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视觉的边界
策 展 人:王一妃
开幕时间:2014年5月1日下午4时
展览时间:2014年5月1日—6月30日
展览地点:林大艺术中心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街
参展艺术家:李山、尚扬、孙良、夏小万
2014年5月1日,由林大艺术中心精心筹办的“视觉的边界”四人联展,将在北京798林大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邀请了在当代视觉艺术探索方面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李山、孙良、尚扬和夏小万。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6月30日。
艺术中对于视觉研究的命题一直都被反复探讨,自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之后,美学未死,哲学也并无取代艺术。当代艺术界中,很多艺术家创造出新的观看和视觉逻辑,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视觉探索一直被推进。艺术未死,但界限却被不断打破,延伸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其中李山、孙良、尚扬和夏小万四位便是在视觉探索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
视觉的边界
The Edge of Vision
文︱王一妃
每样东西都泛溢出他的边界,轮廓,范畴,泛溢出他的名称。
——约翰·博格《观看的视界》P303
艺术中对于视觉研究的命题一直都被反复探讨,自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之后,美学未死,哲学也并无取代艺术。当代艺术界中,很多艺术家创造出新的观看和视觉逻辑,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视觉探索一直被推进。艺术未死,但界限却被不断打破,延伸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
尚扬和李山是四十年代初出生的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提起尚扬和李山,便无法避开早年苏派绘画对于他们的影响。尚扬早年的《黄河船夫》等重要代表作将苏派绘画语言的精髓运用自如。之后,尚扬曾言:“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学院派的东西丢掉。”对于绘画视觉语言的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在之后一直成为尚扬创作的课题。提起尚扬,便是熟知的“尚扬黄”“大风景”“董其昌计划” 均体现了尚扬在绘画视觉语言创作方面的造诣。尚扬在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另类的视觉感受依托的是深厚的国学造诣。浑厚的胶质,粗犷苍雄的笔触,钢筋,丝绸,竹子,许多互不相干却相互影响的物质在尚扬的创作借助物与物内在属性的化学反应达到新的精神产物。尚扬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和打破的过程,在《董其昌计划》被广泛认可之时,尚扬将其毁坏,作为苏州博物馆个展的第一件作品。从再现到摆脱再现最后到重构自己画面的视觉逻辑,尚扬的创作分为几个步骤:1.捕捉材料特性,例如钢筋的力度感,丝绸的华贵感,沥青的现代工业隐喻,竹子的传统文化隐喻。2.重构之后建立一种新的材料属性。例如丝绸和钢筋在一起,有种情绪发生,即暴力之下的华美透着的忧虑和伤感。3.从失败的重构缝隙中寻找新的创作出口从而生发出新的系列。尚扬的创作动机从来都没有事先想好的,或是听到内心召唤,或是发呆冥想时候得来的灵感。尚扬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过去画坏的作品中发展出来。有一个动机,通过联想相关再继续创作的。创作前也从来不会事先做草图,而是直接创作大图,而他的草图都是大图延生,是大图之延续出来的思考。看尚扬的作品,第一眼完全会被画面所震撼,巨幅的尺寸唤起观者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被剥蚀摧毁的悲悯。在尚扬这里,他首先从视觉出发,坚持视觉第一,但又从来不是一个唯视觉主义者,不是一个不停变换寻找形式的人。视觉形式和材料在他的作品中,不露痕迹地直接成为言说的主题。王鲁湘曾在欣赏尚扬作品时发现其作品与至今约六千年左右间隔的仰韶文化中的大地湾地画神韵极其相似。对于视觉效果的概括能力,尚扬和六千年前的大地湾地画的相似之处显现了潜意识当中人类诉求的本质相似。经过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即日复一日的写生绘画积累,尚扬将在学院中学习到的视觉语言层层剥离,最终描摹出纯粹的意象绘画。这与抽象绘画不同,与传统绘画不同。与从事绘画语言视觉探索的艺术家相比,尚扬作品的视觉语言无中有万物,传达出“剥离的动态” ,“时间流逝感”和“无限的空间感”。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悲观论调,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疑,尚扬在视觉语言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从传统的文人精神出发将自我的当代艺术化腐朽为神奇。在主张极度个人化的艺术环境下,尚扬的艺术意到的同时伴随巨大的破坏力和张力,这与传统画派划清界限。而相较追随西方艺术潮流的艺术家,尚扬的作品内涵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却跳脱传统文人画表达的视觉窠臼,另辟蹊径,建立一套属于尚扬的绘画视觉方式。
和尚扬的视觉语言相较,出生于同样年代的李山从在学院开始,就和学习苏派视觉语言的同学表现出巨大的差异。鲜艳饱和的纯色和平涂画法是李山早期视觉语言的雏形。若说尚扬是在将苏派绘画精髓全部获取再将其硬生生的砍去,再建立自我的视觉系统,李山则从一开始视觉语言就表现出顽皮和不安分的特质并将这种特质推进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视觉系统,最后又放弃绘画转而投身于生物艺术的创作。尚扬是在包容万物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而李山则是在从一开始就萌发的极强的“自我意识”下将自己的观念提纯,最终形成个人的视觉系统。因此,尚扬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深厚的国学底蕴,而李山的艺术则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以及崇尚绝对自由。这是同年代出生的两位最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致力于建构自己的视觉语言,最终又超越了自己建构的视觉语言,将绘画中的视觉语言推到同时代艺术家所望尘莫及的边界,为研究视觉语言的评论家们提供了可进行探索研究的范本。若运用视觉研究较为权威的鲁道夫.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对两位艺术家的画面进行分析,其创作根源均来自深入剖析的感性经验积累以及独特的个人体验。李山的视觉语言看似天马行空,但其界限拓展却依托于多学科(生物学,地理,化学等)的长期研究。李山再三强调自己不是艺术家,的确,他对于生命体解放和自由的使命感已经超出了艺术关注的范畴。并且建立了一套缜密的生物艺术研究系统,明确的将科学和生物艺术研究相区分。高铭潞曾提到:“李山的《阅读》方案之后,2000年,美国艺术家爱德华 .卡茨在实验室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他的Alba, 即绿色荧光兔的作品。之前他想象的是一只绿色的狼。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实验室里培育出的生物艺术作品。倘若李山有自己的实验室,他的‘蝴蝶鱼’在卡茨之前就已经诞生了”。李山的视觉语言从一开始注重构建的生命体的神秘性(扩延系列)再到作为批判的工具(胭脂系列)最后到生物艺术的草图(阅读系列),这似乎是李山视觉语言从原点到原点的探索过程,最终他放弃了最擅长的绘画转而全身心投入到生物研究的创作,视觉表达方式也演变为多媒体。在此同时,李山宣告自己的身份已不再是艺术家。
孙良和夏小万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到了九十年代,出生同样时代处于不同的地域的两位重要艺术家均以极强表现力的扭曲鬼怪神灵为描摹题材而闻名。人称:“北有夏小万,南有孙良。”提起夏小万的造型功力也是圈内闻名,与尚扬和李山不一样的是,夏小万之后的创作将视觉语言中的透视法拓展和解构,最终形成了极具视觉欺骗性的玻璃装置,观者如亲临其境。将视觉语言分割重组,形成极具体验感的情境。尚扬和李山的视觉语言都将透视和空间抛弃,但是夏小万却捕捉到视觉语言中的透视以及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将早期油画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观念更为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夏小万的“空间绘画”空间本身是对绘画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关于绘画的绘画”。夏小万建构的“空间绘画”中对“空间”的阐释有一个整体逻辑,是几种逻辑穿插在一起后形成的绘画逻辑思维。例如第一层玻璃是雕塑逻辑,在解剖空间后在第一层玻璃上画最近的形体,通常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想象一个物体平移至在视野中首先浮现的形象必定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到中间部分,像视觉解剖一样画到第二层乃直至中间部分是重复视觉形象上的深层描绘。例如:“空间绘画”中关于人体的描绘第一层是他的肌肤,后面的层次也没有出现骨骼毛细血管等解剖里的内部结构(这不同于解剖学),后面的每一层描摹对象还是视觉所及形象的不同局部,通过每一层在不同局部的重复描摹构建出虚拟的空间感。直至最后几层玻璃,其绘画逻辑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逻辑。通常后面几层玻璃是画的虚的图像,符合前实后虚,这不符合雕塑逻辑,因为雕塑前后左右一样实的。夏小万所创作的作品即是三维又是虚的图像。一件作品通常有十五层左右的玻璃组成,在空间意义上每层都有自己的逻辑,每层玻璃绘画的逻辑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分最后呈现出来一件完整的作品。
相较之夏小万将视觉语言中的空间感作为主要突破口,孙良则以视觉语言中的材质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经脉作为近期作品关注对象。在孙良以表现主义时期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艺术圈的广泛好评后,他关上门窗转变画风投入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摸索中。近几年的创作,慢慢的以细腻,优美,柔韧,平和的画面感问世。这较之早期以粗犷闻名的表现主义,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孙良的转变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脉中寻找到属于“个人化”的视觉语言,他比李山更注重视觉语言的探索,与尚扬的大气包容的画风相较,后期孙良的作品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精工细丽,玉器雕琢后的柔美华贵。他将视觉语言中的线条作为画面的主要载体,所有线条的起承转合蕴含着透视,这透视和空间感的营造基于孙良关起门窗后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日复一日的描摹。解读孙良所创作的视觉语言有几点关键:1.对于皮质的选择。皮外部边缘轮廓、皮子光泽度、冷暖颜色偏向、毛孔粗细的透气感、肌肤或轻柔或粗糙的手感甚至于动物本身在肌肤上透露出来的情感都是挑选皮质的关键因素。2.视觉描摹题材的选择。以情绪作为主要描摹出发点,用悬浮在画布上的无重力感的线条构成各种没有具体指向的意象形式。3. 视觉语言以散点透视为构图方式,用线条的起承转合来营造空间感和纵深感。孙良借鉴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来构图,通常主题形象平铺于皮质,以一点为中心蔓延至边缘。整个创作过程由孙良创作当下的情绪所导引,落笔无悔,一气呵成,这基于孙良长期以来积淀的工笔创作功底。4. 创作过程中视觉语言建立的阐述。选好合适的皮质进行接下来的创作,先将整张皮子从动物身体剥离,再进行打磨加工,最后在经过加工的皮子上描摹出极具玄幻感的意象。和传统的工笔绘画相比,孙良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先将生命体物质化,又重新在物质化的生命体上重建属于孙良自己的精神想象空间。整个创作过程集血腥暴力与细腻柔美的视觉形式为一体,在视觉享受愉悦的同时启发去想象生命的终结。这与孙良的出世态度不谋而合:在上海的闹市把自己封闭和沉浸在一个小空间里,用具有生命感的线条描绘着他所有关于死亡的臆想。
此次展览《视觉的边界》以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尚扬,李山,孙良,夏小万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体现当代艺术中视觉研究客体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正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绘画中视觉边界的拓宽为外来学科的渗透增加了意义,当代艺术不会因为哲学而死,反而会因为外来学科的渗透而获得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