共同构成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当代雕塑发展时的共时性语境。尽管这一阶段的雕塑创作呈现出蔚为壮观的多元局面,但有几个方向仍值得深入的讨论。1、当代具象雕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传统雕塑的“雕”与“塑”让位于材料“物性”所负载的物理与文化属性;“物”的出现,除了体现为“去雕塑”的发展趋势,也表征着当代雕塑语言学的转向。在这个过程中,雕塑与装置之间的界限面临消解,与身体相关的话语得到了有意识的强化,而对“剧场”概念的引入,则使得观众的观看与观看的时间成为了作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对当代雕塑自身形态与边界的不断追问中,当代雕塑不仅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增强了自身的包容力,能有机地接纳装置艺术、建筑艺术、观念艺术的成果,在形态上能融汇影像艺术、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并尝试将时间与过程纳入当代雕塑意义呈现的维度中。

展览专题

第一专题: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

第二专题: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

第三专题: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一样——2011林天苗装置艺术展

[北京]一样——2011林天苗装置艺术展

2011-11-19 15:37:09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

 

展览名称:一样——2011林天苗装置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1.12.17 - 2012.2.26,10am -8pm(周一参观请预约)
展览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3号

 一样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一样

(2011年11月10日)2011年12月17日—2012年2月26日,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林天苗,将携全新装置大展“一样”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隆重开幕。这是其继2009年“妈的!”展大获成功后的蓄势转型之作,更是她从艺以来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17件历尽艺术家两年心血的全新创作亟待挑战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想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与以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手段进行当代创作的艺术家不同,林天苗始终对“线”这种人们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朴素什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作了数量惊人的前卫装置和平面作品,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她的作品以精致纤细又诡异酷感的极致审美、大胆直接又时尚高级的独特气质,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集体经验和普世心理准确深刻的视觉化表述与反思,享誉国内外艺坛,不仅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及堪培拉澳洲国立美术馆等国际顶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竞相收藏,更是成为架上绘画雄霸天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最为稳定且最具升值潜力的冷门宠儿。2010年,她作为唯一一位中国女艺术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录于着眼20世纪初至今全球最重要女性艺术家的《Modern Women》一书,标示着其在世界当代艺术史,特别是女性艺术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林天苗是一位永远充满旺盛精力、永远愿意在否定和挑战自己中不断实现蜕变的艺术家,因此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如华丽霸气女王般让人大呼过瘾。本次展览中,她秉承一贯标志性的超级手工技艺,甚至更加推向极致,并且大胆尝试对已具有相当社会认可度的平面作品进行立体化处理:不仅几百件被各色棉线缠绕或被金箔包贴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动物和人类骨骼、金属工具以及木头,单看已是超乎想象的精美艺术品,而且以这些蕴含极大工作量的奢侈“精灵”为主角的艺术中心空间还将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惊艳变装!包裹、分割、悬吊、重组等所有可以想见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会在天安时间魔幻登场。主打作品《N年的一样》用彩色的棉线织绘出一幅别样的“爆炸风景”,配以金箔包裹的各种骨骼零件组成的夸张外框,让人不禁联想起福岛核电站爆裂或2012世界末日预言来临后的可能未来。而特别为天安空间量身创作的现场装置《一样》,也将因极度“奢侈”的视觉观感非常令人期待!

当然,所有的“奢侈”炫目并非只为了视觉观感的刺激与满足,而是艺术家力图唤醒更多观者与其共同反省当下、思虑未来的强烈渴望。展览主题“一样”,源自于她作为个体对当代人的生命、情感、精神世界以及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最直接的终极心理映射,是将当代人内心最深层的纠结、矛盾、困惑和挣扎加以夸张而强烈的视觉反刍。退后一步观看,什么都一样!走近一步琢磨,没什么一样!我们似乎无法挣脱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和重蹈覆辙的宿命轮回。

创立三年过半,天安时间始终坚持与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共同致力于跨学科对话与创造性合作,并由此将最能反映当代社会深层问题的高品质艺术呈现给观众,进而以最前瞻合理的方式引导和参与到中国城市变迁之中。林天苗不仅深谙前卫艺术与设计的精髓,更具有与国际接轨的跨学科创造能力和品位。本次展览是天安时间与林天苗的首度携手,希望通过强烈的视觉观感为观众带去不一样的心灵震动!

2011年岁末迎新,来“一样”,给你看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