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计划——郑达低科技艺术计划
展览时间:2014年3月14日——2014年4月12日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影像厅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 展 人:郑 闻
艺 术 家:郑 达
媒体时代产生的艺术是对媒体世界最好的回应。当下,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各种新型媒介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媒体范畴内基于网络平台和现代通信平台的新艺术形式正逐渐形成,即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并在当代艺术中逐步活跃起来。在当今数字化语境下,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已成为新兴艺术范式实现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郑达,即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代表。
郑达把自己的作品划归为低科技艺术,他的艺术实践也一直紧紧围绕着低科技的范畴,尝试用身边各种可触可控的科技媒介来表达艺术观念。艺术家对技术生态的判断影响着创作的方向和表达的气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媒体时代的低科技艺术强调的是与技术生态的共同进化。
郑达此次带来了两个互动作品。《入侵计划——多种物H》是一组尝试以游戏介入艺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让观众在作者建立的规则中自由游戏,在事先设立好的许可和限制中,慢慢找到作者隐藏的答案。
《驱人器——入侵计划》是一组声音互动装置作品,以高低音频的声音为主,通过将高频音视觉化,切换音源的同时界定出人群的区别与反应,在看似悄无声息中,人群已被划分出了年龄、阶级.....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14年初推出《入侵计划——郑达个展》,由学术部主任郑闻担任策展人,专门以低科技介入艺术媒介为研究样本,持续追踪其发展脉络与动向。
《虚拟的肖像》互动装置
《虚拟的肖像 》互动装置
虚拟肖像,互动影像(截图)
虚拟肖像,互动影像(截图)
入侵计划3,APP
入侵计划3,APP(截图)
入侵计划1,互动装置
多种物C,互动游戏装置
入侵计划1,互动装置
多种物C,互动游戏装置
数字媒体语境中的“碎片”
文︱杨贤宗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发端于二十世纪初期。近半个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新媒体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当代艺术领域内显示着愈加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郑达,作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多年来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当下新媒体艺术的总体水平与发展趋势。
当下,在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各种新型媒介充斥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背景下,媒介的“碎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对于后现代社会传媒类型化、整体化的一种排斥。近来,在新媒体范畴内两种基于网络平台和现代通信平台的新艺术逐渐形成,即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并在当代艺术中逐步活跃起来。在当今数字化语境下,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已成为新兴艺术范式实现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郑达,即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代表。数年来,其一系列作品为我们呈现了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二者在当下数字时代的艺术形态和发展趋势。菲利普﹒加兰特(Philip Galanter)曾这样界定生成艺术:“生成艺术是指所有和系统相关的艺术,这些系统包括了自然言语规则、计算机程序、机械以及其他的介入程序,他们在完成艺术品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生成艺术作品和过程有关,通常是根据艺术家实现编排好的程序和规则,计算机独立生成和自我组织的过程。”不难发现,其定义同样适于对郑达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悉心品味郑达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的两大特征,作品形式层面的交互“碎片化”与其思想内涵中的“存在”观念化。无论是其以往的作品诸如《多物种E》,还是其近两年的作品《入侵计划》等,都明显地体现出以上特点。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艺术所特有的这种交互式情境之中,郑达以一种“碎片化”的处理模式,呈现自身的艺术观念。在他的作品中,观众不再是单向的欣赏者和接受者,而是被巧妙的纳入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成为这一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碎片化的视觉和欣赏者的自身反省为个体心灵提供了认知材料,心灵在此材料上加工,从而构成了复杂的观念。观念的清晰明确因其作品指向的模糊性,造成了观念语言传达的碎片化与不确定性。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在交互式情景之中,通过个体经验去追寻与之对应的“实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验性的空白。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阿诺﹒贝特林所言:“采取静观的态度之时,对于环境的经验就获得了一种遥不可及甚至与观察世界相疏离的旁观者形式。”英国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也曾言:“实体的观念是复杂的,是由心灵把简单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某一个实体复杂的观念由许多性质的概念组合而成,可以说代表了一个独特的个别的事物;同时,也是这种性质的支持者或者负荷者的含糊概念。”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与现实经验文本的“碎片化”模式,赋予了观众在类型化传媒中的一种独特体验,切断了与现实文本的距离,在一个无叙事、却充满观念思维的虚拟交互式语境中去感受这种多媒体“低科技艺术”的魅力。
交互式的“碎片化”以及观念的哲学化,使得郑达作品,以一种简单的“样态观念”和更加理性、冷静的方式,去面对着纷繁的对象,更多的是以一种看似“游戏”的态度去传达个人的观念。艺术的观念化亦是郑达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观念艺术是西方艺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产物,9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盛行。当然,对于“观念”的借用,我们更多地界定为一种作品呈现的思想指向。“观念”对于艺术创作的介入、渗透及其运用和外显在新媒体艺术中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标志着新一代艺术家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创作和表现艺术的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用美国著名艺术史家拉塞尔的话说:“艺术不仅仅存在于所理解的事物之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方法中”。因此,当我们在欣赏郑达的作品时,不止是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对创作者自身创作观念的建构,以及对自我本体认识的重新构建,甚至在某些事时候可以是一种颠覆性的认识。
此外,郑达的新媒体艺术外显的观念化还隐含着个体对于“存在对象”的反思,在这一过程中群体性思考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多元的、反思的诠释方式。如其在“未来展”中的作品,巨大的信息显示屏与观众在交互式情境中完成了这件作品的构建。这件作品的原理及展现方式、内容构成机制看似平面化、简单化,实则反映了一种“存在”的思想观念。当观众以一种疏离的态度对待这件作品时,它以一种“此在”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当观众介入这一体系中成为交互模式的主体元素时,作品便以一种“存在者”的形式与观众产生关系。在这种新媒体所特有的互动模式和情境下,观众既是欣赏者,亦是创作者。通过人机交互,“物”从静置“此在者”完成了与欣赏主体相对照的“存在者”。亦如海德格所认为,“艺术品的真理和美的显现是通过‘建立一个世界’达到的,这种建立世界的活动是一个艺术的创作过程。它是动态的,因为存在只是在时间中存在,时间性是存在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理论中所谓的世界,反映在郑达的作品中,即是人机交互的“碎片化情境”。同样,时间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郑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作品的生成与时间的有限性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欣赏者则成为触动这一机制的关键因素。
郑达的新媒体艺术,既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亦是数字化“小时代”下多元“碎片”的个体写照。文明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不断异化过程,从工业文明初期人对机器的排斥与疏离,到电子时代人与物的密切交融,都是其表征。郑达的艺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或许也预示了一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