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阐述: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比起物质本身,它更加注重过程。那些曾经陌生的种种材料、技术、传播方式、以及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与质疑,正在成为新一代创作者和策展人眼中的常态。在教育领域中,我们也正试图将传统的艺术形态与新媒体艺术样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甚至将其中所体会到的落差视为一种巨大的挑战,这是反思创作和重新规划展览实践的契机,也是打破即有疆界的愿望。新媒体艺术建构了一个新的历史,或许,它只是动摇了我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然而它正裹挟着复杂的碎片,依托当下的流通方式扑面而来。无论接纳与否,艺术教育必须面对这样一片新的领域,尝试着在不同语言、介质、实践活动之间搭建桥梁并建构系统。而这一切,都印证着艺术教育与新科技革命紧密相连的当代处境。
(注:本文由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分论坛新媒体艺术单元“重思教育——新媒体艺术作为突破边界的手段”张海涛发言内容整理)
张海涛:
上午给大家在主论坛分享了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方向,下午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关于教育领域。我先谈一下新媒体艺术的历史脉络和现状,有哪些优势,出现了哪些问题,既然是重思,我先抛砖引玉,然后之后再抛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新媒体教育的经验或者是感受。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中国新媒体影像艺术的突破和重思。我们知道90年代当代艺术在学院还是比较缺失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发现艺术史的老师到了后现代艺术就戛然而止,在当代艺术的教育主要是靠民间和自学生成。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创立数码艺术工作室,2003年中国美院成立了新媒体艺术系,05年中央美院成立实验艺术工作室,代表了当代艺术教育,关于新媒体和当代艺术的教育开始合法化,我们知道在2003年之前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在地下,经常被查封。天津美院在02年成立了现代艺术学院,后来更名新媒体艺术学院,现在更名实验艺术学院。天津美院也在关于当代艺术的教育发展上面还是算第一批。07年中央美院成立了实验艺术系,2014年成立实验艺术学院。2010年中国美院把这几个系整合为第一个跨媒体艺术学院,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北有实验艺术学院,南有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由民间向学院侧重,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学校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主力之一,越来越系统化化专业化。我们知道现在近十年我一直在策划影像展和影像节,通过选片发现影像征片资源,来源主要在高校新媒体艺术系和实验艺术系。18年前我们的动态影像,新媒体艺术专业还属于空白。现在目前中国美院有跨媒体和影视动画学院,中央美院验艺术学院也成立了关于影像方向,还有科技艺术这些专业。四川美院最近也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它是由以前的新媒体系,然后拓展来的。西安美院主要是影视动画系,还有实验艺术系,还有公共艺术系,现在在做当代和新媒体方向。而湖北美院是动画学院,广州美院也从实验艺术系升级跨媒体艺术学院了。因为我最近参加了广州美院的一个当代教育论坛,加上平时在八大学院游走,所以说这八大学院我还基本上比较了解。
以后的艺术家工作室逐渐由民间开始向院校的试验室转型,但是作为新媒体艺术专业来说,它还是和其他专业,传统的媒介教育还是有不同,我们下面会和大家一块分享,因为新媒体是科技艺术作为载体,有技术性和专业性。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学院的实验室在学科建立中有什么优势,比如说资金方面,学校的设备还是相对稳定,但是关于设备这块,我发现很多学校只有电脑这些设备,其实有很多在西方有把生物艺术归为新媒体艺术,还有包括物理的技术,这些设备基本上没有。师资方面还可以挖掘,这个也是优势,比如说招募很多从国外留学的老师,还有当代艺术领域成熟的艺术家,央美很多老师他们的学历都是不够的,但是他用工坊的形式介入教学。现在的生源越来越年轻化,我们知道80、90后,现在00后了,他们从技术和兴趣上、感受上看学新媒体他们更符合这个时代,因为天天玩手机、电脑。当然在学院用一个好处,就是系统化的学媒体史和电影史。我们这一代的新媒体艺术老师和之前的新媒体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学油画转到这边,临时自学的。另外与欧美的交流可以通过访学和工坊的形式促成。
学院教育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学院在方法论和技术上过于强调形式和技术,这时学生的个人体验性的东西少,观念重复的多。有一些模式化的教育,比如一个方法论反复来实验。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就缺少自己独立、体验性的创造。还有就是很多院校象鲁美,包括西美,今年我给他们做工作坊发现,其实西美和鲁美现在的当代艺术做得不错,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鲁美和西美没有当代技术,是因为传播,宣传交流不够。当然还有学校也有一些关于体制,保守的意识形态,可能影响到作品的创作独立性,实验性。学院有些因为学历的限制,也会把很多好的艺术家阻挡在大门之外,这也是损失。另外有些学校为了注重就业,很多影像专业的同学在上学的时候,毕业的时候作品都很好,后来毕业之后都转行了,不见了,更多的是做实用性工作去了。关于专业设置混乱的问题,比如说小的专业管大的专业,湖北美院有一个特点,所有的新媒体实验艺术全部归为动画学院,当时说动画学院比较好申请,因为动画当时在做产业化,特别好申请。还有一些有关教育部门实际上是对专业设置,新媒体的类型不是很了解,什么好申请就申请什么,结果造成学科混乱。当然我们的当代艺术很多同学也有一个的创作问题尤其选片的时候发现,有些模式化的创作概念,比如废墟、面具,关注迷茫,关注大的社会性的普适性的话题比较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个人内心的表达比较多,当代更多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感受既是个人得,又是社会的,怎么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还有给现在美院的同学们一些建议。比如说我每次在毕业展的时候都会提出还是要有真诚和执着的态度。我们这一代学艺术的,以前文化课分数非常低,英语也不注重。现在吃了大亏了,跟国外的交流有很大的障碍,还有你的艺术如果不能吸收各种跨界文化,你的作品到一定时候会没有深度,走不下去。我个人现在也在恶补各种文史哲。目前也是有这个问题,有些学校好一些,央美文化课比较重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这些文化课的深度和我们自学的先锋文化也有差距,比如说有些先锋了文化在文化课里面没有,但至少把文化课学好,还是要有一些基础。艺术不是技术活,不是感觉化的表达,要有自己的文化积淀。新媒体艺术容易陷入技术而技术,炫酷的方向,我们要寻找背后人文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感受。我在天津美院的时候和系里面说其实可以搞一个读书会,因为这些同学不会自己主动来学跨学科的东西。
这是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鲁迅美院工作坊七天的强化训练,当然有两天还是休息,上午给他们做“洗脑”的工作,包括西方当代艺术史、新媒体艺术史,我做了几个话题,一个是关于机器人艺术偏向于未来的,一个是传统、新民间转换。我们用新媒介怎么来转换传统,还有当下的一个话题叫“车子、房子、票子”,这是七天的强化训练,作品虽然小,但是观念还行。下面北大的一个六天的工作坊,也是强化训练。北大的是关于机器人AI艺术的工坊。我做的这个方向叫未来媒体方向,有人工智能和生物艺术。第三个工作坊中央美院的传统造物工作室做的工作坊是机器人艺术计划课题,有一半我是让他们做方案,因为方案艺术有一个好处,你不会受到技术和资金的影响,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也有一些方案实施装置和影像,虚拟影像,3D建模还有3D模型做的关于对机器人艺术的想象,包括机器人的伦理、机器人的权利问题、宗教、法律问题,这些话题都涉及到。
下面我把话筒交给其他嘉宾之前先放一个工坊的小视频。这个作品叫“粘菌乐队”一个小组,工作坊是以小组的形式,有的是以个人得创作形式。玻璃球里面就是粘菌,你跟它进行互动之后,它产生声音艺术,把这个声音进行可视化,粘菌活动的一些声音可视化的艺术,这是真实的,不是虚拟的。这是他们小组的成员。北大同学的基础,很多没有央美和西安美院强,但是我们把他们进行了重组,有些北大的同学是学生物的和学艺术的进行组合。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上午是理论课,下午创作,还要做一个PPT,做一个海报,做一件作品,还要写一个简短的工坊感受。北大对学生给的压力非常大,但是北大的校园里面确实氛围比较好,到处看都是埋头看书的人,不像美院自由散漫。我们要干讲的话,有些还是有点枯燥,太抽象了,这是他们的极客实验室。另外一件小组作业这是一个影像装置关于未来的宇宙话题的跟宇宙的本质生成或者原始物质有关系,或者轮回的观念表达,有一些东方的也有西方的哲学观念。
.......
张海涛:
从我99年到北京之后一直在各大学校里面做工作,现在主要在天津美院,还创办了艺术档案网站,另外做过美术馆的执行馆长,还有其他美术馆的副馆长,教育这块是我从小的理想,我认为所有的思想性观念的改变应该从教育抓起。还有刚才许洋洋说的问题,设计和纯艺术并不冲突,终极的境界来说,设计和纯艺术的都应该具有观念性,你们可以看到很当代的设计,它的思想性都是很强的,只不过加了一个功能。所以说我觉得设计和艺术不冲突,一个设计没有思想性的话,这个设计是失败的。我最早也学环艺,后来学的油画。我最近也写了一个关于设计和艺术的互动脉络,我最近还要写一个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脉络史或者叫逻辑史。
......
张海涛:
王檬檬老师那边有一个对公共艺术的重新定义,比如说早期的公共艺术一直是装置或者是雕塑,在公共空间的概念,现在可能新媒体介入公共艺术之后,开拓他的空间,网络是不是公共空间呢,还有地球之外太空是不是公共空间,这个可能跟新媒体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新媒体它首先是当代艺术脉络延展过来的,所以它的媒介属性具有当代性、未来性。还有它的交互性和分享特征是很多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网络艺术直接就是具有传播和普及的功能。当然新旧媒体不是一个取代的关系,是拓展的关系。传统媒介也可以表达新的语言和新的感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用新媒介直接转化成具有现代性的东西,就比如白南准,他一直关注传统文化,但是他用新媒介创作直接将传统文化进行转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感受。
.......
张海涛:
我自己一个感受,我们知道艺术需要有独立性,有很多传统的艺术有的时候有些艺术家认为比较封闭的自我创作就可以,艺术它的传播和普及性非常重要,因为艺术要影响他人,你没有影响他人的艺术是不具有艺术的功能的。我们知道新媒体艺术具有传播、普及的功能,包括我们现在,当然它也有应用性的方面,比如说现在的大型展会、媒体建筑,还有VR也用到各种实用的艺术上和实用的功能上,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变革是无处不在。
.......
张海涛:
刚才提到一些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或者技术的演变,我们可以看一下为什么把录像艺术作为一个新媒体转折点,成为一个开拓性媒介。在录像艺术之前有电影这个介质,我们的实验影像分为实电影和实验录像的概念,实验电影更多是胶片介质,实验电影是线性的展示方式,录像是空间的展示方式,还有他们的历史脉络是不一样的,实验电影是电影脉络,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个剧本的编辑,实验录像不一样,就是很多非线的拼贴,或者对行为的记录,或者语言的实验。另外关于新媒体的概念,为什么一直在普及这个定义,是因为我们的学科设置跟这个也有关系。比如说新媒体现在说实话是跟传统媒介参照的,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说像前卫和先锋的概念一样,现代主义时期就出现了前卫这个词,是相对以前的传统的,新媒体的概念也在变化,我们现在现有一点对新媒体的概念越来越有争议性,是因为他具有时代性,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艺术与科技,或者科技艺术这个说法,包括像前卫和先锋艺术,大家都觉得不爱提了,其实实验艺术的概念是在90年代中期出现的,更多是语言试验。先锋艺术的概念是在95—2000年之间出现的。新潮艺术是85时期出现的。还有一个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比如媒体和新媒体狭义上来说,媒体的概念更多是90年代之前的录像艺术,电子艺术,而新媒体可能跟网络、交互出现以后,有了新媒体的概念。还有一个说法叫插电不插电。插电的关于数字,不插电的是生物艺术,比如说生物的元素是碳水化合物组成,媒介和媒体的概念又不一样,媒体更多是传播学上的概念。而多媒体的概念更多是电子技术和设备的组合。媒介的概念更长,比如传统媒介也是媒介。媒体的概念更多是有传播学的意义,说我们的网络是媒体,而手机或者笔记本叫媒介,广播电视台是媒体,而这个介质是收音机、电视。这个概念有很多微妙的变化,当然现在混成一团了。关于类型,90年代之前,除了录像这些电子的时代,90年代之后我基本上分为四个类型,囊括了所有新媒体,数字虚拟、生化变异,物理转换,人工仿生,基本上能纳入所有新媒体的类型。
......
学生提问:
我想在这里问一个问题,你说艺术与其他专业学科跨界,我是学医的,我是今天听到这个讲座,你讲的这些对我触动非常大。你讲的课程改革和教育体系是对艺术学生进了这个门槛才能享受到您的这种教育模式。我想问一下类似于我们这种真正跨界的学生,如果对艺术感兴趣,我们所涉及的领域会碰到很多需求,比如说在医疗领域有医疗手术,医疗的人体解剖还有制药器械,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需要一些审美方面的加入以及设计的东西,医学生并没有像艺术生这样的艺术思维和修养基础,您说的交叉对我感触非常深。我想请教教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这种跨学科的学生也想去学习一点你这个模式下的艺术与科学的教育,我们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去学习到。
......
张海涛:
你谈的问题其是艺术和科技的关系,你作为学医的,其实还是在实践和实证,或者实用的角度来出发。艺术家更多是想象,还有表达观念,思想性。这个时候也需要艺术语言的转换,媒介的转换,转换问题需要你学艺术,当然你不一定要在艺术院校学,有很多途径,很多艺术家,有些是学设计的,他们最后转换成艺术家的时候,需系统了解艺术史,了解艺术语言,这样的话就可以转过来。还有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很多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合作的作品,比如说生物艺术最典型,很多的艺术家是借用生物艺术的技术,然后两个人合作,合作的时候署名可以艺术家+科学家。如果你要是雇佣的关系,这个就是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说他可以合作,但是要签一个协议,或者给雇佣的费用,这个时候艺术家成为一个导演,最后科学家成为他实施的载体途径,这个是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也是两个身份的不同关系。
2019年12月11日于西安美术学院
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分论坛新媒体艺术单元
重思教育——新媒体艺术作为突破边界的手段
地点:二号教学楼一楼会议室
时间:2019年12月11日下午16:00-17:30
论坛主持:许洋洋
学术主持:张海涛
发言嘉宾:费俊、王檬檬、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