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国际新闻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际新闻 > 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始于非洲的“未来实验室”

    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始于非洲的“未来实验室”

    2022-07-15 12:13:13.343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编译

    ▲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场


    澎湃新闻获悉,2023年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近日公布了主题——由加纳-苏格兰建筑学者、教育家、小说家莱斯利·洛克科(Lesley Lokko)担任策展人,展览将以“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为主题,从非洲大陆出发,探索建筑的可能。

    作为被威尼斯双年展董事会选择的首位非洲裔策展人,洛克科也是继2010年妹岛和世、2018年伊冯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之后第四位被任命的女性策展人。在今年举办的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洛克科也以国际评审团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

    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库托(Roberto Cicutto)在回顾此次任命时表示:“双年展国际展览的策展人一直试图通过他们邀请的参与者的视野,为我们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主题和项目的概述,以应对未来的场景。莱斯利·洛克科被任命为第 18 届国际建筑展的策展人是一种欢迎国际人物的目光的方式,她能够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解释自己在当代建筑和城市辩论中的地位。此举以她自己沉浸在大陆的经历为出发点,而这个大陆正在成为整个当代世界的实验室。”


    11.jpeg

    ▲ 罗伯托·西库托(Roberto Cicutto,左)与莱斯利·洛克科(Lesley Lokko)


    “在欧洲,我们谈论少数群体和多样性,但真相是欧洲的少数群体是世界的‘大多数’。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关于平等、种族、希望与恐惧的问题在那里汇聚与结合,那就是非洲大陆。”洛克科在论及双年展主题时说道,“从人类学上说,我们都是非洲人。在非洲发生的一切也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洛克科认为,她能够被委任为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参与那些国际会议,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她的前辈们孜孜不倦地要求实现一个更公正、更包容和更公平的社会。“一个现代化、多样化和包容社会的愿景是诱人和有说服力的,但只要它仍然是一个图景,它就是海市蜃楼。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表现,建筑师在历史上是将图景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角色。”

    作为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洛克科将展览构想成一个由各种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创意工作者组成的工作坊——在那里,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以年轻和具有复原力的姿态,成为进步变革的典范。“莱斯利通过展览名称中两个老生常谈但又无法替代的词——‘实验’与‘未来’——展现了决心和勇气。”西库托说道。


    3.png

    ▲ 同行 | 解放嘉年华(莱斯利·洛克科 + Sumayya Vally,《同行:这种脆弱的境地——建筑、自治和效忠》关于种族、性别、身份和差异的对话配图)


    “在古代,无论是在古中国还是古希腊,工作坊都是支撑公民生活的最重要机构。”洛克科解释道,“我们设想我们的展览是一种工作坊,一个实验室,在这里,建筑师等跨越创造性学科的广阔领域,从他们的当代实践中为观众——参与者和参观者——绘制出一条路径,为他们自己想象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42.jpg

    ▲ 莱斯利·洛克科


    洛克科1964年出生于苏格兰邓迪,父亲是加纳外科医生,母亲是苏格兰犹太人,她幼时在加纳阿克拉长大,17岁时被送到英格兰的马尔文寄宿学校读书。在那之后洛克科在牛津大学读过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而后又前往美国待了五年,在那里她学习了社会学和法律,然后才开始研究建筑,最终于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52.jpg

    ▲ 莱斯利·洛克科在加纳的家


    写作的想法始于洛克科在南非担任建筑师时所写的日记。2004 年,她成功地从学者转变为小说家,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日落者》(Sundowners),这是英国卫报的前 40 名畅销书,其后她还有 11 部畅销书已被翻译成 15 种语言。

    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洛克科曾在世界各地教授建筑学,从一个大陆飞到另一个大陆。她于1997年至1998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担任建筑学助理教授,并于1998年至2000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担任助理教授。2000 年,她成为密歇根大学马丁路德金建筑学客座教授。然后,她搬回了英国近十年,在金斯顿大学、北伦敦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都有过执教经历。

    2020年,洛克科获得了安妮斯平克奖,该奖由RIBA每两年颁发一次,以促进建筑教育的进步。她的提名者形容她“改变了全球的对话”。她是斯宾克 20 年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也是第二位女性获奖者。2021年洛克科又获得了艾达·路易斯·赫克斯泰布尔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更广泛的建筑环境中工作的女性做出的杰出贡献。

    2019 年12月,洛克科成为纽约伯纳德和安妮斯皮策建筑学院院长,成为少数在美国大学建筑学院工作的黑人之一,她的到来被誉为为学校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活力和令人兴奋的新愿景”,但在担任该职位不到一年后,洛克科就辞职了,理由是“工作繁重,缺乏对黑人女性的尊重和同情”。

    此后,洛克科更感建筑的未来不会来自历史悠久的卓越中心:“不知何故,我不认为变化会来自西方或北方,”她说,“我已经谈论了十年,但我现在的计划是回到阿克拉并在那里建立一所独立的建筑学院,它将涵盖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学。”

    “在建筑学中,就像在其他学科中一样,”洛克科写道,“关于谁的乐趣被追求,谁来建造什么,谁的历史和经验被表现出来,谁的声音被听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更复杂的问题是分不开的。于是,在2020年,洛克科在她的祖国加纳阿克拉创办了非洲未来研究所(African Futures Institute)。


    62.jpg

    ▲ 一位南非建筑系的黑人学生在展示作品


    洛克科希望建立的是一所具有地方性、区域性和全球性视野的非洲建筑学校,一所让年轻一代建筑师能够发出批判性和强烈声音的学校,能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切实地回应矛盾、危机和复杂性,以及社区和文化的作品在这里能蓬勃生长。以此来创造一种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建筑文化,培养不仅在建筑或理论项目方面,而且在建筑思维、新一代实践和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

    “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新的知识生产和控制中心正在形成。”洛克科谈到她作为策展人的角色时说,“新的观众也在不断涌现,他们渴望不同的叙事、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地点语言。在经历了人们记忆中最艰难、最分裂的两年之后,建筑师们有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提出雄心勃勃的创意想法,帮助我们共同想象一个更公平、更乐观的未来。”

    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威尼斯军械库、绿城花园等地举行。与此同时,2022年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正在举行。

    (本文编译自archpaper.com相关报道,部分内容参考“建道筑格”公众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