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艺术与科技简史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echnology
艺术与科技其实并非近年才兴起的某种脱离实际的组合,这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学科其实从未离彼此很远。
许多如今我们熟悉的技术曾经给人们带来过新奇的体验,过去的艺术也曾走在与技术结合的最前线,艺术挑战技术,而技术赋予艺术灵感。①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研究透视法。意大利人玻尔塔(Giovanni Porta)发明的暗箱技术为绘画提供了真实的对照物,19世纪摄影技术对绘画造成了冲击也打开了未来种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可能。科学领域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都给予艺术家不同的灵感,艺术与科技深深影响着彼此。
过去这100年间,媒体的发展似乎逐渐占据了传统艺术的在大众面前的目光,我们听到摄影出现时人们高呼绘画已死,可时至今日艺术家们也还在画画,可以说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绝对不是极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很多时候,艺术甚至通过其特有的反叛与超前的先验性,一次次对抗技术的完美,而技术也一次次打破艺术的常态与模式,将艺术从神坛中释放出来。
回看历史,我们发现那些热衷于科学技术的艺术家往往本身不具备最专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往往是充满想象力与挑战精神的。无论对于技术我们如何司空见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万物互联、智能机械等等一系列创新领域的相互融合,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对艺术的面貌产生了新的影响。艺术与科技究竟在当代艺术之中占据何种话语,是每个创作者可以透过历史去思考的。
本专栏将以生物艺术之父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新媒体艺术理论之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等人的艺术理论为主要线索脉络,对100年以来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其对艺术表达、派别的影响进行分析、整理,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艺术与科技的广阔面貌。艺术与科技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也许追溯历史过于漫长,我们可以先从过去这100多年间发生的一切谈起。
正如凯文·凯利(Kevin Kelly)所说:“我们的未来是技术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是灰色冰冷的钢铁世界。相反,我们的技术所引导的未来,朝向的正是一种新生物文明。”
无线电与非具象声音(下)
Radio and the Disembodied Voice (II)
谈到艺术与科技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有点陌生的流派——“未来主义”。他的创始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特于1909年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其中的许多观念如今看起来也是相当前卫。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通常被称为未来主义的“英雄时代”。在这个充满乐观色彩的时代,未来主义者以成熟的前卫语言工作。他们的作品趋于抽象,并重塑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我们要速度!要科技!要青春和暴力!我们喜欢汽车!飞机!摩登都市!”
未来主义宣言非常激进,他们反对一切过去的艺术。赞扬速度、科技、青春和暴力,赞扬和汽车、飞机、城市,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利用科技战胜了自然的标志。“卢浮宫里的胜利女神没有一辆汽车来得好看”。
该团体的创始人、领导者、及唯一的终身成员是一个到现在为止都相当具有争议的一号人物——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意大利裔的他出生在埃及,在法国受教育,但不知怎的他的国际背景反而令他成为了一名极端右翼主义者。1909年他首先在意大利,再而在法国最负盛名的报纸《费加罗报(Le Figaro) 》的头版用公布了他起草的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t Manifesto),正式直接印刷记录下未来主义诞生的瞬间。
▲ 艺术家: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未来主义宣言》(FURTURISM),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日报》
谁曾想到那么拥护汽车的未来主义,(据马里内蒂本人说)是受一场小车祸之启发?1908年,回到意大利的马里内蒂在米兰近郊开着他的菲亚小车,两个骑着自行车的人突然出现在路上,就在他试图避开时,车子打滑就掉去沟里去了。他声称从沟里被捞上来的自己仿佛重获新生,被赋予了“结束现行旧有社会封建”的使命。他拉了几个朋友去详议了主轴为切断一切艺术关与陈腐的学院派及历史之联系之革命性的艺术纲领——博物馆、图书馆、各类传统学院都得被摧毁。②
▲ 未来主义烹饪的其中一页
作为推翻传统工程的一部分,马里内蒂对传统的意大利美食也伸出了爪子,在锅子里翻出了风云。他的《未来主义烹饪宣言》。他认为进食是一种感官体验。食物的形状和色彩均该为雕刻作品般丰富,在食物本身以外还会用上香水去增深其气味与味道。味觉该同时被甜咸两味交差刺激,在进食的同时又会用不同的材质,如天鹅绒、丝绸或砂纸去刺激皮肤的感官,引出身体更深层次的感受。然而,基于未来主义追求速度本质的上,食物的大小只能一口或更少,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解决掉。刀具和叉子以及传统的厨房设备被倡议废除,改为使用臭氧或紫外线灯等去活化食物的气味以及维生素(虽然他这一论说并没有科学证明)。
▲ 未来主义晚宴
未来主义在各个媒介都有体现,最初攻入的奠基是在诗歌,最基本的概念是 “文字自由”(words in freedom)。词语没有韵节,不成线,散乱排布,词语中插有符号。
▲ 意大利未来主义诗歌(马里内蒂朗读)
《Zang Tumb Tumb》③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在1912年,马里内蒂推出了著名的声音图象诗,Zang Tumb Tumb(通常称为Zang Tumb Tuuum)。1912年至1914年间,它出现在期刊摘录中,并在米兰作为艺术家的书出版。这是关于阿德里亚诺普尔战役的叙述,这首诗使用了战斗事件的诗意印象,包括枪声和爆炸声。未来主义很自由地使用噪音的符号, 创造了其他形式的沟通。在书里面插海报,很自由的使用数字和不同的字体。也使用拼接,体现了未来学派对文字与排版的自由化的选择,这种风格没有韵律不成线性碎片化排布且充斥着符号。这件作品被视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性作品,并对欧洲印刷的新兴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后来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在发表Zang Tumb Tumb的同时,他也发表了一篇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展望宣言 :
「我呼吁用新的字体设计印刷革命去对抗各种过时和恶心的传统书籍……我们反对所谓的印刷页面的和谐感,迎接流动与自由的排版风格。」
自由假释 Parole in libertà (futurismo)
▲ F. T. Marinetti, «Parole in libertà futuriste Olfattive tattili-termiche», 1932.
未来主义者设想了一种自由形式的视觉诗歌风格,称为自由假释或“自由之言”。按照F. T. Marinetti的例子,未来主义者通过破坏语法,使用不定式中的动词,消除形容词和副词,废除标点符号,插入音乐和数学符号以及采用拟声词来破坏常规表示中的单词和字母。自由之词的诗作为文学被阅读,作为视觉艺术而被体验,并且作为戏剧作品被表演。未来主义者以多种格式出版了这些文章,并在未来主义者的演讲会(表演晚会)上声明了它们。④
▲Paul Minott, 2014 - Animating Marinetti’s ‘Zang Tumb Tumb’ (1914) as a component of a public lecture
▲Marinetti, Tavola parolibera, 1917
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是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学生。
凯奇的作曲理念是使用任何环境下的声音,包括杂音;运用“机遇”(如抛硬币、算卦等)选择顺序;彻底放弃形式结构;运用沉默;广泛使用各种电子以及视觉手段。凯奇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是发明(或至少是大大推广)了“加料钢琴”(又称“特调钢琴”)这种乐器。更早的作曲家如考埃尔甚至埃里克·萨蒂虽然也曾有过类似实验,但毫无疑问凯奇是这一乐器的正式创造人。这种乐器的“制作过程”就是在普通钢琴弦里插入各种物品,以产生特殊的声音效果。凯奇对东方哲学(印度和中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易经》,他经常用其来做即兴音乐创作。⑤
▲约翰·凯奇John Cage 4'33''(1952)
约翰·凯奇开创了概率音乐(aleatory music 即机会音乐(chance music)和延伸技巧(extend technique)。
《4分33秒》(1952)是凯奇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也是机会音乐的代表。机会音乐的含义是专注于“ How chance come in”。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皆可演奏《4分33秒》,但比较常见的版本是以钢琴演奏。我们可以在演奏视频中看到,John正襟危坐在钢琴跟前打开了琴盖,默默的坐着并没有演奏,在这1分钟里有观众的咳嗽声,吸鼻子声还有各种细微的声音,他的表情却显得沉醉,好像真的有动听的音乐在演奏,一到时间他便结束表演。当观众们都十分不解时,他对此的解释是,他用4分33秒完成了“frame all possibilities”,即用时间捕捉住了一段与众不同的“音乐”,相较于古典音乐家的现成品音乐,他创作了一种让不同元素注入空白,并使之成为音乐作品的新形式。
在凯奇构思《4分33秒》前,他已经创作了一些以寂静作为音乐主体的作品,如1934年的《双长笛二重奏》(Duet for Two Flutes)、1946年至1948年期间的部分《奏鸣曲与间奏曲》(Sonatas and Interludes)作品、1951年的《变化的音乐》(Music of Changes)、《双田园曲》(Two Pastorales)和《预置钢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prepared piano and orchestra)、以及1952年的《等待》(Waiting)。
凯奇对《4分33秒》的构思始于1947年至1948年左右,即凯奇进行其作品合集《奏鸣曲与间奏曲》的编修工程期间。当时,凯奇于瓦瑟学院“作曲家的自白”演讲中指出他有了创作《4分33秒》的灵感。但他亦觉得此曲会被其他音乐界人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他本人更指出“我不希望它出现。甚至对我来说,演奏《4分33秒》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或者是一个笑话”。因此,凯奇延至1952年才“创作”此曲。⑥
他们错过了《4分33秒》的重点,因为根本没有寂静这一回事。他们认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静的,全因他们不懂得如何聆听偶然音乐。在第一乐章中,你可以听到正在外面吹着的风。在第二乐章中,雨水开始敲打屋顶,发出淅沥声响。而在第三乐章中,观众在谈论或步行时发出了各种有趣的声音。
——约翰·凯奇在《4分33秒》首次公演中的演讲
▲《火星人入侵地球》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引起了国家级恐慌
1938年,观众对无线电有着自己的期待,但这次广播剧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正在为广播剧《水星剧场广播》(The Mercury Theater on the Air)进行排练。也正是在这一年,广播剧《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刚刚播完。⑦
1938年10月30日,晚上8点,数百万美国人打开收音机收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节目——《蔡斯和桑伯恩时间》(Chase and Sanborn Hour)。这是一档很受欢迎的综艺节目。
然而,当埃迪开始唱起《流浪者之歌》(Song of the Vagabonds)那慷慨激昂的军事曲调时,一些人把电台频率调到了当时受欢迎程度较低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竞争对手,刚好及时收听到了一段打断舞蹈节目的特别播报。一名芝加哥(Chicago)天文学家称,已观测火星上的“几次炽热气体爆炸”,有神秘物体正以“超高速”袭向地球。随后,一个巨大燃烧物撞向了靠近新泽西州(N.J.)Grover’s Mill的一个农场,距离特伦顿(Trenton)22英里。人们认为,这个燃烧物是一块陨石。
据现场记者描述,有几十个“有点像巨蛇”的生物从巨坑里爬出来,其中一个头部喷出一道火焰,烧毁了汽车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听众们都吓呆了。广播里都是尖叫声,随后突然陷入一片寂静。入侵者来袭,整个美国——或者很大一部分美国人——都陷入了恐慌。第二天早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成千上万的广播听众陷入了恐慌情绪,至少20名成人需要接受休克和癔病的治疗。”
实际上,听众们都错过了开头的部分——这根本不是现场广播,而是根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小说《世界大战》改编而成的戏剧,由23岁的纽约戏剧导演奥森·威尔斯与他的水星剧团成员共同制作而成。《水星剧场广播》收听率很低,以至于还没获得过一个赞助商的亲睐,这意味着没有商业广告会打断这个长达一小时的节目(尽管也有定期的插播声明这个节目是虚构的)。
这一切听起来十分真实。尽管《美国经历:世界大战》(American Experience: War of the Worlds,一部关于威尔斯广播剧的全新纪录片,当时即将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并发布DVD影碟)的制作者们极力澄清事实,但处于1938年的人们早已相信这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消息。正受到侵略军威胁的民众已无法理性面对所谓火星人的威胁。前一个月,听众已习惯收听有关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的新闻简报,英和法两国迅速与希特勒(Hitler)签订了慕尼黑协定(Munich accords)。广播剧《世界大战》仅距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一步之遥。
▲被忽略的书
后来,威尔斯总爱宣称《世界大战》只是一部失败的好莱坞恶作剧——而正是这一次“失败”让他成为了名人,获得了难得的赞助商(金宝汤公司/Campbell’s Soup),还吸引了好莱坞的关注。
▲虚构纪录片《战争游戏》The War Game,彼得·沃特金 (Peter Watkins)
这就是广播时代的伪纪实。类似的形式还有导演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在1966年利用电视新闻形式拍摄、电视台播放的《战争游戏》(The War Game)。
注释
① John A. Lasseter
② https://www.topys.cn/article/26180.html过去的未来有点似是现在 -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 | The Designer’s Designer
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TT_Records维基百科
④ http://exhibitions.guggenheim.org/futurism/words_in_freedom/#1 WORDS-IN-FREEDOM
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5%87%B1%E5%90%89维基百科
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4%E5%88%8633%E7%A7%92维基百科
⑦ 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9301/2015-6-4/cd_20908744.html1938年的不速之客——火星人入侵地球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